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792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6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教育教学改革自1990年设立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从单一性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目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40余种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已经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形成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同向同行的局面,顺应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印记依然存在。必须破除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固有模式的影响,从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模式方法、实践路径等各维度加快改革创新,建构具

2、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态势自1997年第一篇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文献发表以来,截至2022年8月底的25年间已有1 581篇相关研究文献问世。其中,期刊论文1 343篇、会议论文169篇、学位论文69篇,与“产学研”或“产学研用”相关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120篇。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7篇、学位论文3篇。涉及“一体化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基金项目:2022 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NYJG2022144)、(LNYJG2022141);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办 202

3、1254 号);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G21DA013)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李先春1 高 云*1 安百钢1 李胜利2 樊增广3 陈星星4(1.辽宁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51;2.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51;3.辽宁科技大学 教务处 辽宁 鞍山 114051;4.辽宁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鞍山 114051)摘要:通过文献梳理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态势,认为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印记依

4、然存在,以“政产学研用 一体化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题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亟待重点强化。从“组织决策、规章制度、教学管理、资源保障、成果产出”五个维度,对“一体化”体系建构进行了阐释。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构;政产学研用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58(2024)(01)-016-03 17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生”的文献36篇,其中期刊论文29篇、会议论文6篇、学位论文1篇。以“政产学研用 一体化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题的文献还没有检索到。在已取得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相关成果中,冯丹娃等针对现阶段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

5、“培养模式单一、创新意识不强、教师队伍结构单一、高校与企业合作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高校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廖霄梅等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结合政府、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应用单位和用人单位等经济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以政策为引导,产业应用和企业为导向,学校为主体的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体系”。2上述两篇文献虽然都是关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研究,但并没有对“政产学研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关系及协同机制作专门阐述。杨徽等认为,政用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新趋势,就此提出了“顶层引导、核心实践、需求契合、立体聚焦”培养模式

6、,并以某单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3。焦露等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在对某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过程、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引导、人才互动、资源共享、平台运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保障机制4。这是迄今为止仅有的阐述政产学研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文献,但仍然未能论及“一体化”培养深层次的协同机理。由上述文献梳理可见,相关研究及实践是缺失的,即便是有也并没有形成理念共识和实践趋势,以“政产学研用 一体化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题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亟待重点强化。二、“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

7、资源主体在完成某一目标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成效既取决于各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更取决于体制机制,无论是哪个方面不顺畅都会使协同效果大打折扣。为此,要形成协同效应必须在协同过程中建构以制度化和法治化为基本前提保障的“一体化”体系,以利于在“自愿性、平等性和让渡性”原则指导下,将各主体融合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同向同行实现协同目标。“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建构,将使“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多主体、多指向的协同成效更加显著。(一)组织决策“一体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协调、不作为的现象,即便不至于相互掣肘,但协同不力而引发空耗的情况却也常见。之所以会出现协同不力的空耗现象,根本

8、原因在于组织松散、政令不一。组织松散、政令不一是所有协同关系的最大“软肋”。传统的协同培养组织机构多半是虚设一个“委员会”,各方有一个代表在委员会挂职,委员会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也不开展任何实质性工作,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各自为政,遇事现沟通,诉求各异的不同主体很难形成协调一致的合力。为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过程中的空耗问题,必须建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决策“一体化”体系,统揽全局、统一指挥,使之目标一致、政令畅通5。成立由政府牵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组织决策机构,负责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大事项。做到有顶层设计、有发展规划、有工作目标、有保障措施、有监督机制、

9、有评价方案、有奖惩标准,肩负起组织责任和管理责任,引领各主体凝心聚力,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价值理念,把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二)规章制度“一体化”“政产学研用”作为资源禀赋各异的不同主体,如果没有制度化和法制化约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很难做到协调一致的。建章立制是一切行为规范的必要保障,必须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各主体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效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靠政府去“拉郎配”,或某些主体间“你侬我侬”的情感求取或施舍。在决策组织机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各项责任和义务的必 18 2024年第

10、1期总 第 2 2 0 期教育教学改革要践行度。明确规定“责、权、利”之间的承续关系,明确“一体化”规章制度体系的法律效力高于各主体自身所涉有关事项的规章制度,有效规避不同主体间的制度冲突对“一体化”规章制度体系执行力产生扰动和削弱,形成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各主体既不能虚位、缺位,又能够适位有为、有为有位,确保责任与权利平衡,义务与回报对等。决策组织机构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纠正偏离制度规范的行为,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文化的形成。(三)教学管理“一体化”在人们的认知习惯中,教学管理完全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用人单位并无多大关系,实则不然。当

