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项目方案设计说明建筑设计一、 设计依据1. 深圳市建设用地计划许可证;2. 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书3. 甲方提供建设用地界址点坐标及宗地位置示意图;4. 甲方提供地形图电子文件;5. 甲方认可设计条件(以我企业阶段性汇报文件结果及相关会议纪要为准)6. 甲方往来相关文件及设计资料7. 设计所采取关键法规和标准有:1)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4)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50045-95()8)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679)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881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 SZJG29-二、 项目概况xx项目在深圳光明高新园区东片区,观光路南侧,二十五号路北侧,邦凯路东侧。项目总用地面积8446.95平米,为新型工业用地,容积率4.78。项目总建筑面积52323平米,其中计容建筑面积40323平米,关键包含产业研发办公、配套办公及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地下室1平米。三、 设计理念垂直城市,阶梯花园1. 垂直城市,阶梯花园 建筑本身因占地面积及地形受限而不可不免走向立体化,所以尝试突破开放空间仅限于地面广场概念,将其抬升至空中并
3、和建筑体量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由此形成若干阶梯状相互联通空中公共花园活动平台,在建筑不一样高度上全部能提供良好和城市互动体验。在此基础上深入打破水平各层之间空间界线,置入灵活使用、更具公共性新功效,是平台层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空中城市客厅。2. 策划定位我们愈加关注怎样平衡计划和业态需求关系;提供更多有效活力空间促进企业自我参与;以愈加灵活物业模式应对市场改变; 经过对周围人群研究,我们为未来在此办公人群设计了可拆分户型平面,已满足在此办公人群发展需求。为在此生活人群设计了配套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已满足人生活需求;四、 计划设计(一) 计划布局 建筑单体部署计划布局顺应城市设计,在处理建筑和周围及
4、场地关系时,在用地局促情况下,选择将建筑体量在面向二十五号路一侧退让,形成一个入口广场,原厂区及后期商业来往人流全部在此汇聚,营造一个主动公共空间。便利店等小型配套商业服务类功效设置在可达性最强地面层,并向二层延伸,向东、南侧打开建筑界面促进了和城市广场互动。(二) 竖向设计1. 场地概况1. 场地概况项目用地为不规则多边形,长边东西向长约91米,长边南北向宽约124米。场地内绝对标高范围28.128.4米,场地内平整无高差。竖向设计设计以合理利用地形,降低土方工程,确保良好场地排水为标准。场地结合地形,建筑设计标高为28.45M。场地排水方法采取有组织排水,地表雨水经过雨水管道集中后,有组织
5、地由用地北侧和南侧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中。(三) 交通组织设计以人行优先、人车分流分时管理为组织标准。在有限条件下良好组织场地内人流和车流。沿地块南侧结合市政道路开口开设车辆出入口,直通地下车库,使得业主及来访车辆快速进入地下,降低对地块内人流干扰。园区内车辆大部分为地下停车,设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车辆由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入,就近泊车,经过在地下室电梯厅进入;还有少许地上停车位设于南侧广场上,方便落客后停车。 人流主入口设在一层南侧,北侧设置次入口,东侧设置VIP入口,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四) 景观设计秉承公共环境优先标准,以提供高品质办公环境和交流空间为目标,园区绿化分为四块:场地周围道路绿化、
6、场地南侧广场公共绿化、5F生态花园及顶层屋顶绿化。主景观轴串联南侧广场绿化和小型配套商业,次景观轴贯通东西,垂直空中阶梯花园,打通城市脉络,回应各个景观节点。(五) 人防设计报建后依据人防办具体批复要求进行设计。(六) 无障碍设计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规范要求,本工程室外道路为可供残疾人使用无障碍道路;经过电梯、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可抵达各关键场所和各栋建筑内部。每层设有残疾人卫生间。入口处室内外高差0.05米,无障碍设施可从主入口处进入建筑内部,本栋服务电梯中有一部为无障碍电梯。五、 建筑设计(一) 建筑性质和体量本项目15层为裙房,建筑面积10160,首层层高5.5
7、米,其它各层4.5米,623层塔楼建筑面积30323,层高4.2米,建筑高度99.7米。(二) 办公及研发平面部署方正合理,单元划分灵活;采取类板式办公形式,设空中花园,使得80%以上电梯厅取得直接采光和通风,改善了办公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物业品质。高层部分层间错动,形成更多屋顶活动空间,拓展了平面使用价值。(三) 小型配套商业底层商业沿地块西侧部署,设中庭,在办公和研发区域之间形成商业内广场,广场贯通南北,空中走廊联络东西两边二层商业,经过设置自动扶梯和室外楼梯,引导人流直接进入二层平台,有效地提升了物业价值。(四) 地下车库本项目设置两层地下车库,地下停车275辆;地上15停车辆,在地块南侧
