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尽之责 “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业”,医学,自然也就成了治病的学问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无病并不等于健康”。如果医学只是治病的学问,则健康谁來关注呢?医学不应仅仅是一门治病的学问,医学应以促人的健康为最终的目标。医学的历史源远流長 我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说法。神农氏其人无考,一般是指古代的先民罢了。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伤病,偶尔服了什么草药,竟至痊愈了,然后代代相传,逐步发展成了医学。其实,东西各国概莫如此。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在古埃及的草纸时代都已经有了医学的记载。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名著成书于2000多年之前,而西方医学的亦已有近2400
2、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讲阴阳五行,希波克拉底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不过100多年 巴斯德于1857年在法国科学院报告发现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因。魏尔啸于1858年出版细胞病理学论述了细胞分裂。孟德尔著名的豌豆试验,开创了遗传学的研究,他的试验完成于1863年。伦琴发现X射线在1895年,距今110年。青霉素开始使用于1940年,距今才60多年。现代医学突飞猛进 随着合成化学的发展,制药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影像诊断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医学免疫学方兴未艾;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给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天花已被灭绝,下一个将被消灭的传染病
3、可能是脊髓灰质炎。许多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都可被治愈。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而言,人体各处已无禁区。器官移植除了脑以外都已成功地实施。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 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被破译,6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以及包括癌症、心血管病、艾滋病等在内的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都有望得到预测、预防、早期诊断和根治性的治疗。人并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的人 人有思想、感情,人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一亇角色。思想有了问题、感情受到伤害、角色演得及全剧不协调都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健康及疾病。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在基因表达的水平上影响人的免疫应答的强度。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健康 人的心理、社会因素还会形成或影
4、响到一亇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及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大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疾病谱疾病谱”已经起了明显的变化已经起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我国民众的“疾病谱”已经起了明显的变化: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是大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退行性疾病。前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后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前列腺肥大、老年性肺气肿、老年性痴呆之类。卫生部、发改委慢性病防治三年规划2012-2015: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人數在2.6亿以上。消耗卫生资源70,占人口死亡原因85。世界银行:中国的发展将因“慢性病”而
5、“慢下来”。慢性病可以治疗,但需要几乎是终身的医学照顾,更需要的是预防。这些疾病事实上大多无法治愈!无法治愈不等于不需要治疗。不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是老年退行性疾病皆需要治疗,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的寿命。而且这些治疗对病人而言,几乎应该是需要持续终身的。哈斯廷斯中心报告:将当前“治愈型医学”(cure medicine)转变为“照顾型医学”(care medicine)cure及care 不只是一个字母的差别病人应该得到医生的照顾,不错。医生也应该告诉病人如何自己照顾自己。糖尿病人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三驾马车),还要加上教育和检测,变成五驾马车
6、。五驾马车齐头并进,糖尿病才能控制得好。这“教育”就是科学普及、健康教育。要告诉病人糖尿病是怎么回事,如何治疗:怎样控制饮食、怎样锻炼身体、怎么验血糖、怎么用药,一点也不能少。不信你试试,只给糖尿病病人开药,这糖尿病能治好吗?糖尿病如此,其他的慢性病也一样: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率不到8%,何以如此?很多病人不知道得了高血压,头不晕也得吃药的,除了吃药还得控盐,要尽量吃得淡。为什么不知道?医生没说啊。希波克拉底说过的:药物和语言都是治病的工具。看来还得结合起来用,语言不仅是用来安慰病人,也得用来教育病人,使其获得治病的知识。病人生的是肺炎,也许给他用抗生素就行;病人生的阑尾炎,也许给他做手术就行;但
