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基于学位论文比较的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7406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7.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基于学位论文比较的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基于学位论文比较的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基于学位论文比较的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期2023年7 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No.4July.2023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基于学位论文比较的视角左凡李永刚(天津大学孝教育学院,天津3 0 0 3 5 0)摘要:教育博士的培养一直受到学术化的困扰和质疑,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研究取向、研究主旨以及研究规范三个方面,对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共3 3 0 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学位论文上趋同问题并不严重,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虽然在研究取向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研究主旨上具有明显区别,相较于

2、教育学博士的“研究型”特点,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关键词、主题以及层次上呈现出“实践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博士也偏向于“实践应用”性质的研究方法。此外,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都有待加强。在未来的博士生培养中,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学博士的学术性取向和教育博士的实践性取向;教育博士培养和论文研究应形成培养单位、工作单位和实践场所等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论文成果的应用价值;加强教育博士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关键词: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对比研究;实践性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 0 9 5-1 7 6 0(2 0 2 3)0 4-0 0 5

3、 1-1 9一、问题的提出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2 0 0 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教育博士的收稿日期:2 0 2 2-0 1-1 3作者简介:左凡,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永刚,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实践性知识视角下代表性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需求与培养”(编号:2 0 2 0 ZDB52)。52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于教育学博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使已取得较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成

4、就的中小学老师、各级学校管理人员发展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解决的能力,“实践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2 0 1 0年,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 5 所大学纷纷设立教育博士招生试点,经过十年发展,截至目前共有2 7 所高校设立教育博士点。不过,在教育博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其培养模式哲学化的质疑与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例如,陈大兴和张媛媛通过揭示教育学博士与教育博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趋同,指出根植于教育学博士学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博士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与前者界限模糊的问题。2 1 康晓伟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与教育博士在招生环节和课程设置环节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无明显差异。3

5、除了两类博士生的培养具有同质化的趋势之外,还有学者对教育博士的实践性提出质疑。导师指导偏向学术化,专业训练实践性较为薄弱 4 ;学生过分追求论文发表,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5 也成为教育博士函待解决的难题。放眼世界,教育博士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不仅在刚刚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我国存在,而且在教育博士学位已经发展百年的美国也仍然存在。一直以来,美国学术界就有学者认为两种学位之间存在旷日持久的混淆和相似 ,甚至有的学者呼吁取消教育博士 7 。教育博士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生存危机使我们不得不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察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的现状以及所出现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大都是从博士生的招生考核 8 、课程体系

6、 、培养模式 1 0 三个培养过程来比较教育学博士与教育博士的培养情况,较少有研究从学位论文的角度分析教育博士的培养及其与教育学博士的差异。鉴于学位论文既是教育博士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判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尝试从学位论文入手,通过建构包含研究取向、研究主旨以及研究规范等维度的指标体系,来分析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学位论文内容方面的相似与差异,以此诊断教育博士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今后教育博士生的培养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二、研究设计与方法2023年(一)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的学位论文,根据论文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研究主

7、要搜集了首批获批的1 5 所教育博士培养单位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第4 期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南京大学1 0 所高校的学位论文。按照检索字段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教育博士”“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与教育”以及“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方式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段限定在2 0 1 0 2 0 2 0 年。为了保证所得信息的准确性,笔者对检索得到的所有论文进行严格的审阅,最终选取1 6 5 篇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同样,按照高级检索方式选取上述1 0 所高校1 6 5 篇教育学博士论文作为对照样本。需要说明的

8、是,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尚在保密期或其他原因未传至数据库,且部分培养单位数据库不对外开放,故本研究选取的165篇教育博士论文并非2 0 1 0 一2 0 2 0 年期间的所有博士学位论文,见表1。学位学科/专业陕西师范大学(1 2)、西南大学(1 1)、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6)、南京师范大学(5)、东北师范大学(4)、浙江大学教学(3)西北师范大学(1)、南京大学(1)教育学生发展与华东师范大学(5)、西南大学(4)、南京师范大学(3)、博士教育学位论文教育领导与(2 0)、陕西师范大学(9)、华中科技大学(1 3)、东北师管理范大学(7)、华中师范大学(5)、浙江大学(5)、西北师范大学(2

