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5857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4期(总第303期)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24,24(4):69-75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周建军(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浙江湖州诗人李浔,从小在湖州南浔的水乡环境中长大,自 1982 年在 南湖 杂志发表题为喜悦落在乡民的眉梢上 后,参加 诗刊 第九届“青春诗会”,1990年 11月 诗刊 推出其乡土诗桨声 后,一直勤耕在乡土诗这一领域,在90年代乡土诗百花竞放繁花似锦的诗歌活动中,戛戛独行,探索江南诗意境美的营造,写下大量独具美学品格的江南诗,共发表1 000多首乡土诗,江南诗就多

2、达700多首。1998年,历时三年,他从江南诗中精选 102 多首交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名为 又见江南,足见其江南诗探索的严肃性、广阔性。在某种意义上,江南诗无异于李浔的生命写照。“我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在表达我的江南。前十年,基本上是白描,而后十年的江南,却是表达我的内心。”147诗集为他赢得了荣誉和赞赏,很多诗坛前辈和读者对其江南诗给予高度评价,诗集斩获浙江省第四届文学奖。由此学界对李浔江南诗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有学者认为李浔的江南诗属江南文化诗,具有忧郁风情的诗化呈现特色,也有研究者从吴语侬软和抒情格调入手,分析其“随笔式”写作和诗美营造。笔者认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3、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4、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5、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6、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摘要: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

7、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关键词:江南诗;诗境;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5DOI:10.19504/ki.issn1671-5365.2024.04.08收稿日期:2024-03-25作者简介:周建军(1965-),男,重庆石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诗学、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文文 史史 哲哲70周建军: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为,李浔江南诗主要以江南诗意美的再发现和历史文化蕴涵及民俗事象的绾接来熔铸的,江南诗本身是一种原型,一种意象“已知联想物”,以

8、独特的江南自然人文意象群组接点缀,以冷静克制的抒情方式穿插乡土意绪,调动声音、视觉、心理等各种因素,实现了江南诗的通感化和诗境美。一、江南诗原型意象群的再发现和诗美营造李浔的系列江南诗,是基于江南文化原型意象群的诗意表达。无论是从早期写的 桑 桨声蚕季 农闲时节 柳树在你身边,到中期的 吴越春秋 披着蓑衣白描江南 端午 评弹,还是后期的 清明 冬季,都可见出他江南诗探索的苦心孤诣,他试图建构庞大的江南诗意象群,意象又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自然意象如蚕、桑、豆、柳树、燕子、梅子、倒影、炊烟、燕麦、稻草、种子、荠菜、紫云英、南瓜花、花与蝶、屋檐下的辣椒等,由这些标题不难看出其观察之细,抒写之严,

9、探索之勤;其人文意象有桥、船、桨声、琵琶、老橹、吴歌、钟声、青团、蚕歌,等等。这些意象无一不具有原型意味。而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那种把一首诗同其他诗联系起来并因此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2151。作为“一些联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s),与符号不同,它们是复杂变化的。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传播的,因为特定文化中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2155李浔诗中的江南文化原型意象群,在吴文化中,就是美景、美食、历史传说、人文风俗等立体构成的地域特色。要理解李浔的江南诗,就必须“将单篇诗作放回到作为一个整

10、体的诗歌系统中去”2152。前述意象大多是熟悉的水乡风景,其后是民俗生活和生存关照。在李浔看来,“江南诗的探索既要重视江南特色的语感,也要关注现实生活”3178。他的江南诗早期偏于写实,从乡土中找寻灵感并抒发青春气息,如 桨声 桑又见江南 蚕季 农闲时节 等,中期往吴越文化历史深处寻思,如 吴越春秋 评弹 吴歌,将古典情怀与现实意绪、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对应组接,电闪浮想间“思接千载”,后期偏于民俗文化,民俗叙事后是传统和文化积淀背后的生存感受,如 清明,通过民俗事象的渲染,立体烟火的江南从倒影中醒豁起来。近年他陆续发表有 二十四节气 苕溪村的女人们 太湖贴 江南家书 苕溪册,这些具有“地方联想

