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综合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955295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综合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综合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计划(-) (讨论稿) 为深入加紧本省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本省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发展现实状况 本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叶主产区之一。多年来,茶产业发展显著加紧,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 (一)取得成效 1.区域格局初步形成。本省初步形成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汉水流域等四大茶区,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98%以上,一批含有地域特色传统名茶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发展格局。 2.产业规模不停扩大。据统计,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97.7万亩,居全国第10位;茶叶总产量3.85万吨,居全国第11位;茶叶总产值79.1亿元;出口额近万美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其中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 3.产品结构不停优化。品种结构日趋优化,信阳毛尖、桐柏玉叶、金刚碧绿等名优绿茶产量占全省80%以上。夏秋茶综合开发进展显著,红茶、黑茶、乌龙茶及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等生产规模不停扩大,其中“信阳红”产量达成1000吨以上。 4.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已公布实施,制订公布了《桐柏玉叶茶》、《无公害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全省经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40万亩,经过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0万亩;茶树良种覆盖率达55%以上,信阳市良种母本园面积达5万多亩、苗圃近1000亩。现代化加工水平、产品质量不停提升,机械加工率达成70%以上。 5.品牌效益日趋凸显。全省著名茶叶品牌达20多个,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九华山”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 桐柏玉叶”、“佛灵山”等11个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仰天雪绿”、“其鹏”、“ 淮源”等为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定,“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成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 6.带动能力深入增强。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本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朝阳产业之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信阳市茶叶年产值达49.6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12.3%,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5%,已成为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路径。 (二)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相对微弱。全省30%左右茶园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和优异省份50-60%推广率差距更大。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本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春茶、轻夏秋茶生产,缺乏面向中低收入群体中低级茶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3.组织化程度偏低。本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和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各步骤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还未形成。 4.流通体系不健全。本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法落后。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靠浙江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5.省内消费水平低。省内外茶叶产区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居民饮茶习惯尚待培养,茶产品省内消费市场有待开发,全省年人均,尤其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本省人均年消费茶叶0.26千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1/3强。省内消费现实状况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 6.政策扶持力度小。各级政府对茶业投入、必需扶持和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急需处理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助等方面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做大做强和茶产业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 二、发展趋势、竞争力分析及市场前景 (一)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连续稳定增加。世界茶叶关键产区在亚洲。多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快速,茶叶产量从1990年252.3万吨增加到395万吨,增幅达56.6%,其中,,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茶叶产量占世界80%;贸易量从1990年113.4万吨增加到155.7万吨,增幅达37.3%。从关键出口大国出口走势看,尤其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出口仍在扩大,而印度因为本中国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 2.绿茶、红茶需求增加强劲。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绿茶、红茶销量不停增加,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主导产品。中国绿茶出口量达成22.93万吨,尤其是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绿茶市场需求仍在深入扩大。红茶因其特殊保健功效,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国际市场红茶份额占到80%以上,中国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出现了“绿改红”趋势,仅中国红茶品牌数量增加了近百种。 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多年来,伴随食品安全意识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中国专门制订实施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国家标准,欧盟将出口到欧盟茶叶检验由原来100多项增加到多项,日本设限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 4.茶叶综合利用显著增加。