9、)、南京大学(1)陕西师范大学(7)、东北师范大学(5)、浙江大学(4)、教育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3)、华中师范大学(3)、南京师范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1)西南大学(1 8)、陕西师范大学(1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7)、南京师范大学(6)、华东师范大学(6)、西北师范博士大学(5)、东北师范大学(4)、浙江大学(1)学位华中科技大学(1 1)、华东师范大学(5)、华中师范大学论文高等教育学(5)、南京师范大学(4)、西南大学(4)教育经济与华中科技大学(2 0)、华东师范大学(7)、东北师范大学管理(7)、华中师范大学(2)、陕西师范大学(1)其他西南大学(1 1)、南

10、京师范大学(2)、华东师范大学(1)(二)研究框架对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比较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最典型的当属纳尔逊等人于1 9 9 4 年发表的哲学博士论文与教育博士论文的内容分析,其提出将性别、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果的重要性、研究类型、被试对象的年龄、目标群体等指标作为对比研究的框架,对二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表1 抽取各校论文信息学校华中科技大学(1)、南京大学(1)华东师范大学(2 4)、南京师范大学(2 2)、西南大学53数量4314108265929371454比较分析。其后,奥古斯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目的、文献综述、假设、目标受众、组织以及结果等

11、方面分析哲学博士论文与教育博士论文之间的异同。1 2 在国内,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则将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创新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道德和论文写作7 个指标作为对比框架,进行我国博士论文质量的纵向对比和中外对比。【1 3 1 综合考虑国外和国内的博士论文对比框架,结合分析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删除性别、被试对象的年龄、组织等外显性较低的国外分析指标,以及创新点、学术道德、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不便于通过学位论文测量的国内指标;并将“研究设计”按照文章原意重新编码为“研究方法”、将“论文选题”编码为“研究主题”、将“目标群体”扩大为“研究层次”、将“文献综述”以及“基础理论

12、与专业知识”融合重新编码为“研究基础”;并在以上指标中加人“研究价值”和“研究关键词”两个博士论文常见类目,共生成七个分析指标。本研究进一步对七个指标进行维度划分,最终形成三维度七要素的文本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对比框架,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具体参见表2。维度指标研究类型分为涉及理论发展及模型检验的基础研究、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问题借鉴的应用研究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所列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具研究取向体数量的统计,将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划分为理论价值数量大研究价值于实践价值数量的理论取向博士学位论文、实践价值数量大于理论价值数量的实践取向博士学位论文

13、以及二者数量相当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兼顾的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在每篇博士学位论文具体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研究关键词析,并将相似关键词的频次进行累加,选取频数较高的关键词本研究首先根据所在专业将博士学位论文划分为课程与教研究主题学类、学生发展类以及教育管理类,在各专业下分别通过对研究主旨博士学位论文的标题以及主要内容的分析确定研究主题本研究根据论文题目和研究对象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研究层次次划分为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地区、国家、系统以及国际八个层次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中所具体列出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具体包括对个案研究、调查研究以及行动研究等研究规范进行频次统计本研究通过对

14、博士学位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引用文献的总研究基础量以及外文文献占比来测算研究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表2 文本分析指标体系说明操作性定义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具体内容的分析将研究类型划2023年第4 期(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化方法论研究范式,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共3 3 0 篇进行指标统计,并做相应的分析处理,最后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特征进行数据比较,以此分析二者是否趋同。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三、研究结果55为全面客观比较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差异情况,本部分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从

15、研究取向、研究主旨以及研究规范三个维度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一)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取向的对比分析研究取向是反映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两种不同类型学位属性的核心要素,而研究类型和研究价值则是体现学位论文不同研究取向的关键指标,故本研究根据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和研究价值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取向做整体的对比分析。1.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类型差异不明显按照科学研究常规的类型划分,本研究将教育研究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其中,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实验性或理论

16、性研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为目的。教育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侧重于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以及通过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而开展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本研究在编码时将涉及理论构建以及模型检验的学位论文归类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目标,为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或新途径。教育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则可以理解为让教育基础知识服务于特定用途,让理论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值和现实生产力的技术研究,在本研究当中是指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进行成果转化的学位论文。综合研究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本研究指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7、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学位论文。基于上述分类,研究发现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类型上无明显差异,都是综合研究占比最多。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属于基础研究的学位论文只有6 篇,而综合研究共有15 9 篇,占论文总数的9 6.3 6%。综合研究的普遍使用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有所体现,16 5 篇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有56157篇属于综合研究。总的来说,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类型方面区别不大,都是综合研究占比较大,基础研究较少。可见,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均重视与实际相关的问题研究,而理论研究则较为缺乏。此外,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还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没有纯应用型