8、,总停车数量290辆。人防在地下二层,满足全埋要求。(五) 立面设计建筑立面在空中花园位置分别采取虚实对比强烈两种表皮来强调建筑体量,由此形成独特建筑立面语言,上部采取通透玻璃幕墙,下部采取竖向线条实墙开长窗,这些表皮语言既增强整体可识别性又兼具保温、隔热、遮掩、通风四大功效。六、 消防设计1. 消防车道沿地块环形设置。建筑间距部署均满足现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要求,消防通道及消防登面均考虑通行大型消防车(30T荷载)。消防车通行道路(含隐性消防车道)设计宽度大于4米,转弯半径大于12米,消防登高面处消防通道满足6米宽要求。消防车通道道路设计最大纵坡小于8%,消防登高场地最大纵坡小于2%。2. 本
9、工程地下二层。地上为办公、研发类建筑23层,最高建筑高度为99.7米;高层裙房5层,高度23.4米,属于一类防火建筑,耐火等级一级。3. 地下车库按一类建筑一级等级设计,采取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汽车库按小于4000平方米。每个防火分区全部有设两个疏散口,各个防火分区之间以防火墙和复合防火卷帘相隔。4. 高层研发(办公)每层依据面积设置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小于3000平米(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小于1500平米设一部消防电梯(800KG),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尽可能设外窗,无外窗设加压道风道。相邻两个防火分区间以防火墙及防火门分隔。防烟楼梯间及前室设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道管井门均为丙
10、级防火门,开向扩大前室门均为乙级防火门。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适用前室大于10平米,独立前室面积均大于6平米。5. 自动消防报警及自动喷淋系统设置,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置,另详机电设计说明。七、 绿色建筑详见绿色建筑专篇八、 经济技术指标 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xx用地单位宗地号用地位置二、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建设用地面积8446.95总用地面积8846.95计容积率建筑面积41819.64容积率/要求容积率%4.95/4.77地上要求建筑面积40325.75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12546地上核减建筑面积453.24地下要求建筑面积-地上核增建筑面积1493.89地下核增建筑面积12546建筑基底面积30
11、38.72建筑覆盖率(一级/二级)36绿地面积/折算绿地面积789.19/1961.74绿化覆盖率%32.57最高高度m99.3最大层数地上/地下 层23F/-2F停车位地上/地下 辆18/305公共停车位地上/地下辆18/305三、本期建筑面积及分配建筑功效建筑面积要求核减累计总建筑面积54365.64()计容积率面积及分配41819.64()计要求容积率建筑面积40325.75()研发厂房面积36304.75配套办公面积2667.12356.163023.28小型商业面积900.6497.08997.72地上核增建筑面积1493.89()架空绿化1132.35架空休闲361.54不计容积率
12、建筑面积及分配12546()地下要求建筑面积()地下核增建筑面积12546()地下停车面积11344地下设备用房面积1202结构设计一、 项目概况1. 工程介绍xx项目在深圳光明高新园区东片区,观光路南侧,二十五号路北侧,邦凯路东侧。项目总用地面积8446.95平米。项目总建筑面积52323平米,关键包含产业研发办公、配套办公及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地下室1平米。2. 结构体系本工程单体为框架-关键筒结构;裙房和纯地下室采取框架结构。二、 设计依据1. 设计遵照关键规范及要求1)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 (GB50068-)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13、GB50009-)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10)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1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1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 自然条件1)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2) 风荷载:a 基础风压:W0=0.75kN/m2。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主体结
14、构,承载力设计时按基础风压1.1倍采取。b 地面粗糙度:B类;风载体型系数:1.3。3) 地震参数:a 本工程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础地震加速度0.10g)。b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c 建筑场地类别:类(待定);特征周期值为0.35s(待定)d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3. 楼面荷载标准值:(kN/m2)研发、办公: 2.0停车库: 2.5地下室顶板施工荷载: 10.0走廊、大堂、门厅: 3.5消防楼梯: 3.5上人屋面: 2.04. 常见材料自重标准值:(kN/m2)外墙、分户墙、梯间墙(200厚加气砼砌块,考虑抹灰): 2.50内隔墙(100厚加气砼砌块,考虑抹灰): 1.80玻璃幕墙:
