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9032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1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王一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20世纪中后期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影响,众多中国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科学严谨、系统前卫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结合。在此学术背景下,中国众多先进知识分子在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下,批判旧史学、宣扬新思想,令中国文史研究从传统学术研究逐渐向现代学术研究进行过渡与转型。由此,中国近现代史学家们纷纷积极投身于这一现代文史学术研究的革新浪潮中,以中西融合、博综古今的学术眼光和学术立场开启了中国文史研究的崭新方式。其中,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新考据学派的领军人物

2、之一,以具有创造性与前瞻性的学术思路和学术视野探求具有普适性和仿效性的治史研究方法,而他所提倡的治史方法不但令他在国内外文史学术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中国舞蹈史学研究者以借鉴与启示。作者简介:王一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舞蹈。242中国舞蹈学(第四辑)一、研究材料:重视考据,广搜群籍(一)陈氏治学方法 延续宋贤长编考异之法,取材详备,归纳取舍材料研究与问题意识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议题,其中关于材料研究这一议题就存在着诸多令学术研究者可探讨和可注意的地方,首要之处便是对史料研究的强调和看重。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史研究者便极为重

3、视史料的搜集和梳理,而作为中国新考据学派代表的陈寅恪先生沿袭了这一治史传统,同样强调与关注史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在西方讲求严谨、科学的治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宋贤“长编考异之法”加以创新和发展:广泛搜集旧籍注释,博采类书,掌握丰富史料,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取材的范围,“即尽可能广博地搜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史料,正史、杂说、笔记、金石等皆无所遗漏。”a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先生在运用史料取证之前,不仅广搜群籍,从多类史书典籍、域外文献和考古文物等不同资料中进行史料的挖掘和扩充,并在众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异同、辨别是非,考证历史史实之原貌与历史人物之过往,以确保史料典籍的优中选优,为学术论

4、证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而后,在基于自身理性判断和细致思考后得出较为准确而真实的学术论断,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做出符合史实的合理判断和客观结论。(二)舞史研究启示 扩充多重考据视角,重视立论结果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寅恪先生在做文史研究期间极为重视史料考据的宽度之广和维度之多,他竭尽可能地从多方典籍文献中进行历史考据,不会仅凭一例孤证抑或两三条历史史料便妄下断语。对于中国舞蹈史学家而言,这启示我们在做历史考证时应当尽可能地扩增史料的参考范围,史料的搜集愈广愈多,我们所持观点的论述便愈令读者信服。然a 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37.243陈

5、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而,我们也需注意在做学术论证时不能肆意堆砌所有历史史料,要对史料加以取舍、有所筛选,在考辨其真伪性和可信度的基础上进行择优取之,如此方能客观公正地进行历史史实的考证和学术判断的阐明,最大程度上发挥优长史料的重要价值意义。另外,在论断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归纳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考,学术论断过程不能仅仅是史料的简单堆砌和肆意叠加,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与抓住问题进行治学研究,在由近及远、见微知著的细致考量中,在对比论证、梳理归纳的全面总结后得出自己独到犀利的学术论断。例如,在研究唐代宫廷代表乐舞作品霓裳羽衣曲时,关于此乐舞曲目的创作来源在文献资料中陈述不一:“

6、其一为唐明皇闻仙乐而作”a,唐玄宗在道士罗公远的道家秘术下到达月宫,闻得月宫仙乐,并默记其音调,返回人间后诏令宫廷乐工演奏这一乐曲;其二为唐明皇润色之说,即“天宝十三年,杨敬述所献的乐曲婆罗门与先前已有的霓裳羽衣结合,形成新的霓裳羽衣。”b当我们单看这两种来源记载,其一把唐明皇创作霓裳羽衣曲的缘由看作是游了月宫后灵光乍现获得仙乐,是无法得到实证的,因为这种创作缘由来自于唐明皇的主体精神体验,忽视了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其二单纯地认为唐明皇创作霓裳羽衣曲的源起是拿来借鉴,即将西域传来的婆罗门乐曲经唐明皇之手加以润色修改,忽视了霓裳羽衣曲中的中原地区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风采神韵,不能得到史学