11、物”的原型共同凝铸其江南水乡温婉柔情含蓄内敛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历史感。所谓“江南文化原型意象群”,在李浔这里事实上是一次再发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土诗学探索中,李浔江南诗原型意象群的诗美营造是在不自觉的诗歌写作中发现“江南”作为文化原型的意蕴之美的。1989年第4期刊发的 又见江南,又见江南 组诗,包括 老橹 东窗 归去的风景 青团子 四首,可视为李浔江南水乡诗的开端。到 1990年 11月 诗刊 刊发李浔的 桨声,诗歌报月刊 1991年第2期刊发他的 又见江南,又见江南 组诗,包括 春天,岸上的心事 桑豆 稻草 四首。这时,他的乡土诗还是当时的流行写法。自 诗刊 1991年第7期刊起发的

12、系列组诗 又见江南(包括 柳树绿在你身边 影 钟声 冬藏 等四首诗),则体现出他对意象群有意识地营构。如 杨柳绿在你身边 写道:“在那些打翻的乡谚面前/你无法找到灶沿上传统的对联/只有 柳 枝 绿 在 你 身 边/三 月 杨 柳 青 四 月 鲫 鱼肥/”429。诗歌以舒展的句式,民歌化的俗白对举锤炼出乡土味道的场景。1991年12月 诗刊 继续推出李浔的 又见江南 组诗,包括 水乡小调:欢春 乡村音乐 蚕季 影,姐姐的影 农闲时节 五首。1992年12月 星星诗刊 刊发 又见江南(外两首),其乡土诗最终完成向江南诗文化原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4期(总第303期)文文 史史 哲哲71

13、型的诗意转换,江南诗由此不再是惯常的乡土田园诗,而是“重返”“重建”的诗意“精神家园”。乡土诗学的江南,是地域文化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对后来人的人格养成具有天然化育作用。“以水和码头为重要地理特征的江南文化,也在长期发展中化育和培养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格模式,即江南才子型君子人格。”537江南才子型人格在诗歌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才思敏捷、感受性强。这在李浔的诗歌创作中有充分的表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写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决定诗歌的内在品质和艺术价值。刘锋杰教授将王国维的境界阐释为“合悲凉与旷达而成的一种悲壮,其中有悲,但不流于凄凉;其中有壮,但不流于粗放”62。李浔的江南诗对江

14、南杏花春雨的唯美意境营造,具有典型的文化诗性特征。李浔的江南诗“为了表达主观情绪,捕捉那种微妙的感觉,更加注重语言的探索,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跳跃性”7234。如“明明白白是我的心/清清白白是往事/清明只有雨水/只有风中的坟草/比秧苗更引人注目”(清明)。从“我的心”到“往事”,再到“雨水”“坟草”“秧苗”,灵动跳脱,把诗人在清明这个特定节气里的悲伤莫名的主观情绪展露出来,显得亲切自然、贴近生活,景物和情感高度融合形成真实贴切的江南文化的诗性表达,情感婉转缠绵。诗人从细小的江南物象中触发现代诗性的微妙,保持着混沌中的明亮,运用轻盈多变的现代诗性语言表达饱满真实的现代感受。如“端午,水流到伤痛时,

15、菖蒲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有了靠着每家每户的门,说说过去事的勇气/此时,春水不再泛情,鸟不在恋家,田中的稻不再安静/路边的菖蒲,像经过端午的你/和云一样无所谓明白,无所谓高或低,无所谓虚度光阴”(菖蒲)。诗人“菖蒲”这一原型意象,获得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感发。这样的诗还有 那年春天荠菜绿得任性 山谷和羊 尤其是我们 等。正是在意象的挖掘和语言的创新中,诗歌意境显示出单纯、透明的质地。这缘于其诗歌视点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如 船:有桥的同时橹声也会活跃起来却无人知道河水会流向哪里我们生长在河边 像河柳一样在倒影里代代相传一些春雨使船浮在江南满载着庄稼和一大片乡音十足的芦笛我们手中的锄头

16、 镰刀以及像春雨一样排列的密密的农历更容易使人勤勉在家园船是河的倒影我们是船的桨橹在菱角和浮萍的季节渔网不仅仅是为了捕鱼也正因此,江南诗在语言上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注重及物性写作,用词准确,从小处落笔,在大处着眼,整体显得从容自如,举重若轻。李浔的江南诗性书写具有悲喜交加、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他在接受访谈时将自己的诗歌美学描述为:“从整体上来说,诗要简单,真情实感才是诗的灵魂。我认为:轻松写诗,随心所欲写诗,把诗写得轻松,把诗写得干净,回到诗经时代,把诗写得清爽。把诗写得冷静,回到内心,把诗写得凝练,回到诗的本质,把诗写得实在,让诗回到良心。”8换言之,李浔江南诗追求简单、真实和轻、柔、盈、精致

