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葛洪《抱朴子内篇》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_龙泽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0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洪《抱朴子内篇》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_龙泽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葛洪《抱朴子内篇》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_龙泽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葛洪《抱朴子内篇》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_龙泽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第4期2023 年 8 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3.No.4Aug.2023【责任编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001-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01葛洪 抱朴子内篇 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龙泽黯(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摘要:自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被认可以来,学界对于葛洪的“道家”著述 抱朴子内篇 的研究逐渐丰富,但还并未有专门梳理 抱朴子内篇 研究成果的文章出现。目前学界关于 抱朴子内篇 的研究,主要

2、围绕着葛洪的仙道思想体系为核心展开。部分学者通过葛洪的生平及 抱朴子内篇 的成书流传情况,说明葛洪在道教思想史中的地位,更多的学者则通过对 抱朴子内篇 的理论、概念等研究,揭示葛洪的思想内容。关键词:葛洪;抱朴子内篇;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049-10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09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一生著述繁多,可惜多已亡佚。今人所见可确认为洪所作者只余 抱朴子内篇(以下凡引此书皆简作 内篇)、抱朴子外篇(以下凡引此书皆简作 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 以及 枕中书。葛

3、洪所学儒道兼综,杨世文称其:“既精道术,复通儒学,诸子百家、神仙方术无不该览,蔚为大家”1 986。2000年以前,学界以葛洪为对象的研究大多是综合性、概述性研究,主要有蓝秀隆2、胡孚琛3、李丰懋4、王利器5、尤信雄6、梁荣茂7、徐文贵8、叶论启9、宗若莉10之作品,近年亦有郑全 葛洪研究11属综合研究类作品。另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2对于葛洪的思想亦有论述。葛洪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 内篇 与 外篇 之中,抱朴子外篇自叙 言:“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13 377。在哲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上,目前学界对 外篇 的研究较为广泛,相关期

4、刊论文数百篇;直接研究的硕博士论文有24篇,主要论述的皆为政治哲学问题。相比而言 内篇 的研究状况较为薄弱,相关期刊论文百余篇,主要集中于宗教学领域;硕博士论文仅有十篇,除对内、外篇的对比研究外,其余六篇对 内篇 的研究全部集中于神仙方术与养生之道上。关于对葛洪的研究,丁宏武14做出了一个从古至今的梳理,刘玲娣15总结并概括了近代以来学界的研究状况,近期胡晓峰、耿华16又对2012至2017年的葛洪研究做了梳理。除此之外,武峰17博士论文中对外篇 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个详细的梳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葛洪服膺于道家,并提出了“道本儒末”“道源儒流”等命题,其自身对于道家的重视可见一斑。作为葛洪自言“

5、属道家”的 内篇,更应当是研究其思想的重中之重。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学界对 内篇 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厚。但可惜尚未有对 内篇 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文章出现,唯一相关的只有马维明18硕士学位论文从葛洪神仙学的角度,对前人研究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故此系统性整理前辈学者关于 内篇的研究成果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葛洪生平及 抱朴子内篇 版本情况葛洪生于西晋后期,主要活动于东晋年间。关于葛洪生平,古人所记互有差异,晋书 葛洪传 及 晋书校注 皆以为葛洪享寿八十一载,太平御览 同此论;与此相异的是 太平寰宇记 引 罗浮记 记载,持葛洪寿六十一的说法19。近代学者的研究最早有余嘉

6、锡先生 疑年录稽疑 以葛洪生于太康五年卒于兴宁元年20 496,寿八十一,王明13 序1、任继愈21持相同观点;后陈国符22、侯外庐23、陈飞龙24从 罗浮记 认为葛洪寿六十一,日本学者御手洗胜 抱朴子外篇简注 后记附下见隆雄25考证亦从此说;除此之外,钱穆先生26在 葛洪年谱 中提出了第三种看法,认为葛洪寿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项目(2022M712429)作者简介:龙泽黯,博士,研究方向为道家与道教哲学,E-mail: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不足六十;后有罗宗强27认为葛洪年纪在 63-65 岁之间。在此基础上,对于葛洪具体生卒年的