7、家的认可和赞同。因而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广搜群籍,从各种渠道中加以求证。于是,在联系和考察多方背景材料捕捉其实质性内容后得出,霓裳羽衣曲是由西域传的婆罗门曲与本土道家乐曲共同构成的音乐作品,其中反复出现的道士、秘术、游览月宫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唐玄宗创作这部乐舞的精神信仰背景和本人的道教音乐活动实践,也侧面反映出这部乐曲的思想主旨为表现道家的仙仙境。由此可见,重视史料考证虽然是中国舞蹈史论家做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我们a杜兴梅.试论白居易对霓裳羽衣的贡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6):27.b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20.244中国舞蹈学(第四辑)不能将史料

8、视作最高宗旨。究其根本,史料的考证是为了建构史学家的学术判断,是为我们的学术立论提供有效支撑。因此,我们在搜集史料时不求是否标新立异,而应关注和强调史料考证的全面性和准确度,从而在史料的“广度”之上求其“深度”,积极抒发学者自身独到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判断,防止出现学术观点的模糊性和空疏性,以确保治史研究的实证性和可靠性。二、研究视野:“文史结合”,强调与文化间的内在关联(一)陈氏治学方法 以“文化史观”打通不同学科之间联系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常常将哲学研究渗透于文学、史学研究视野,或是将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相互勾连加以论证。而陈寅恪先生更是延续了这一治学传统,在历史考

9、据中融入深邃厚重的文化关怀,“他把文学看作是文化整体的有机成分,将作者及其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文化大环境中来考察,往往通过研究某个具体问题进而探讨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a所以,陈寅恪先生倡导以一种文化整体性的学术眼光进行治学,其治学研究虽以史学为重,但也兼顾他者学科知识,在史学研究中渗透着文化血脉,打通了史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乃至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大范围的“文化史观”来研究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中与文化、哲学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在纵向的历史史实发生脉络中横向挖掘史学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凸显中国历史那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蕴,探究历史发展中那厚重深远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呈现。正如张

10、岂之先生所说,“陈寅恪不仅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谙悉西方的古典文化和近代文化。他基本上是用文化史的观点去研究历史,在他眼里,历史就是文化关系。”b诚然,陈寅恪先生“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研究a孙俐.陈寅恪治学方法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J.华中文学,2014(1):247.b张岂之.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4-125245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视野和研究思路,他将史学研究视为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支脉,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进行考察,在贴近历史史实时兼顾文化因素的考量,促使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中重视“文化”,

11、寻找历史真相产生的内在缘由和深层逻辑,从而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新解具备更加广阔深厚的文化阐释。(二)舞史研究启示 将舞蹈置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联系与考究综观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研究生涯,举凡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考据学等研究,文化与历史一直是他深耕的核心之处,陈寅恪先生在史学研究之中渗透文化因素,用“大文化观”来透视和审查历史研究,并融入自己独到深刻的人文关怀。陈寅恪先生“以文治史”的跨学科研究视野无疑给中国舞蹈史学研究者直接的启示。自古以来,舞蹈便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存在,其舞动方式常常与诗歌、唱词、念白等其他文化因素相结合,且舞蹈艺术发展至今日,已成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

12、学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舞蹈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然不能单纯局限在对于舞蹈自身学科体系的研究,应摆脱以往舞蹈史学研究的固有模式和刻板思路,拓宽研究范围和扩展研究路径。例如,舞蹈研究者在考察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歌舞活动时,不仅要遵循活动在社会生活与节日庆典中有关仪式、场地、服饰、调度、道具等外在形式和程式规范,更要对其歌舞表演的互动方式和演绎形式加以记录。然而,舞蹈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对于歌舞活动的认识与体悟,那是由表演者主体意识通过身体运动表现的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等诸文化因子的思考与认知,是社会变迁和社会风俗转变下的身体表意。所以,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歌舞活

