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韵新声》:以中华文物典籍激活传统节日文化记忆_张兵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9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韵新声》:以中华文物典籍激活传统节日文化记忆_张兵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韵新声》:以中华文物典籍激活传统节日文化记忆_张兵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韵新声》:以中华文物典籍激活传统节日文化记忆_张兵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蕴含丰富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融通于当代不同形式的传播创新之中。在回归优秀传统文化与重塑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传统节日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而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系列文化类电视节目古韵新声于2022年清明节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推出,该节目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以“借助文物的力量,共同探寻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创作立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基因,采取“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结构形式,探索出一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传播创新之路,从而

2、为受众带来一系列别开生面、清新雅致的视听文化盛宴。一、言之有物:借助历史文物,印证节日传统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参与感有赖于特定时间的节日符号组合与再现,古韵新声在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从历史文物中找寻文化情趣、从古籍文献中品思传统意味,实现了文博解读、节俗趣谈与诗词乐舞的内在关联互嵌。该节目以时间为经、文化为纬,融入各种形式的节日符号元素、文物历史信息,在一物一曲的感悟中寻根溯源,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汇编整合,架构起一张古韵浓郁的传统节俗文化之网。文物作为一种内嵌传统文化的典型物质器物媒介,烙刻着中华民族过往生活的时代印记,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文物媒介包含物质基

3、础与概念、信仰以及融化在物体中的工艺、技术和技能之理的双重传统,受众与它们的关系是解释关系而非实用关系,即“在创作它们时,作者的意图就是要人们对它们进行解释,要求他们理解构成它们的象征符号群”1。文物虽为古旧,但共同的节日氛围指向那些能够让后人以共通的文化情感去认知和重温文物所处时代的节庆风俗。清明这一期节目以图画和瓷器文物讲述清明节俗活动:明代月令图描绘“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的清明时节自然规律依旧运行如常,唐长沙窑题诗瓷壶上所言“人拜古坟前”的祭作者简介:张兵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华夏传播、视听文化传播。李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4、研究生,研究方向:华夏传播、视听文化传播。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ZD313);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视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0415)阶段性研究成果。古韵新声:以中华文物典籍激活传统节日文化记忆张兵娟李阳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时代价值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节日文化传播形式的灵活创新。文化类电视节目古韵新声以探寻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为主题,借助历史文物印证传统节日的深邃悠远,在融通文化典籍中重塑中国传统审美的韵味;巧妙设置舞台场景,进一步凝聚传统节日精神、彰显文化价值内核

5、。古韵新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创新,成为央视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发力的又一特色文化节目。关键词:传统节日;文物活化;古韵新声;文化记忆;传播创新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3)13-0004-04专题 华夏传播研究(上)4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祀拜祖节俗传统延传至今,这种“古人亦如斯”节俗相似性能够迅速引发共鸣情感,拉近受众同古人生活和传统节日的心理距离。从多元的视角以物证史、以史育人,普及节俗背后的文化渊源是古韵新声的一个重要传播特点。古代文物的活化利用需要人们的参与式解读,“人们对古物的崇拜将接受

6、物品转变成了一种鉴赏传统,这一传统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还因为它与过去的联系而被推崇”2。端午节的节俗文化丰富多彩,节目在讲述关于粽子文化的内容时,从以粽子祭祀屈原的起源切入,进而引出“粽子早于屈原”和“汉代融入端午和纪念屈原”的史实。节目内容既有对春秋时期粽子雏形“角黍”、唐代“九子粽”样式描述和对唐代糯米取代黍米食材等演变过程的梳理,也有对唐代草篾编的粽子串、南宋粽子实物的文物实证。此外,节目还融入当下的健康防疫的时代背景,将端午节插艾叶、悬菖蒲、避五毒、饮雄黄酒等一系列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习俗视为古人“卫生防疫日”的措施,展现了传统节日核心价值理念的延续性。历史文物虽以相对零散的器物形式

