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53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中 共 伊 犁 州 委 党 校 学 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420232023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3-09-01【作者简介】开丽曼 阿地力(1993),女,新疆伊宁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开丽曼 阿地力(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400)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的宣传口号,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思想、“大一统”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理论内在逻辑,从自在生成到自觉醒悟的历史生成逻

2、辑,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实行民族政策方针形成的实践逻辑。其生成逻辑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铸牢D O 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3.04.009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3)04-0050-0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策措施。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

3、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并将其写入党章。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体系。这些论述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要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的宣传口号,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思想、“大一统”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继承与创新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多样的理论逻辑。(一一)马克思

4、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理论指导识生成的理论指导1.“类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依据。在直接意义上,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费尔巴哈在 基督教本质 一书中从内在生活层面把“类意识”概念解释为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从外在生活层面提出了“类存在”概念,并阐释为一个人的本质被包括在社会群体中、反映在社会关系的联结中,在宗教、法律、道德、科学等精神层面实现人的“类本质”。马克思理解的“类存在”“类本质”与费尔巴哈又有根本的不同,马克思把“类”看作是人的本质,把人自身作为“类存在物”,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由实践活动创造的。他认为人在满足自然需求时不仅催生

5、了各种社会需求,而且还根据这些社会需求实现人的实际劳动生产。马克思批判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为科学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奠定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汪信砚,柳丹飞.论青年马克思的“类”概念对马克思 手稿 中“类”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7.50No.4 20232023 年第 4 期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之中的个人是类存在的、具有类本质的、过着类生活的个人。在中华民族形

6、成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致力于创造共同的生产劳动和前途命运,形成了客观上的民族共同实体,也逐渐凝聚了具有共同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于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意识。2.“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性根源。在现实性意义上,人是社会关系性的存在物。人类对人的本质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未完全出现,关于人本质的研究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理性的程度。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里提出,一个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所特有的抽象对象,从现实性角度来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对人本质的具体规定也随之改变。人的社会性本质是特定性和历史

7、性相结合的,作为客观社会关系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历史推进演变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经济利益紧密衔接,文化交流不断融合加深,狭隘的特殊性日益减弱,最终融汇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性基础。3.“真正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论指向。在理想性意义上,人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的各种著作中,氏族、部落、民族、家庭、国家、阶级、资本甚至共产主义社会都被视为共同体,他最为关注的是何种状态的共同体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 摩尔根 古代社会 一书摘要 中,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匮

8、乏,个体存在的人需要利用群体和集体的合力补缺个体力量的单薄”,个人并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生产方式将个体成员从原始共同体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但又完全依赖于物,被“资本”奴役,这时的资本共同体仅仅是一种外观的“虚幻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彻底消除,以“自由人联合体形式”存在的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为了达到个人全面解放、各民族完全融合和国家繁荣发展状态的真正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体系的一脉相传和推陈出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接了人类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

9、正的共同体”进发的历史使命与期待,以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各族群众互利共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二)“)“大一统大一统”思想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传统文化基础成的传统文化基础1.天下一家:“大一统”思想的政治追求。大一统的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周人分封诸侯王以统辖一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观念开始成形。春秋战国之后,秦汉统一天下,真正实现了“大一统”。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扩张自己的统辖疆域,争取实现更大地缘范围上的统治,持续输出各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意识。在历代大一统国家建立时期,国家统一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各民族有机会修身养性并安定

10、生活,因此大一统思想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团结一致齐心合力追求“天下一家”的政治追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2.求同存异:“大一统”思想的内在方法。中国自古以来国土广阔,民族多样,每个民族具有本身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差别,倘若以统一的标准进行统治,必将会引发不满,增加推翻统治政权的危险。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多民族的布局注定了求同存异的价值选择。礼记 王制 中提到了中华各个民族有属于自身的风俗习惯,因此,要注重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不要求强制转变原有民间的风俗。积极融纳各民族的文化习惯,这些观念和政治实践源自古人的深刻智慧。因此,历代