13、动关于外在形态和程式规范的传承与沿袭,其根本目的是以此来分析和阐释其舞蹈运动方式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另外,舞蹈研究者在进行舞蹈史学研究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以“舞蹈人”的定位和眼光去看待和研究舞人、舞目和舞史,否则其研究结果必定是偏狭的。舞蹈艺术不仅仅是有关身体和心灵的学问,更是有关文化、社会乃至哲学的学问。例246中国舞蹈学(第四辑)如,当下新兴的舞蹈人类学学科研究,在关注舞蹈本体研究的同时,以一种更加整体性的角度把舞蹈放置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由此深刻理解感悟舞蹈之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使我们重新定位舞蹈艺术在社会生活的地位,并再度审视舞蹈艺术之于文化政治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而让

14、我们感知舞蹈不单单是一门艺术学科,更是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旁支,重新体悟舞蹈艺术对于人、对于人与人和对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舞蹈史学家在进行舞蹈史学研究过程中,部分研究者常常出现“就舞蹈谈舞蹈”的现象,欠缺一种更加广泛的学科视野和研究思路。所以,我们应当拓宽学术眼界,从狭隘的舞台艺术研究这一研究范围中跳脱出来,以“大文化观”的角度和视野去看待舞蹈艺术,进入广阔的田野,将舞蹈置于特定场域背景、社会风俗和文化环境之中,收获一个更宏观的研究结果。同时,舞蹈研究者也要防止将研究视野局限于舞蹈艺术学科本身,而是时刻关注他者学科的学术研究走势,与他者学科增益互补,在取其精华的跨学科研究中逐步完善、发

15、展舞蹈学科的研究。三、研究维度:以诗通意,打通“诗”与“史”之关系(一)陈氏治学方法 诗史互证,系统融合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较正史典籍于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古代诗歌词作常常是文人雅士们纵情抒怀、畅意表达的重要载体,但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之下,诗词歌赋不仅仅是文人墨客们想象力和情感性的结晶,更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夸张性表意,因此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便与正史典籍保有着同等意义的史料价值。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引诗为证”的滥觞,延续“至清代乾嘉朴学以 无征不信 的面貌出现,文字、音韵、训诂乃至目录、版本、谱牒、野史笔记,等等,无不被他们用来作为考定史实、

16、解经说诗的佐247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证。”a因此,陈寅恪先生所主张的“史诗互证”研究方法是在前代史学家“引诗证史”这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沿袭、完善而来的,也是其著作论述中运用最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陈氏所倡导的诗文证史、诗史互证之法在历史人物研究中的运用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文证史,即以诗文做史料,以补充史书记载之不足或纠正其谬误,以求更为准确和全面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第二方面是以史释诗,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考辨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家生活的特定历史环境,以求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b陈寅恪先生借诗文、词曲、歌赋等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精华加以剖析,

17、以其隐含的历史史实来填充史学文献中模糊、欠缺的部分,再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反向证明、解释历史人物的背景及言行,形成“史诗互证”的治史方法。(二)舞史研究启示 诗文证史,窥探昔日舞容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自幼便接受严苛全面的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不仅能文、能诗、能书,更是保有着雅量高致的艺术素养造诣和独具慧眼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诗词歌赋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中国文人雅士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他们寄情抒怀、描绘现实的重要表现方式,更体现着他们的文化涵养和艺术素养。所以,我们倡导中国史学家将“诗文证史”纳入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之内,通过文学诗歌作品来考察历史真相,使之成为史学家们进行学术考证和

18、学术论断的主要研究方法。诚然,在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中,我们更能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流中探到舞蹈与诗歌的密切联系。具体而言,中国古代乐舞可分为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两种类型,而乐舞作为古人寄情抒怀的重要表达方式,凭借着动人心弦的艺术吸引力和艺术震撼力引得千万文人志士纷纷提笔作诗,以记录下乐舞艺人活灵活现、闲婉柔靡的相貌以及妙态绝伦、轻捷婉转的舞姿形态,于是,在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歌赋中我们得以窥见昔日的舞人、a高华平.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兼与万绳楠先生商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6):80.b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40.248中

19、国舞蹈学(第四辑)舞姿、舞容。因此,舞蹈和诗歌这两种看似不相及的艺术门类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微妙缘分,使得许多舞目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同时,在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又细致地刻画了有关舞蹈表演的场景,所以文学作品中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自然也成为中国舞蹈史学家最为钟情的文史研究材料。例如,在对中国古代各朝宫廷乐舞进行研究时,我们常常能从文人志士的诗词歌赋中找寻到古代乐舞伎人的神态表情、舞姿动作和韵律特征,文人墨客们将作用于视觉感官的肢体语言诉诸文字语言加以升华,将动态的空间舞动转化为静态的文字表达,以极其简练而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动静相宜、婀娜多姿的舞动画面,为

