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反思_周金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113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反思_周金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反思_周金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反思_周金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PRWORLD 公关世界 125 FOCUSION文/周金花 黎玉广(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维普网论文、学术会议、出版著作、个别访谈、现场调研等的整理,来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和反思,力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双重新型挑战之下,较为清晰地呈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图景,以期纾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压力、完善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品质。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第二课堂,现状反思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反思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2、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旨归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在构建学生宽厚的知识结构,塑造创新精神和人格,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种人才拥有广阔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乐于探索求知,奋力拼搏,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不仅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之能力。使学生从认识世界上升为改造世界,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能在创新中应用、应用中创新之人格、精神和能力。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内涵阐释所谓第二课堂,是指

3、第一课堂以外的全部学习活动,如科研活动、课外学术活动、科技竞赛、业余培训等等。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第二课堂的教育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实践等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性、适应性、社会性及实践性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终归是理论,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指导学生实践、应用于学生实践才能够变为学生的本领,才能达到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课堂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开严谨的教学计划,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化理论为实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本科的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其次,第二课

4、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寓教于乐”,趣味性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前面已提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具有“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特点。因此,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第二课堂的各种教育活动乃是针对这一具有独特群体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最好教育平台。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是具有“内部群体差异大”的一个群体,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因材施教”,使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得到充分合理的教育、培养、锻炼,从而达到创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126 公关世界 PRWORLD学 界 聚 焦大化。所以说培养应用型创

5、新人才并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目标体系的一部分,而是其核心和实质要义。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本科人才,学以致用,教育者必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积极有序地组织和管理,只有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方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今后的发展重在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如此方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

6、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三、第二课堂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爬梳关于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研究目前乏善可陈,当我们用“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做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时,得到了“无相关记录”的结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可能与本课题研究内容相同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与本课题相关的“第二课堂”的研究已经有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二课堂”为题名,进行模糊搜索,在知网上可以检索到600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从第二课堂的地位、内容和如何评价等方面各抒己见。为了从整体上有所了解,这里对相关研究的视角做梳理。总的看来,学者们的

7、研究视角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第二课堂的地位和作用几乎所有教育研究者都认为,高校第二课堂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刘新学者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实践研究中,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指出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1 程文宣等学者指出,高校第二课堂是一门“金课”,可以提升素质教育质量,衔接第一课堂,增强学生获得感。2李桂英学者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视野下的高校第二课堂中分析指出高校第二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教育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塑造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具

8、有独特价值。3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形式与内容探索如孙垒学者等人提出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4林芙蓉学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第二课堂。5王艳学者在“第二课堂”多维培育核心素养中指出,通过资源整合、学以致用、任务驱动、过程关注和多维反馈等途径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指导下的思政课“第二课堂”。6尽管教育学者们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原则、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仍然存在计划性不强,缺乏组织保证,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因此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三)第二课堂素质评价模式王吉

9、伟学者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卫类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中认为应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7朱晓丽学者提出,“复合式”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模式的构建,发放素质证书,从评价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体系等进行设计。8赵冬鸣学者在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中指出国内部分高校在学生毕业时发放“素质拓展证书”,其中记录大学期间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9笔者认为,素质学分制限定了第二课堂素质培养占教学计划的权重,如何科学地确定学分是难点。素质拓展证书不如学分在制度上有约束力,还存在社会认知程度的问题。(四)如何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当我们以“第二课堂 创新型人才”为关键

10、词,进行搜索,在维普网上可以检索到375篇论文。靳凯等学者认为,搭建组织体系“升级版”,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构建校企平台,加强融媒体建设。10袁以明从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角度来完善获奖考核、结果考核、开放式项目考核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1肖云龙学者在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中对通过第二课堂来实施创新教育的技法,人文教育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还介绍了一些成功典型和教学示例。12虽然这些教育学者指出了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研究较少。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以“应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课堂建设”为题名,进行模糊搜索,在

11、维普网上检索到 82 篇论文。其中,李婕妤学者认为,建立校企合作的 DOME 模式来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即评估目标方法评价模式来打造第二课堂,同时借鉴国外第二课堂的经验。13郭志欣学者提出将思政教育融于“第二课堂”实践,构建“训、赛、创”一体化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14还有教育学者通过论述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内容模式如思想教育型、科研型等,并通过PRWORLD 公关世界 127 FOCUSION实践单位的评估,指导教师的评估,学校有关部门的评估来检验效果,如李文博学者的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意义和作用。15张常永学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析1

12、6等文章,虽然这些论文谈及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作用以及开展应有的一些注意事项,但是活动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广普性,与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所偏移。国外大学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它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方面的重要性,并特别注意把两者融合起来,造成一个整体最优的环境。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改革是独立活动计划(简称IAP),该计划为学生利用圣诞节至二月初的一段假期,进行独立学习、研究和其他活动。MIT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1984年IAP最终指南中,列出了558项活动,还有一些专题等。这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献

13、检索与研究表明,目前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研究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一是研究高等教育基本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得多,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实际研究得少;二是单纯研究第二课堂得多,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研究得少;三是单学科(主要是教育学)视角研究得多,多学科视角研究得少;四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得多,高水平创新研究得少。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有必要对第二课堂这一重要载体如何来培养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结语基于此,构建由科技竞赛平台、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和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平台构成的应用型创

14、新人才的保障体系,建立与第二课堂相应的一套完整、科学、客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评价、反馈体系是一项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另外,这个工程的开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建立也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和路径参考。PR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专项课题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桂东南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大

15、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JY1505;2022 年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桂东南红色文化线上空间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10606039;2023 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广西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588。参考文献:1刘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实践研究J.成才.2022(3):69-70.2程文宣,等.高校第二课堂“金课”建设维度与路径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2(3):149-152.3李桂英.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16、视野下的高校第二课堂J.教育探索.2008(7):110-112.4孙垒,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若干关键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20(25):189-191.5林芙蓉,等.核心素养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运行模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1):33-35.6王艳.“第二课堂”多维培育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9):30-33.7王吉伟.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卫类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时代人物.2021(25):277-278.8朱晓丽.“复合式”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模式建构J.海外英语.2019(3):63-64.9赵冬鸣.高

17、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6.10靳凯,樊玉华.基于第二课堂学生需求的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22):43-46.11袁以明.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102-103.12 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3李婕妤,等.基于DOME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24-127.14郭志欣.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0):19-124.15李文博,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意义和作用J.科教文汇.2008(3):15.16张常永.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32-34(责任编辑:姜秀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