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_蒋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8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_蒋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_蒋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_蒋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第4期2023 年 8 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3.No.4Aug.202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蒋 炜1,梁燕燕2(1.惠州学院政法学院;2.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惠州516007)摘要: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改变给高校传媒带来了“危”与“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要从高校和高校传媒自身实际出发,挖掘自身优势,构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和具有高校特色的融媒体中心,打造一支新型全媒体采编队伍,化“危”为“机”,开展传媒育人。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传媒思政;“危”与“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034-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06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三全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传媒,承担校园新闻宣传工作,更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承担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然而原本是浸润式存在的高校传媒,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作为高校媒体的主流地位已面临巨大挑

3、战。传播环境的改变,给高校传媒带来了新的“危”与“机”。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如何最大效果育人,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化“危”为“机”,在高校“三全育人”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一、高校传媒的育人功能目前,我国高校传媒都由学校党委主管,大多归口党委宣传部主办,党媒性质鲜明。从传媒业态看,校报、广播、电视是高校传统媒体,后有新闻网、官博、官微、短视频等新媒体。从运作机制看,大多由几位工作人员带领100多名学生或几百名学生开展运行,大学生是高校传媒的主力。长期以来,高校校报等传统媒体,肩负着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

4、设成果的重要载体1”。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渠道的裂变,给传播环境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网络赋权,技术赋能,受众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传播,往高校不断渗透。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使得高校传媒原有的高校主流媒体的地位被不断消解。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遇到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高校传媒有必要认真梳理其育人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守正创新,化危为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5、新局面”2。为此,教育部党组随后发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发挥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审视高校传媒的功能,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大功能外,人才孵化也是高校传媒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因为高校传媒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是高校传媒的主力军,高校传媒是学生学习新闻传播技能的重要场所。只是因为高校传媒一直被各大高校当作新闻报道的平台,在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新闻传播人才的孵化功能却一收稿日期:2023-03-10基

6、金项目:惠州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课题(hzusz20220010)作者简介:蒋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第 4 期蒋 炜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责任编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001-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01直被忽略4。对照教育部提出的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梳理高校传媒新闻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孵化功能,深入挖掘高校传媒的育人元素,高校传媒在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方面均具有育人功能。从一定意义上

7、说,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传播能力建设5。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高校传媒,提高高校传媒的传播影响力,对“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高校传媒育人的“危”高校传媒基本指由高校主管主办的校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官博、官微、短视频等新老媒体。高校传媒历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1。进入到网络时代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赋能和传播业态的多样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高校传媒话语中心地位被不断消化解,采编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缺乏“用得好的真本

8、事”,导致高校传媒发不出主流的声音。(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之重任,因此,高校也成了各方势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最激烈的场域。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有效的话语路径,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特点,向学生阐释和传播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引领和调控高校舆论环境,使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获得影响力和主动权,从而引导高校在正确的方向发展”6。网络社会,由于技术赋权,模糊了时空概念,世界成了“地球村”,现实与虚拟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也成了各种意识形态角逐的新空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技术,乘虚而入,向高校

9、大学生传播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同时,国内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非主流意识,也纷纷利用各种方式,在网络传播,混淆视听。这些思潮通过网络在高校传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少数学生信仰模糊,信念飘忽,集体主义精神淡薄,功利思想和享乐思想加重,无视国家和集体。“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谁就把握住了网络时代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7”。然而,当前的高校囿于行政管理模式等的固化思维,对网络的管控和净化频频表现得相对滞后。高校不能及时去除负面思维对学生的各种影响,就无法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抵达

10、学生内心,高校传媒的育人作用就无从谈起。“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8”。因此,高校传媒作为学校党委主管主办的媒体,应主动接入互联网思维,加大体现主流媒体的主体作用,一要及时提供内容真实、观点鲜明的信息,二要致力引导校内良好的舆论生态,由此牢牢掌握高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二)高校传媒话语中心地位被消解互联网的出现,把传播从“光与电”带入了“数与网”的时代。网络传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点对多的传播形态,网络即时、互动的传播特点,不仅为受者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还使传者与受者的

