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916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四年第二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政治伦理观研究”()作者简介:师嘉唯()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雅琪()女山西运城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师嘉唯张雅琪(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摘 要: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 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3、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所孕育的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创造历史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丰沃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借鉴培育了美好生活深厚的文化根基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优秀传统文

4、化底蕴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第一个结合”是“化中国”那么“第二个结合”就是“中国化”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化和飞跃更加突出了历史主动、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发展的辩证性内在蕴含着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所处历史方位的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亦步入新阶段准确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及其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人民美好生活”的概念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的中国

5、已经实现了“站起来”与“富起来”阶段的美好生活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 师嘉唯张雅琪这一阶段的美好生活更会为全面彰显人的本质奠定坚实基础(一)“五位一体”全面拓展的生活样态美好生活作为党和国家立足新实际新阶段新需求所提出的新目标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既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又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描述 美好生活是一种全方位、高品质、立体化的生活一方面关乎百姓民生另一方面又彰显着党的宗旨、使命和目标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迈进蕴含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

6、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内在要求 在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下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人民的需要层次明显提高美好生活的范围更加广泛 可以说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就是生产高度发达、政治民主、精神文化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五大方面整体性发展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彰显的高品质生活样态 需要指明的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美好生活对其进行概念阐释必须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美好生活与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脉相承它不是经济、政治

7、、文化、社会和精神生活等领域简单叠加的集合体而是由这几者构成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二)通往现代化道路全新探索的生活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人”的现代化是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和民族迈向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聚焦着人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

8、发点和落脚点”既关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忽视人的现代化致力于推动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 可以说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迈向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前进不可阻挡的潮流各国都有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而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为西方所垄断的现代化话语权既有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和范式借鉴(三)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千年追寻的生活图景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纵观我国

9、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生活、“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小国寡民”的淳朴生活、“兼爱非攻”的和谐生活还是“奉法利民”的法治生活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华民族在各历史时期不懈追寻的发展目标与奋斗前景何谓“美好”?庄子 盗跖记载:“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可见起初“美好”多用于形容人的长相俊美随着其内涵的日益拓宽后来常用于形容使人感到舒畅、愉悦的人或事物在这一语境下美好生活即是一种舒适愉快的生活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于立足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10、”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现实问题 因此新时代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千年来对美好生活渴望和追寻的文化基因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的确立提供文化基因泱泱中华万古江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洗涤中逐渐孕育出独有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智慧集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追求是滋润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文化根基与文化魂魄 其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

11、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优秀传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四年第二期 文化中“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的价值理念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的确立奠定了思想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只有传承好“何以中国”的文化基因将古代中国、当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相贯通才能更好肩负起建设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光荣使命(一)“天下大同”蕴含“全面小康”的目标向往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强国建设新时代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正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晶其中孕育着“天下大同”终极理想的当代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12、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表达了当时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一种生活富裕、社会安康的幸福生活 礼记 礼运描绘了“小康”“大同”社会的美好状态“大同”作为和谐社会的最高理想其显著特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是一个建立在“公”基础上和睦诚信、任人唯贤的美好社会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赞扬“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认为如果“真能实现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将驾欧美而上之”在“大同”社会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选贤举能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有所劳、各有所养甘愿为公众之事做贡献共同创造物质财富这正是“大道既行”的美好生活 那么何谓“小康”?顾名思义小

13、康即小的安宁、基本的安宁人们能处于相对安稳富足的生活状态政治稳定、物质殷实、生活安乐 孔子认为“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如果“公”暂时无法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那么为更好规范社会秩序就需要一定的社会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权利这时“礼”就成为社会纲常是成就“治国平天下”和“仁义礼智信”的大经之法 倘若人人遵守义理律法按照礼义的规则开展社会生活、交往、生产、分配等即便没有“大同”那般美好无法完全避免人们之间为了权力利益争夺而算计谋划但一切都在规则约束之下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 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因此将“小康”作为我国发

14、展的奋斗目标不仅切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与深厚丰富的历史底蕴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今天经过全党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古人所描绘的“小康”美好生活理想在新时代的今天成为了现实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会止步于此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开始渴望更高标准、更有内涵的“小康”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小康”正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束微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懈奋斗迈向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二)“皆有所养”厚植“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治

15、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儒家首先在地位上肯定了“民”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孟子 尽心下包含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色彩 著名的“君舟民水论”源于荀子 王制其中记载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认为百姓的存在并非为了君主君主的设立是为了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治国之道在于得民心为政者若能得“百姓之力”“百姓之死”“百姓之誉”此三者便能达到国富民强、名扬天下、天下归之的境界 秦朝的灭亡使得汉朝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民”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受到传统“天命观”影响的董仲舒融合了先秦哲学的“