7、流传于世,但是共同的时代特征也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印证,这为舞台化的电视艺术加工、历史场景还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古代写实类的绘画与雕塑忠实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情境,古韵新声采用节日核心文化元素的实物溯源、名画意象描绘赏析和歌舞艺术二度创作的结构形式,将静态文物予以视听化、动态化呈现。首先,在文物印证节日传统方面,端午从唐代赤金走龙等文物切入龙图腾崇拜,以原始时期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唐代刘禹锡的竞渡曲等文物印证中华舟船文明与端午竞渡民俗。其次,在创新节日文化形式方面,清明节目中的舞蹈游春场景取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人物妆容造型取自唐代彩绘舞女俑,主题立意源自杜甫的丽人行,节目编排

8、中巧妙融合了陶俑、绘画和诗词,营造出阳春三月丽人赏春的愉悦氛围。二、探寻古韵:融通文化典籍,重塑传统审美古代典籍是社会历史记忆的封存,其中既包含有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残存有节日民俗的细节记录。典籍作为凝聚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数量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本质上是一种兼具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社会产品。3不同历史时期的节俗活动实践通过古人的记录、撰写和汇编得以保存下来,为今人探寻传统节日发展演变留下了许多生动而富有生活意趣的可信材料。以历史典籍记载为依据,古韵新声大量引入论语周礼淮南子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等古籍文献,从古文的字里行间中寻找那些在社会变迁中被人们遗忘或是鲜为人知

9、的节俗传统,古今生活的对比产生纵向深邃的时空距离,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翔实可考的资料记载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历史纵深拓展开来,充分展现出中华典籍的时代价值。在探讨与清明节相关的文化节俗时,清明对历史文献中唐玄宗组织数千人“贯索挽河流”大型拔河比赛的着重介绍,使得清明拔河传统的讲述更为生动。最后,节目拔河赋以力量感和节奏感十足的舞蹈形式,将这样一场当代人难以想象的昔日盛况艺术化为身体动作的形象表达,加深受众对清明拔河传统的印象。诗词曲赋在典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通常有着优美的符号意象与节奏韵律。特别是极具口头艺术代表性的宋词元曲,本身就是对歌词唱曲内容的记录。古韵新声主要采用转化民谚诗词

10、、名家名篇等韵律整齐、意境优美的文字媒介为歌曲传唱的声音媒介的创新形式,历史文化知识内容详实、丰富多样,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有效突破了文学赏析的枯燥说教。如在清明节这一期,充满农耕智慧的民谚二十四节气歌、勾起缅怀伤情的唐诗清明、氤氲怅惘与希冀的宋代词望江南 超然台作;在端午节这一期,描绘百舸争流的唐诗竞渡曲、仲夏泛舟采莲的唐诗采莲曲、榴花绽放的宋词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等,诗歌品读与歌舞表演相结合的古风古韵的原创节目给受众带来诗韵风雅的审美体验。典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囿于媒介形式的限制,其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未能淋漓尽致地通过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现代电视艺术形式则与典籍媒介内容形成了互补

11、,通过视听语言的转化,古代生活习俗变得立体生动,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古韵新声在介绍荡秋千这一古代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项目时,一方面对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唐代宫廷游戏、宋代市井娱乐进行了整合,另一方面也结合清代的绘画写意、诗词意象,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线性逻辑顺序以及审美情趣逐次递增顺序展开叙述。特别是最后以清代纳兰性德的秋千索 游丝断续东风弱为背景改编成舞蹈人生若只如初见,整条叙事线索以秋千为媒介,唤起睹物思人、追忆美好的悼念愁绪,最终巧妙回到缅怀逝者、慎终追远的清明节核心精神主题。古韵新声也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引用,通过节日元素的发散,渲染烘托出节日历史意蕴与文化氛围。例如以龙泉宝剑铸剑

12、技艺引出“铸剑如做人”的端午铸剑节俗传统;歌舞道具采用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所制成的油纸伞,以古典精致的油纸伞与江南女子曼妙的舞姿映衬春日烟雨朦胧如梦的美景。专题 华夏传播研究(上)5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三、身临其境:穿越时空隔阂,建构对话情境重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需要一定的历史意识,而通过唤起人们回忆历史人物、文物、事件和信仰的历史知识能够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特别是个人及长者的记忆、对那些已被遗忘或闻所未闻的历史事件的发现能够使人们将现在的自我置入一个具有时间深度的境遇,可以满足其了解过去、解释起源的心理。4古韵新声不限于仅仅单纯将这些历史信息进行汇编讲