7、考证又有细分,谭世保28梳理前人关于葛洪生卒年的考证略有五种:(1)公元284年公元363年;(2)公元281年公元341年;(3)公元282年公元342年;(4)公元284年公元364年;(5)公元278公元343年。程喜霖29以 晋书 葛洪传 中提及邓岳见葛洪坐化的记载,通过推论邓岳的卒年反推葛洪应卒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此说主要依据民国吴廷燮先生 东晋方镇年表30 3507中记载邓岳在广州刺史任上至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程氏遂以邓岳卸任之期为其逝世之日。王荣彬31、崔红建32都持相似观点。邹远志33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之前葛洪年谱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提供了 道教义枢 与 云

8、笈七笺 作为新的研究材料,将葛洪坐化的时间推至建元二年初(公元344年)。刘剑锋并以葛洪年六十一认定记载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事的 神仙传平仲节传 为后人伪作,丁宏武34对 平仲节传 有详考,以为 平仲节传 出自陶弘景 真诰,后人误录入 神仙传 之中。武峰 葛洪 抱朴子外篇 研究 对于上述观点作出了批判,首先他认为若 太平寰宇记 引 罗浮记 不论,罗浮记 所记六十一年实为孤证,应为传抄讹误;晋书 无邓岳卒年记载,他或去交广太守之位,并不能藉由滕含、庾冰之年认为其卒于任上;而 平仲节传 按多部类书记入 神仙传,若为 神仙传 之原文,实有可能。若不存先入为主之见,无论是 神仙传 平仲节传 载永和

9、元年事、大还丹照鉴 抱朴子口诀 记葛洪年七十授弟子,还是 外篇 审举 中“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之说,都可以佐证葛洪寿不止于六十一载。除葛洪生卒年之外,师承亦有两条线索。其一是葛洪自述师承,内篇 金丹(下文引本书皆只引篇名)云:“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13 71。晋书 葛洪传 亦言:“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35 1911。此当无疑。接着 晋书 葛洪传 又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35 1911。晋书 此处鲍玄应脱太字,鲍靓字太玄,晋书 鲍靓传 言其为南海太守,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10、窪德忠36 107引大渊忍尔的观点,认为葛洪从学鲍靓应在葛洪少年时,其时鲍靓去太守之位隐居于句容。而王承文37认为葛洪从学于鲍靓之时应在其二十一岁以后南渡避乱之时。然而葛洪虽然与鲍靓相识,并取鲍姑为妻,然而其是否师事鲍靓,还有待考论。葛洪自述:“年十六,始读 孝经 论语 诗 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同。但贪广览,于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13 371。少年时葛洪所涉猎极广,但他又自言:“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喜星书及算数、九宫、三棊、飞符之属,了不从焉,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精研

11、”13 371。葛洪终生以金丹大药为务,以他术为小道,在修仙的道路方法上并未出现转折,所重之丹经皆为郑隐所授:“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13 283。又 黄白:“余昔从郑公受九丹及金银液经”13 71。不仅如此,葛洪早年儒学亦受学于郑隐:“郑君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13 332。可见葛洪所学受郑隐影响极大,而鲍靓所擅天文、河洛之术,并不为葛洪所重视。葛洪早年颠沛甚久,由于战乱之故不曾成功北上,但他的足迹遍布长江以南,其中最主要的行为是入罗浮求道。学界多按 晋书

12、葛洪传 所载,以为葛洪晚年求为句漏令,于广州为刺史邓岳挽留,停入罗浮。王承文对此作 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 以及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 罗浮记 为中心38认为葛洪应当是两度隐入罗浮山求道。对葛洪足迹的考证,还有其他一些观点,盖建民39认为葛洪曾到福建霍童山炼丹。冯汉镛40考证葛洪南至南亚半岛,宇汝松41同样认为葛洪晚年传道教于交趾。内篇 一书按葛洪自述,当为年近不惑所做。然据胡孚琛先生考证,内篇 的成书可能更晚:“一直到公元324年还在修改,自叙 篇则更晚。但在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葛洪再次去广州罗浮山隐居之前,今本 抱朴子 的全部文稿便得以传世了”3 109。千余年的传抄

13、,形成了众多不同的传世版本,现存可见的古本 内篇 大体有以下几个版本:罗振宇整理敦煌石室 抱朴子 残卷(仅 畅玄 论仙 对俗 三篇);辽宁图书馆藏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荣六郎刻本;国家图书馆、各地方图书馆及私人馆藏明嘉靖鲁藩本,慎懋官本,正统道藏 本,宝颜堂秘籍本以及卢舜治评校本;清人孙星衍平津馆校本,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孙人和 抱朴子校补,继昌、陈其荣 抱朴子内篇校勘记,日本田中庆太郎藏古写本 抱朴子。道藏 太清部辑 抱朴子 内外篇以及 抱朴子50第 4 期龙泽黯:葛洪 抱朴子内篇 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别旨,道藏辑要 虚集 中亦收录 内篇。另有孙诒让 札迻、俞樾 曲园杂纂 神仙金汋

