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为例 (1).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464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为例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为例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为例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20245交流平台“三农”问题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要发展,三产融合是出路。产业兴则乡村兴。作为陆良农村社区的代表之一,芳华镇龙潭社区依托独特资源禀赋,以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为抓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好路子。探析其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效及存在问题,探寻解决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特色现代化进程。一、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实践探索龙潭社区位于陆良县城北部18km,距芳华镇政府3km,土地面积21km2,林地933

2、.33hm2(覆盖率52%),耕地266.47hm2(人均耕地0.14hm2),下辖1个自然村4个居民小组,共637户2016人,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194名(企业离退休党员110名)。主要以露天蔬菜、制种玉米、马铃薯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半山半坝农业村,辖区内有云南锐达民爆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燃一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云南机器三厂、陆良天和包装厂等企业。社区先后斩获“全国绿色食品”“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种植基地”认证及“云南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现状为索引,探析基层党组织

3、引领产业融合的实效,剖析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效性举措,探寻党建引领新路径,从“雏鹰培育”与“归雁效应”共发展、“嵌入式”党建与保姆式服务齐上阵、大党建与跨村联建共谋划、精准施策与服务共享相联接、互惠共赢与利益联结同发力、基础支撑与技术牵引聚合力等方面提出实践启示。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为例史 静1,史 涛2,宋家美2,陈 艺3(1.中共陆良县委党校,云南 陆良 655600;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1;3.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 安宁 650304)省卫生村”、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曲靖市示范党支部”“陆良县示范党支部”“基层党

4、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红旗村等荣誉称号。(一)主要做法1强组织促发展,让党旗“飘起来”。为进一步强化组织,龙潭社区持续深化政治思想建设,持续抓实抓细基础党务工作,深化“社企融合”,以打造“新型功能性社区”为主线,结合“国有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制度,主动谋求合作,推动社企共建共荣共享,构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2建平台抓服务,让阵地“立起来”。龙潭社区不断升级党群服务中心,改进党建工作展示区、群众办事服务区、多功能会议室等场所,配备政务服务一体机,整合文化活动中心,增设诸如阅览区、棋牌区、儿童之家、幸福餐桌、便民服务站、党员服务站、信访接待室、文体活动室、居家养老中心、“爱心社”、便民书

5、屋等服务功能区。借助“智慧党建”建立集管理、学习、教育、交流、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优化党建工作展示、党务公开、交流探讨等功能。3定规划谋长远,让蓝图“亮起来”。龙潭社区下辖的龙潭村在2020年村改居前,龙潭社区已经编印了陆良县芳华镇龙潭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基金项目:2022年度曲靖市课题“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编号:2022QJDXXT12)作者简介:史静(1991),女,云南陆良人,讲师。E-mail:名言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2320245交流平台规化(20202035),通过规划将产业发展、村庄布局、生态保

6、护等有机融合。龙潭社区一方面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交通区位及未来发展趋势,预留规划建房用地1.33hm2,完成拆临拆危1.2万m2,临路拆除空地用于建设停车场、绿化带、运动设施;另一方面,结合本地自然风光和3个军工厂特色资源打造农文军旅融合示范点,初步规划“农耕”“三线情怀”“乡愁”“童心”“青春”5个主题区;结合产业优势,明确主导产业,进一步打造优质烤烟、制种玉米、露天蔬菜3个千亩农业产业,推动形成集中连片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4盘资源助产业,让群众“富起来”。龙潭社区成立农源种植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导511户居民以土地经营权、技能技术、劳动力

7、等资源打包量化折股入社,流转土地166.67hm2,与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陆良县绿佳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规模连片发展66.67hm2制种玉米带动530户农户实现亩均3000元收入,100hm2露天蔬菜带动510户农户实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亩3000元,集体年底利润每亩分红50100元。2022年龙潭社区经济总收入4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72万元。此外,龙潭社区依托辖区内企业转移劳动力660人,实现产业务工收入1200余万元。以“集体投资+财政扶持+群众筹资”的投资模式,建成占地650m2的钢架结构农产品收储交易中心、干漂蔬菜育苗基地。投资250万元建成停车场、新农家乐服务中心、蔬菜水果采摘

