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甘肃省甘南州迭部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缝合题意,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如图2所示现象中,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雾凇 B.
冰山 C.
露珠 D.
白雪
2.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是( )
A.铁、水、空气 B.铁、空气、水 C.空气、铁、水 D.空气、水、铁
3.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图中所示的几种做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学了物理,小青同学对与人身体相关的物理量很关注,并进行了估测.以下估测量中合理的是( )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2×10﹣3m
B.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C.正常体温的平均值约为38.5℃
D.人体电阻值约为几十欧
5.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cm
C.公交车在市区的行驶速度约为60m/s
D.橡皮从书桌上掉到教室地面上所用的时间是5min
6.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 D.38℃和38.5℃
8.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约0.01千克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5cm
C.一头牛约60千克
D.正常的成年人的心跳每秒约70次
9.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其原因是(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10.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11.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12.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13.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里取出了一些冰块放入了可乐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14.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铁块变成铁水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霜的形成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15.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这是升华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这是熔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液化形成的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17.学校周边禁止鸣笛,这是为了防止 的产生.在上课时你所听到的翻动书的声音是由于纸的 产生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
18.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19.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比较凉快,这是因为酒精 (选填“汽化”或“液化”)吸热的缘故.
20.一天,王皓放学回家,刚进家门时听到电视里传来:“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他一听便知是达州青年歌手黄英在唱.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他奶奶称赞黄英的声音很尖,这是指她唱歌时发声的 高.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21.“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播的.
2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二者大小相比较v1 v2.
23.某固态物质加热变为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
(2)该物质在第3min时的状态是 态,此时它将 (填“吸热”或“放热”).
三、实验题(每空2分总计8分)
24.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 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
(2)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
(3)此实验现象说明 ,从而可推理得出 结论.
四、计算题
25.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从海洋勘测船上竖直向下发出超声波,经3.2s 后收到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则海底有多深?(声音在海水中匀速传播).
2016-2017学年甘肃省甘南州迭部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缝合题意,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如图2所示现象中,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雾凇 B.
冰山 C.
露珠 D.
白雪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由物体固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山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符合题意;
D、白雪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是( )
A.铁、水、空气 B.铁、空气、水 C.空气、铁、水 D.空气、水、铁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声速的规律是: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解答】解:铁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根据声速的规律,声速从小到大依次是空气、水、铁.
故选D.
3.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图中所示的几种做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此选项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此选项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此选项正确;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液体接触的太少.此选项错误.
故选C.
4.学了物理,小青同学对与人身体相关的物理量很关注,并进行了估测.以下估测量中合理的是( )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2×10﹣3m
B.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C.正常体温的平均值约为38.5℃
D.人体电阻值约为几十欧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电阻.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中学生手指甲的宽度在1.2cm=1.2×10﹣2m左右.故A不合理;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5km/h=5×m/s≈1.4m/s左右.故B合理;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合理;
D、人体电阻非常大,在104Ω~105Ω之间.故D不合理.
故选B.
5.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cm
C.公交车在市区的行驶速度约为60m/s
D.橡皮从书桌上掉到教室地面上所用的时间是5min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宽度比此数值小一些.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大约1cm,一元硬币的宽度大约是食指宽度的2倍,接近2c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30×m/s≈8.3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书桌的高度不超过1m,橡皮从书桌上掉到教室地面上所用的时间在1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6.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骨传声原理是通过头骨和额骨传导声音.
【解答】解:大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作品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且骨传导的效果优于空气.故A、C、D错误.
故选B.
7.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 D.38℃和38.5℃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个小的缩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银无法自行回到液泡中,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不经过甩动不会下降.因此,示数为38℃的体温计,如果不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解答】解: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7.5℃的病人体温时,由于缩口的作用,示数不会下降,所以仍保持38℃;
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8.5℃的病人时,水银会从液泡内膨胀上升,使示数增加到38.5℃.
故选D.
8.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约0.01千克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5cm
C.一头牛约60千克
D.正常的成年人的心跳每秒约70次
【考点】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三个苹果的质量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苹果的质量在150g=0.15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5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头牛的质量较大,在300k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9.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其原因是(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解答】解:打开冰箱门后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即白雾现象;
故选D.