14、经、张君房 云笈七笺 中摘录引用 内篇 文本,可为旁校。以明代诸版本为底本的有:明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刊丛书诸子汇函,明正统年间叶盛菉竹堂抄本,迎翠轩抄本,清乾嘉顾广圻抄本,钱兴祖抄本,天一阁旧藏抄本,述古堂抄本,结一庐抄本。以清代诸版本为底本的有:四库全书,清朱氏槐庐家塾本,苏州书坊刊 汉魏丛书,孙星衍 平津馆丛书,光绪元年刊 子书百家,湖北官书处刻本,袁氏卧雪楼旧抄本,潘锡恩节录 抱朴子内篇撷要。北京大学高原乐42在诸古本的基础上,以历代史志、官修、私藏书志为线索,现存 抱朴子刻本为核心,比较考察诸本的版本形态、文字内容的差异,归纳整理了 内篇 的传抄线索。除诸古本 内篇 之外,今

15、人也有不少对于 内篇版本和内容进行考订的著述。现在 内篇 最为通行的校本,当属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该书以孙星衍本为基础,比对诸多存世 内篇 版本,形成最终定稿。弢甫43在王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校订 内篇 内容。此外还有张继禹主编 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二十五册辑录 内篇。除对 内篇 文本的整体编订外,宋冶宏44以清人孙星衍校平津馆本为范本,从中医名词及理论的视角,对 内篇 文本删讹定误;另有王家葵45根据 证类本草 补正 内篇 中异文8条,佚文5条。二、对 抱朴子内篇 中道家、儒家思想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按葛洪 自叙,他早年家道中落,家学散佚。只得四下借阅书籍,以儒学开蒙,后从学郑隐,

16、受从祖葛玄道书,才得以转向道门。可见他所受之学兼综道儒。李锦全46就从葛洪的时代背景、生平以及所受之学的角度,论证道儒二家皆是 内篇 的理论来源。陈昌文47亦从此角度,探讨葛洪一生由儒向道转身的必然性。时代、家族与文化的背景,让 内篇 一书中对道儒之关系进行总结时,大量的使用了如道本儒末、道源儒流、道儒并重、尊道贵儒等说法。虽然葛洪 内篇 主要阐述的是道家思想,但同样内蕴儒家气象。部分学者认为 内篇 思想继承自儒家。郭树森48指出葛洪的理论根基在儒家,道家只是作为 内篇 理论的一个转向,神仙道教理论的建构主要依托于儒家思想,而并非道家之作。丁宏武49更细致地分析了该问题,籍由 外篇 的理论对

17、内篇 作了解读,认为葛洪所治皆为汉儒之学,内篇 神仙思想亦是汉儒谶纬学说的发展。并且 内篇 在批判的基础上,有限度的吸收了魏晋玄学的观点。吕宗力50也详细论证了葛洪思想中充斥的谶纬印记。李宗定51详细阐发了葛洪对玄学的继承和发展,李金阳52则具体论证了内篇 对嵇康的继承。韩绍深5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葛洪家学、家法的传承是其道家及儒家思想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友印54综合内、外篇得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认为 内篇 崇道实质上是对道家的批判,但是对于儒家则明贬实褒。以上各家学者对于 内篇 思想来源于儒家的论述,主要基于当代学界对于道家、儒家思想的内容的分判。但若要讨论 内篇 之思想来源,则必须还原

18、葛洪其时关于思想流派的通常认识,尤其是关于道家思想的归类。以当今学术分类而言,老庄道家、黄老道家、原始道教、部分魏晋玄学的内容乃至部分佛教思想,在东晋时期都被统而名之为“道家”。孙以楷55 185-187认为 内篇 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从郑隐而学金丹术,友鲍靓以学引导、医药之术,广寻道书以补全理论。从这种判定来看,葛洪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道教学说。李溱镕56就认为 内篇 是葛洪从儒家向着道教回归的作品,葛洪自身更推崇的是道教。具体来说:“儒家的纲常礼教,成为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并补充了道家内以治身时所欠缺的治世之功;反之,道家亦补充儒家行治世之功时所缺乏的内养修身之功”57。张松辉则明确指出