18、的学位论文,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科的基本特性在于它所解释、解答和解决的问题涉及人类复杂的社会活动 14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问题,因此,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博士论文也大多围绕着“怎样更好地培养人”这一主题,较少涉及纯技术或操作层面的研究。2.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取向模糊因学位设置的初衷不同,两类博士的学位论文自然有不同的价值要求。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强调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创生知识,注重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15 ,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则通常要求对人类知识体系有新的

19、贡献,注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根据这一要求,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价值上理应侧重实践价值,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则应该强调理论价值的生成,然而实际的统计结果并非如此,见表3。表3 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统计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价值篇数理论价值取向22实践价值取向31理论与实践价值兼顾112根据指标的操作性定义,研究价值取向是根据每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中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数量占比来划分的,如“理论价值取向”的2 2 篇是指在这2 2 篇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是理论价值的数量大于实践价值的数量,也即理论价值占比较大,其他价值取向同理。从表3 中可以看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价值

20、取向上日渐模糊,大多数的博士学位论文都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数量相当,在研究价值上都是理论与实践价值兼顾,并未呈现出与其学位属性相符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理论和实践价值兼顾的博士论文约为总体的7 0%,而与其实践性取向相符的博士论文只有3 1篇,占比不到2 0%,并没有凸显出其应用价值。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本该理论价值偏多的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实践取向的博士学位论文竟有4 1篇,比重高出理论取向的博士论文约10 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占比13.33%18.79%67.88%2023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篇数占比2615.76%4124.85%9859.39%第4

21、 期理论价值也没有得以显现。上述分析可知,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价值取向方面并未显示出独有的价值属性,甚至还存在价值错位现象,即本该出现在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实践价值却在以理论价值为中心的学术博士学位论文中得以彰显,而教育学博士本身所要求的“学术性”价值取向则不够明显。(二)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旨的差异分析对研究主旨的差异分析,有助于明确两类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厘清不同类型博士生的研究对象,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的差异。研究关键词、研究主题和研究层次作为论文主旨的三个核心要素,对其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学位论文内容上是否存在趋同现象。1.教育博士

22、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关键词差异较大关键词作为学位论文的内容凝练,在整篇论文中具有提纲挚领的作用。因此,通过对学位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明确两类博士在学位论文研究主旨上的差异。本研究中的关键词统计是在先整理两类博士学位论文中出现的所有关键词的基础上,对相似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统计发现,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关键词各有侧重,除了“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重点关注之外,教育博士关注较多的还有“中小学”“中小学学科教学”“中高职院校”以及“地方院校”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则集中在“测评与评估”“大学生”“教育治理”以及“机制”等方面。相比之下,

23、教育博士的研究视角更为具体,关注的是具体院校或学科教学层面的问题,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宏大,大多探讨的是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治理机制等宏观层面的问题。此外,对于学生群体的研究二者所青的研究对象也有区别,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中小学生”的出现频次大于“大学生”,而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二者的出现频次恰恰相反,后者的频次远大于前者,也即教育博士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而教育学博士更偏向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可见,不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对象,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关键词都有较大区别,而这种区别更多是源于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身份属性不同。通过查阅关键词所在文章的具体内容,发现教育博

24、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大多是职业院校、地方高校和中小学的在职教师,故研究视角较为具体,容易从实际问题出发,研究对象也喜欢选择自己所工作的学校或选取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中小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在学位论文上具有“在职性”特征,而教育学博士则大多是在读学生,视野较为宽泛,倾向于研究宏观体系、制度,研究对象上则倾向于选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5758择高校内部的大学生群体,便于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2.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差异明显为了详细比较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差异,本研究将主要参照教育博士的三个专业领域,并结合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际内容,对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主

25、题进行逐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的论文数量较少,故此处不进行主题归纳,而主要从课程与教学类、教育管理类两个主题进行差异分析。(1)课程与教学类。为了提高学位论文的可比性,研究选取了教育博士领域的4 2 篇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向的学位论文与教育学博士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5 9 篇学位论文。笔者在对研究数据做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马志颖 16 对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分类的框架,并结合所选取两类学位论文的题目、关键词、摘要以及具体内容阐述等信息,运用主题归纳法分别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区分归类。在各具体主题归类过程当中,如遇主题相似的情况则进行合并,共计归类形成7 个主

