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_厉震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30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_厉震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_厉震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_厉震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外影史73摘 要:在 1925 年前后中国电影首次出现“去戏剧化”观念之后,20 世纪 30 年代又再次出现。相较于首次“去戏剧化”观念,第二次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美学问题,引起争论的话题范畴更多,主要涉及有“体验派”与“体现派”的美学评估、学习外国表演方法与民族化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深化发展。它是中国电影表演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艺术样式,电影表演需要有自身的本体属性,它与戏剧表演相关,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之中。关键词:20 世纪 30 年代 中国电影表演 “去戏剧化”观念辨析一、观念的背景“戏剧化”和“电影化”的表演观念博弈,在电影表演史上时

2、隐时显,成为一个重要的表演美学现象。中国电影首次“去戏剧化”观念,发生在 1925 年前后,“新剧家”和“电影家”围绕着表演技法问题,展开或学术或产业或情绪的论辨。此后,关于戏剧化和电影化表演的异同讨论,一直未有停息。它是中国电影表演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艺术样式,电影表演需要有自身的本体属性,它与戏剧表演相关,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之中。早在1921年,顾肯夫在 影戏杂志“发刊词”中,首次提及京剧与电影表演的区别,“中国京剧是图案式的”,“影戏是写生式的,所以样样事情,都要逼真,不能表情过度”1。其中,他还提及了无声电影是一种“哑口剧”,只在剧情的关键之处,略微用文字说明,没有言语功能

3、,演员表情达意均需通过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需要避免犯过火的毛病。1924 年,徐卓呆编译的 影戏学,明确提出戏剧与电影是不同的,开篇首句即称:“普通剧场中舞台上的剧,与活动影戏的剧,差得很多。”2它不仅体现在形式和方法上,还在根本性质上使电影成为独立于戏剧之外的“兴行物”。3表演方面,戏剧以语言为主,电影以动作见长,电影的动作应该追求宛若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之美,“自然的扮演法,乃活动影戏的生命。扮演务求自然”,“所有的动作,非从真情上生出来不可”,“不拘泥格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

4、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厉震林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期74式,有自然的自由表情,乃是俳优的生命”4。这里,已经强调电影“自然的扮演法”,它与舞台的表演颇有差异,“自然”成为电影“俳优的生命”。1933 年,洪深发表 表演电影与表演话剧 一文,文章篇幅不长,却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表演电影与表演话剧并无本质区别,话剧演员只要掌握两者的区别,是颇为容易适应电影摄影的要求的,一是话剧表演在一场或者一幕之内,表演是连贯的,演员的情感也是一贯的,是随着剧情慢慢产生的;电影表演与此不同,它是按照镜头拍摄的,它需要演员

5、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将情绪进入规定情境。如此两种不同的表演方法,使话剧演员刚刚参加电影拍摄时,无法准确地在镜头前进行角色的演出。二是表演电影需要掌握镜头特性,舞台演出的表情夸大是一致的,应该是第五排到第十五排的观众觉得合适的程度,“在电影上表情的夸大,是不一致的,是按镜头的远近,而定其夸大的程度大小”5。这篇文章是非常专业的,它没有简单化地阐述戏剧化和电影化表演的区别,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因为当时话剧演员兼职电影表演,乃是普遍现象,本文涉及的两种表演的方寸感问题,蒙太奇式的拍摄方法对于演员表演的影响及其要求,已经初步涉及“微相学说”原理,有着良好指导意义,“对于当时的话剧演员们更好地进

6、入电影拍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同年,郑君里在 从舞台到银幕 一文中,继续探讨戏剧化与电影化表演的异同问题。起初,他认为舞台与银幕的表演关系,是一种从化装室到摄影场的“毗接”关系。7他也知道,戏剧和电影的表演都需要真挚的情感,但是,“在舞台上用以引动情绪的方式和手段是怎样地与银幕相背驰啊,当初以为只有从化装室到摄影场的一点距离,跑起来却如南北极!”8看来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他在理性上是知晓的,在行动上却是不易,戏剧化和电影化的表演关系较难驾驭。首次“去戏剧化”观念以来,戏剧和电影的两者表演关系还是没有厘清,在理论上也许能够形成一些共识,却是言易行难,在实践上还是相互纠缠,分寸感的把握并不容易