茶饮料作为世界性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展现出快速增加趋势,年增加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估计今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将达成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同时,伴随茶皂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深入深化和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时增加。 5.南茶北移趋势显著。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影响,中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地 区。多年来,伴随引种技术成熟,中国已经突破了北纬38°不能种植茶叶界限,山东青岛、日照、莒南、临沂及河北灵寿、山西临汾等地绿茶生产均取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拥有率不停扩大。实践证实,“南茶北移”已成为可能和趋势。 (二)竞争力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本省茶区关键分布于大别、桐柏、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4800-5100℃,土壤呈酸性反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是中国绿茶生产关键适宜区之一。现在,全省还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坡地能够利用,而且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理想地域,发展空间大。 2.茶叶内在品质佳。本省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含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品质特色,尤其是影响香气和滋味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坚实基础。信阳毛尖、赛山玉莲、仰天雪绿等数次取得国际、中国大奖,豫炒青茶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拼配成份。 3.区位优势显著。首先,本省地处中原,南接中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和周围大中城市距离均在600-800公里以内;其次,本省交通优势显著,京广、京九、陇海铁路枢纽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加之,多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域转移趋势加紧。这些全部为本省茶产业连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茶文化底蕴深厚。本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2300多年历史,“唐煮”、“宋斗”、“明冲泡”等独特豫茶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原文化深刻内涵。目前,伴随本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确实立,茶文化已渗透于本省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博会、禅茶文化等影响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影响和促进愈加深入,饮茶、品茶消费群体愈加广泛。 (三)市场前景分析 伴随大家消费结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大家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提升,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从国际市场看,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加态势,尤其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显著。中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成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加2.02%和3.3%,其中拉丁美洲市场增幅最大。从中国市场看,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首先,伴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中国市场上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显著,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消费热点;其次,在目前中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0.7千克水平下,13亿人口中国市场规模使茶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消费市场空间很大。伴随河南经济崛起,本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加,假如按饮茶由现在0.26千克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和销量缺口达3.15万吨以上,假如提升到广州、上海等人均年消费茶叶1千克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和销量缺口6.15万吨以上。能够预见,以后本省茶产业发展将含有宽广市场前景。 三、发展思绪、标准和目标 (一)发展思绪。全方面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委“四个重在”要求,立足本省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河南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培育和开发中原地域茶叶消费新群体为基础,以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和基地建设为支撑,深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优化茶叶生产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培育农村和乡镇居民饮茶习惯,开发省内中、低端茶品市场,打造国际茶叶生产和集散基地,建设现代茶产业营销体系,实现本省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标准 1.统筹计划标准。把茶叶生产规模结构调整、流通渠道完善和消费群体培育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谁生产、谁销售和谁消费问题,形成科学茶产业发展关联链条,把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基础上。 2.市场导向标准。瞄准中国国际两个市场,充足占领现实消费市场和努力发掘中原潜在茶产品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场拥有率高、前景宽广、有特色茶叶产品,关键发展适合中原乡村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茶叶产品。 3.比较优势标准。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政策等方面优势,突出关键,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 4.科技支撑标准。依靠科技进步不停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升茶产业整体素质,完善茶产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全方面提升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5.集聚发展标准。充足发挥区域优势,加紧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6.可连续发展标准。坚持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深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可连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加紧茶产业发展方法转变,推进全省茶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茶叶生产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机械化;茶产业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效益深入凸显,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豫茶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把本省建设成为全国关键名优茶生产加工基地、茶树良种“南茶北移”驯化基地和扩繁中心和关键茶文化旅游休闲区,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关键茶叶交易批发、信息公布中心;显著提升河南茶产品消费能力。 