26、题,并分别统计各主题在两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比例,7 个主题能够完全涵盖和反映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见表4。表4 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类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对比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内容教研活动、教师专业知T1教师发展识与能力、教材理解、实践力提升、教师决策数学语言能力、学生素质培养、地方感培养、知T2:学生学习识误解、学习者行为、学习方式T3:课程与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的开发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进、教学实T4:课程与教足践、教学问题及诊断、课学的实施程统整策略、课程实施路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占比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师素养、教师评

27、价、教师精23.81%神信念、校长领导力、教师行为、教师成长与培训等知识获得、能力发展、元14.29%认知水平、解题策略案例开发、课程内容构建、7.14%教学设计模式、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优化设计等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活动、中学数学思想、42.86%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教学、概念理解、课堂文化模式、个性化教学等2023年内容占比23.73%15.25%11.86%27.12%第4 期T5:课程与教表现性评价应用、德育学的评价课程评价、真实性评价T6:教科书习题研究T7:其他院校资源由表4 可以看出,在课程与教学类研究领域中,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研究主题差异较大,研究导向各有不同。第一,在

28、研究主题的内涵上指涉不同。同一研究主题之下两类博士群体侧重的内涵有较大区别。如在T1教师发展主题中,两类博士生群体虽都较为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同的是教育博士除此之外更为强调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师的实践力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等方面,而教育学博士除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之外,还主要研究教师的素养、教师的精神信念、教师的成长以及教师的行为等问题。可见,教育博士以实际应用情境为基础把握研究主题的内涵,而教育学博士则基于理论知识来理解研究主题的内涵,二者相比教育博士更强调研究主题的应用性。第二,在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上区别较大。如T4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在两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占比差异较大,在教育博士学

29、位论文中,该主题在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占比高达4 2.8 6%,而在教育学博士的学位论文中,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论文仅占2 7.12%,这一差异说明了教育博士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课程与教学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更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符合专业学位设置的实践性初衷。总的来说,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上,教育学博士与教育博士的学位论文差异明显,无论是从研究主题的内涵还是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上来看,都可以看出教育博士偏向从实际的教育情境切人,选择的大多是日常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强调博士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导向。而教育学博士则较为注重从理论的层面选择研究

30、主题,探讨的多为宏观现象,要求论文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理性,具有鲜明的“学术型”导向。(2 教育管理类。为对应教育博士中的教育管理方向,笔者主要从“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等专业抽取教育管理类博士学位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续表4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核心素养测评、美术教学7.14%评价、学业评估、效能研究教科书价值传承、教科书2.38%内容使用融合性价值取向、教学价2.38%值取向、课程文化性、教学文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59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10.17%3.39%8.47%60文作为样本,共计9 5 篇。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则主要抽取专业为“教

31、育领导与管理”的学位论文作为比较样本,共计10 2 篇。首先根据文章的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等将文章暂时性地划分到各研究主题中,并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编码,确定各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具体主题分类以及各主题所占比例参见表5。表5 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教育管理类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对比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内容高职专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治理、残疾人高等教育融合体系、高校T1:管理体制权力配置、社会服务、政策运行、评估体系、师范院校国际化、高校财务状况、幼儿教育师资等校长时间分配、校长领导力、领导团队、包纳性T2:教育领导教育领导、校长权力运作、女校长研究社团价值、高校文化、人才培

32、养、发展规划、就业T3:学校管理质量、专业建设、学校变革、国际化研究、办学特色、教学团队专业发展、人职支持、教师流动、教师身份、绩效T4:教师管理研究、辅导员角色形象、课程领导力、辅导员胜任力学业表现、能力培养、课T5:学生管理外活动、成长处境、体育锻炼习惯、个性化学习精神道德、生命教育、教T6:其他练员教育知识管理、党政干部培训、家庭教育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主题上有明显区别。首先,在研究主题的内容上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各有侧重。如在T5学生管理中,教育博士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研究学生的学业表现、课外活动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占比政府治理机制、继续教育、高校制度机制、政策

33、36.27%研究、协同办学机制、高中改革、教育公平、非制度化教育、中高职衔接等院长角色、校长任职、教7.84%育局局长学生组织、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权力制约机制、23.53%创新创业制度、权力秩序、院系设置专业发展、教师效能、教师评价、教师结构、职业18.63%生存状态、职前培养、薪酬结构文化适应、能力开发、可8.82%就业能力教育研究机构、学前教育4.90%机构、价值取向2023年内容占比51.58%3.16%23.16%15.79%3.16%3.16%第4 期及体育锻炼习惯等具体事项;教育学博士则重点关注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开发以及可就业能力等内容。教育博士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真实处境描述学生