7、。这种情形,并不仅仅发生在郑君里身上,它具有一定普遍性,此时又掀起第二次“去戏剧化”思潮,只是较首次更为深入,从技术深化到美学,出现了一个更大的表演美学弧线。二、现实主义表演的要求1933 年前后,随着“新兴电影运动”开展,话剧演员纷纷涉猎电影表演领域,或者保持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兼顾,如赵丹、金山、金焰、袁牧之、陈波儿、魏鹤龄、赵慧深等,话剧舞台成为电影演员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有大致相似的背景,均已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在心理体验、外部动作以及角色塑造方面都有创作方法和手段,但是,接触电影表演初期,不是十分适应,舞台表演痕迹较重,如袁牧之在 桃李劫 中的表演,有较为鲜明的话剧台词的腔调,金山在

8、夜半歌声 中的表演,也有舞台表演风格。赵丹在谈到 十字街头 中的表演时称道:“我当时认为正是 得会风云,大可展示一下自己啦!所以就格外地卖力”,“一切都是 我演我,在于展示自己,在于过分卖力,在于我对每个镜头都逮住不放”9。显然,赵丹按照舞台表演观念进行形象设计,将自己的脸画得色彩艳丽,舞台表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了银幕表演,有特写、近景和中景,属于“微相表演”,色彩艳丽就不符合人物的真实了,而且,演员演得非常累,观众看得也非常累。刘琼在谈及青年时期表演的体会时,他说吸收两个人,注意一个人,两个人是金焰和田方,他们的银幕表演是生活的,在经历一个适应期之后,很快掌握了银幕表演的方法。刘琼嘴上不

9、说,却是偷偷地学习他们。“看君里演戏,我很注意,就怕自己也像他。”10郑君里自己对此也颇苦恼,撰写了 谁做演员的导师一文,认为电影表演不像其他表演样式,“自来便无祖师可谒”。11在理论上解决似乎不难,在表演实践上却很“骨感”,需要不断尝试以及演员个人悟性。一批话剧演员涌入电影界后,又一次引发了“去戏剧化”观念。不过,相较于首次“去戏剧化”观念,第二次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美学问题,引起争论的话题范畴更多。首次“去戏剧化”,主要是“去”文明戏式的表演方法以及中外影史75演员,这次“去戏剧化”,则是“去”过于“巧合”的戏剧性以及一种虚假的表演法,容纳了文明戏遗存、戏曲、滑

10、稽戏和曲艺等各类表演元素的“影戏”方法,已不适应时代需求。这个时代需求,首先,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中掀起“新兴电影运动”,它需要一种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新兴电影运动”要求表演去掉影戏表演的戏味,以更加接近生活的写实表演方法,使人物的行为真实可信与情感的真挚感人,使表演具有一种现实主义。这里,演员需要将表演工作纳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对社会问题以及人物有深广的表现,性格更加真实,类型更为丰富。如此,在真实场景中时有表演不和谐的影戏表演,也就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其次,有声电影的出现,对默片哑剧式表演构成一种挑战。在首次“去戏剧化”观念推动之下,一些杰出演员在默片中的表演,已经较为逼真,而且,与电影

11、造型手段有了良好的结合。但是,电影技术的发展,有声片已成为趋势,有声电影有它的表演要求,语言是规范的,台词是准确的,影戏表演方法已经较难适应,优秀如阮玲玉者,都产生了一种能力的恐慌,离世之前曾进修国语,但是,效果不太良好。一些仅是掌握影戏表演技术的默片演员,在有声电影的转型之中,也就中止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再次,外国表演理论的传入,尤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对演员的表演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基本的表演“拿来主义”格局是理论上学苏联和技术上学美国。1934 年,章泯导演易卜生的名剧 娜拉,邀请赵丹和金山出演,在排演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从 娜拉 开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