2.具体目标 ——茶叶种植规模。到,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30万亩;采摘面积达成160万亩;茶叶总产量9.6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6.7万吨,春茶、夏秋茶产量比70:30。到,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30万亩;采摘面积达成260万亩;茶叶总产量18.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2.7万吨,春茶、夏秋茶产量比60:40。 ——茶产业产值结构。到,亩产值6500元,茶叶总产值10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45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4亿元,其中出口额5000万美元。到,亩产值9000元,茶叶总产值23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9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0亿元,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 ——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到,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3-5个,销售额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10-15个,上市企业1-2个;创建中国著名品牌2-3个,省内著名品牌5-8个。到,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6-10个、销售额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20-25个,上市企业2-3个;创建中国著名品牌4-6个、省内著名品牌10-15个。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到,建成年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年交易额超3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到,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建成1个在全国含相关键影响茶叶期货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 ——茶文化休闲旅游。到,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茶文化旅游项目3-5个,超亿元1-2个。到,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茶文化旅游项目4-6个,超亿元2-3个。 ——茶产品省内消费市场培育。到,河南茶产品年人均消费水平由0.26千克提升至0.41千克,人均增加消费0.15千克,年均新增茶产品消费量1.5万吨,全省茶叶消费总量达成4.1万吨。到,河南茶产品年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至0.61千克,年人均消费量比增加0.2千克,比新增茶产品消费量3.5万吨,全省茶叶消费总量达成6.1万吨。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到,涉茶农户达成50万户,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成6500元,占其纯收入70%以上。到,涉茶农户达成75万户,茶农人均茶叶收入9000元,占其纯收入75%以上。 四、产业计划布局 (一)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域 根据本省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实状况,总体计划建设茶叶生产加工关键区、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区和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区等三大区域,包含35个县(市、区)。 1.茶叶生产加工关键区。该区域地处淮河和汉水流域,属大别山北和桐柏山区,现有面积、产量均占全省95%以上,关键包含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新县、罗山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等,共10个县(区)。以发展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名优茶为主,不停扩大基地规模,提升茶园标准,建设优质茶出口基地,深入发展精深加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采摘面积144万亩,产量8.64万吨,产值93.6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260万亩,采摘面积230万亩,产量16.1万吨,产值207亿元。 2.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区。该区地处伏牛山以南和汉水流域、淮河北浅山丘陵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一定种植规模和基础,现有面积、产量约占全省4%,关键包含内乡县、唐河县、淅川县、确山县、泌阳县、息县、叶县、鲁山县、西平县、遂平县、邓州市、卧龙区、宛城区、淮滨县等,共14个县(市、区)。充足调动农民种茶主动性,扩大种植面积,更新改造现有低产茶园,主动发展茶叶初精加工,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茶园面积发展到15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产量0.72万吨,产值7.8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30万亩,采摘面积23万亩,产量达1.6万吨,产值20.7亿元。 3.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区。该区域以浅山丘陵为主,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含有茶树生长条件,关键包含济源市、巩义市、登封市、正阳县、社旗县、新蔡县、嵩县、镇平县、南召县、方城县、新野县等,共11个县(市)。主动开展优良品种试种,扩大“南茶北移”试验、示范、推广面积,主动发展茶叶初加工。茶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量0.24万吨,产值2.6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采摘面积7万亩,产量0.5万吨,产值6.3亿元。 (二)茶叶交易优势区域 1.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优势区域。依据本省茶叶生产区域布局、消费需求和流通量,依靠交通、区位优势,在信阳市、南阳市等主产区建设1-2个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在郑州、洛阳、平顶山等主销区建设2-3个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在郑州建设1个在全国含相关键影响茶叶期货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 2.茶叶产地市场优势区域。依据本省各县(区)茶叶生产布局和产量,在茶叶生产加工关键区10个县(区)分别建设1-2个茶叶产地交易市场。 (三)茶文化旅游优势区域 1.传统茶文化休闲旅游优势区域。依靠本省丰富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在郑州、信阳、南阳、洛阳、开封、济源等市,整理开发洛阳唐茶、开封宋茶、南阳孔明茶、济源卢仝家茶、少林禅茶等传统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为专题茶馆、茶楼、茶广场、茶博园,融茶文化于休闲旅游,提升茶文化普及率,带动茶产业发展。 2.茶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优势区域。依靠本省历史人文资源,以现有茶叶主产区生态风景旅游资源为基础,分别在信阳鸡公山、浉河区环南湾湖、光山净居寺、罗山灵山寺、固始妙高寺、商城金刚台、桐柏淮源、内乡宝天曼、西峡伏牛山、丹江库区等地整理开发茶文化,建设茶文化设施,融茶文化于休闲旅游,提升豫茶文化著名度和影响力。 (四)茶叶关键消费区域 现在,本省年均消费茶叶2.6万吨左右,消费群体关键集中在豫西南传统茶叶生产区和城市较高收入群体,这部分成熟消费人群相对稳定、集中,茶叶消费量增加潜力有限。省内新增茶叶消费群体,从空间布局看关键是豫东、豫北及豫西大部分尚无饮茶习惯农村居民和中小城镇居民;从收入特征看关键集中在中低收入群体。