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国教育不公平现状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因此,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所谓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显现越发显著。 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一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而这恰恰导致且加剧了教育在地域上的不平等。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
2、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另外,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经几十年了,但具体落实却存在很大问题。近年来备受争论的“择校热”问题,也是由于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在地域特别是城乡上的不
3、平等造成的,这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择校,古今中外都有之,如今,择校现象在我国已白热化,折射出人们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增加,也折射出社会一个严峻的不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该问题也体现出教育不公平的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却常常被遗忘。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如城市里的孩子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三是考试招生制度严重不公。特别是表现在名校省际配额制度上、表现在高考招生标准不统一的制度上等等。 然而,即使是这样,部分地方和政府,仍然在户籍制度等方面给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
4、进入师资力量较好的城市学校设置门槛。如果真要进入这些学校,在缴纳不菲的学费之外,还要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即借读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者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数以千万计的流动打工者是支援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跟随这些打工者来到城市的还有数量惊人的流动儿童。这些进城务工者们在城市里用辛勤的汗水打造天地的同时,也在试图为他们的孩子们在城市里寻找一个安定的课堂。可是,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门槛”让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学龄儿童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还有一定的难度。额外的经济要求成为一些进城民工“不可承受之重”,有的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支付巨额费用,有的则在无奈中选择
5、放弃:让孩子返回原籍读书或者干脆处于辍学、失学的状态。 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期望到城市学校就读,而部分城市为了自身利益,提高择校门槛,致使农村孩子对其望而却步,不得不回到农村,甚至部分农民工子女干脆辍学,教育的不公平愈演愈烈。 综合来看,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与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在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
6、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得不说,高考招生中的配额分配制度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各重点大学有较大权限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导致其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我们相信,只要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构建教育公平机制,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重要的,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切社会问题几乎都能从学校找到他的原形。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解决好教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希望,有一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