17、的抒情格调。李浔的江南诗歌善于化繁为简,将千娇百媚、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化元素化作笔下简洁和谐的现代诗意。江南古典诗词在形象性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江南文化本就带有广泛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桨声灯影和春花秋月,而这些自然风物一经与江文文 史史 哲哲72周建军: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南才子的诗思才情相结合,就会迸发出充盈饱满的诗情画意。有时,他的诗歌零散而又随笔式地白描勾勒江南水乡的柔美和新乡土的魅力。最有特色的如 披着蓑衣白描江南 端午 评弹 江南春早 吴越春秋,其中古典意绪的抒写轮廓和立体意蕴才逐渐明晰。李浔对这一丰厚诗歌遗产的深度开拓和现代诗性转化,用词十分考究且不做过多修饰,只是通过动词和名词的灵活组合

18、搭配不断变换面目,实现现代诗歌语言的轻盈和自在,体现出现代汉语的形象性色彩多变、层次丰富,改变了江南诗歌地理的刻板印象,给江南的诗歌地理版图平添了一抹生动传神且轻柔简约的诗歌气息。二、吴侬软语催生诗语陌生化最早对李浔江南诗诗美、语言方式及抒情风格作出评价的当数宗鄂。他在1991年12月 九一年青春诗会随笔 这样评价李浔的几首江南诗:“李浔 又见江南 对生长吴侬软语的土地的审视,对江南水乡风光和生命的营造,其独特的语汇和优雅,读来是颇为令人愉快的。轻柔中不失阳刚之美,紫云英一般鲜嫩 温润又拙扑。”932众所周知,诗歌写作本身是一种蕴含审美情趣的创造性行为,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自觉选择。李浔的江南诗在

19、1990年代初的乡土诗中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吴方言写作特有的“吴侬软语”风格新颖性,即陌生化感觉。“吴侬软语”其实可理解为一种由吴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滋养出来的轻柔、温润、拙朴的语言风格。李浔在诗中大胆选择、探索、实验吴方言的诗性建构,因而,他的江南诗中既青春浪漫,又含蓄简约。“含蓄是不把意思和盘托出,将题旨深藏在形象里。对诗来说,是用少量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感;用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10298“语辞简洁扼要”而“意多”即“简约”11276。采桑女、绣女、船娘等女性形象,在如画的背景中展开“紫云英”般的青春。如:“每一只香袋里娇艳的女子/让人想起更早的情节/倚窗而绣的女子/惹动

20、窗外的声音窗外/正在播种收割或者醉酒”(香袋)。最后一句语带双关,直击心灵。从某种意义讲,乡土诗也罢、田园诗也罢、江南诗也好,要想写出独特而又感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表达时,语言和灵感、意象的融洽程度,语言是诗挺立起来的骨骼和框架。李浔的吴方言诗性建构尝试,缘于从小“一直生活在吴方言的语境中”,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里,打小就会吴语。从 80 年代末开始,李浔即开始用吴方言语境表达方式尝试江南诗的写作。在李浔的江南诗性书写中,作为一种诗美元素,吴方言“天生有一种美感,有着轻柔、轻盈、精致的小家碧玉式的语言特征”,“使用吴方言比全部使用现代汉语更能正确表达我的江南情绪”

21、12106。之所以如此,还因为他在尝试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吴方言保留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化的原始状态的语境和情怀”,而且,“用吴方言情绪审美也可以或多或少避免了用北方语言为基础的现代汉语描写江南事物的陌生感”12106。对李浔来说,吴方言情绪审美更加亲切,而现代汉语中的江南反而显得陌生。而他所熟悉的吴方言写作,却给广大读者带来新奇的陌生感。这一特质早已得到了肯定。有人指出:“李浔擅长运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一种独特的气氛。”7246吕进先生早就注意到诗歌语言陌生化带来的新奇效果:“陌生化,就是诗歌语言对散文语法和修辞规范的抛弃,或者说,就是诗歌语言遵循自己独特的语法和修辞规范。”“诗是语言的超常结构,它