11、观念变得模糊,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年代,受者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新媒体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宣传环境,使得传统媒体的宣传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大大冲击了原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工作的生态环境9”。网络的平权,受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网络赋予了大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力,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从这一角度看,网络消解了传播话语权的同时,将一定的话语权赋予了受者。这一现状,削弱了高校传媒原有的垄断话语权,让高校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弱化,话语中心地位被动摇。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作为高校传统权威媒体,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空间被各种

12、媒体分割。媒体融合赋能信息的收集、贮存、传递和使用,使信息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传播内容日趋开放、传播渠道日渐复杂、传播效果更加难以预测和评估。“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正在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逻辑,重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外生态环境10”。由于高校传媒办媒理念滞后、采编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能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传媒尽管仍是高校的主流媒体,却很难发出主流的声音。就我国目前高校传媒的现状看,尽管校内媒体众多,但大多是学生在自娱自乐,以致失声失语,亦发不出时代35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的强音。(三)采编人员缺乏用得好的真本事审视高校传

13、媒,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主要传播媒体都有。可以说,在硬件建设上,高校传媒一定程度上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但软件建设却一直滞后于媒体发展的要求。高校传媒队伍人员少、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较普遍存在,采编人员缺乏用得好的真本事。主要表现,一是采编人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缺少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在重大问题上,采编人员缺乏宏观把控的能力。只有理念先行,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才能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才能精准有力11”。二是采编人员缺少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导致在新闻专业技能上,未能及时掌握各种媒体和各种新闻体裁的创新运用能力,远远适应不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

14、的是采编人员的专业属性和行政属性不分,采编人员行政化,影响了他们练好真本事的积极性。综观我国高校传媒,由于各个媒体规模较小,大多沿用党委宣传部主管、新闻中心统筹的模式,导致高校宣传部的宣传工作和高校传媒的新闻工作属性不清,高校传媒的新闻专业属性模糊。采编人员的身份也大多归属行政人员行列,采编人员的晋升也只有行政职务升迁一条路,虽说个别高校给采编人员进行职称评定,但兑现待遇的并不多。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1。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校传媒,没有一支政治水平高、新闻业务精湛、工作作风优良的传媒采编队伍,无法适应高校传媒育人的要求。三、高校传媒育人的“机”任何事物,都有

15、其正反两方面,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传媒思政带来了“危”,同样也带来了“机”。高校传媒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避害趋利,化“危”为“机”,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传媒在高校的主流媒体作用,发出自己的强音。从高校实际出发,梳理高校传媒,我们就能发现高校传媒有着自身的三大优势,也是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在高校开展传媒育人的机遇。(一)立足高校实际,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高校传媒包括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官博、官微等新老媒体,“小而全”,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这一特点使高校传媒更具有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16、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1。因此,对于“小而全”的高校传媒,更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发挥高校传媒媒体众多的立体效应,放大高校传媒传播影响力,实现传媒育人的有效性。此外,众多媒体归属同一高校,行政属性清晰,便于整合,这是高校传媒的另一特点。不同于已市场化的大众媒体,高校传媒的办媒经费都来源于财政拨款,采编人员的报酬全部来自财政,没有大众传媒因媒体不同收入差异较大难以整合的难题,这是高校传媒实现融合发展的最大优势。高校传媒的融合,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守正创新,做好新老媒体的有机融合,

17、重构高校传媒传播新格局。媒体融合,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微创手术”,而是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一体化12。因此,高校传媒可以借鉴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的经验,把所有校园媒体整合到融媒体中心这一平台,对校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理念重构、平台再造,打造具有集新闻宣传、传媒育人于一体的具有高校特色的融媒体中心,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播报”,实现宣传和育人一举两得。如,某高校融媒体中心,每周统筹校内新闻议题设置,每个议题仅派出一支采编队伍,采访、摄影、摄像同时出动,形成新闻素材。此后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官博、官微

18、各编辑小组各取所需,制作成适合本媒体的新闻产品,分别在各平台推出,既充分融合又各有面向。(二)适应受众特点,构建共融共享空间新媒体的出现,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任何人均可以借助新媒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借此隐秘而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共融共享”的网络空间,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让传受关系平权化,消解了传者原有的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的地位获得了极大解放。高校传媒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必须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赢得自己的话语空间。受众同质、稳定,便于精准锁定受众群,是高校传媒有别于大众传媒的特有优势,也是高校传媒在新媒体时代化“危”为“机”的特有优势。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赋权