12、系从理论变成了实践,演员们将它从舞台带到了银幕,“寻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体现手法”。12上述三个维度,“新兴电影运动”、有声电影、外国表演文化传播,它的美学指向都是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抛弃概念化以及庸俗社会学的影戏表演方法。这一过程,几番周折,确实是费力颇多,故而第二次“去戏剧化”观念,不是技术层级的,而是关乎美学思想的,其归旨是扭转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它的争论过程,从 1933 年前后开端,经历了十余年时间,话题有相对集中的,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有连接的关系,也有独立性,但是,它们从“去戏剧化”观念开始,扩散到现实主义电影表演的各个层面,是电影表演成长以及成熟的“阵痛”显现,有很强的现实需求

13、以及针对性,它未必形成共识,甚至各有主张以及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或有相抵相悖,却是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视野和形成了风格。三、“体验派”与“体现派”20 世纪 30 年代“去戏剧化”表演观念,首先涉及的是“体验派”与“体现派”的讨论。它是现代表演成长的一种表现,出现了“主张”和“体系”。“体验派”的代表演员,是“南国社”的一个群体,有唐叔明、陈凝秋、左明等。“南国社”的创作方法颇为独特,是根据演员定制的,如 苏州夜话,从唐叔明的身世故事而来,南归 则由陈凝秋的遭遇而编写的。与演员的现实生活相关,舞台演出是他们的台下生活、思想和感情的集中反映,演员极易入戏,撩动真心和真情,从他们曾经的经历之中,触发真

14、实而非虚构的情感体验,其表演是格外的真诚而热烈,以及自由与奔放。“这种真挚而生动的表演恰好是对文明戏的定型的、刻板的表演的一个否定。”13这种表演方法,可以称之为“情盛于理”,乃是符合艺术本质的,为真实的人生反映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它的表演,多数是在小剧场举行,可谓小剧场话剧的早期尝试,小的只能坐二十余人,大的也不超过三四百人。与“帷形舞台”、“镜框舞台”不同,演员与观众距离较近,表演最细微的动作都可以传达给观众,无需放大表情和动作,使表演呈现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状态,“这又是对文明戏的 加倍用力表演法的又一否定”14。“南国社”的表演,对文明戏表演产生两次“否定”,“南国电影剧社”还拍摄有 到民

15、间去 湖边春梦 断笛余音 等影片,将新的表演方法扩展到了电影。那么,它为什么还会颇受争议?在美学上存在哪些缺陷?郑君里在 角色的诞生 一书的“自序”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期76中,对此曾有剖析,“南国社的表演的优点中间潜伏了最大的缺点:他们把生活中的情感去代替艺术中的情感;他们重视演员自我感情的抒发,而不重视情感的操纵;他们热情有余,冷静不足,不能准确地掌握角色的需要和客观的效果;他们重视情绪的体验,而不讲究形体的技术。就算对演熟了的角色,他们有时候演得好,有时演不好”15。这里,“有时候演得好,有时演不好”,说明它

16、不是十分科学的表演方法,上述涉及的四个方面,均是舞台情绪控制问题,艺术表演需要典型化,而不能够是自然主义方法。唐叔明、陈凝秋等在表演中多次因戏触情,情绪失去控制,甚至鼻涕也流了出来,戏也差点无法继续下去。有些演员总将角色演成自己,在演员和角色缺乏一个“度”的把握,面对不熟悉或者表演难度较大的角色,只会使用一般的公式化套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南国社的唯情的演技强调演员以真挚的态度感应角色,强调创造角色的情绪生活的重要性,突破了文明戏遗留下来的庸俗的、僵化的、过火的演技,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16与“南国社”“唯情的演技”同时并存的,还有以上海辛酉剧社袁牧之为代表演员的“模拟的演技”,被有的论者

17、称为“表现派”。如果说“南国社”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袁牧之则是“从角色出发”,他主张根据角色的性格,尽可能地改变演员的形神,包括容貌、声音、举止、动作、化装、服饰、气派、神情等。在 演剧漫谈 一书中,他有系统论述。关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美学认知,提出前者是“在不同的戏中是不同的自己”,后者是“在不同的戏中是不同的角色”。17仔细分析一下,两者的落点不同,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角色”,其美学出发点以及结果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而言,“体验派”是从内到外,先获取内心的体验,再通过“形之于外”的动作,完成角色创造任务,“表现派”是从外到内,先从外部的化装、动作、声音设计开始,才慢慢逼近