19、内篇 的理论来源当是早期道教:“葛洪的思想可以说是丰富而驳杂的,其中主要的是儒、道两家,这里所说的 道,主要指道教”58 序5。不过当今学界更普遍的看法,是认为 内篇 中“道家”指先秦老庄道家,内篇 的理论来源也源自老庄。谢路军直接说道:“在成仙根据上,葛洪深受老子 以道为本 思想影响。玄、道、一是葛洪神仙学的最基本概念和术语,而这些概念和术语继承自老庄哲学”59。他认为 内篇 中的概念、术语以及理论的来源都是 老子。陶建国60 735-736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道”与“玄”同,相当于老庄之“道”,又以“气”解释 内篇 中的“一”,同样来自 老子,而 老子 的“一”就是“道”。除 老子 之外

20、,庄子 也被认为是 内篇 理论的来源之一。李松荣61,谢霄男62持此观点。细节上袁朗63认为 内篇 通过“碎用”的方式,承袭了 庄子的内蕴,其“道论”以及神仙长生思想也是由 庄子 发展而来的。董平64更是认为葛洪改变了原始道教以黄老和阴阳五行观念为核心的样态,内篇 所构筑的51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理论体系“道论”的宗教性,即由 庄子 的生存哲学发展而来。相对于老庄道家来说,道家的另一分支黄老道家与葛洪的关系则研究甚少。近来只有丁原明65将 内篇 的理论归本于黄老道家。稍晚刘玲娣66部分接受了这一观点,她认为在 内篇 的语境里,“道家”与“黄老”的概念与当下的理解实有不同。葛洪虽然对历

21、史和传说中作为人(神)的老庄是推崇的,但对老庄学派的传世思想多有批评;内篇 虽然倡言“黄老”,但与汉代黄老之学亦有区别。最后,刘将 内篇 的“道家”归为一种泛化的或广义的“道家”。在此问题上,这样一种泛化的处理方式并非葛洪的本意。葛洪对“道家”的判定与今天不同,他将战国至汉初黄老道家结合部分东汉原始道教的传承并而称之为道家。而将注重形而上思辨的 庄子、王弼 老子注 以及 文子 等,排除出道家的门楣。这一点从 内篇 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内篇 中多有提及“黄老”的概念,如“黄老之德,固无量矣”“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等,都是对黄老进行正面的肯定。与此相反

22、,内篇 在提及老庄思想的时候,皆是以一种批判者的身份出现的。内篇 勤求 云:“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也”13 260。又 内篇 释滞 云:“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乎?”13 151可以看出,葛洪对于“老庄”注重思辨、不研长生是不满的,认为他们“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永远和葛

23、洪所认为的至言(长生之道)无关,最后只能成为奸佞小人的思想赖以躲藏的洞窟。但同时,葛洪又指出“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而庄周贵于摇尾涂中”,而 内篇 神仙传 中亦多有引用庄子 的故事,这是对老庄肯定的部分。细查其中,相对于形而上的玄思,葛洪更加重视实际的社会生活。他真正针对的其实是以郭象、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对道家的解读方式。葛洪以“道统有无”之说反对以无解道的玄学,以黄老道家对于社会实际的重视反对玄学清谈务虚之风。如此一来,葛洪对于“道家”的判定,则可以明确了。除以上观点之外,对 内篇 理论来源的看法,还有一些其他观点。清人方维甸指出:“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

24、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13 388。将 内篇归于神仙家。胡孚琛认为 内篇 一方面有老庄道家的理论传承,内篇 的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是将 老子的“道”进一步神秘化、具体化3 197;另一方面 内篇 将黄老道家的养生之学方术化,是一种修炼长生的时间哲学。并以以上两方面为基础,吸收了王充的天道自然观和元气自然论67。总的来说,内篇 是对战国以来“方仙道”传统的继承和总结,是一部集战国秦汉神仙思想和方术之大成的道教典籍3 185。另有将玄学独立于道儒两家,并认为葛洪的理论来源于玄学理论的。

25、如萧萐父先生68 226直接将葛洪的理论归入玄学的范围,孔令宏69 206、夏德美70、台湾学者刘玉菁71也认为葛洪的理论基础来自玄学。孙亦平72则从养生之说切入,认为 内篇 的理论来自于玄学的养生理论。与以上观点都不相同的是,王利器5 63认为葛洪继承的是淮南王刘安 枕中鸿宝书 和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 的道统。刘常亮73则提出了需要重视佛教对 内篇 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在以上的各种研究基础上,亦有学者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蓝秀隆2 10-14在承认 内篇“玄道”继承自 老子 道论的基础上,认为 内篇 同时还受到了 庄子、王充、嵇康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军74也认为除老庄与扬雄之外,内篇 的成形还应当