20、我们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历史遗存,同时也为我们考证古代乐舞名目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留下宝贵的史料支撑。例如,有着“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又如“正色洋洋,若欲飞翔”的鸲鹆舞,更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剑器舞,等等,文人志士们以华丽优美的辞藻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著名舞伎的舞技和舞容,让我们看到遥远时期舞蹈先辈们的舞动方式。由此可见,中国舞蹈史学家常常以诗文证史,并将这广泛运用到舞蹈史学研究方法中,将诗歌史料与舞蹈艺术相通,将舞蹈史学研究建立在诗词歌赋的史料考证之上,运用理性、求实的史学研究方法探究感性、表意的舞蹈艺术之美。四、研究向度:古今对话,注重历史与当代的结合

21、(一)陈氏治学方法 古今“同情”,接近历史真实“陈寅恪的阐释学理论建立在其中国文化本位思想上,一是体现在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二是在具体阐释方法上要搞好古典与今典的辨认和疏解,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融合过程才能获得共249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识和通解。”a具体而言,陈寅恪先生主张“了解之同情”,是要求中国史学家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时要回归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去,不能以当代社会中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另外,所谓“处理古典与今典二者关系”便是陈寅恪先生不仅重视考据的能力,更注重解释文章能力的表现,这就需要学者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去判

22、断、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写作心态。就如陈寅恪先生在其晚年著作柳如是别传中所言:“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换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b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所主张的“了解之同情”与“处理古典与今典二者关系”这两种治学方法,鼓励史学家在做史料考证时应保有“历史距离的同情心”,尽量站在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背景中推敲和考证当时的风俗人情、文化追求和社会思潮等时代真相,所做出的历史考证和学术解释不能超出那一时代特定文化思想的约束和标准,试图与历史人物产生身份置换,体味他们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情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真相、探究历史史实。

23、(二)舞史研究启示 博古通今,“近真实而供鉴诫”陈寅恪先生主张“了解之同情”与“处理古典与今典二者关系”这两种治学方法,在二者中彰显了陈寅恪先生“近真实而供鉴诫”的治学原则。所谓“近真实而供鉴诫”便是要求中国舞蹈史学家在面对处理历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时应保有客观工作、辩证统一的学术立场,也即我们应当严肃客观地看待与处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与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当代学者在考证古代史料时,因古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不同,在进行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中会不自觉地带有相当的主观意识。所以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应当站在古人那个特定时代和思想的立场上做出判断,在“神游冥想”的共同体验之上做到“古今同情”

24、,细致了解当时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细细揣摩古代艺人或文人a刁生虎.陈寅恪与钱钟书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之比较J.史学月刊,2007(2):101.b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三联书店,2001:7.250中国舞蹈学(第四辑)因身份地位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导致在思维心态和艺术主张等方面出现的差异,给予前代艺人或文人的身份地位和艺术作品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考据视点和考据认知。例如,从史料中看西周时期的六舞,无论是黄帝“圣德如云,团聚万民”的云门,还是舜帝“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大韶,黄帝、尧帝、舜帝、禹帝都统划为文舞,其舞蹈风格都是文质彬彬、体态极佳。然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文献资料中

25、的部分内容值得商榷:“原始时代所处的历史环境,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出现像 周礼那般遗留给后人那样温文尔雅的舞蹈,相反,原始时代的舞蹈更多反映的是氏族们炫耀武力,以及由无数尸体换来的野蛮战争的胜利。”a所以,六舞 之中的文舞所显现出“文质彬彬”的表象并不是那个时代的背景特征,而是按照周代“制礼作乐”的治世观念用乐舞来约束礼的政治手段,所以出现了“制礼作乐”的政策和周代末年“礼崩乐坏”的结局。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近真实而供鉴诫”的学术主张启示中国舞蹈史学家们在考证前代艺术时,首先要对原生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进行了解,考察那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物质生活和