18、角色的内心。袁牧之坦承自己的表演方法和习惯是属于“表现派”的范畴。他善于模仿,包括自称的向外国电影的“批发”,“研究他们各人所扮演的个性,和他们的特长,再研究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的表演方法,我研究他们各人的脸部轮廓,研究他们的眼神,研究他们肌肉和皱纹的运用”,“我把他们加以研究了以后是把他们当作许多材料,譬如 Colman(柯尔曼本书作者注)的眼神我当他是一种材料,Shaplin(卓别林本书作者注)的苦笑我也当他是一种材料,说不定在哪一个戏里的角色同时需要这两种材料时,我就把这两种材料同时模仿了作为一种新的创造”18。但是,他不提倡一味地模仿,否则其表演是浮于模仿的表层,角色是没有灵魂的,不管他的

19、演技多么纯熟和完美,也难以使观众共鸣的。另外,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与“唯情”的演技有关,认为演员在表演中过于进入角色的内心体验,而忽视了剧本和导演交给自己的表演任务,因为“心血来潮”而产生表演的失控。从模仿到创造,是演员的工作。“唯情的演技”与“模拟的演技”,虽然并未发生正面的辩论,其在表演界的影响是深刻的。赵丹称道:“我最初接触的两个流派也许可说是体验派和体现派吧!他们的代表人物大概要算陈凝秋和袁牧之了。”19他将“陈凝秋和袁牧之”称为“体验派和体现派”的代表人物,两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他认为,“这两大派别水火不相容”。20因为体验派和体现派的表演技巧以及节奏不同,创造的角色风貌也有差异

20、,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也初步呈现出来。写实表演历史并不久长的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两个流派”及其美学讨论,说明戏剧与电影的写实表演已渐成熟,已是可以美学“分流”,它缘之于演员的表演理想及其个性。“若问这两个流派到底谁正谁邪?谁高谁低?我固然没这能力加以评定。我只能打个比方。陈凝秋好比是京剧界的金少山,天赋的好身材,高大个儿;天赋的好嗓子,声若洪钟。以气势气质取胜,浑然一体,不见半点斧凿痕迹。这是没法学习到的。袁牧之恰像是京剧界的裘盛戎,没有前者那种体质和好嗓子,气势气质也略逊一筹,但是却比前者的可塑性要大些。”21由此,“两个流派”不存在“谁正谁邪”和“谁高谁低”的问题,它与演员的“气势

21、气质”以及对于表演的美学认知有关。体验派和体现派的讨论,使“去戏剧化”观念不断深化,它并不意味着体验派侧重于“去戏剧化”,体中外影史77现派多与戏剧化相关,它们都强化了表演动作背后的内心逻辑关系,为 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表演的华丽转身,提供了一种美学观念的支撑。“两个流派”,从对方吸收养分丰富自己,但是,20 世纪 30 年代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关于体验派和体现派的美学博弈,电影表演史上还将继续存在,在相互对峙中不断丰润自己。四、外国表演方法与民族化其次,有关的是学习外国表演方法与民族化的关系。影戏表演的美学来源中,外国电影表演是重要的一脉。电影本是舶来品,表演受外国的熏染也是自然的,尤其

22、在中外文化力量“非对称”的情形之下,模仿外国电影表演也就成为一种时尚。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主要演员王元龙称道:“我进了电影界,就竭力主张事事要从西方化,战功 小厂主 诸片,就是我主张的结果。”22“事事要从西方化”,也许未必是普遍的表演行为,但是,模仿和借鉴却是常态的。以刘琼为例,和当时多数大学生一样,迷恋好莱坞文艺片,尤其是明星的演技以及翩翩的风度,他有意识地模仿并转化自己的气质。他不是“认定一个他所崇拜的明星学”,而是“挑与自己的创作气质相近的明星学”,“根据不同角色创造的需要,这次学这个明星的,下一次学那个明星的”,23如他学贾莱古柏的步态,两人都有挺拔的身材和修长的下肢;学小范朋克的手