26、受到了 文子 关尹子 以及淮南子 等道家著述的影响。从以上各类研究可以看出,葛洪 内篇 思想的理论来源甚广。由此而来,这些不同派别的理论在 内篇 中又占据何种地位,同样是诸多学者探讨的问题之一。刘翼民75直接遵从葛洪 自叙 的说法,认为 内篇 属道家,外篇 属儒家,葛洪思想的道儒关系是通过内、外篇对比而产生的。这样一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了。早在侯外庐先生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中,就将儒道关系归纳为道儒四本论:道儒同、道儒异、道儒合、道儒离,并将葛洪的思想划归于“道儒异”的派别中76 197-200。这四个方向基本包含了道儒关系理解的所有态度。不过由于葛洪自身说法上的矛盾、分类的差异、视角的不同,

27、学界关于 内篇 道儒关系的厘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宗定77认为葛洪所持的是一种以本举末、以末显本的道儒合一论,宁俊伟、赵懿78则认为葛洪实际上是一种道儒并重的观念,两者都属52第 4 期龙泽黯:葛洪 抱朴子内篇 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于道儒合。孔令宏69 224-232则认为葛洪在道儒关系上虽然强调其内在的联系,但实际上,道儒是用于不同层面不同事物的。儒家面对的是现实的生活,而道家则在现实生活中修行,儒家固然是生活的基础,道家则可以更进一步。孔令宏评价这种道本儒末的观点为:“道家是诸子百家的师长,是真理的化身,是价值观的渊源。”实质上还是一种道儒异的说法。与此相似的是邹远志79提出 内篇

28、虽然主张“道本儒末”,但实质上是持“尊道贵儒”的观点。姚明会80以葛洪的理论为材料,构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式社会模式,并以此认为道儒同。陆爱勇81称道儒在本体论上是一致的,将儒化入了道的范畴之中,也是一种道儒同的观点。同样,余玥82通过内化道本儒末的“外”与“末”,同质化儒道两家思想,使两家在 内篇 中达成一致。关于道儒两家在 内篇 中究竟如何结合的问题,刘玲娣83认为葛洪虽然采用了以道统儒的方式建立道儒两家的联系,但是儒家思想却是实际构成 内篇理论的核心,处在更实在也更重要的位置。于欣84更具体的点明了这个理论核心是“德”。魏仕庆85通过对 内篇 圣人的论述,得出葛洪修道不离世事的

29、宗教情怀。金毅86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儒道两家理论的适用性,当时社会的情况不适用道家的理论,正如三皇之时也不需要儒家理论一样。文章指出了影响道儒两家理论的历史性因素,但并未就时间的问题深入下去,进入道源儒流的时间性特质,而是回到了以本体论的方式做出了道本儒末的论断,颇为可惜。东晋年间道、儒、佛三教通过不断的碰撞,已经有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葛洪思想理论的形成,无疑也受到了这样一种时代背景的影响。洪修平认为:“魏晋玄学以后,道家学派似乎已经不复存在,道家 已经为 道教 所取代。但其思想理论在与儒家和佛家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通过道教学者对道家著作的注疏和对道教思想的发挥,仍然不断地得

30、到新的发展,并始终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87。葛洪恰恰处于这个转变的时期,起到了极为重要地承上启下作用。三、对 抱朴子内篇 哲学概念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内篇 立论极宏,涵囊甚广。所涉大而论之有道家之论、儒门之理、方仙之术、医药之方,细论之则不胜枚举。按前文诸家之研究亦可看出,内篇 理论来源极多。然全书思想之归宗还当属道家,洪自言其书以道家之言“总名法、合儒墨”,形成了葛洪独特的哲学体系。如此兼众家之所长的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来是诸多学者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关于 内篇 理论之本,可以说继承了道家的一贯观点,即“道”是万物的基始。明本 云:“道者,万殊之源也”13

