1、浅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姓名: 学号: 学院: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本文通过对“大科学”的背景下当代科学的新特征剖析,总结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八个特点,以期为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当代科技;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一、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微电子学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应用性研究显著增强与生产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尤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活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科技活动具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特征。变化使科
2、学由“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新的科学机构具有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大型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室大量出现,科学活动己经接近现代化工业劳动,使科学由“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1。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科学本质的变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严格区别的观念,不仅不能解释当代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可能妨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在“大科学”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科学的新特征2。科学技术的新变化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既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并发生急剧变革。科学的发展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
3、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由于不断地积累,使人类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目前是每3年甚至更短增加1倍。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大量涌现,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战后的科技进步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科技发展在不断经历着探刻的革命性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二战之后30年人类获得的科学知识占人类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现在
4、,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万余篇,发表科技论文数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则多达120万件3。第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不断缩短。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18世纪前平均为70年,19世纪为14年70年,20世纪上半叶为20年,战后缩短为7年后,现在一般数月5年。与此相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老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老化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初为40年,50年代为l5年,70年代为8年9年,80年代以来更短。如电子计粉一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大约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成本降低10
5、倍4。由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呈更加紧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现在往往是从市场需要安排产品的设计,甚至直接去寻求新的科学发现,争取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并迅速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科技力量往往主要放在大型企业,使科学技术直接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从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大型企业则不惜重金研究开发新技本、新产品,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5。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甚至科学技术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第三、生产、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工艺
6、技术的产生直接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循环,即生产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生产。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着这两个循环,但早期突出的是第一个循环。随着历史的发展,第二个循环越来越显露和突出。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往往是由大批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研究并有目的地应用于生产领域而创造出来的。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遗传工程、信息论等,都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些重大技术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获得重大突破的6。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第四、科学技术日益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现
7、代科技的高度分化与综合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7。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综合的现象。一是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和学科的多对象性。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或课题,往往采用多种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组合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成了研究的主要形式。同时,各门科学也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往往是学科配套,整体突破,以综合性课题的解决带动学科的发展。二是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形成了跨专业和跨学科的新学科。三是科学技术之间的交叉和综合。如电子计算机技术是数学、信息论、仿生学、半导体技术、电子学等结合的
8、结果。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发明也是技术科学同基础科学的综合成果。四是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并通过这种交叉和渗透形成一批边缘学科或综合性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同时,当代很多重大的科技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都需要白然科学、技术科学同社会科学的协同努力,需要组织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们协作攻关。第五、科技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重要而庞大的社会系统,科学研究已不再是以往的个体活动和松散的学会活动,而是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科学事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第四产业。这表明,科学技术已是整个
9、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与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增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引发了诸如核战争阴影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幸福的创造提供了手段,另力一面也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当代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自然、社会必须保持协调发展8。在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灾害频仍,构成了人类文明进程的
10、巨大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科学技术本身的能力,需要我们从科技、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加以解决。第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向着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200多年前产业革命时期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棉纺织业,以及后来代之而起的钢铁、汽车、造船和建筑业等,现在已越来越成为“夕阳工业”,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与此同时,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则迅速发展成为“朝阳工业”。“朝阳工业”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也高9。从整个社会生产来看,一二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劳动力则由前者向后者转移。第七、高
11、技术日益成为科技强国激烈竞争的主战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就世界范围来看高枝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中心则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10。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我国也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战略措施。如“863计划”、“973计划”、“十三五计划”等。但我国在当今世界高技术竞争中还不居于优势地位,我们必须找准优势,选准目标,奋起直追,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以使我国逐步成为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第八、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科技进步因素已起着第一位的甚至决定性
12、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期多靠人力,中期多靠资金,近期多靠科学技术11。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创造财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消耗,提高产值;二是发展高科技,开辟新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集约型产业等。特别是后者,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一定数量的信息,无需大量的资源、能源,却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促使政府、跨国公司大量投资科技领域,以期获得高额利润。三、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了根本的转变。许多学科日渐成熟,使科学向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延伸成为可能。从技术发明的过程看,从技术目标的确立到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技术成果的定型等,方方而而都少不了科学
13、的应用。在技术发展遇到难题时,则往往求助于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理论从其出现到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迅速缩短,一旦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就能很快地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而当代科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课题的确定、猜想的证实和证伪、重大的科学发现无不依赖技术来完成6。具体到一项科技活动,人们在其中已经很难区分它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已经融为一体。参考文献1 刘人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2 刘庆炬. 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安徽工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65-66.3 王利印.谈当代科学技术的特
14、点和阶段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4):71.4 徐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陈药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6 刘庆炬.当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55.7 王乐.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类看术语学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6):19-22.8 叶明.论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河北学刊,1990,10(6):13-17.9 赵健. 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路径演化与决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0 周光召.当代世界科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1 廖宏蕾,陈庆平,雷晓亮,等.科技进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32(13):174-175.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