16、天人合一”观并汲取阴阳五行说和诸子百家的相关思想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感应”说将“天”神秘化劝诫为政者践行立君为民的思想 儒家不仅强调“民”的突出地位还高度关注“民”的生活状态指出为君之道在于促进百姓生活安乐富足 孔子曾高度称赞郑国贤相子产认为其施政有四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围绕农耕、捕鱼、砍柴等展开论述指明了养民的具体措施 何为王道?就是要让人们“养生丧死无憾”孟子的“王道”思想实质上是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来保证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这与尚书 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思想一脉相承 可见 儒家“大同”社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鳏、寡、孤独、废

17、弃者“皆有所养”的社会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状态优秀传统文化中这种“皆有所养”的关怀人民思想一直绵延至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 师嘉唯张雅琪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离人民最近、最密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新时代我国始终将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秉持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何为“国之大者”?习近

18、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始终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乐民之乐”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三)“道法自然”内涵“和谐共生”的生态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蕴含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发展的朴素认知 道德经所描绘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展现了上古社会小国寡民、淳朴无争的社会风貌 道家向往一种得“道”之后自然适度、逍遥自在的美好生活状态主张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及法则回归纯真朴实的田园生活希望借“大道”实现天下治理以“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来达到人真正的自由逍遥 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如老子所言:“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19、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可谓“至治之极”道家以“道”为核心辩证地看待人与万物的关联主张构建物我和谐的价值体系否定将人为因素强加给自然的做法倡导一种“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活方式“道法自然”意为敬畏自然不以人为的方式破坏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定和天然状态一切顺其自然人在自然本真状态下的那种怡然舒适、自得其乐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庄子 知北游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如天地之伟大的美不需要刻意宣扬一样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好生活已然超越了世俗纯感官之快乐、矫揉造作之巧妙是一种守静笃行、返璞归真的生活模式为人类社会的节制合理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所主张的

20、“无为”并非真正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人意志的实现不过多干预反对斗争和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呈现一个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样态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在由于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而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道德危机等问题的今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恩格斯曾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胜利必然伴随着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论”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绝不会走一些国家“先

21、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坚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中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推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兼爱非攻”孕育“共同繁荣”的和谐基因美好生活是利民、利国、利天下的有机统一 墨子 天志勾画了“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早期幸福社会蓝图“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兼”乃“圣王之道也”这是墨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在这种美好生活中“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是一种邻里之间有力气则互帮互助有道义则互相教导有财物则互相分配居上位者努力从政、居下位者努力劳动的理想状态

22、墨子认为统治者倘若想要“遵道利民”、探寻“仁义之本”就必须对天意慎重地进行考察凡有利于天下的事项大力推进不利于人民的弊政予以革除就能保证国家治理有效和社会繁荣昌盛 同时墨家反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观点主张爱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鼓励人们相亲相爱“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以此调和不同阶层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其次墨子强调“爱利百姓”则必“非攻”他坚决反对战争认为战争违背了仁义的价值取向本质是一种不义他仔细考察了战争产生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指出战争“计其所得反不如丧者之多”攻伐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被攻国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进攻国农时旷废、生产破坏、人心惶惶这种“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

23、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的情形是上天所憎恶和反对的 最后在探索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墨家秉持“社会本位”和“利他主义”提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追求实现“天下利益”的美好生活 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墨家推崇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倾向在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关系中墨家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开始追逐利益最大化道德准则一定程度被淡化和漠视而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四年第二期 思想鼓励在互爱、互惠、互利的框架下建立平等友善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构建新时代平等团结、友好互助的美好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在礼崩乐

24、坏的时代墨家反映了平民阶层的价值诉求传达了百姓对惠及大众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试图通过倡导“兼爱”来实现“天下利”希望通过“非攻”来实现各国和谐共处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种“兼爱非攻”的思想这种大公无私的胸怀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向“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迈进始终怀揣着兼济天下、共同繁荣的崇高理想(五)“缘法而治”提供“依法治国”的思想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中“缘法而治”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法治”基因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丰沃的历史资

25、源 法家崇尚法治强调奉法者强则国强 法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充斥着无序争斗的生活并非真正的美好生活 在法家看来人性自私自利本无仁义道德即便是父母“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基于此在有度篇中韩非子提出“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在这种人人为己的私心驱使下仅凭“人治”难以奏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他反对儒家的“亲亲原则”认为“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因此为政者在治理国家时要“尊法”“任法”严格以法律为准绳推行政策、实施奖惩 在法律执行方面法家提倡“上开公利而塞私门”做到“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 任法)必须排除主观任意性才能保证国家

