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2986675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期末总复习资料一单元字词积累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驳ch(斥) x(犀)利 挖ju?(掘) 诓(kung)骗 抹(m)杀 mio(渺)茫 搽(ch)粉 诬蔑(wmia) j(脊)梁 玄(xun)虚 cu(摧)残 前仆(p)后继 虎视眈(dn)眈 祠(c)堂 邓拓(tu?) 潼(t?ng)关 王莽(mng) 篡(cun)位 自刎(wn) 无稽(j) 诏(zho)书 典j(籍) 编j(辑) 给(j)事 爵(ju?)士 校(jio)正 贩(fn)马 宰相(zixing) 晏婴(ynyng) 泮(pn)宫 祭祀(js) 玲珑(lngl?ng) 仆役(py

2、) pi(瞥)一眼 贬(bin)低 深o(奥) 呵(h)护 脚趾(zh) 惹(r)恼 cu(脆)弱 sh(疏/倏)忽 二、词语解释。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为遥远而模糊不清。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埋头苦干:不理会旁边的事情,集中精力,勤奋工作。 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仆:倒下。继:接着,跟上。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以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性命。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不足为据:不足以(不值得)当作证据。 虎视眈眈: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眈眈:注视的样子。 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死心塌地: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典籍:国家重要的文献,也泛指古代书籍。 殊不知:竟不知道;竟没有想到。 给事:供职。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造次:轻率;莽撞;仓促;匆忙。 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 自刎:自己用刀割脖子。 质厚:朴实厚道。 无中生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 校定:对造可靠的材料改正书籍中的错

4、误。 史实:历史上的事实。 捏造:假造事实。 玲珑:或指(东西)精巧细致;或指(人)灵活敏捷。 势必: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下马威:成语,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风。 前呼后拥:形容随从很多。 徒步:步行。 坐标:能够确定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的一个或一组数,叫做这一个点的坐标。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独:一个。偶:一双。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幸运:好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机会。 极限:最高的限度。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疏忽:粗心大意:忽略。 嘲弄:嘲笑和戏弄。 无所不

5、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 脆弱:禁不起挫折;不坚强。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容易了解。 灌输:一指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二指输送(思想、知识等)。 疑虑:因为怀疑而顾虑。 呵护:保护、保佑。 乏味:没有趣味。 贬低: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和驳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两种。 2、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

6、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 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 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 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 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 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 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3、阅读一篇驳论文时,应先找出要被反驳的论点、论据

7、;其次,想想作者反驳的是论点、论据,还是论证, 或兼而有之。第三,找出作者所提的理由,所表达的观点。明确作者的观点、论据与对方的论点、论据的对 应关系。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它收入了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1934年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中国近代本来 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喧嚣尘上,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5、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

8、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 质。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即可)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6、鲁迅的杂文简介:杂文在鲁迅先生一生的文学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鲁迅的主要战斗武器和 文学业绩。鲁迅写作杂文,坚持做到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想结合。他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 “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但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主要作品收集在热风、坟、 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集、准风月集、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9、且介亭杂文末集等集子中。 二、课文要点归纳。 1、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摆出敌论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的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着“地大物博”,?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第二部分(38段):分二步驳斥对方。 第一步(35段):是“驳”,即批驳对方的错误论点。 第3段论证反动派早已失掉了“自信力”。 第4、5段指出反动派正在发展“自欺力”。 第二步(6-8段):是“立,”,即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第6段在结构上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内容上提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7段从历史角度摆出我方事实论据: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

10、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第8段从现实角度摆出我方事实论据: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第三部分(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主题思想。 本文逐层推进地批驳了当时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阐述了“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歌颂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 梁”,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 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3、写作特

11、点。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先驳后立,全面深刻。 文章先摆出敌论的论据,指出它是事实,但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 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 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 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2)多种论证,十分有力。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3、4自然

12、段结合摆事实讲道理;第7、8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 另外,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第7自然段“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9自 然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着嘲讽的意味。例如:第1段,“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充满了讽刺的味道。“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抓住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刻画出了悲观论调者的脸谱,

13、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重点语段阅读训练。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 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

14、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

15、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一个疑问句作标题好吗?为什么? 首先这一标题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其次,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 ,悬而不论,异常的巧妙。再次,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 2、文

16、章1、2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的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作用: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使批驳更具有针对性。 3、第1段的加点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 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 表明根

17、本不做别的考虑;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第1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不能。开头有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改成句号,意思相对独立了,语气连贯性差了。 5、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1段话冒号后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 6、第1段中的作者评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不仅改变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微妙的讽刺的意味。 7、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8、。”“有人慨叹”有什么表达作用呢? “有人”指出是一部分,即不是全体;“慨叹”则对悲观失望者以绝妙的讽刺。 8、第1段与第2段关系是(D) A、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B、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C、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D、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9、第3段第1句话“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

19、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10、第3段加点的“这一点”是指第1段所摆出的敌论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11、作者在批驳时在第3段和第5段所提出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是指什么?各有什么表达作用?又是分别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 “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它对悲观失望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的。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具体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它尖锐的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麻醉人民的罪行。它是针对

20、“两年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这两种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现象提出的。 12、第4段第1句话“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13、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最初发表时曾被国民党检察机关以“对神佛不敬”删去的,你认为这是被删的根本原因吗? 不是,这句话被删主要是它揭露当时反动派政府的虚弱,指出了求神拜佛的后果是地道的自欺欺人的做法,是坐视亡国的无能表现;这刚好戳中敌人要害。 14、第6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结构上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内容上提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不

21、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5、第6段中“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6、结合史实解释文章第7段中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和“中国的脊梁”这几个概念,并各举一实例。 “埋头苦干的人”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是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 是指为了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指为追求某一规

22、范,不惜牺牲性命的人。“中国的脊梁”:脊梁,脊柱的意思。这里是运用它的比喻义。“中国的脊梁”指中华民族的支柱,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是针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既包括劳动人民中的优秀人物,也包括统治阶级中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举例略) 17、文章第7段和第8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第7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8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8、文章第7段 “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对正史的否定。第8段第一句话“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

23、呢?”中的“这一类” 指代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有确信,不自欺,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9、第8段最后一句话“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有什么含义? 这是本文中的核心句,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被反驳论点的关键句。从逻辑上说,它揭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根据双方都肯定的事实,作者承认有些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但根据对方的用意,作者指出对方用一个全称命题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荒谬的。从情感上是对对方的怒斥。 20、第9段加点的

24、“脂粉”的是指伪装、粉饰、美化太平的文章,“ 筋骨和脊梁” 的是指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等。 21、本文最后一句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该如何理解呢? 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的文章”指的是“达官贵人的言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指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分析立论的依据不应当是别人的言论,而应当是事实。第二是,分析立论的依据不应当是达观贵人的言论,而应当是依据人民生活斗争的事实以及他们的呼声。第三是,自信力的有无同样需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为依据。总之,这一句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从本质上看,它指出了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