15、 1.5玻璃窗: 0.351) 地下外墙设计承受室外地面标准荷载为10KN/m2。2) 上部建筑隔墙材料容重7.5KN/m3。3) 首层(室外)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取10KN/m2(分项系数取1.0)。三、 结构设计1. 上部结构本工程设二层地下室,地上为办公、研发类建筑23层,最高建筑高度为99.7米;高层裙房5层,高度23.4米。2. 地下室地下室拟不设变形缝,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周期。经过采取赔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在合适位置设置混凝土膨胀加强带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结构轻易产生收缩开裂问题。同时,在地下室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还能够形成结构自防水体系。3. 结构材料为了符合建设部提出
16、“四节一环境保护”这一标准,本工程拟采取高强度、高性能钢筋,全部受力构件钢筋均拟采取HRB400,或更高强度、性能HRB系列一般热轧带肋钢筋,HRB系列钢筋一般热轧带肋钢筋含有很好延性、可焊性、机械连接性能及施工适应性,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钢筋用量,节省钢材确保结构安全度。4. 非结构材料高层建筑层数较多,底部荷载较大,围护墙和隔墙均拟采取节能、环境保护型加气混凝土砌块,以减轻结构自重,达成节材要求,减轻地震反应,能一定程度地提升结构抗震性能。给排水设计说明一 设计依据、范围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3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794-4
1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7.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10建筑及其它专业条件图。11设计范围:建筑红线范围内室内给排水、消防给水系统和室外给排水、消防给水系统设计。二 生活给水系统:1 本项目生活给水水源为城市市政自来水,拟由两条不一样方向市政自来水供水管供水,在小区内连成环状供水管网。生活给水系统分为I区、II区、III区、三个分区,I区利用市政自来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II区由低区变频
18、供水设备供水,III区由高区变频供水设备供水。具体分区待落实市政自来水管网压力后再划分。研发生活用水定额为:50L/人.d。2 地下二层设生活用水贮水池及水泵房,水泵房内各设高低区变频供水设备各一套。3 小区生活给水立管管材采取钢塑复合管,支管采取冷水型聚丙烯给水管,生活热水管管材采取热水型聚丙烯给水管;室外给水管采取PE给水管。小区采取节水型卫生洁具。三 生活排水系统:1本项目排水采取污水、废水分流制,雨水、污水分流制排水系统。建筑生活污水排水设专用通气立管,地下室地面冲洗废水由排水泵提升后排到室外污水井,在小区内设化粪池,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再排到市政污水管网。生活废水由废水管道搜集
19、后排到地下室中水处理机房处理达标后,作为小区绿化浇灌、道路喷洒、景观和商业卫生间便器冲洗用水水源。建筑天面雨水经过雨水斗搜集,地面雨水经过雨水口搜集,由雨水管道排到市政雨水管网。2建筑塔楼生活污水排水管及雨水管均采取承压PVC-U排水管。室外排水管采取聚乙烯双壁波纹排水塑料管。四 消防给水系统:1 本项目为23层研发办公建筑,裙房一为商业用房,地下室共有两层,本项目为一类高层综合楼,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采取临时高压制,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40L/s,消火栓部署应确保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充实水柱同时抵达室内任何部位。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火栓泵和屋顶消防水箱供水,室内消火栓系统在室外设水泵接合器三
20、套。2 本项目塔楼、裙房和地下室均设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II级,自动喷淋用水量为:30L/s;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由喷淋泵和屋顶消防水箱供水,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在室外设消防水泵接合器两套。3 本项目地下室设消防用水贮水池和水泵房,暂按只有一条市政供水管供水情况下,消防水池贮存3小时室内、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756m3,贮存1小时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用水量108m3,消防水池总贮水量为864m3,分设两个消防水池设计。水泵房内设室内、室外消火栓给水泵及自动喷淋给水泵各两台(一用一备)。4 本项目在建筑屋顶设消防用水贮水箱,贮存10分钟火灾早期消防用水量36m3。5 本项目设室外消火栓给
21、水系统,采取临时高压制,由室外消火栓泵加压后供给。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30L/s,室外消火栓间距按一百米左右部署。6 本项目内建筑按规范要求设置磷酸铵盐灭火器。电气设计说明第一节、强电设计篇一、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7)土建提供建筑平面图;(8)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二、设计范围10/0.4KV变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
22、防雷及接地系统。三、负荷等级本工程全部消防用电设备,应急照明、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一般客梯、排水泵、生活水泵等为一级负荷,通常电力、照明用电为三级负荷。四、负荷估算本工程变压器装机密度办公按70VA/计算,地下车库按25VA/计算,则总变压器装机容量为3125KVA。五、10/0.4KV变配电系统高压系统按一路10kV市政电源供电;在地下一层设置一座发电机房,内置一台备载600KW柴油发电机,为消防和一级负荷应急供电;在地下一层设置一座用户变配电所,变电所内累计容量为4x1000;10kV/0.4V用户变配电所内设用干式变压器,低压单母线分段联络,在变电所内低压集中赔偿。用户变配电所计量采取