13、述,而是进一步尝试穿越时空隔阂,建构出古今对话的诗化浪漫主义情境,在满足人们以今窥古的思古幽情之时,也不禁使人发出物是人非的变迁慨叹。诗朗诵归乡从端午节核心人物“楚辞之祖”屈原的楚辞作品切入,凝练出“秭归”和“汨罗”这一组与端午节密切相关、极具时空穿透力的地域符号,借助“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飘给屈原一诗,以现代诗歌与经典楚辞的深情朗诵与对白的形式建构出一场汨罗江畔跨越两千多年的古今对话。在舒缓温情的音乐中,背井离乡的空间距离所带来的浓浓乡愁氤氲开来。屈原与余光中同生南国,同以橘树的符号意象为交叉点表露思乡心切,也更衬其扎根故土、矢志不渝的坚贞。橘颂所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14、;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唯有南国橘树可慰屈原“上下而求索”的孤愤。汨罗江畔的这场古今畅谈,将两位不忘家邦、至情至性的诗人所共有的即使离乡漂泊却依然心系国家安危的人文情怀,以及“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的深刻情感共鸣展现得淋漓尽致。借助数字视觉信息处理技术,电视艺术提供了一个可供受众产生身体虚拟在场感的视听空间。多元素、多形式的化用组合使中华传统节日体现出时代生机与活力,令受众在感悟古人的节日文化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涵养。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的文化属性,寓意“清洁明净”,是一个具有户外偏向的传统节日,踏青赏春是其主要活动之一。郊游之时,移步换景,令人心神怡悦。古乐演

15、奏苏堤春晓场景设置取材自明代刘度所绘西湖十景图册,节目先是以古画作舞台背景,画中杨柳依依、艳桃灼灼,画外湖中礁石头上一男一女两位身着古风服饰的现代人抚琴吹箫协奏。继而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画外与画中的双重时空之间自由转换,镜头上移推进入画,由近及远至江上扁舟,舟上亦为男女双人吹奏,笛声悠扬辅以古琴相和。进而以乐会友的欢快气氛渐入佳境,镜头再次拉开移动至桥面,桥上阮、笙和埙合奏,并与舟上声乐形成呼应。随着全景画面的运动变化,岸边二胡与琵琶双人组合逐渐显露出来,共同形成苏堤春晓、古乐合奏的声色幻妙的视听图景。最后随着琴箫合奏回到水墨朦胧的西湖边上,回到清新淡雅、苏堤报春的春日现实。整台节目一方面对文物画

16、作的展演方式进行了活化创新,另一方面也创造出穿越时空、徜徉画中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感体验。四、人文情怀:凝聚节日精神,彰显价值内核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固定的时间、特定的节俗饮食文娱最能快速唤起个体关于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按照集体记忆理论的观点,个人所生活的群体能够为其提供重建记忆的方法,个体思想置于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5中华传统节日兼具文化特质的内在深度与地域实践的传播广度,向来并非仅浮于食娱之乐,蕴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核才是一个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传统节日渊源古老、价值内核稳定,但在具体时代语境下又是常为新的。古韵新声

17、在尝试进行节目形式创新的同时,也注重节日内涵的凝聚、更新与延展。历史悠久与幅员辽阔的文化优势造就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样、价值多元的文化特点。多元形式中又有一元中心即节日精神内涵,它代表着中华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符码。古韵新声前两期节目以探寻传统节日起源为内容主线,围绕“慎终追远、感恩生命”和“祈愿康健、国泰民安”的精神核心对清明节和端午节的节日起源、节俗历史进行梳理解读。核心主题均强调每个传统节日的特殊性:清明节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节日,“一方面情感深厚,意蕴深远,承载着中国人对于生命的哲思,另一方面又承载着中国人对每一年全新时光的憧憬和向往”;端午节是荡浊涤清、昂扬奋进的节日,“传达