31、 184。万殊即是指天地间形质各异的万物,“道”是万物的本源。在 内篇 之中,与“道”相类似的概念还有“玄”“一”,这三者在葛洪思想中的关系以及所处的地位,也被学界反复探讨。张牛88直接将三者合论为一,王文姮89在此基础上,将三者作为葛洪哲学理论的本体。应当注意到,在较早时候学界大多将“道”(包括“玄”“一”)当作 内篇 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胡孚琛就指出葛洪“把道作为整个宇宙的本体”,又将之应用于知识以及道儒关系上,这样一来无论从宇宙论、知识论、社会政治观上都是以道为本的,道本论是 内篇 哲学思想的核心。并且已经将道向着一种“知识本体”的方向理解。胡孚琛进一步认为在葛洪那里,由于道有“知识本

32、体”的特性,故而道家可以成为百家之根源3 197-199。李刚更明确地将葛洪的道论称为“本原本体论”:“它较多地保留了汉代道家哲学和道教哲学的宇宙发生论,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完全进入玄学的思辨层次,低于玄学的本体论水平,介于汉代哲学和玄学之间,故我们说它是本原本体论”90。在李看来,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导致 内篇 的理论虽然富有思辨性,但最终不免落入诡辩91,这也导致了葛洪认识论上的二元倾向92。对此庄朝兰93则指出,葛洪有其独特的思维理路,内篇 理论之进路有着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是同样有着一定的逻辑缺陷,并将此缺陷扩大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缺陷。除“道”以外,也有学者以“玄”为 内篇 理论之本体,

33、相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玄代道”和“玄与道同”两种。所谓“以玄代道”,郑全11 142-152指出,葛洪的“玄道”或“玄”是其理论中最高的本体范畴。“玄”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更强调“本体性”,与道家的“道”类似。但 内篇 中所言之“道”,“与玄相比,较偏重形下”。由此将“玄”的地位提高,“道”虽然与“玄”同功,但地位稍逊。董恩林94则明确地将“玄”定义为形而上的概念,把“道”划入形而下的范围。二是“玄与道同”,认为“玄”与“道”只是互为别称(包括 内篇 中“玄道”一词也是同义并称),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论“玄”即是论“道”。卿希泰95 344、郭灵爽96、宋丽莎97等持此种观点。从这两种观点

34、出发,虽然“道”不复其在道家哲学中那般重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玄”的研究53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探讨,但在实质上还是将“玄”与“道”做同质化处理,对于“玄”的研究和对“道”的研究存在一致性。在这种认识前提下,以“玄”作为“本体”也就顺理成章了。李丰懋4从宗教理论的角度出发,将“玄”当作一种神秘化的宗教本体。范军98以“玄”(“道”“玄道”)为“本体”,统一“玄”“道”与“一”。田青青99则指出“玄”与“一”构成一种体用关系,“一”是“玄”在具体层面的应用。但是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实质上并未脱出一贯以来对道家最高概念的解释方法,也就忽略了葛洪提出“玄”的意图。当然也有学者不满足于现状

35、,敏锐地发现了“玄”与“道”之间的差异。孔令宏就指出:“强调 玄 主要是为了把客观的道经过认识环节转化为人头脑中精神世界的内容,即所谓 道意”69 206。即是说 内篇 的“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玄”则倾向于人对于“道”的认知,是人通过思维转化了的“道”。在此层面上“玄 实际上就是 道”69 206。“玄”与“道”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异,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一”来完成,内篇 中“一”的重要性,也逐渐开始被学界重视。首先对“一”进行区别并提高重视的是许抗生100,他认为“一”是葛洪思想中神秘性的根本来源,是一种对数字的崇拜。随后戢斗勇101将“一”提升到了统摄“道”“玄”的至高点,将“一”

36、作为比“道”“玄”更根本的宗教“本体”。近来刘诗阳102则提出了以“元气”解释“一”的新观点,将 内篇 之理论解释为以“一”为核心的自然哲学。将“一”之概念擢升最高的是李小艳103,她认为 内篇 所展现的并非是“道本论”,而是以“一”为本体的本体论,并以“一”为核心展开了整个哲学体系。内篇 所构筑出的理论架构是创造性的,马思劢104用“有/无”构成的话语体系,阐释“道”“玄”与“一”如何联系。并敏锐地发现了“有/无”概念在 内篇 中的平等性,以及由此影响产生的葛洪独特的认识模式。这在研究葛洪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之前,学界并未有与马氏所论相似的观点,对于 内篇哲学体系的认识也略显偏颇。王