22、是对一般语言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法则的创造性破坏。”1339换言之,诗的超常结构,即有些诗评家讨论的“诗家语”,往往与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体验有关。李浔诗歌语言谱系交替使用吴语和湖北大冶话及现代汉语,造就其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4期(总第303期)文文 史史 哲哲73江南诗语言的陌生化。李浔江南诗写作对吴方言的使用,与其说是生活习惯的自然结果,不如说是一种自觉的探索。他在多年后回忆说:“近20多年来,我始终对诗歌没有杂念的探索在语言构架上追求言简意深的境地,可以呈现哲理和抒情相融的追求,绝非仅仅是语言上的单线开拓。”“在对诗的整体追求上,我关心现实生活,重视语言探索,反感那些脱离现实的纯

23、语言探索者。”146且看 星星诗刊 1992年12月号上的 又见江南:江南 有桥的地方敞开的是桨声 剩下的是水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我找寻着难言的气息剩下的燕子响在倒影的深处我无法奢侈自己的真实每一种声音在内心成形的瞬间甚至有橹声 或者是更多的水草我没有集中这些景致背景只是生活的炊烟 桑林以及撒落在岸边的瓷片“江南”如精致的“瓷片”,上面有桥、水、水草、桑林、燕子、炊烟、桨声,丰富的意象群共同构成了诗人“我”“内心”瞬间的“奢侈”感。这种感受得力于吴方言表述语境的轻、柔、盈、精致。“敞开”“找寻”“响”“奢侈”“内心成形”“撒落”等的超常规使用,仿佛诗人身临其境,出神凝眸,又见到他内心深处那诗意的

24、江南。三、通感等多种修辞诗学的使用如果说,李浔江南诗是借助于吴侬软语的抒情方式实现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奇特性,那么,其审美观照则是借助于诗歌语言修辞的风格化。所谓风格化,“就是诗歌语言独立价值的实现”1340,就是修辞语言所带来的“江南特色的语感”3178和生命体验,也即江南诗兼有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之美。而李浔实现这种风格化,主要借助了自古以来江南诗人擅长的通感、联觉等诗歌表现手法。无论是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还是晏几道的“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临江仙),都为江南人所称道。究其机制,正如钱钟书曾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

25、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1492在李浔早期的江南诗中,蚕季1518即已开始将色彩与声音巧妙组接,实现诗歌的通感化语境营造:它们的季节保证了生命的洁白在我们的江南 橹声的间隙中养蚕已成为一种传统在桑林和村子的距离中你将会看见勤劳的淑女和情节丰富的蚕歌我们和蚕一样新鲜在春天成熟在春天 我们的每一种手势起伏在柔软而圆滑的蚕歌中我们和蚕一起在茧房里度过春眠让洁白的想象缠绵在江南在这里的江南意象联想群中,“生命的洁白”和“勤劳的淑女”“互文”地共同映现了诗人对江南蚕文化意象的丰富想象,其“情节丰富”,与“洁白的想象缠

26、绵在江南”;而“情节丰富的蚕歌”带给人对养蚕人勤勉品质的无尽联想,“柔软而圆滑的蚕歌”则将听觉与触觉、视觉彼此打通融为一体,丰富了江南诗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形成;“橹声的间隙”“桑林和村子的距离”直接形成了一种心理叙事空间,它们如“春醪”“缠绵”在“江南”。再如 吴歌340:文文 史史 哲哲74周建军: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夕阳掉进了杜牧的诗句里桑林菱湖寂然无声皎皎灼灼的五月之黄昏唯有渔妹子泛舟轻哼的吴歌自远处轻轻细细地飘来结在桑树上西施红颜般的山歌飘在屋顶白居易诗句般的山歌泛舟苕溪张志和品酒赏雨的渔歌红脸赤耳将“钗头凤”织进渔网的情歌范蠡早已出走却挣不断绵长的吴韵孟郊觅诗情破了草鞋却踏瘦了江南田埂苏

27、东坡得了湖笔画艳了桃梅抹翠了河柳“吴歌”是李浔江南诗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人文意象。在以“吴歌”为题的诗中,“吴歌”作为地域文化原型的象征,在历史叙事中串起了诸多传说人物和诗人,范蠡、西施、张志和、孟郊、白居易、杜牧、苏东坡、陆游,每人都与“吴歌”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绵长的吴韵”里是丰富的传说和歌吟,在视觉与听觉、味觉甚至联觉交替使用中得以表现。这“吴歌”可以是“红颜般的山歌”,可以是“诗歌般的山歌”,可以是“品酒赏雨的渔歌”,还可以是“织进渔网的情歌”;这“吴歌”色彩纷繁,“皎皎灼灼”,“红脸赤耳”,“艳”“翠”,“轻轻细细地飘来”,就如“挣不断绵长的吴韵”。李浔1990年代中后期的江南诗注重民