11、统治者们把“求同”视为根本要求,以保证政权的合法性。各地各民族必须承认和接受中央集权政府的统辖,同时把“存异”视为统治者对各民族的重视,允许各地方政府和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俗进行治理,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风俗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61年版译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6.牛得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 J.求索,2004(3):4.51No.4 20232023 年第 4 期惯,进而稳定统治阶级的管辖。3.有教无类:“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共识。在多

12、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中,朝廷对地方的统治需要借助于培育统一的文化认同力量。“有教无类”本来是儒家的一个教义,后来统治阶级用它作为合法性教育来教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文化层面,对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一视同仁,并统一推行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主张;在政治层面,通过思想教化使各族人民充分认同现有政权的合法性,从而稳定“大一统”统治。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下令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等政策,直接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中华文化日渐成为主流趋向,“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三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3、民族观中国化:中华民族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逻辑机理同体意识生成的逻辑机理1.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统战思想的理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统一阵线建立的重要性,为此呼吁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团体协同建设民主统一战线,并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是共同体思想理论的早期实践。在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建立了反对封建剥削阶级和国民党独断专行的工农联盟统一阵线;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发表了 八一宣言,表示有意愿和各党派团体和华侨华人同心协力共渡难关;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最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才能击败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局势提出要勇敢地放弃关门主义,并采用一切团结统

14、一的方针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合作才可能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并促进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调动派遣国内外广泛的积极因素,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有生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当时统一战线的共性,并提出我国统一战线是基于工农联盟支持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领导的广泛联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创建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共同体理论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著名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随后,

15、费孝通先生整理编辑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出版。他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融合为一个相依为命,密不可分的统一民族实体,各民族成员具备了深度的民族认同意识。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内部结构中五十六个民族居于根部,整体中华民族处于顶层,中华民族是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也属于民族,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科学辩证的”“中华民族和它所包含的五十六个民族都称为 民族,但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多层次的多元格局”。中华民族在本质上是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内部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发展是一个从自在生成到自觉

16、醒悟的长期历程。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对于增进民族情感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上古时期,黄帝是中华人文的始祖,他联手炎帝的部落共同打败了蚩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黄帝和炎帝作为部落的首领,统称他们的势力范围为“炎黄子孙”。商周时代,成汤被敬称为共同之主,并把统辖地界延伸到边缘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周灭殷后,武王为统治之便,开辟与少数民族地区来往的交通道途。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通过经济贸易联络、联姻和亲与战争侵吞等方式促使各民族相通融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建了国土政权完整统一的国家体制,大量驻军被派往东南、

17、西南、北方等边界,并通过通婚结亲促进了秦国界域内部落交融整合的局面。隋唐时期,唐朝统治者提出“华夷一家”的思想观念,施行联姻等政策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清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提出了满族、蒙古族、汉族等三个民族一视同仁的说法,摒弃庞光华.论语“有教无类”新解 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1):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942.52No.4 20232023 年第 4 期了不利于民族融合的“华夷论”,大一统观念进一步强化。(二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184

18、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野蛮“破门而入”。在现代危机面前,中国各行各界的仁人志士们积极寻找救国之策。梁启超先生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在其撰写的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里“中华民族”出现了多达7次以上,梁启超倡议除了各个民族之外应当提倡大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在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里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中华民族一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等言辞陆续成为表达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具体解说词。1911年,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经过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把唤醒各地区中华儿女和救国民于水火当作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自知识青年拓宽至工农

19、阶级团体,活动领域自首都扩展到全国各省会城市,解救国家危机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形成并迅猛发展为不可抵挡的力量。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实现了从被动式到能动性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鼓舞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革命有生力量。(三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证在土地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没有消除列宁的“民族自我决策”的影响,1931年11月7日,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宣言 确认了各少数民族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但由于苏维埃共和国存在时期较短且因控制地区的局限性,“民族自决”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只是一个观点而已,从未真正施行。面对严峻的抗日战争形势,1935年12月