26、意识形态,在头脑意识中梳理出那一时代大致的历史基本状况。其次,中国舞蹈史学家则要瞬间抛掉自己作为一名“当代人”的身份意识,在“神游冥想”中置换为特定古人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经历,理解与体悟古人著书立说时的思维和义理。最后,融入自己身为一名“当代学者”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以“昨日之理”启示“明日之事”,在时代关照下让过去服务于未来。如此,中国舞蹈史学家方能站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本貌,将史料进行传统与当下的应用连接。a朱兮.对六舞历史内涵的一点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4):111.251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结语陈寅恪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四大史学家

27、之一,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稳重的学术功底奠定了学术地位,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他所信奉的精神理念,更是其学术价值的追求和目标。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继承中国传统考据学的精华之上,将西方先进前卫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路加以借鉴、融合和创新,形成以“广收群籍”为基本的史料考证、以“文史结合”为基本的研究视野、以“诗史互证”为基础的研究维度和以“古今同情”为前提的研究向度,颇具系统性和严谨度的治史方法使他自身在史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回望中国舞蹈史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过于单一固化,我们亟待丰富和发掘新的研究思路和治学方法,若仅靠固有的研究套路进行考证便只能故步自封,无法取得“质”

28、上的飞跃和进步。因而,陈寅恪先生对于治史方法的总结和创新,不仅是其学术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中国舞蹈史学家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发散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维,启示我们当今的中国舞蹈史学家将考证能力、思辨能力和求解意识贯穿于治史研究中,使得史实与理解兼备、考据与义理并举,并在跨学科研究和比较学研究中增益互补,从而完善和发展本学科的研究范式与学术体系。355内容摘要与关键词陈寅恪治学方法及对舞蹈史学研究的启示王一唯摘要: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学大家,其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不仅响彻国内外史学界,秉持的治史方法更加为后人受用。本文以陈寅恪先生所秉持的治史方法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材料之广搜群籍、研究视野

29、之“文史结合”、研究维度之“诗史互证”以及研究向度之“古今同情”三个层面给予阐释和分析,旨在通过对治史研究方法的分析和阐述给予中国舞蹈史学研究启迪和思考,从而丰富并完善中国舞蹈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以资为中国舞蹈史治史方法提供可供观照和借鉴的研究范式。关键词:陈寅恪;研究方法;中国舞蹈史Chen Yinques Learning Metho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Study of Dance HistoryWang Yiwei(Dance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Abstract:

30、As a master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Mr.Chen Yinques academic views and theoretical thoughts were not only echoed by historians at home and abroad,but also his historical governance methods were more useful to later generations.This paper takes Mr.Chen Yinques historical governance methods as the r

31、esearch object,and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the wide range of research materials,the“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in the research vision,the“mutual proof of poetry and history”in the research dimension,and the“sympathy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in the research dimensi

32、on,aiming to enlighten and reflect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ance hist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his historical governance methods.In order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356中国舞蹈学(第四辑)Chinese dance historiography,and provide a research paradigm for Chinese dance

33、 historiography to observe and learn from.Key words:Chen Yinque;research methods;history of Chinese dance浅析物哀美学视域下的日本舞踏陈铱泠风 王玉摘要:物哀美学是一种根植于日本人行为活动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类别,亦是日本人民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追求的一种内在的美学习性和价值观。诚如我国学者李泽厚先生曾经说的“忧伤在一个人的意识与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种十分重要而显著的情感”。鉴于此,也就是说物哀的情感是悲哀的,那么物哀美亦同时拥有悲剧美的特质。日本舞踏在反叛中诞生、在撕裂中

34、重生,具有浓烈的悲剧性,且在日本是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从物哀美学的视角出发,对日本舞踏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了日本独特“物哀”美学的核心美学思想,及其对舞踏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彼此内在的联系。本文还对舞踏的创立者土方巽和大野一雄其所表现出的“异化”的舞蹈形式进行了剖析,并对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理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舞踏;物哀美学;悲剧美An analysis of Japanese Butoh in the Context of the Aesthetics of Material SorrowChen Yilingfeng,Wang Yu (College of Music,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aesthetics of material sorrow is a categ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rooted in the behavioral activities and ideology of the Japane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