18、着中国人对健康平安、国泰民安的祈愿,滋养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深入挖掘镌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节日文化基因的节目创作立意,诸如万物并作的自然规律、慎终追远的朴实民风、继往开来的生活哲思、团结奋进的集体精神、心系家邦的爱国情怀和敦亲睦族的家庭伦理等精神内核得以彰显,使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变得丰富而立体、更突显时代价值,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具深情与厚意。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特点6,并且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最能生动体现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的,而爱国主题尤以屈原和离骚为象征符号。古韵新声在正反叙述中巧妙运用形象对比的方

19、法围绕屈原及其精神品格展开描述。节目首先从明代画家陈洪绶屈子行吟图切入,高冠长袍、佩剑独自徘徊(下转第23页)专题 华夏传播研究(上)6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于江水之畔的人物形象直观生动;进而援引楚辞中所载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描述,使屈原的人物精神形象在对比凸显高大。其次,节目进一步引入傅抱石先生所绘的渔父图和屈原图,神采奕奕、随波逐流的船头渔父与双眼微合、若有所思的江畔屈原在精神面貌上形成巨大的反差,更衬托屈原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最后,改编自离骚的歌曲上下求索,其录制地选在屈原故里秭归的屈原祠。学生诵读、歌手演唱以及曾侯乙编钟演奏的结合

20、,给观众带来一种恢宏大气、余音绕梁的视听冲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主旨吟诵,营造出“一个共同的文化情境,来自远古的忧国忧民的慨叹穿越千年,于端午节时分回响于耳畔,这无疑是现代人对古老的民族信条的重申”7。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气氛推动下,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再度得到深化。五、结语传统节日在文化创新中得以更好的传承与传播,“电视仪式传播的不仅仅是各种节目形式与类型,更折射出本民族国家的思想、信念、审美心理、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8。电视文化节目古韵新声一方面是对既有央视创新节目风格的延续,如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古代典籍解读和穿越时

21、空对话、经典咏流传中的诗词改编歌曲、国家宝藏中的文物元素舞台化用等形式;另一方面也针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系统梳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专家讲述文物历史、歌曲舞蹈演绎诗词曲赋的方式对视听传播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古韵新声将历史文物与典籍文献作为当代人深入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媒介载体与认知窗口,这一创新路径的探索为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参考。参考文献:1美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5.2美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3.3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

2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4美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9-70.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9.6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91.7李阳.当代端午节的传播转型与节俗文化认同建构J.视听,2020(09):205-207.8张兵娟.电视仪式传播:理论、范式与研究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6(01):57-61.3邓拓.邓拓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4陆定一.晋察冀边区粉碎敌人进攻中的几个重要经验N.华北版新华日报,1939-01

23、-19(01).5井陉煤矿的血腥事件N.抗敌报,1940-04-06(01).6聂荣臻.论全国及边区的抗战新形势N.抗敌报,1938-10-26(01).7巩固晋察冀地方政权的民主基础N.抗敌报,1938-09-08(01).8庆祝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幕N.晋察冀日报,1943-02-04(01).9拥护双十纲领 团结知识分子N.抗敌报,1940-09-08(1).10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11邓拓.迅速开展春耕运动N.抗敌报,1938-02-17(01).12实行统一累进税是中共一贯的主张N.晋察冀日报,1941-05-15(01).13关于边区

24、减租减息的修正条例N.晋察冀日报,1941-03-27(01).14论民族自尊心与抗战胜利的自信心N.抗敌报,1938-11-02(01).15沿着穷人乐的方向发展群众文艺运动N.晋察冀日报,1945-02-25(01).16宋劭文.五年来政府工作N.晋察冀日报,1943-02-06(01).17乔云霞.晋察冀日报典型报道的时代意义J.保定学院学报,2022,35(04):115-122.18中共晋察冀边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告全边区同胞书N.抗敌报,1939-09-13(01).19聂荣臻.救济灾难同胞N.晋察冀日报,1943-03-16(01).20论边区人民生活的改善N.抗敌报,1940-08-23(01).21邓拓.本报终刊启示N.晋察冀日报,1948-06-14(01).22王勤瑶.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启蒙与建设以晋察冀日报社论为对象的考察J.党的文献,2016(04):114-120.23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0-272.24聂荣臻.抗敌报五十期纪念N.抗敌报,1938-06-27(01).(上接第6页)红色传播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