-期间,要以开拓河南潜在消费群体为关键,巩固豫西南传统茶叶生产区和城市较高收入群体茶叶消费市场,充足挖掘豫东、豫北及豫西农村和中小城镇居民及中低收入群体茶叶消费市场,填补省内7000万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茶叶消费空白,让河南人习惯品茗,让河南人喝河南茶。 五、发展关键 根据统一计划、分步实施标准,综合考虑本省茶叶生产三大区域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关键建设“五大工程、六大致系”。五大工程包含: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化建设、茶文化和旅游开发、新消费群体培育。六大致系包含:科技队伍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控和预警体系。 1.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着力抓好3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加紧建设200万亩新茶园,加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10个万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基地、50个千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方、100个百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点,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抓好投产茶园管理,开展机械采摘试验示范,推进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取得显著突破。引导推进茶叶基地集中连片开发,加紧形成一批茶叶专业乡(镇)、专业村。 2.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根据扶优扶强标准,支持采取联合、参股、吞并和租赁等方法,培植发展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和能力,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全省茶产业不停升级。到,努力争取每个主产县(市、区)培育2-3个市级龙头企业,全省培育10-15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2-3个上市企业。 3.品牌化建设工程。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标准,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做大做强“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品牌,提升豫茶影响力,打造4-6个中国著名品牌、10-15个省内著名品牌。加大对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公用具牌保护力度,实施公用茶叶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证实商标管理。定时举行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 4.茶文化和旅游开发工程。深入研究、挖掘、弘扬、宣传本省茶历史、茶文化,不停提升豫茶内涵和影响力。充足利用载体,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支持信阳茶文化节提升档次、提升规模。坚持茶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茶叶主产区和文化旅游城市,主动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支持建设1个茶博馆和一批观光茶园及多种档次茶楼馆等,增强旅游对茶产业带动作用。 5.新消费群体培育工程。坚持立足本省、拓展中西部和北部省份市场,巩固欧洲、开发非洲和北美市场总方针,强化开拓省内潜力巨大茶产品消费市场。主动实施饮茶文化宣传和气氛营造计划,以豫东、豫北及豫西农村和中小城镇居民及中低收入群体等为关键,充足调动培养广大城镇居民饮茶爱好和习惯,切实改变河南人不品茗、河南人不喝河南茶现实状况,以河南人茶消费支撑本省茶产业发展。主动挖掘开发河南农村潜在茶叶消费市场,引导农村居民健康消费、健康休闲,让农村居民想饮茶、饮得起茶、有地方去品茶休闲,形成河南茶叶产销区统一产业格局,推进茶产业发展。 6.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整合科研力量,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研究处理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实施,组建2-3个茶叶关键试验站,关键负担新技术、新品种及“南茶北移”试验示范工作。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县、乡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培训。 7.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外引和自繁自育相结合标准,依靠现有设施条件好、技术优势显著生产场、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扩建20个面积达200亩以上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改扩建30个年产1000-万株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建设1-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加大对良种培育、改良和推广,提升本省茶树育种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满足本省及中国北方茶区用种需求。 8.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和《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等基础上,根据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规范豫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藏,逐步实现豫茶产品标准化。主动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确保体系和QS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9.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坚持春夏秋茶并重标准,着力研究开发夏秋茶,夏秋茶产量比重提升至40%以上。加大产品档次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提升高级茶产量,引导支持企业扩大中低级茶比重,支持20家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大力推进清洁化生产建设,加紧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搞好加工机械选型配套,关键支持20家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努力争取到全省60%以上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到全省90%以上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支持激励企业开发红茶、乌龙茶、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蒸青茶及保健茶等茶叶新产品;优先支持茶叶企业、科研单位、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攻关,关键研制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具、茶药品、茶饮料、茶多酚等产品。 10.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充足发挥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市场辐射能力,优化整合市场资源,配套完善市场监测、信息搜集公布设施,新建、扩建2-3个含有集散功效、年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建成1个在全国含相关键影响力茶叶期货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整合信阳、南阳等主产区现有市场资源,新建和扩建3-5个含有一定辐射能力、功效齐全、设施完备、年交易额超3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在关键县及乡镇建设50个茶叶产地市场。支持茶叶储藏保鲜等,在茶叶关键产销区改扩建储藏能力达50-100吨以上保鲜库50座。主动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推广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法。 