19、,任何媒体的地位都不是绝对的稳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离受众关注的热点36第 4 期蒋 炜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媒育人的“危”与“机”有多近,话语权就有多大,“受众需求距离”决定话语距离。高校传媒的受众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同时,高校传媒的传者也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高校传媒的主力。传受同身,更有利于议题的设置和内容的推送,极大地消解了高校传媒育人网络空间“共融共享”的藩篱。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有文化知识,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的个体。而且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熟悉新媒体技术,触网时间长,网络空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

20、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1。因此,高校传媒育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扣紧大学生受众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高校传媒为平台,将育人元素新闻化,史、景、人皆可育人,链接历史与现实、社会与学校、他人与个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关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空间,激发学生的奋发斗志和家国情怀。(三)优化资源整合,打造真本事媒体队伍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1。打造一支能用得好真本事的全媒体队伍,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传媒来说,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开展传媒育人的重要前提。首先,高校传媒媒体既有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

21、,又有校园网、官博、官微等新媒体,可谓媒体种类齐全,需要熟悉各种媒体运作的传媒人员。而高校传媒由于规模小,专(兼)采编人员也少。同大众媒体相比,高校传媒人员分工不细,很多高校的传媒人员,身兼数职,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有的还要兼总编(站长、台长)。高校传媒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有的真本事,就是除了要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还要迅速习得新媒体运用能力,同时具备媒体把关人的能力。其次,支撑高校传媒运行的主力是在校大学生,需要常态化的培训指导。到了大三、大四阶段,这批主力学生多需要进入社会实践并开始寻找工作,高校传媒的学生采编梯队基本下沉到新手。流动性大,需不断对学生采编队伍进行培训指导,是高校传媒一大特色。这

22、就要求高校传媒人员还必须具备培训、指导学生的能力。全媒体不断发展,传播渠道和主体、传播模式和环境,传播格局和生态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传媒要打造一支能用得好真本事的全媒体传媒队伍,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开展传媒育人。用得好真本事的全媒体传媒队伍,在培训指导、议题设置、新闻采访、后期制作中,都将是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新闻育人等的教育力量保障。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洼地”,既有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为高校传媒提供技术支撑,又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以及历史、新闻等专业的师资为高校传媒开展传媒育人在内容制作、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因此,高校传媒要立足

23、各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整合优化校内各类资源,打通教育、技术资源与高校传媒的通道,将其引入高校传媒这一平台,实现高校传媒采编培训常态化。同时,厘清高校传媒采编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身份,通过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解决高校传媒人员个人发展空间问题,提高他们潜心钻研业务,做好媒体工作的积极性。四、结语“三全育人”视域下,面对全媒体业态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高校传媒话语权中心地位不断消解,传媒人员用得好的真本事不强的困境,高校传媒应从高校育人使命和高校传媒融合实际出发,意识上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主导地位,策略上挖掘内部优势,重构传播理念,有效整合校内各类资源,打造一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

24、的新型全媒体采编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传媒育人的实效。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9):36-38.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3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的通知:教党 2017 62号 A/OL.(2017-12-04)2023-01-04.http:/ J.中国编辑,2020(Z1):111-115.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

25、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25.6任延,欧阳霞.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现实路径 J.学理论,2020(6):118-120.7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8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J.求是,2019(6):5-8.9包天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4):110-113.10宋振超,邹文秀.共轭与融通:空间转向视阈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的逻辑理路 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6、22(5):54-59.11新华社.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J.党史纵横,2016(4):1.12本刊编辑部.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 J.求是,2019(6):9-16.【责任编辑:沈天舒】Crisis-related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University Media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erson EducationJIANG Wei1,LIANG Yanyan2(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uizhou

27、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ials,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changes in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ve brought about crisis-related danger and opportu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integrated whole

28、education,the university media and press are supposed to gain their owncompetitive edge over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establish the center of convergence media which is adaptable to the integrated media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In this way,the new all-media editorial team will be formed,which is capableof turning dangers into opportunities and carry out the mission of media education.Key words:new media;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y media;danger and opportunity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传媒/媒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