37、艺群、宁俊伟105提出的宿命与超越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由于忽视了此种认识。魏小巍106则正确地指出了宿命与超越的一致性。胡方霖107从儒家的角度,认为 内篇 是在改造儒学的基础上完成其哲学体系的建构,这同时也是一个改造儒学的过程。何伙旺108则从宗教信仰角度论述了葛洪哲学体系的构成和确立。与此同时,在 内篇的哲学体系中,其理想人格“仙”也是应当被重视的。罗中枢109整理归纳 内篇 中的相关论证,同时总结了修行的工夫论;徐国焱110做了类似工作。杨玉辉111通过对“人”这一概念的探讨将“仙”的概念区别出来,高文强112在此基础上突出了“仙”概念中“逍遥”的属性。内篇 修行工夫中,被广泛关注的是引

38、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必要的修行工夫。加之葛洪又从理论根基上贯通了道儒会通的可能性,由此建立起了葛洪独具特色的道儒双修的修行工夫论。崔文静113、陈宁114、梁懿115、张明亮116等都发现了葛洪内修己身,外治家国的双重要求。刘娟娟117指出 内篇 的这种双重要求,实质上就是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之道,只不过“内圣”的部分替换成了养生之法。除此之外,内篇 所记录的用以修行的方术也是学者兴趣所在,葛洪对于方术理论的重构,也可以看作是其道儒并重的理论思想的下贯。孔令宏69 224-232从“道”的视角对术进行理解,其一大特点是将伦理与道术结合起来,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纳入道教教义之中,使具体的术也有了道儒并重的

39、可能。内篇 对于方术理论基础的改造,影响意义非常深远。王肇锶118以气为中心贯通“道”与“术”,使“术”有了理论依据。郭鸿玲119通过对具体的“气禁”术的研究,佐证了王的观点。晁天义120藉 内篇 为范例,批判了弗雷泽的巫术时代论,指出巫术的出现与发展是随历史进程不断反复的,不能以单纯的“进化”视角做出简单的判断。但是晁并未能够发现 内篇 中方术变化的理论内核,而是将这种改变归结为哲学的“退化”。葛洪所倡导的道儒双修的修行方法,很早就被学界所重视。李丰懋将葛洪的修行工夫称为“自力实践说”,其说包含三个部分:重自力反他力的渡世思想,即自力修行以求仙道长生,然后可以济世救人;立志、明师与口诀,求仙

40、道第一要务是立坚定之志,其次必要明师传授,最后才是修习之术;功德与纪算,修道者不仅需要自修服饵,还要有功于世,功德的多少与纪算的增减都会对能否成仙、寿命长短有所影响4。胡孚琛也提到,葛洪将道家纯粹的自我追求转向济世度人的功德修行,修行方法同时包括了道儒两家的需要与追求3 140-145。此外胡孚琛121、姜守诚122、赵懿123、裘梧124、盖菲125等都对 内篇 中具体的“术”撰文讨论。四、结语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 内篇 的研究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发展状态,相关的研究方向也较为集中。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亮眼之作,然由于各54第 4 期龙泽黯:葛洪 抱朴子内篇 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方

41、面原因,依旧有所局限,有待进一步的拓展研究。第一,严可均辑 内篇 佚文俱言神仙黄白之事,于内篇 所论多有佐证,然对其真伪的考辨尚无学者付梓。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仅有王家葵一篇对 内篇 佚文、异文补正的文章,成果甚为匮乏,此项工作亟须开展。第二,学界虽然对 内篇 中的理论有集中研究,但大多并未深入,对问题的探讨浅尝辄止,又或是以现代的视角做出简单的评断,缺乏深刻的剖析。诸如 内篇 独特的认识论,方术与丹道的理论差异,儒道会通何以可能,葛洪神仙道教信仰的究竟是“神仙”还是“长生”等等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深入讨论的。第三,中国古代的道教学者,从来都不仅是宗教学家、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在天文、

42、地理、医药、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有所建树。葛洪就曾说过“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13 271,想要真正完整的理解他们的思想理论,只靠形而上的思辨是不可能的,必须同时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类似关于 内篇 养生理论的研究,虽然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热门,但明显地体现出一种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的研究态势,这与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息息相关。所以建立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亦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重要方向。注释:按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叙 中所载,其著述有 抱朴子 内、外篇共七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 十卷,隐逸传 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除此之外,葛洪还著有医书 肘