34、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以解决学生管理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注重研究主题和实际生活的相关度;而教育学博士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出发揭示学生在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研究主题的宽度和广度。其次,在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在T1管理体制方面,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相关研究占比高达5 1.5 8%,而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一比例为3 6.2 7%,远低于教育学博士。相反,在T2教育领导、T4教师管理和T5学生管理方面,教育博士的主题占比都要略高于教育学博士的主题占比,表明一线管理人员对于教育领导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关注较多,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管理较为关注。最

35、后,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题的来源上也各不相同。在管理体制方面,教育博士倾向于研究高职结构调整、高校权力配置以及高校财务状况等方面,其研究主题产生于实际管理工作中;教育学博士则主要研究政府治理机制、政策运行、中高职衔接、高校制度、非制度化教育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其研究主题主要来源于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论。同一研究主题,两类博士生群体的主题来源差异较大。教育博士的研究主题往往来自实践经验,强调研究主题来源于管理体制中呕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而教育学博士的研究主题则来源于政策或理论中存在的教育问题。总体而言,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教育管理类研究主题方面也差异明显。在研究主题的内容上,教育博士强调

36、研究与现实的相关度,教育学博士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出发拓宽研究的宽度和广度。在研究主题的分布上,教育博士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上占比较高,而教育学博士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偏多。在研究主题的来源上,教育博士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实际工作,教育学博士研究主题大多来源于理论或政策。以上差异存在的原因主要与教育博士的“职业型”属性有关,因授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生自身已经是在职管理人员,所以能充分发挥其来自一线、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累的经验优势,围绕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应用性特征。3.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差异显著除了研究的关键词、研究主题外,本研究还在研究

37、层次上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差异分析,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将高等教育研究分为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国家、系统和国际7 个层次,并认为在院校和国家这两层中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6162间,还有“地区”这一层次,但由于西方关于此层次的研究不多,便在划分时没做区分。17 考虑到“地区”在我国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存在较多,故本研究在泰特分类的基础上加人“地区”这一层次,将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分为8 个层次,各层次比重如表6 所示。表6 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分布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地区国家系统国际教育博士4.24%6.67%0.61%26.06%24.24%7.27%29.

38、09%1.82%学位论文教育学博士4.24%6.06%1.21%7.88%31.52%15.15%33.94%学位论文根据表6 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博士的研究层次较为具体,如“院校”这一层次在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占比为2 6.0 6%,约为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7.8 8%的三倍之多。教育学博士则倾向于研究宏观层次,如“地区”“国家”与“系统”层次合计占比8 0.6 1%,比教育博士这三项的合计占比高出2 0 个百分点,二者差异显著。以上分析足以见得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层次各有不同,教育博士的研究大都指向某一类具体对象的研究,如聚焦于某一所或几

39、所特定院校,突出研究层次的具体性,而教育学博士的研究更强调“泛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或者某个地区层面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于具体院校的关注较少,体现出研究层次的宏观性,这一结论与上述对研究关键词、研究主题的分析一致。(三)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规范的比较分析研究规范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基本要素,在学位论文中主要体现为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因此,对于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厘清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规范方面的差异。1.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较弱研究基础体现博士生群体对于所涉足领域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的掌握,这一点可以从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加以考

40、察。文献综述要求博士生对相关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在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分析与概述,是反映博士生是否了解学科领域研究动态的重要指标,对于衡量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通过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引文总数量以及外文引文数量进行统计,明确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的差异,见表7。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年0第4 期类别参考文献总数91 120121 150151 以上10%以下10%20%外文参考文献20%30%占比30%40%40%50%50%以上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参考文献的总量最多的是3 16 0篇,占比为3 3.9 4%,其次是3 0 篇以内,比例为

41、3 0.9 1%,也就是说大部分参考文献都在6 0 篇以下,总占比高达6 4.8 5%,而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参考文献总量主要集中在3 1 6 0 篇和6 1 9 0 篇这两个区间,可以看出大部分教育学博士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总量为3 19 0 篇。整体来看,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相比,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参考文献总量偏少,文献综述不够全面,论文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外文参考文献的占比也是研究基础的重要衡量指标。从表7 可以得知,无论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还是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均是外文参考文献占比在10%以下的比例最高,意味着两类博士生对本领域国外的研究关注较少,但是稍有差别的是在教育博士