23、势动作造型,开阔而又洒脱;学考尔门的沉思和忧郁感;学李思廉霍华的绅士风度和幽默感,可谓“遍学诸师”,却又很难说清具体跟哪位外国演员学,以及学到了什么,他集诸家之长,融化成为自身气质。郑君里在 谁做演员的导师 一文中,这个“谁”自然也包括外国电影演员。他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了心仪的对象,如何学习也是一个问题,模仿应该是最初必经的阶段。琼克劳馥学习葛丽泰嘉宝的表演方法,也是从模仿起步,中国的电影演员群体中,有不少葛丽泰嘉宝和约翰巴里穆亚的崇拜者,表演素材中有他们的一些特征动作,一有机会就将之运用到“开麦拉”前面,中国出现了几位东方的葛丽泰嘉宝和约翰巴里穆亚。24演员们脱离“影戏表演”格式后

24、,迫切需要掌握比较完善和科学的表演方法,“但当时没有学校,没有可用的参考资料,每人都靠自己暗地探索”25。郑君里写作 谁做演员的导师 一文,也是表达了他的苦闷,一个演员需要导师,应该找谁学习呢?这是电影表演的“成长期”烦恼,一个表演样式创立时期不长,尚未产生成熟业师。既然找不到导师,只好开始向欧美电影表演学习。陈鲤庭在 1942 年发表的 试论演技 一文中称道:“写实演技在我国并无传统,但欧洲演员声势在银幕上的出现,实在给我们话剧演技树立了楷模。”26此一学习,也包括外国表演理论的译介,以及在表演实践中的运用。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尽管只是在零碎的文字资料中,演员们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

25、剧体系,但是,把它定为现代表演的艺术方向,在舞台上演出 娜拉大雷雨 钦差大臣 欲魔 等剧目,部分演员的演技已达相当的水平,与此前表演比较,具有阶段性乃至里程碑式的进步。学习外国表演方法,从开始就出现争议。王元龙称:“到了 透明的上海 的时代,我渐渐看到完全西方化的不然”,“后来我独力导演 殖边外史,在未曾开拍以前,对于服装、布景、风俗方面加了几度考量,以为要发挥中国原有的文化”,“可不料这部戏出来之后,上海一部分营业的结果,竟大出我人所意料,于是知中国人的心理与目光已有变更。试看那社会上所谓 新异 的事物,莫不染有西方化者”27。郑君里对此评价道:“在当时影坛上曾经引起过很大争议的欧化 问题,

26、一方面也就是足以左右社会心理之一定的社会机构上的问题。”28“对于这种现象,人们一向就有两种相反的意见,赞成的说是时代化的演技,反对的说是浮泛而不合国情。我私心是有条件地同情前者。”“无条件地学习外来的演技是有毒的。处理资本主义体系的演技成果正如处理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是批评地接受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这当中需要演员强锐的判断力和辛勤的社会科学的修养。”29此段阐述,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警示,“无条件地学习外来的演技是有毒的”,正确的方法是“批评地接受而不是单纯地模仿”。从技术到意识形态,这种认知是深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27、期78邃的,郑君里具备“辛勤的社会科学的修养”,才有“强锐的判断力”,为学习“外来的演技”与“合国情”的民族化表演方法之间,确立一种科学的“方法论”。1942 年,中国万岁剧团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疲劳空袭”,在重庆远郊北温泉暂休,利用这一时间集中研讨表演问题,以及集体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郑君里参加会议。此时,他刚译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演员自我修养,对于斯氏体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又听了会议中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经验发言,便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撰写一本 角色的诞生 的著作。“在写作中,我企图根据斯氏学说的一些重要的论点,在我个人所见到的演员的优秀演出中去发现一些正确的

28、、有用的经验,而不愿硬搬 体系。”30他在 角色的诞生 中广泛地引用了中国演员的经验和方法,既有研习“斯氏学说”的成果,也有中国“国情”下的表演创造,“演技是演员处理情感与动作的方法论”,“演技的方法论却为一定的阶级观点所限”,演员们以“非常庄严的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31书中引证涉及的演员有袁牧之、唐叔明、陈凝秋、赵丹、舒绣文、张瑞芳、孙坚白(石羽)、陶金、高仲实,或直提其名,或因为概括、补充和虚构的缘故,用英文字母代替,如 B小姐是以张瑞芳的经验加以引申的,而 C 小姐是以舒绣文为“模特儿”的。从学理分析,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曾经引起过很大争议的 欧化 问题”,似乎不难以解决,