8、园等集体资产,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5搞治理提质效,让社区“美起来”。龙潭社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处理点1个、垃圾房20个,配备垃圾运输车1台、日常保洁员13名,建设公厕13个,改造户厕206个,实现旱厕清零,完成雨污分流管道2km,建成粪污资源化种养循环基地1个。结合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点”项目,新建环湖环山健身步道3.5km、观光休闲凉亭5座、小花园3个、高标准足球场1个、文化娱乐活动广场3个,新增绿化面积1万m2,建成村内花坛3200m2,整治龙潭河2.2km,安装高标准路灯30盏,雪亮工程摄像头28个,打造“一村一品”观光大道,打造乡风乡俗乡情文化墙体彩绘。投资

9、80万元建成占地1025m2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向108名老人成立集幸福餐桌、爱心阅览室、爱心超市等为一体的“爱心社”服务平台。(二)经验启示1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根本支撑。龙潭社区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有效整合党建凝聚思想力和产业凝聚发展力两种优势力量的根本支撑,一方面选拔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干劲足的“能人巧人”进“两委”班子;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组织建设,深化“社企融合”,积极探索“党总支+产业融合”“一社三融合”模式,通过组建以村组干部为主的综合服务部,为企业搭平台、送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根本支撑。2把用好优势资源作为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关键一招。龙潭半山半坝,坝区集中连片优

10、质耕地比例高,有较好的水文条件和水系特征,海拔气候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专业村,有千亩露天有机蔬菜,村子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突出的田园风貌特色,整体呈现“山-水-林-田-湖”一体的田园风光布局,有独特驻地优势,是云南唯一的3个省属特殊行业国有企业总部驻地村,是传承历史“三线精神”的典型。基于此,社区通过规划将自然风光、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初步规划出5个主题区,逐步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3把兼顾生态与规划作为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前提要求。龙潭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引进企业时始终坚持“不破坏原有自然风光”“有污染的企业坚决不让来”,在规划布局村庄及

11、产业发展时因地制宜,聘请专业人士统筹兼顾自然生态和科学布局。4把抓实民生福利作为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保障条件。龙潭一方面通过“一社三融合”的运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实体化运行烤烟、玉米、蔬菜三大产业,建成“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园,合作社按照入股比例和分红规则定期兑现收益,让社员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依托“爱心社+N”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绿化、亮化村街巷道,建设居家养老中心、公共食堂,让居民真切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二、机制体制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一)引领产业发展“主心骨”不强一是支部班子有待加强。龙潭社区支部班子共农事百科狐尾藻育苗时采用低浓度养殖污水育苗或清水育苗

12、。2420245交流平台有11人,不管是支部班子成员,还是支部书记,45岁以上人员占42%,高中学历党员进支部班子人数达67%,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进支部班子人数较少,仅33%。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两委”成员对基层党建引领农村产业融合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将“产业融合”等同于“农业产业化”,导致工作范围缩小,局部发展农业。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您认为身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如何”的问卷调查中,31.6%的群众回答“很好”,50.9%的群众回答“一般”,17.5%的群众回答“没有”。(二)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相脱嵌”一是基层党建与产业主体相脱嵌。在调研中发现,各企业进驻初期会积极

13、配合使社区党建嵌入产业内部,遵循党建引领开展工作,顺利实现相关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经营日趋稳定,部分企业急于追逐市场经济效益,开始游离于基层党建引领独自经营,逐渐出现产业发展与社区党建“脱嵌”现象。二是党建工作开展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度不高。早期社区为促成产业落地,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技能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打包量化折股入社,这种“统一打包”方式造成基层党建在后期产业融合过程中引领力逐渐式微。(三)引领产业发展治理能力不足一是基层党组织协调各产业的组织力不足。随着龙潭社区产业的发展,产业数量逐渐增加,覆盖领域愈发广泛,但社区班子成员力量有限、专业素质不高、协调力也逐渐减弱