28、俗叙事和语言力度及其带给人的疼痛感,诗歌风格逐渐由绵软向硬朗转变。如 清明1661-62:我是一个熟悉风俗的农民清明已被揉成了一只糯米团子我带着它上路怀旧的时候就可以充饥清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往事我把自己插成了一枝香慢慢地燃烧 慢慢地过日子留下一些萦回的香味诗人借助“可以充饥”的“一只糯米团子”,将“清明”风俗转换成了“怀旧”的情结,“清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往事”,“留下一些萦回的香味”。视觉、嗅觉、味觉、饥饿体感互渗互融,丰富了抒情主人公“我”的生命体验,并最终成就了李浔江南诗的风格化。综观李浔江南诗的作品,不难发现,其风格化的形成,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对通感、联觉、变形等古今诗歌修辞手段的现代转换,

29、并达成轻盈、隐约、灵秀、柔美的艺术效果。如:“像紫云英一般漫浸的蚕歌”(江南春早)“桨声始终溅湿我的梦境”(碧浪胡的桨声)“民歌在羊鞭上拐弯”(羊)“这灶墙上风俗画般细腻的/变幻莫测的方言”(吴方言)“橹声是一条悠扬的腰带”(江南春情)“我的打了三千年饱嗝的江南呵”(我们的又爱又恨的江南)“传说被密密地缝在鞋底”(花季)“看见帆船在倒影中伤害鸟鸣”(倒影),等等。总之,运用通感等江南诗人惯用的修辞手段,李浔巧妙地将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彼此打通,提升了江南诗的品格和蕴涵,实现了其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注和深层观照。结语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江南感觉,在欸乃的

30、桨声和采桑女的浅唱低吟中寻找江南诗意的灵感,无论是紫云英、青团子、荠菜、桑林,还是花船,都让人感受到江南的气息。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或简约勾勒,或反复歌咏,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4卷第4期(总第303期)文文 史史 哲哲75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情境与事境相融合,常用一二句有哲理意味的诗句穿插其间,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使诗句更有力,既有明显的吴侬软语格调,又天然清柔精致,为其江南诗赢得了新颖性和达到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

31、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借助原型作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已知联想物”,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彼此融合、联合,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这正是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所在。参考文献:1李浔.诗,是我的前世、今生和来世J.星星诗刊,2012(4).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李浔.又见江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4李浔.又见江南(四首)J.诗刊,1991(7).5钱念孙.江南地理文化与才子型君子人格J.群言,2020(12).6王国维.人间词话解读J.刘锋杰,章池,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7.7南太湖杂志

32、社.当代湖州作家概论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5.8卢圣虎.李浔访谈:孤独是诗歌的良心N.大冶日报,2018-07-16.9宗鄂.九一年青春诗会随笔J.诗刊,1991(12).10 古远清,孙光萱.诗歌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纪念珍藏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12 雷英,荣光启.江南诗、冷抒情与随笔诗:李浔的诗歌写作J.写作,2020(5).13 吕进.吕进诗论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 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6)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15 李浔.蚕季J.诗刊,1991(12).16 李浔.清明J.诗

33、刊,1997(4).【责任编辑:王露】On Li XunOn Li Xun s Theory of Jiangnan Poetry Aestheticss Theory of Jiangnan Poetry AestheticsZHOU Jianjun(College of Literatur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Abstract:Li Xun expressed his own feelings towards Jiangnan freely in the warm and soft embrace o

34、f Jiangnan.With the help of the cultural archetype of Jiangnan,his poems developed natural description,humanistic expression,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folklore,which enriched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new poetry and the creation of poetic beauty.The author made full use of the affinity and aestheticiz

35、ation hidden in the sediments of multi-cultural context,tried to construct poetry with Wu dialect,realized the defamiliariz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thinking mode,and won the novelty and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The style of his Jiangnan poems,to a large extent,benefited from the singing techniques of the traditional Jiangnan poetry writers,such as synaesthesia,synaesthesia and deformation,formed a style of both youthful romance and implicit simplicity,reflecting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implication of Li Xun s Jiangnan poems.Keywords:Jiangnan poetry;poetic conception;aesthetic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