10.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知道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减弱噪声.
【解答】解:A、限制建筑工地的工作时间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可以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化是由气态到液态,汽化是由液态到气态.
【解答】解: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这是液化现象,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这是因为,小水滴又汽化,变为水蒸气.A、B、D错误.
故选C
12.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要判断冰的形成属于那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知道冰的形成过程,冰是由水得来的,即由液体变为固体,属凝固.
【解答】解:A、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故A错误;
B、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故B正确;
C、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故C错误;
D、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故D错误;
故选B.
13.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里取出了一些冰块放入了可乐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的熔化过程的特点: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同时要知道冰的熔点是0℃,知道冰块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
【解答】解: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要知道冰是晶体,并且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保持0℃不变.
A、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但且熔点不是0℃,因此不符合题意;
B、熔点是0℃,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正确;
C、是晶体的凝固图象,因此不符合题意;
D、是熔化图象,但不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因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铁块变成铁水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霜的形成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
【分析】(1)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态的固过程叫凝华.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的现象,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解答】解:A、固态的铁变为液态的铁水,是熔化,不合题意.
B、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过一会儿涂的酒精居然不见了,实质上是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15.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这是升华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这是熔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液化形成的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1)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需要吸热;
(2)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需要放热;
(3)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热;
(4)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需要放热;
结合物态变化的特点逐一分析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解:A、樟脑球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正确.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错误.
C、灯丝会变细,是钨丝直接变成了钨蒸气,是升华现象.故错误.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故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分贝 ;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考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噪声越小,分贝数越小.
【解答】解: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噪声减小,所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减小;
故答案为:分贝.减小.
17.学校周边禁止鸣笛,这是为了防止 噪声 的产生.在上课时你所听到的翻动书的声音是由于纸的 振动 产生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禁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故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上课时你所听到的翻动书的声音是由于纸的振动产生的;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噪声;振动;信息.
18.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温度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考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声速.
【分析】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解答】解: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故答案为:温度;340.
19.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比较凉快,这是因为酒精 汽化 (选填“汽化”或“液化”)吸热的缘故.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
将液体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凉,是因为酒精汽化吸热,使手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汽化.
20.一天,王皓放学回家,刚进家门时听到电视里传来:“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他一听便知是达州青年歌手黄英在唱.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他奶奶称赞黄英的声音很尖,这是指她唱歌时发声的 音调 高.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响度 .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①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它反映了声音的特色;
②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③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①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我们能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人的声音,这也说明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和特征;
②黄英的声带振动较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③老师使用扩音设备后,学生感到声音的强度增大,听的更为清楚,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响度.
21.“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
【考点】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①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要模仿某人的声音,需要模仿者的声带发声特点尽可能接近被模仿者;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
2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二者大小相比较v1 小于 v2.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解答】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它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二者大小相比较v1小于v2.
故答案为:小于.
23.某固态物质加热变为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210 ℃;
(2)该物质在第3min时的状态是 固液共存 态,此时它将 吸热 (填“吸热”或“放热”).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最大区别,要看温度随时间变化时,是否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不升温.晶体在达到熔点后,熔化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1)从图象观察,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210℃不变,此时吸热,温度不变,说明物质有一定的熔点,而且物质的熔点是210℃,属于晶体.
(2)该物质在第3min时物质正在熔化,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它将吸热,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晶体;210;(2)固液共存;吸热.
三、实验题(每空2分总计8分)
24.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 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减小 .
(2)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逐渐变大 .
(3)此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靠介质传播 ,从而可推理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 结论.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
(2)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会逐渐变大;
(3)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内空气大量抽出,玻璃罩内就越接近真空状态,此时,电铃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减小;(2)逐渐变大;(3)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四、计算题
25.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从海洋勘测船上竖直向下发出超声波,经3.2s 后收到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则海底有多深?(声音在海水中匀速传播).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回到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海底深度.
【解答】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t=×3.2s=1.6s,
∵v=,
∴海底深度:
s=vt=1500m/s×1.6s=2400m.
答:海底的深度为2400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