42、学位论文中10%以下的比例偏高,约为44.24%,相比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高出约6 个百分点。此外,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类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存在文献综述部分无外文参考文献的现象,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有3 4 篇无外文参考文献,比例高达2 1.12%,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一比例则为16.5 6%,相比之下教育博士外文文献的阅读量较少,对于国外的研究进展关注较少。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教育博士相较于教育学博士而言在文献综述部分引用文献总量较少、外文文献占比较低,表明教育博士群体对其学位论文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国际的学术动态关注较少,研究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表7 教育博

43、士、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统计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篇数30以内5131 605661 9036116573302413141163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比例篇数30.91%3033.94%4321.82%486.67%223.64%143.03%844.24%6418.18%3314.55%147.88%248.48%106.67%20比例18.18%26.06%29.09%13.33%8.48%4.85%38.79%20%8.48%14.55%6.06%12.12%64础不够牢固。但总体来说,无论是从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文献综述部分涉及的参考文献总量来看,还是从文献综述部分外文参考文献的占比

44、来看,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文献综述方面都有待完善,研究基础有待提高。2.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偏好不同学位论文的质量与研究方法的规范息息相关,是否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影响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比较,可以考察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研究规范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将博士学位论文中所列的研究方法按照潘懋元先生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18 进行频次统计,见表8,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原博士学位论文所列出的研究方法多数超过1种,笔者在计算时把每种研究方法出现1次计为1频次,所以研究方法使用的总频次大于研究论文的总篇数。表8 教育博士、教育学博

45、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统计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使用篇数历史研究方法14比较研究方法37叙述研究3行动研究20扎根理论研究5个案研究109文本分析10实验研究10准实验研究1调查研究95总计165由表8 可以看出,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属性差异。一方面,在研究方法的类型上两类博士生群体“各有所好”。教育博士容易选择便于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操作的研究方法,比如行动研究和扎根理论在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比例要比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而教育学博士多使用思辨色彩浓厚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总占比超过5 0%,远高于在教育博

46、士学位论文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在同一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上也差异明显。虽然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在两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比例都比较高,但不同的是,在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如个案研究在教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所占比例8.48%22.42%1.82%12.12%3.03%66.06%6.06%6.06%0.61%57.58%2023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篇数所占比例2917.58%5533.33%21.21%42.42%10.61%7444.85%137.88%63.64%008149.09%165第4 期学位论文中的占比约为6 6.

47、0 6%,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一比例不到45%。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作为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多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实证调查,据此提出改进现实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恰好是教育博士作为专业学位强调实践应用的体现,符合专业博士提升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设置初衷。以上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具体研究方法的类型选择上还是某一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上来看,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学位论文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学博士偏向从学理层面选择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方法的理论性,体现其能够规范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原创性学术研究的能力,符合学术型学位的思辨研究属性。教育博士则倾向以行动研究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研

48、究方法的应用性,符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提出的“反映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与专业型学位的实践应用属性相吻合。总的来说,与教育学博士相比,教育博士更侧重研究方法的现实性、实践性,以及与工作的密切性、关联性。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是否趋同?65四、结论、讨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针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培养存在趋同化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两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取向、研究主旨以及研究规范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大体认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学位论文选题上不存在趋同现象,但在研究价值取向上实践性不够突出,在研究规范和论文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具体

49、来看,第一,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取向上无明显差别,研究类型上都是综合研究占比较多、研究价值上大多数论文都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兼顾。从学位属性上看,教育学博士属于学术型,与其学位属性相符合的基础性研究以及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理应占据相当比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第二,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旨上差异显著。从研究关键词上、研究主题和研究层次上都可以看出教育博士在选题上通常立足于日常的教育情境,研究对象多涉及自已的工作场所,研究主题则是与自已的工作息息相关的实践问题,研究层次更为具体;而教育学博士往往基于整体的教育系统进行选题,研究对象大多选择政策制度,研究主题则是教育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现象,研究层

50、次较为宏观。第三,两类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规范上有明显区别。从研究基础上看,教育博士文献综述的整体引用数量和英文文献占比均低于教育学博士,研究基础较弱。同时,与现有博66士论文的评价标准相比 19 ,研究发现两类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国际性与全面性有所欠缺,皆存在论文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第四,在研究方法层面,相对于教育学博士来说,教育博士更偏向于运用实地调查类研究方法,但整体来看,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扎根理论研究等体现实践应用属性的研究方法虽有一定的使用比例但仍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教育博士的实践性还有待提高。(二)研究讨论从上述结论中可以判断,当前我国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旨上有着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