26、秩序的稳定 君主也必须“置法自治立仪自正”在执政实践时要遵从法律法规以严格的法度要求自身以礼义规范自己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其次法家认为必须要做到奉法以治赏罚分明无功者不得居高位鼓励人民通过为国家建功立业来实现美好生活 统治者可以借助人性好赏的特点推出相应政策“劫以刑”“驱以赏”对百姓日常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 最后法家主张凡事要锐意进取反对循旧复古 商鞅曾明确提出“不法古不循今”而韩非子更是总结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的经验 法家借助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使社会回归统一通过法治建立有序的社会循名而责实慎赏而明罚为彼时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天然蕴含着对民主

27、法治的更高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虽然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也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主张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不法古、不循今的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为新时代加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提供了经验借鉴为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庞大的思想宝库更为探讨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法治生活需要提供了有益启示三、立足“第二个结合”构建美好生活的实践进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和

28、文化底蕴充分诠释了中华文明从孕育之初到绵延至今中华民族从近代的饱受欺凌到今天的走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从中发掘治国理政的资源秉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掌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宁静致远”“民惟邦本”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引领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一)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宁静致远”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 主术训强调唯有心境平稳方能厚积薄发 无论是物质文明的全面丰富还是精神文

29、明的全面发展都需要秉持着“宁静致远”的平和心境戒骄戒躁 美好生活的根基在于经济生活 早在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满足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要管子 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俗语正是对粮仓富足、丰衣足食的美好物质生活的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 师嘉唯张雅琪强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的富裕是美好生活最基础性的构成“稳”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必须以“宁静致远”的理念推动物质文明发展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

30、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是体量大并不意味着就是经济强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既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也要深谋远虑破除“速度崇拜”不走“唯”道路因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美好生活的内核在于精神充盈 庄子的天下篇 是“精神”一词的最早出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蔑视万物与世俗和平共处尊重万物之道求超然物外的灵魂自由是道家崇尚的精神境界“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只有秉持“静”与“净”方能在静气中求得清净 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更强调人心的自然回归克服无休止的欲望达到内心平静和返璞归真的自然境界 随

31、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一部分人逐步跌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泥潭之中欲望迅速膨胀精神世界日趋荒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是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统一体精神财富能够唤起个体自由意识、提升个人精神生活品质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美好生活作为经济发展和精神充盈协同推进的一种生活范式内在蕴含着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培育 以“宁静致远”的理念推动精神文明发展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注重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好中华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2、的创作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以“民惟邦本”的群众观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 五子之歌这是关于民为国本的话语起点这种“以民为本”的群众观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构建当代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 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这种与生俱来的先进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就是带领人民投身于美好生活的建设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为

33、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因此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民生工程建设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一切工作最高的裁决者和评判者 列宁曾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 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根基既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美好生活建设成果的评价主体“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

34、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最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而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步入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只有全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才能不断带领人民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三)以“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凝聚美好生活的世界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种“和而

35、不同”“美美与共”的处世之道充盈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 尽管世界各国文化、国情、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等具有差异性但对和平繁荣、共同发展的美好生活向往始终是全人类的基本共识 在全球发展遭遇逆风逆流、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时期之际我国站在历史正确、文明进步的一侧引领各方形成共识走出了一条超越“文明冲突”的国家间交往新路径为“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给出了中国答案 一方面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本性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类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四年第二期 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

36、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再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大会这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中我国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以开放包容的格局和胸怀拥抱世界推动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另一方面应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福祉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要坚持共

37、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全球安全倡议主张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安全进步、发展繁荣的大国关系格局 这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迫切需要顺应了各国人民携手打造美好世界的普遍愿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和平中实现发展、发展中促进和平的有机统一体我国以因势而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胸怀天下、引领时代的大国担当为处于“百年大变局”中的世界各国提供了智慧方案和经验良方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其“协和万邦”“华夷无间”“万国咸宁”的世界观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

38、国家“国强必霸”“普世价值”的固化逻辑为推动走出一条惠普包容、和平互助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文化根基(四)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合乎自然法则、本真状态的生活方式强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达到天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境界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得以解放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美好状态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天朗气清、翠竹黄花始终是美好生活的光景这要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39、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新时代我国绝不能走一些欧美国家单纯谋求快速发展的老路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全面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的发展思想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第三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制度保障是关键 真正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加强对河湖的保护力度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如期实

40、现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实现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的转变积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责任编辑:张思军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牟修新.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韩庆祥.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研究():.张允熠.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毛 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白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41、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空间.理论视野():.田鹏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张景.庄子新解.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中国春秋战国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二个结合”视域

42、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 师嘉唯张雅琪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时代之问:出卷 答卷 阅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张松辉.老子新解.北京:人民出版社.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 卷.

43、北京:人民出版社.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向汉庆杨倩丽.精神财富:一个被遮蔽的马克思主义财富哲学命题.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