7、是病人生的是慢性病,单单用药、开刀还就不行。再说预防,怎样预防?种牛痘都消灭了天花,吃糖丸几乎就快要消灭脊髓灰质炎了。但是这些方法不能预防冠心病、不能预防肺癌 预防慢性病需要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的健康及長寿主要取决于自己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人的健康及长寿 及遗传的关系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条件占7%而60%取决于各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1992年世界健康大会发布:合理飲食 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 心理平衡 “健康基石”应该即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注解。健康來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生来俱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自学习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内容即 健康
8、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理念,掌握健康知识。自觉消除或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采用健康的生活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对不良生活行为的干预其性质犹如对感染性疾病的主动免疫健康教育便是预防慢性病的疫苗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提供支持环境,即是一亇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亇层面的支持,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医务人员义不容辞。医学不仅应该关心人的疾病医学不仅应该关心人的疾病 更应该关心人的健康更应该关心人的健康1998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保健”的战略目标。要“使健康
9、成为人类发展的中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给医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医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对疾病的医疗。人的生活方式是几十年逐步形成的,要人的生活方式是几十年逐步形成的,要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健康教育入手。式需要从健康教育入手。健康教育需要有 针对性 通俗性 适用性 趣味性 科学性先谈针对性什么是如今是人们健康的大敌:空气污染?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不良生活行为 是国人健康的最大危害高脂肪膳食盐摄入过多缺少纤维素摄入缺少蔬菜及水果吸烟酗酒缺少运动无法应对压力世界卫生组织強调:关注4种生活行为,预防4种疾病
10、合理饮食 戒烟 限酒 提倡运动心脑血管病 癌症 慢性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报告 美国的肺癌发病率已见下降,这並不是基因组学的成果,也不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结果。而被认为及以“控烟为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美国近40年来吸烟者从人口的46%下降为 24%,几乎下降了一半。由于生活行为的改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已有下降,甚至由于避孕套的推广,艾滋病亦见减少。据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于推广这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美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可望减少70%、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而癌症亦可望减少1/3。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因此有望延长10年。我国民众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6岁,
11、经济较发达地区甚至超过80岁,但是健康寿命的期望值只66岁。低于20国集团国家平均值10年。最后的十多年常在病痛中度过。所以应该针对这些慢性病的病因、人们不良的生活行为开展健康教育。需要通俗性 医学十分艰深,你要高血压的病人吃得淡些,和他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怕是不行的。要告诉他盐在身体里能保留水份,吃得太咸,血液里保留的水份就多(血容量增加),心搏力也被迫加强,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这就是“血压”、就高。强调实用性要普及的医学、健康知识太多、太多。分子生物医学无疑是医学研究的前沿,但是一般而言,对民众,暂时还不需要“普及”。不是为普及而普及,普及的知识要实用。比如盐的摄入,指出:每人每
12、天应低于6克,这还包括食品中本身的含盐量,民众很难掌握。告诉民众“至少应该减半”、“尽量淡些好”。就比较实用。尽可能地有“趣味性”医学健康知识比较枯燥,刻板地讲: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后,谁要听?想法穿插一点小故事、小新闻、名人佚事,会提高民众的兴趣。这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医生应该多看书,而且看点历史、地理、文学、哲学方面的书。至少也要看些医学科普书,看人家怎么讲的。“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偷”。科学性是根本科普“姓科”。为了做好“科普”,先得努力学习、深入研究,“深入才能浅出”。医学、健康领域里不科学的、甚至伪科学的东西甚多,需要我们认真鉴别,一时鉴别不了的,宁愿搁置,不要把它抛给
13、民众,不科学的东西“普及”了,更糟糕。医学是一门科学,医务人员是科学工作者,“质疑”,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开展医学科普、健康教育的形式在门诊、病房结合病情及病人交谈。结合科室业务出墙报,办“孕妇学校”、糖尿病俱乐部、“哮喘之家”、“肾友会”.举办科普讲座、健康讲座、纳凉晚会。出单行本、印小册子、办个内刊杂志。结合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增加受众,扩大影响。开展医学科普、健康教育的好处有利防病治病,病人得益、民众得益。有利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都得益,社会也得益。实际上是“免费的广告”,可以提高医院的、医务人员的知名度。结合自已专业医学知识的科普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继续加强的。“预防为主”也应该在医学科普中体现,对大量的慢性病而言,健康教育便是“预防为主”的体现,还需要有更多的医务同道努力加入。医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健康,一切有益于增进人们健康的工作,皆是医务人员的应尽之职。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医务人员义不容辞。资料整理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