11.质量监控和预警体系建设。依靠现有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整合茶叶检测机构力量,关键在郑州、信阳和南阳等地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依靠洛阳、平顶山、驻马店、济源等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加强茶叶质量检测;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相关县及乡(镇)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六、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本计划“五大工程、六大致系”共需投资66.2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7.89亿元,占总投资比重为27%。-投资35.145亿元,-投资31.125亿元。 1.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每亩投入0.15万元;新建标准化茶园200万亩,每亩投入0.2万元;建设10个万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基地,每个投入200万元;建设50个千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方,每个投入20万元;建设100个百亩优质高效茶园示范点,每个投入2万元;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每个投入1000万元。总需投入45.0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9亿元,占20%。-投入25.02亿元,-投入20亿元。 2.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投资。到,培育30个市级龙头企业,每个投入100万元;培育15个省级龙头企业,每个投入500万元;培育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每个投入1000万元;培育3个上市企业,每个投入5000万元。总需投入3.05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0.61亿元,占20%。-投入1.05亿元,-投入2亿元。 3.品牌化建设工程投资。到,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打造6个中国著名品牌、15个省内著名品牌,需投入1000万元;实施豫茶形象宣传工程,保护公用具牌,需投入500万元;举行茶业博览会、茶文化节、茶叶论坛等活动,需投入1亿元。总需投入1.15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0.575亿元,占50%。-投入0.575亿元,-投入0.575亿元。 4.茶文化和旅游开发工程投资。到,开展茶文化发掘、整理和宣传,需投入万元;建设1个茶博馆,需投入1亿元;支持建设一批观光茶园,需投入5000万元;支持建设一批茶楼、茶馆,需投入3000万元;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需投入1000万元。总需投入2.1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1.05亿元,占50%。-投入1亿元,-投入1.1亿元。 5.新消费群体培育工程投资。到,饮茶文化宣传和气氛营造,每十二个月需投入300万元,需投入3000万元。总需投入30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000万元,占100%。 -投入1500万元,-投入1500万元。 6.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投资。到,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需投入1000万元;组建3个茶叶关键试验站,每个投入500万元;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实施茶叶科技人才引进工程,需投入5000万元;加强茶农和企业人员培训,需投入万元。总需投入0.95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0.475亿元,占50%。-投入0.65亿元,-投入0.3亿元。 7.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资。到,改扩建20个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每个投入200万元;改扩建30个良种繁育圃,每个投入300万元;建设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每个投入500万元。总需投入1.4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0.56亿元,占40%。-投入1亿元,-投入0.4亿元。 8.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投资。到,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需投入1000万元;规范豫茶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藏,需投入1000万元;开展质量体系认证,需投入4000万元。总需投入0.6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0.12亿元,占20%。-投入0.2亿元,-投入0.4亿元。 9.精深加工体系建设投资。到,研究开发夏秋茶,需投入万元;支持20家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需投入4000万元;加紧调整产品档次结构,引导支持企业扩大中低级茶生产,需投入1亿元;加紧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需投入1亿元;支持20家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需投入4000万元;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需投入2亿元。总需投入5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1.5亿元,占30%。-投入2.6亿元,-投入2.4亿元。 10.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投资。到,建成1个茶叶期货和网络平台交易系统,需投入1.5亿元;新建、扩建3个年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每个投入5000万元;新建、扩建5个年交易额超3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每个投入万元;建设50个茶叶产地市场,每个投入300万元;改扩建50个保鲜库,每个投入100万元。总需投入6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3亿元,占50%。-投入2.5亿元,-投入3.5亿元。 11.质量监控和预警体系建设投资。到,改扩建3个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每个需1000万元;加强洛阳、平顶山、驻马店、济源等4市茶叶质量检测能力建设,需投入800万元;建立完善35个县、乡(镇)茶叶质量检测网点,需投入3200万元。总需投入0.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0.7亿元,占100%。-投入0.4亿元,-投入0.3亿元。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经过该计划实施,将使本省茶叶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茶文化愈加浓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将实现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跨越。到,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将达成300万亩,较增加2倍,按实际采摘面积260万亩计算,全省茶产业总产值由79.1亿元增加到234亿元。扣除50%生产成本,全省整年茶产业纯收入将由39.55亿元增加到117亿元。 2.社会效益。经过该计划实施,可充足发挥茶产业在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作用,其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到,本省茶农数量将由25万户增加到75万户左右,根据每户种植4亩茶园计算,户均每十二个月增加收入36000元以上,对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关键作用。 伴随产业发展水平不停提升,茶叶流通、精深加工、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等领域也将逐步发展壮大,根据茶叶生产步骤可吸纳150万农村劳动力、加工和流通步骤可提供约8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整个茶产业可提供约230万个就业岗位,对促进农村剩下农民工转移就业作用显著。