29、如前所述,“批评地接受而不是单纯地模仿”是正确的美学途径。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表演并非自身的事情,它涉及到政治、产业和文化等领域,其“场域”的“城府”很深,会对表演加以牵制和约束,故而“对于这种现象,人们一向就有两种相反的意见,赞成的说是时代化的演技,反对的说是浮泛而不合国情”。它形成一种悖论的关系,均有道理,但也不尽完整。如此,学习外国表演方法与民族化的关系,在电影表演史上一直延续着,随着社会结构力量的此消彼长,不时成为表演界的重要话题,民族化也在学习外国表演方法的过程之中,逐渐地丰润和壮大,外国表演方法的美学因子也融入民族表演风格的肌体之中。五、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深化发展再次,是现实主义表演

30、方法的深化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之初,与政治相关的“新兴电影运动”兴起,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成为时代要求。演员遵循“生活是表演创作的源泉”规律,深入体验社会人生,以一种严肃的表演态度,以及以一种自然的表演方法,挖掘和创造人物的复杂性格,塑造生活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底层人物,是“左翼电影”的表演要求。与此同时,电影技术从无声片演变到有声片,表演有新规范,与无声片以动作为主和语言为辅的表演格式不同,言行需要协调一致,语言和动作要准确,两者之间同步或者“对位”。影戏表演方法,已不适应于此,故而在保留影戏表演优质因子的基础之上,现实主义成为此一时期表演美学主体,影戏表演观念与纪实表演美学在交织中探索前行

31、。“左翼电影表演是在电影和戏剧相互结合的表演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在科学系统的斯氏体系的不断影响下,逐渐终结了 影戏表演 的观念和方法,使表演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逐步走向成熟。”32与 20 世纪 20 年代“影戏表演”比较,现实主义表演强调时代感,直面真实的人生,与现实生活贴近,去掉“文明戏”的戏味,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转变为自然、纯朴和细腻的表演,动作真实可信,感情真挚感人。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与“体验派”和“体现派”、“欧化”和民族化的讨论,是互为表里以及共同推进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中国电影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起步,在抗日战争中在话剧舞台上又获深化。当时,对于如何深化,表演界有不同认知

32、,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某些偏差。1941 年 10 月 14 日,戏剧岗位社在重庆中苏文化茶座举办“如何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座谈会”,阳翰笙、郑君里、安娥、徐昌霖、贺孟斧、孙师毅、周彦、苏凡、石凌鹤、史东山、潘孑农、陈鲤庭、舒湮、赵慧深、陈白尘、李嘉等与会。座谈会的议题,一是什么是现实主义?二是在中国演剧艺术上应怎么提?三是今天中国演剧艺术特别不合现实主义的倾向是什么?围绕上述议题,形成以下若干意见:第一,现实主义在戏剧文学上成就较大,演出艺中外影史79术包括导演、演员、舞台装置、灯光等方面则比较薄弱,往往和现实主义、公式主义,和“卖噱头”的倾向掺杂在一起。如何建立现实主义演剧体系,各个职能部门

33、以及演出处理尚没有统一的方法。第二,“新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是译名的不同,“写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是含义的不同,“写实主义”的任务是“暴露”,“新写实主义”是“暴露”与“批判”兼具。“现实主义”、“民主主义”、“集体主义”三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现实主义”是文学术语,“民主主义”是政治学术语,“集体主义”是经济学术语,但是,它们有互动的作用,“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可以引用“民主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第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他初期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或者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对苏联新的社会现实也不能完全地消化,但是,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之中,

34、他不断地渗出现实主义。虽然他在演技上强调“下意识”和心理体验的方法,然而,他是演剧方法以及体系中最接近现实主义的。第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演员的“二个自我”,他并非仅仅强调第一自我,即扮演的角色,也注重第二自我,即表演批评家,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既是扮演的角色,也是表演批评家,对表演进行判断和完善。第五,导演创作是剧本的发展,演员创作是导演的发展,演出各个部门的创作是最高的发展。33上述提及的现实主义成就,演出艺术不如戏剧文学,此后陈鲤庭对表演艺术还有如下的阐述:“我们既可发现涨红脸直嚷叫来做作感情的 像真演技,也常见流着神经质眼泪的 唯情演技;既有每部戏都一样演法的 定型演技,也存在未经消化