14、,不能高效整合汇聚各产业的发展力量,造成基层党组织建设无法有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无法有效协同延伸。二是产业“引进来”未“强起来”。产业链短、模式单一、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不够深入、规模经营程度较低。虽然依托制种玉米、露天蔬菜两个支柱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碎片化状态,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普遍较低,只能出售低附加值的原产品,在产业融合中仍仅仅以种植为主,文化传承、风土乡俗、人物历史等要素体现不多,特色化不多,很多产业融合项目性质相同、发展雷同。(四)引领产业融合内生动力不足在对龙潭居民随机访问“你认为产业融合对自己有没有影响”时,54%的居民表示“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和两委

15、的事”,32%的居民回答“不知道也不清楚,更不关心村里的产业发展”,14%的居民认为“产业发展挺好,自从村里规模化制种种子、露天蔬菜,自己的家庭从中受益颇多”。当问及“你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哪些好处时”,67%的居民回答“拿到流转土地的钱”,23%的居民回答“就近务工,赚钱养家”,10%的居民认为“没什么”。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如何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将群众利益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激发产业融合持久动力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五)引领产业融合机制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引领产业融合工作机制“缺位”、促进农民增收利益机制“失位”、常态化考核机制“缺位”。龙潭社区利益结构方式单一、不稳定使得利益联结机制并没有

16、达到预期效果。目前龙潭产业融合方式主要采用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模式,违约成本低,合作方式不稳定,可持续性也比较差。产业融合主体和农户之间的融合多体现为农源种植合作社的合作方式,合作社在依法合作、依章管理、依制核算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建立财务账目,没有真正为社员提供种、管、加、销“一条龙”服务。虽然龙潭社区党支部和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陆良县绿佳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等企业会定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就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整理,但这种考核过于简单随意,难以实现常态化考核的目标和价值。(六)引领产业融合基础支撑不足目前,龙潭社区与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供水、供电、

17、供气条件还比较差,道路、网络通信、冷链物流设施等不发达,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强,农业营商环境有待优化,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出现通讯宽带带宽过小或移动网络信号差、智慧农业依托的3S遥感技术不能得到配套的服务网络支持等问题阻碍龙潭电子商务的发展,制约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三、破解困难,提升党建引领成效(一)“雏鹰培育”与“归雁效应”共发展,破解“主心骨”之困一是注重“雏鹰培育”。建立“固旧纳新”的管理体系,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大学生村官、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等列入人才信息库,优先发哲理想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2520245交流平台展为积极分子。在人才培

18、养方面,健全培训体系,发展“农技推广”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人才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针对无职党员“设岗式”、在职党员“双重式”、困难党员“帮扶式”、流动党员“跟踪式”。二是注重“归雁效应”。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最大优惠,对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动态管理、精准激励,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给予人才“成长成才”空间。另一方面,“两委”成员与实用人才培养对象“捆绑帮扶”,依托产业联合党支部,创新党内组织生活模式,将党性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组织党员参观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培养“技能型”“智能型”实用人才,将党员身份融入产业融合全过

19、程,凸显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二)“嵌入式党建”与“保姆式服务”齐上阵,破解“脱嵌”之困一是创设“党建e家”服务站,将其嵌入社区组织、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加强群众政治认同,激活产业融合内生动力。二是依托“网格”,通过动员、渗透等方式将党建政策信息“镶嵌”到产业内部,提升产业主体的政策理解力和感知力。三是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强化宣传,让基层党建循序渐进地在产业主体间获得合法性,从而促进思想嵌入的实现。四是建立网络党组织,畅通双向反馈渠道,分类梳理“需求”“服务”清单,双向供需认领,精细化对接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质效。(三)大党建与跨域党建共谋划,破解“能力”之困一是对内构建“大党建”新格局。按“组织联