所以,本省茶产业发展含有十分突出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茶产业既是高效农业,又是环境保护产业。经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采取优异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大大降低茶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经过建设规模较大茶园,有利于提升森林覆盖率,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经过建设茶叶生态旅游观光茶园等,可达成美化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作用。 七、保障方法 根据本省茶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充足发挥市场对企业引导作用,强化政府对资金、技术、市场、服务等要素资源宏观调控和管理,发明良好发展环境,快速全方面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省茶产业连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计划实施组织领导,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河南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省领导任组长,建立由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扶贫办、省技术监督局、省政府金融办、省供销社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实施全省茶产业计划宏观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茶叶集中产销区市、县(市、区)也要建立对应组织机构,在省计划指导下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强化政策扶持。省及茶叶产销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省财政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题资金并依据发展需要逐年增加资金规模,经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法引导茶产业加紧发展。茶叶主产区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对应专题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促进河南农业产业开发投资基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林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资金、科技发展资金等,根据项目适宜标准向茶产业倾斜,关键支持茶园基础设施、良种繁育、清洁化加工设施、品牌创建、新产品开发、交易市场体系等建设。制订茶产业税收减免、土地利用、工商注册等组合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茶产业,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加紧制订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不停提升茶叶质量。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主动探索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对茶产业发展支持作用,主动协调引导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向茶叶生产大中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含有发展潜力龙头企业;激励保险企业开展茶叶保险业务,降低茶叶企业和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生产经营风险。主动采取联合设置产业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多样化融资方法,实现茶产业投资快速增加。主动引进战略合作者,和中国外大茶叶生产经营商联合,提升茶产业关键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四)树立豫茶品牌形象。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叶消费知识,促进茶叶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成为主体市场;以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叶博览会等常规会展为平台,定时或不定时举行综合性、专题性国际中国茶叶博览会、展示、技术洽谈会等,充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扩大豫茶产业影响;主动参与中国外举行各类茶叶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及多种宣传活动;经过引进来、走出去等不一样形式,塑造豫茶品牌形象。 附件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茶叶生产加工关键区 ▲ 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区 ● 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区 图1 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域布局 附件2: 河南省茶叶生产加工优势区域布局 区域名称 关键区 开发区 辐射区 县(市、区) 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新县、罗山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 内乡县、唐河县、淅川县、确山县、泌阳县、息县、叶县、鲁山县、西平县、遂平县、邓州市、卧龙区、宛城区、淮滨县 济源市、巩义市、登封市、正阳县、社旗县、新蔡县、嵩县、镇平县、南召县、方城县、新野县 工作关键 发展信阳毛尖等名优茶,扩大基地规模,提升茶园标准,建设优质茶出口基地,综合开发利用夏秋茶,发展精深加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 扩大种植面积,更新改造现有低产茶园,发展茶叶初精加工,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 开展优良品种试种,扩大“南茶北移”试验、示范、推广面积,发展茶叶初加工。 发展目标 到,茶园面积180万亩,采摘144万亩;茶叶产量8.64万吨;产值93.6亿元。 到,茶园面积260万亩,采摘230万亩;产量16.1万吨;产值207亿元。 到,茶园面积15万亩,采摘12万亩;产量0.72万吨;产值7.8亿元。 到,茶园面积30万亩,采摘23万亩;产量达1.6万吨;产值20.7亿元。 到,茶园面积5万亩,采摘4万亩;产量0.24万吨;产值2.6亿元。 到,茶园面积10万亩,采摘7万亩;产量0.5万吨;产值6.3亿元。 附件3: 河南省茶产业分阶段发展目标 项目 茶叶种植规模 总面积(万亩) 200 300 采摘面积达(万亩) 160 260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万亩) 130 230 总产量(万吨) 9.6 18.2 名优茶产量(万吨) 6.7 12.7 茶产业产值结构 总产值(亿元) 104 234 亩产值(元) 6500 9000 流通业增加值(亿元) 45 4 精深加工业增加值(亿元) 90 10 出口额(万元) 5000 10000 茶产业龙头企业建设 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个) 3-5 6-10 销售额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个) 10-15 20-25 上市企业(个) 1-2 2-3 茶产业品牌建设 中国著名品牌(个) 2-3 4-6 省内著名品牌(个) 5-8 10-15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交易额超3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2-3 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1-2 2-3 交易额超10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 1-2 茶文化休闲旅游 投资额超5000万元茶文化旅游项目(个) 3-5 4-6 投资额超亿元茶文化旅游项目(个) 1-2 2-3 茶产品省内消费市场 年人均消费水平(千克) 0.41 0.61 全省茶叶消费总量(万吨) 4.1 6.1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 涉茶农户(万户) 50 75 茶农人均茶叶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