20、,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并与国民党取得和平协商。1938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公布 八一宣言 正式提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共合作的倡议下全国各族人民参与到抗日战争的时代潮流中,谱写了全民族全社会参加抗战的非凡诗篇。例如,东三省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竭尽全力坚决对抗日本侵略者,并通过参与停课歇工和参军入伍等形式加入抗战;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组成后援会助军作战,通过游行示威呼吁抗战。在各族群众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意识再一次被唤醒。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推行的民族政策和实践活动,巩固

21、了各民族的整体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一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和提供建立和提供民族关系法律和政治保障民族关系法律和政治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族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留存着失调欠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民族群体之间团结统一的关系滞缓推进。1949年至1954年,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有利于新中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方针,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国策并写入宪法,强调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赋予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合法权利。中国共产党不仅承认和倡导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张,而且将其贯彻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即使

22、“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清醒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指导,正确地辨别真伪,分清是非,揭露和驳斥反革命集团“左倾”思想,坚决维护了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团结统一局面。(二二)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恢复和加强民族工作的恢复和加强民族工作的发展路径发展路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共产党就“民族问题的本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结论进行纠错修正,维护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统一,在制定统一战线政策中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进行拨乱反正。在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里,正式提出必须进一步推进新型民族关系,坚决维护全国上下团结一致,集中分析了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之后的民族工作提供

23、了参考示范。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基于当时形势着重倡导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各族人民要同心协力达到和平共处陈剑安.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3No.4 20232023 年第 4 期的美好局面,进一步要求重视维护好民族文化,并积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不移走坚定不移走

24、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概念。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抓紧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同步建设,增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念上升到全国民族工作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 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25、,明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地位,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发展必须遵循的途径,必然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长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现代形态。四、三大逻辑统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启示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并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一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随全球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资本主义的虚假“人权”思想开始腐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西方分裂势力屡次干涉我国内政,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干扰了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交往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经历一定程度的文化碰撞。

2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族人民必须严守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战线,整顿一切破坏思想意识形态和民族团结的歪风邪气。保卫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关键要义是政治立场不可动摇,自觉形成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共同认识,提升各族群众明辨是非的洞察力,严密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和“自由人权”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站位的统一。(二二)民族共同体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民族共同体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生活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利益关系纵横交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27、共产党颁布了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和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劳动生产能力,增强了中华各民族彼此间的基本认同,提升了整体利益至上的认识境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得以巩固。我国之所以能在本世纪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统筹兼顾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平衡融合了两个文明之间的纽带关系。鉴于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就要正确协调不同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平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分彼此共同努力的思想内涵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融合为一体,发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能动作用。(三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

28、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遵循着守护世界和平推进共同发展的国际交往原则,并提出了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希望与世界各国共同遵守执行。“两个倡议”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弘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而且提炼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藏着的休戚与共的中心思想。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形势正在持续变化,中国共产党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并对全球公共问题和突发情况建言献策,携手推动世界市场向平等互利、实现共赢的方向前进,从实行“一带一路”国策到抵抗新冠肺炎疫

29、情,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肩负着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因此,我党与世界各国共同享受发展心得,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堪当大任的崇高风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密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J.中国民族,2021(8):4-7.54No.4 20232023 年第 4 期不可分的理论逻辑、深厚广博的历史逻辑、有条不紊的实践逻辑。三种逻辑理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而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启示。当今全球环境和国际趋势正在发生深刻演变,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意识形态斗

30、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因此,只有持续深入地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功抵御各种分裂思想的侵蚀,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福祉提供重要思想保障。责任编辑:魏军红参考文献:1 荣震华等翻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 M.昆明:云南教育出

31、版社,2011.7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大学学报,1989.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 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秦龙.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 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12 王海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及其实践抉择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5-44.13 罗浪沙.论马克思与滕尼斯共同体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阐释及当代价值 J.理论界,20

32、22(8):22-29.14 李静.高恩召: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15 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 J.民族研究,2018(6):1-123.16 何星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与创新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5-12.17 李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45.18 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 J.思想战线,2018(44):70-74.19 王延中,宁亚芳.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关系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99-109.20 卢成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J.新疆社科论坛,2022(2):34-41.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