23、10kV高供高计。六、动力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采取220/380V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方法,对于单台容量较大负荷或关键负荷采取放射式供电,对于照明及通常负荷采取树干式供电。本工程一级负荷和消防负荷由两路电源供电,在末端配电箱处自动切换。通常动力及照明负荷电源干线阻燃型低烟无卤电缆采取电缆桥架敷设,消防动力及应急照明负荷电源干线耐火型低烟无卤电缆采取耐火封闭式金属线槽敷设。七、照明系统本工程照度按规范要求,光源选择白色T5荧光灯,均采取L级电子整流器,以提升功率原因,满足节能要求。预留部分要求用户选择节能灯,显色指数大于80。室外环境灯光由专业企业设计,依据场景和灯光调整需要,要求选择高光效灯源
24、和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不一样场所灯光需求。室外广告照明及依据建筑效果需要,选择特定LED灯,而且采取智能控制系统。消防控制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发电机房、防排烟机房、弱电机房等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场所照明100%为备用照明。采取自带蓄电池加应急发电机电源方法供电,转换时间小于5秒。连续供电时间大于180min。疏散走道、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适用前室、关键出入口、地下车库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处设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除楼梯间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其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5LX外,其它场所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0.5LX。并采取由消防控制室强制点亮控制方法。疏散照明、出口指示灯
25、和疏散指示标志采取自带蓄电池作备用电源,且连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安全出口和疏散门正上方采取“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志。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和消防应急灯具GB17945相关要求。照明照度、功率密度值、显色指数、统一眩光值参考GB50034-要求值设计。八、防雷及接地接地型式采取TN-S系统。按二类防雷建筑设防,在大楼顶部设避雷带,局部依据建筑情况设避雷针,并设置防侧击及均压环方法;引下线利用桩内主筋;设总等电位接地和局部等电位接地,全部外部引入金属管线均和总等电位接地端子箱相联,关键设备配电箱,线路装设防浪涌保护设备,接地采取联合接地,接地电
26、阻小于1。第二节、弱电设计篇一、设计依据(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5)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6)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4-(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6-(8)其它工种提供相关资料(9)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和其它相关资料二、设计范围(一)综合布线系统(二)有线电视系统(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四)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含应急广播系统、消防专用电话系统等)(五)楼宇管理集成网络(六)
27、有线广播系统(七)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八)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三、综合布线系统(光纤入户通讯系统)(一)建立建筑物网络传输平台,它既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相互相连,又使这些设备和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布线可支持千兆以太网应用。(二)设计标准:当业主无特殊要求时按国家规范实施。(三)主干语音采取五类大对数电缆,主干数据采取多模光纤。(四)物理通道采取光缆和对绞线电缆,以适应多种设备信号传输,内网和外网经物理分隔互连。(五)水平布线采取六类UTP,在地下一层设置一座设备间和电信间。设备间、电信间、楼层配线箱安装空间应满足三家通讯运行商接入需要。四、有线电视系统依据需要设置终端。
28、有线电视采取HFC双向传输网。五、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本工程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系统包含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巡查管理系统,停车及交通管理系统在建筑首层设安保中心,并和消防控制中心适用。整个安保系统采取集中模式,但系统要提供部分区域设置分控中心并接入总安保系统接入可能,中心内设中央控制计算机,闭路电视控制矩阵,监视器等。(一)报警、出入口管理系统是安防系统关键,探测器以红外探测器为主,依据需要配以超声波和脉动探测器,组成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并采取电控门锁、智能卡、非接触卡指纹识别等技术实现门禁管理。(二)辅助照明系统:为现场视频监视提供必需支持条件。(三)采取在线式或离线式巡更