11、代社会在学科不断分立的同时,知识整体化又在不断加速,产业转型、产品换代、业态演变,都在不断颠覆着人们的传统认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实验方法、科研手段等所造就的人才素质结构能否与当代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能否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能否满足相关企业的现实及未来需求,都不是高校自身能够把控的,需要多方现实需求的反馈和对未来的预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各主体共同参与。“一体化”建构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实验方法、科研手段、能力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建构应充分体现并最大

12、限度兼顾各主体的主旨诉求,绝不能出现把某一方的意识强加给另一方的行为。“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建构既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更要有灵活的动态性,以顺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产业变革。灵活的动态性并不是可以随意变更教学管理体系,而是根据国家、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由各主体协商提出预案,再由组织决策机构研究确定方可实施。(四)资源保障“一体化”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除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必要的资源保障。不同主体的资源各具优势,需要集中各主体的优势资源才能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政府最有力也是最权威的资源是政策,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惠及协同

13、培养的各主体、各方面。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直接、最关键要素,高校内部的导师单从数量上原本就不足,多数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须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并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让每一名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由双导师甚至是多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重要资源是科研平台,同样不能寄望于高校自身来满足需求。一方面政府出资并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及社会游资与高校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补偿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现有科研平台,使各类平台功能得到最有效发挥。各主体必须有全局意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彻底消除本位

14、主义思想,使各类资源能够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优先利用。(五)成果产出“一体化”成果产出“一体化”不单是指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成果,而是在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有协同主体的成果产出都应实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在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的科研成果产出过程中,除了政府要给予大力扶持外,高校必须利用自身的人才及智力优势积极参与,为协同主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创新动能。各主体在科研成果产出过程中积极创造机会,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广泛参与,了解社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并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高校可将最新科研成果的产出过程作为科研创新的案例用于教学,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

15、维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过程中,其他各主体主动给项目、融资金、借平台、帮中试、助转化,在助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成长的同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下转第22页)22 2024年第1期总 第 2 2 0 期教育教学改革(三)形成性评价体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理念,改进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学校与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导向作用、诊断作用、反馈机制、激励机制、改进机制的实施。课程形成性评

16、价方案由学院学科组负责制定,各课程负责人及教师参与,实施前需通过学院论证,并报教务处备案。学院、任课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实际需求确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在教学方案中精心设计具体环节,在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作业、小论文、小测试、课堂讨论、实验等环节进行考核时,注重学生互评、自评环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统一评价标准,减少教师个人认识方面的偏差与随意性,及时、准确、公正地给予评价并做好记录,记录留存学科组备查。不同课程考核指标和赋值可自行调整,原则上过程性考核指标不少于3种。参考文献:1 李倩,施瑞盟,李小明,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考核的改

17、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34):61-64.2 刘伟东,屈华,于景媛.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3(1):44-47.3 刘萍.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实践和反思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4):104-108.4 唐祝兴.高校形成性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1(23):13-14.5 武清雅.高校实践育人线上线下协同机制建构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2.6 李振红,柯旭贵,王安哲,等.信息技术在课程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22(2):31-32.7 冉美承.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

18、学,2022.8 苏文秀.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3):99-101.9 何丽,王晓.数据结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9):119-123.10 任红锋.大学英语教学精准评价、以评促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1(5):19-22.为现实生产力。毕业生作为教育的特有成果产出,就业创业是“一体化”培养的收官环节,各主体对于吸纳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帮扶其创业同样应当负起应尽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三、结 语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建构需要多主体在“自愿性、平等性和让渡性”原则指导下协同达成,建构的过程应该是

19、渐进的甚至是反复的,但方向一定是逐步优化完善的。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内,不能强求甚至强制哪个主体必须与其他主体协调一致,而应该通过政策导引和共赢的牵动自觉与整体同向同行、行稳致远。*通讯作者:高云参考文献:1 冯丹娃,张睿.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7(2):52-54.2 廖霄梅,魏锋.研究生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8):31-33.3 杨徽,胡旭东,吕谷来,等.政用产学研协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6):555-561.4 焦露,邓越升,杨睿.“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贵州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才智,2021(4):110-112.5 何丹,冯涛,张景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1(11):76-77.(上接第1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