35、的、模拟的、机械形式的 职业演技。同时,在比较成熟的演员中间,体验的演技 的影响也日见扩大。”34“像真演技”、“唯情演技”、“定型演技”、“职业演技”等表演现象,在历史上都有其源头以及演变史,在现实中有它的呈现方式,与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有或远或近的距离。“体验的演技”,接近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它出现在“比较成熟的演员中间”。全民抗战的形势中,戏剧和电影的表演人深入生活,“欧化”的习气少了,泥土气息浓郁了,渴望创造中国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中国气派的基础上接受外来的表演学派,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影响也“日见扩大”。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从“新兴电影运动”起步,迅速在“左翼电影”表演中达到一个巅峰,在

36、烽火抗战的磨砺之下,深化了内涵和外延,使“去戏剧化”观念从技术层级,发展到美学的境界。它并非是克服“做作”和“过火”的问题,而是一种文艺观和价值观,表演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创造,“只有最进步的世界观才能最完全地、最科学地、以艺术的客观态度表现现实的一切经验,描写现实的各种复杂的形态”35。在此基础上,走向大众化及其建立中国民族表演风格气派。如此,在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讨论之中,“去戏剧化”观念提升了自己的任务和地位,成为中国电影史以及表演史发展的驱动力量之一。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项目编号:19ZD11)之阶

37、段性成果之一。(责任编辑:董馨蔚)注释:1 顾肯夫.影戏杂志发刊词 A.影戏杂志,1921,1(1).见戴小兰.中国无声电影 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14.2 徐卓呆.影戏学 A.上海华先商业社图书部出版,1924.见郦苏云:影戏学 研究 J.当代电影.1995(6):30.3 徐卓呆.影戏学 A.上海华先商业社图书部出版,1924.见郦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期80苏云.影戏学 研究 J.当代电影,1995(6):30.4 徐卓呆.影戏学 A.上海华先商业社图书部出版,1924.见郦苏云.影戏学 研究

38、 J.当代电影.1995(6):34.5 洪深.表演电影与表演话剧 A.戏(创刊号),1933.见戴小兰:中国无声电影 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949.6 陈亮.中国本土电影表演观念研究(1905193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32.7 郑君里.从舞台到银幕 A.戏(创刊号),1933,见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88、177.8 郑君里.从舞台到银幕 A.戏(创刊号),1933,见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88、178.9 赵丹.赵丹自述 M.郑州:大象出版

39、社,2003:50.10 胡导等.刘琼表演艺术座谈会 J.电影艺术,1989(8):62-63.11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80.12 赵丹.赵丹自述 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4.13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93.14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93.15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93.16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40、:93.17 袁牧之.演剧漫谈 A.现代书局.1933.陈亮.中国本土电影表演观念研究(1905 1937)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33.18 袁牧之.演剧漫谈 A.现代书局.1933.陈亮.中国本土电影表演观念研究(1905 1937)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36.19 赵丹.赵丹自述 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3:13.20 赵丹.赵丹自述 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3:14.21 王元龙.我所以摄 探亲家 A.探亲家(特刊),1926.郑君里.郑君里全集(第一卷)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26.22 袁牧之.演剧漫谈 A.现代书局

41、.1933.陈亮.中国本土电影表演观念研究(1905-1937)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35.23 胡导等.刘琼表演艺术座谈会 J.电影艺术,1989(8):50.24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80.25 陈鲤庭.试论演技 N.新华日报.1942-6-25.26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38.27 王元龙.我所以摄 探亲家 A.探亲家(特刊).1926.郑君里.郑君里全集(第一卷)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26.28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

42、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26.29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80.30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96.31 赵丹.赵丹自述 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6.32 陈浥,崔新芹,王劲松,扈强.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表演卷(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33.33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95-100.34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39.35 李镇.郑君里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