29、系统:提供辅助人工检验巡查管理技术支持。(四)电视监控及取证统计系统:关键大信息容量现场监视和取证手段,及关键历史统计。(五)报警、出入口管理系统是安防系统关键,探测器以红外探测器为主,依据需要配以超声波和脉动探测器,组成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并采取电控门锁、智能卡、非接触卡指纹识别等技术实现门禁管理。六、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报警及联动系统采取二总线制集中控制系统。在一层设置一座消防控制中心,实现相关区域火灾信号采集及事故联动功效。按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水及气体灭火系统、火灾紧急及应急照明系统等,采取全保护方法,集中控制和管理。走道、门厅、设备房、消防电梯、防烟楼梯前室、地下
30、车库、办公、商业用房等设火灾探测器。七、楼宇管理集成网络将建筑物内建筑设备管理和控制子系统进行分散控制,集中监视和管理,并将安全防范系统和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纳入BMS系统进行二次监视,实现监视、控制和管理一体化,工程部设楼宇监控管理室。(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现建筑物内设备安全、有效、节能可靠运行。(二)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变配电等电源监控,以利于经济、安全运行。(三)电梯监控系统以保障交通通畅、快捷。(四)照明监控系统按使用功效自动构建光环境,以达成舒适和节能双赢。(五)停车场管理系统以利于收费管理、安全防范之需要。(六) IC卡管理系统增大采取IC卡使用范围,扩及到身份识别、内部消费、门禁等
31、,方便达成真正意义上智能一卡通系统。八、有线广播系统(一)设公共音响和扩声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及日常通知,火灾时播放消防紧急广播。(二)设独立音响和扩声系统区域,消防可强制转切进入消防紧急广播,音响系统应和会议系统应协调一致,宜由专业企业配套设计。九、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一)楼层总配电箱设置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系统主机设在一层消防控制中心。(二)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可探测漏电电流,在达成设定值时发出声光信号报警,对非消防线路漏电只报警不切除.并显示其状态。十、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一)消防电源监控器安装在消防控制室,对消防电源配电箱实施监测。(二)系统显示被监测电源电压、电流值及正确故障点位置;将
32、工作状态和故障信息传输给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三)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应符合GB28184-规范相关要求。暖通设计说明一、关键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设计委托任务书2)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强制性条文房层建筑部份()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6)通风和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8)深圳市实施细则 SZJG29-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方法(暖通、动力)10)本院建筑及其它专业提供相关设计文件二、 设计计算参数:
33、1、室外气象设计计算参数:1)夏季:空调干球温度:33.7空调湿球温度:27.5空调日平均干球温度:30.5通风干温度:31.2大气压力:1002.4hPa平均风速:2.2m/s2)冬季:空调于球温度:6空调相对湿度:72大气压力:1016.6 hPa平均风速:2.8 m/s2、室内环境设计计算参数:房间名称温 度()相对湿度(%)人员密度(m2/p)新风量(m2/ph)噪 声(dBA)备 注研发办公25550.153050多功效厅25550.73050三、 空调设计:本工程采取直流变速热泵型超级多联体机加全热交换器集中空调系统。每层均独立设置空调系统。每层面积约1700m2,每层空调冷负荷约
34、为250Kw,每层选3台85Kw空调主机。采取环境保护冷媒R410A作冷媒,直接把冷媒送至室内机盘管中蒸发冷却房间内空气。四、通风设计1、地下汽车库及设备用房设机械送排风系统。2、 公用卫生间设机械排风系统。3、 全部风机均采取节能低噪声风机。五、防排烟设计1、地下汽车库设机械排烟系统和机械送风系统。排烟风机为双速风机和平时通风系统共用,平时低速运转用于排风,火警时高速运转进行排烟。2、设备用房设机械排烟系统和机械送风系统。3、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适用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4、不满足自然排烟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六、节能、环境保护设计1、空调处理机组和新风机组全部有全热回收装置。2、制冷机房、空气处理机房内壁由土建做消声处理。3、进出空气处理机房送风管、回风管出机房处均须设消声器。4、悬吊安装电动设备均采取减振弹簧支吊架;楼板上安装电动设备时,转速大于1500转/分设隔振橡胶垫,小于或等于1500转/分采取弹簧减振座。减振座由专业厂家计算确定,并由设计院认可。5、厨房排风经油烟净化机组处理后排入竖井,且在屋顶排放。6、冷媒采取环境保护冷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