43、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 和 玉函方。魏晋丛书 所辑 枕中书,在 道藏 中录为 原始上真众仙记 皆署名为葛洪著,然 四库全书总目 认为此书为后人伪传。近石衍丰有 枕中书 及其作者 一文,略考 枕中书 之内容,将其分为“真书”与“真记”两部分,认为“真书”为葛洪所作,“真记”为后人所附。正文提到,早期对于葛洪的研究大多是以综合研究的方式进行,少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入辨析,刘玲娣此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细节方面在笔者看来犹有未尽之处。另须指出,此文中关于 不死的探求抱朴子 一书引用有误。不死的探求抱朴子 作者为李丰懋,由台北中时于1982年出版。海南三环出版社于1992年列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系列丛

44、书翻版,该系列丛书主编为符国栋。并非二人前后十年有两本同名书。晋书 中并未明确记载邓岳卒年,其中明确可见关于邓岳最晚的记载于咸康五年,而岳避康帝讳更名之事不早于建元元年,东晋方镇年表 据此以为邓岳于建元元年离任广州刺史。又 晋书 邓岳传 载“岳弟逸,岳卒后,以逸监交广州”,东晋方镇年表 记邓逸监交广的时间始于建元二年,暗指邓岳卒于任上。程氏考此说以为继邓逸之后,庾冰委任滕修孙滕含为广州刺史,故而邓岳应早于庾冰建元二年十一月卒。然而据 东晋方镇年表 记载,滕含任广州刺史的时间为永和十年,远远晚于庾冰之卒,所以以庾冰卒年定邓岳卒年并不妥当。刘建峰首先认为葛洪年六十一,并不可能记录其没后两年的事情。

45、并且 外篇 自叙中录有 神仙传,故 神仙传 应作于自叙之前,自叙中葛洪自言年近不惑,更不可能出现永和元年的记载。然而葛洪晚年二适交广,入山修道,期间感慨半生离乱,著述散落甚多,故而重新修订整理从前之作。有所出入,实属必然。参见刘剑锋 论葛洪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船山学刊 2005年第4期,第112-114页。“太平”一说有两种解释,杨明照先生以为“太平”言西晋建国,而王利器先生则认为“太平”是以东晋为起始。若依杨氏所言,外篇 定本之前,恰逢东西晋之交,难以太平为论,故从王说。参考文献:1杨世文.魏晋学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蓝秀隆.抱朴子研究 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3胡孚

46、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李丰懋.不死的探求:抱朴子 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2.5王利器.葛洪论 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6尤信雄.葛洪评传 M.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7梁荣茂.抱朴子研究:葛洪的文学观及其思想 M.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8徐文贵.抱朴子研究 D.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79.55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9叶论启.葛洪学术思想研究 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79.10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 D.新北: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0.11郑全.葛洪研究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

47、10.12大渊忍尔.初期的道教:道教史的研究其一 M.东京都:创文社,1991.1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丁宏武.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 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87-92.15刘玲娣.近二十年来葛洪研究综述 J.中国道教,2004(4):28-32.16胡晓峰,耿华.近五年葛洪相关研究综述 J.中医文献杂志,2018,36(2):67-73.17武峰.葛洪 抱朴子外篇 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8马维明.抱朴子 内篇 仙道文学研究 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19乐史.太平寰宇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

48、14.20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 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陈国符.道藏源流考 M.北京:中华书局,1963.2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陈飞龙.葛洪文论及其生平 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25御手洗胜.抱朴子外篇简注 M.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1965.26钱穆.葛洪年谱 N.中央日报(文史周刊),1946-12-03(20).27罗宗强.玄学与魏晋人士心态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8谭世保.葛洪生卒年考 J.开放时代,1986(1):66.29程喜霖.葛

49、洪生卒年及隐居罗浮考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6):62-65.30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 M 二十五史补编: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3507.31王荣彬.葛洪生平及其主要著述考辨 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3):104-110.32崔红建.葛洪生卒年考辨 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4):41-43.33邹远志.葛洪生卒年考辨 J.上海道教,2003(2):34-36.34丁宏武.葛洪卒年考 J.古籍研究,2005(2):189-199.35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二 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窪德忠.道教史 M.萧坤华,译.上海:上海

50、译文出版社,1987.37王承文.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81-89.38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 罗浮记 为中心 J.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2006:158-184.39盖建民.左慈、葛洪入闽炼丹略考 J.中国道教,1997(1):39-40.40冯汉镛.葛洪曾去印支考 J.文史,1994(39):59-71.41宇汝松.葛洪交趾丹道之行考论 J.史志学刊,2015,2(2):69-73.42高原乐.抱朴子版本研究 D.北京:北京大学,2005.43弢甫.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 举正 J.中华文史论丛,1982(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