20、建、资源共用、党员齐抓、活动互促”的原则,将愿意提供服务和有影响力的居民党员代表、致富能人、乡土人才整合到“党建链”上。按“区域相近、规模适中、活动方便”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健全产业链为纽带,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保障,将区域内新型主体纳入到“大党建”中系统管理。二是对外提倡“跨域联建”新思路。按照“产业相近、市场趋同、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思路,多社区或村捆绑,成立“联域党委”,统筹区域产业布局,科学研判各地资源要素,合理划定区域产业发展项目,以联建为核心,打造各类产业园,实行基础设施项目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建设,挖掘农业多功能,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深化品牌体系建设,注重组织联合、基础联建、资源联合、产业联接、发展联促、民生联动。(四)精准施策与服务共享相联接,破解“内动力”之困一是实施“交互化平台”工程,充分利用智慧小信箱,鼓励居民集思广益、谏言献策,积极构建立体化、交互化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效。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即时性、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建立“枢纽型”人才微信群,建立居民群、党员群,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时反馈群众问题。二是强化“为民服务”工程,以“有事找社区、社区帮你办”为目标,统一印制服务手册,明确服务事项、流程,统一印制办事日志,记录社情民意,记录办理进度。建立完善社区干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制度、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值班制度,

22、发挥“网格效应”,做好“网格留守群体”上门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和市场间建立相关联系,为农户提供市场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五)互惠共赢与利益联结同发力,破解“机制”之困一是聚焦问题,健全工作机制。针对基层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科学制订健全工作机制,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组、一个方案”的原则设置主导产业工作组。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制定产业规划布局。按照“缺什么招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一链一长、一链一图、一链一策”,开展精准招商,注重引资与引智“双赢”。二是创新模式,完善利益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23、,实现订单合同可追溯管理模式,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或林地为基础入股产业融合,形成有机的利益联结模式。三是积极探索,构建考核机制。充分听取吸收群众的合理建议,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引入可视化理念,建立标准化记实管理系统,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上实现“任务统一发布、活动记实管理、结果实时监测、考核自动评分”的闭环工作流程,将名言完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欧文2620245交流平台监督由“干部跑腿”转变为“数据跑路”,考核由年底“一锤定音”转变为“功在平时”。(六)基础支撑与技术牵引聚合力,破解“设施”之困一是夯实基础支撑。推动农村基

24、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道路、电网、供水、供气、物流、环保、应急保障、公厕等基础设施改建。提升产业承载功能,重点推进产业融合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贸市场、停车场、交通指示牌、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整治周边环境,完善环保政策,发展循环型农业,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防控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二是强化技术牵引。将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运用于基层党建与农业全产业链中,采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嵌入式软件等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推广现代化装备,提高作物机械化。借助数字技术打通产销堵,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双向

25、流通,依托网络平台助力全网全渠道销售农特产品。收稿日期:2023-09-24人勤春来早 春耕生产正当时云南科技人才赴牟定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科技指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下,走进牟定县共和镇际盛村委会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田间,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育秧忙的新景象。田间春意闹,专家下田忙。云南省农科院粮食研究所所长袁平荣专家率团队一行4人置身水稻试验田间,下田作业,整理田块,分门别类插上标签,按田块播撒谷种,盖上营养土,施下农家肥,全程参与“保姆式”育种播种。同时对合作社科技人员“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讲授水稻精量播种技术。播种后,适时做好水位、揭膜、施肥、打药、除草等环节,加强精心管护,关

26、注天气变化,注意秧苗长势,保证秧苗出苗率。“袁平荣专家团队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家门口,今天袁平荣团队到我的合作社开始水稻新品种播种,工作很认真,下田作业,并向我们农科人员传授新品种优质种播种技术,今年试验田播种面积666.67m2(10亩),云粳37号、47号、50号等125个云南粳型软米系列,大面积水稻试验推广。”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启玉赞不绝口。牟定县牢牢把住粮食生产主动权,加快补齐科技人才紧缺短板,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了“袁平荣水稻专家工作站”,成功开展优质水稻示范推广种植,摸索出“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今年合作社在共和镇际盛、华星、散花、军屯村委会和蟠猫乡联丰、龙泉村委会落实水稻种植田块43.33hm2(650余亩)。袁平荣专家和州县农技部门全程参与“保姆式”水稻育苗管护,精准服务破解水稻种植技术难题,不断夯实粮食提质增效,培养“土秀才”“田专家”,全力撑起稳产高产“保障伞”,预计在5月上旬可以进行秧苗移栽,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李书信)哲理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