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473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技史与科技传播研究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仪德刚,吴欣颖(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摘要:为了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戊戌变法时期国内学者已开始创建近代农学社团。以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农学会为中心,梳理我国近代农学会的发展历程和各学会的主要活动,分析各学会的宗旨、成员学缘、学术交流等,明晰我国近代农学会发展的特征。我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加快了先进农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对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关键词:近代中国;农学会;创建发展;学缘关系中图分类号:G3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14(2024)02-0060-05Establishment and

2、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Agricultural SocietiesYI Degang,WU Xinying(College of Humanities,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transform China s backward agriculture,scholars in China began to estab-lish moder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during the Wuxu reform period.Focusi

3、ng on the Shanghai Agricultur-al Society,China Agricultural Society,and China Agricultural Societ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in China and the main activities of each society.It analyz-es the purpose,academic links,and academic exchanges of each so

4、ciety,and clar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in China.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in China accelera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in China and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t

5、 that time.Key words:modern China;agricultural society;creating development;academic relationship收稿日期:2023-12-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14)。作者简介:仪德刚(1971),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物理学史和科技战略。E-mail:。2024年3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Mar.2024第39卷 第2期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9 No.220世纪初,我国受到西方新学思想影响,为

6、了获取先进的农学知识,改良我国农学落后的境况,开始效仿欧洲创立各种农学协会,并在民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个时期,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农学团体数量众多,并且学校学术社团和地方社团开始出现,这些社团在沟通中外农业知识以及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有关近代农学会的研究文献有:朱英1讨论了农会在近代中国的产生、演变、发展以及影响作用;胡振宇2以留学归来的农科生参与中华农学会活动这一侧面来研讨分析他们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张丽阳3梳理中华农学会自 1917年成立后,直至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然而,对于近代农学会的整体发展演变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分析。鉴

7、于此,本文拟以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农学会的创建为中心,对我国近代农学会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探讨。1 我国典型农学会的创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深受其害。为挽救农村经济危机,晚清政府及一些民间先进人士积极倡导农业改革,为农业复兴寻求出路。农学会第2期仪德刚,等: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61在诸多方面不同于一般农民协会,农学会的成员往往具备更丰富的教育经历和理论知识,因此农学会大多主张通过翻译外国专著、开设学堂、培养人才,以及在国内推广和研究新的农业工具、技术与知识,促进农业发展,扭转农业衰败的形势。学术研究、传播与交流便是农学社团存在和发

8、展的生命线。中国近代陆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农学会社团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其中典型的包括上海农学会、中华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1.1 戊戌变法时期上海农学会的创建1896 年,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蒋黼四人牵头在上海发起成立务农会,后改名为农学会。该协会主张“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弱之原”,其主要活动有“立农报、延农师、开学堂、译农书”等,旨在通过农学会工作达到“俾中国士夫,咸知以化学考地质,改土壤,求光热,以机器灌溉,精制造之法之理”,全面推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之发展。在戊戌维新失败后,上海农学会因不干预政治、注重学术、有益于民生,未被保守派查禁,是当时少有的几个维持下来的学会之一,故该学会

9、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农学会创办有会刊 农学报,1897年5月创刊,1906年1月停刊,共出版315期,内容主要是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科学技术的介绍、整理和引进,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诸多方面。苦于语言不通,学会于1898年创办南洋公学东文学社,聘请日本驻沪领事馆人员担任义务教员,为翻译工作培养日语人才,该社培养的学生如王国维、沈纮等曾多次翻译日本农书,并刊登于 农学报。此外,上海农学会还出版有 农学丛书,翻译大量外国农业书报,丰富国内近代农业科学知识。上海农学会的四位骨干在农学会创建时期均为无实际官职的士绅,其中罗振玉、蒋黼二人为附生,徐树兰为举人,朱祖荣则为廪贡生。4通过上海

10、农学会与 农学报 的工作,四人逐渐在士林中崭露头角,其中蒋黼于1906年任职晚清学部四品咨议官,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罗振玉于1909年补学部参事官,兼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1.2 北洋军阀时期中华农学会的创建1916 年秋,王舜成、陈嵘、过探先、唐昌治、陆水范等人在上海筹备中华农学会5。1917 年1 月,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知识,求农业之改进”6,创始会员中美日留学归国人员有50多人。中华农学会创办的刊物较多,其中会刊是 中华农学会报,名称数次变更,先后有 中华农学会报 中华农学会丛刊 等。1918年创办,1948 年停刊,共出刊190期。刊物的译

11、介形式和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翻译和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经济、化学、工学、农作物、病虫害、园艺和水产等众多领域,其中最多的是农作物研究。该刊物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农业学术期刊。不同于上海农学会核心成员的晚清科举士绅背景,中华农学会主要成员由留学生构成,根据中华农学会 会员名录,1917至1918年留日学生69名,留美学生7名,国内学校毕业学生计56名。7由于19世纪末的日本留学热潮,留学日本的农科学生在中华农学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学会创始成员中亦有体现,如王舜成是东京农业大学农学士、陈嵘是日本北海道农科大学林学士。1.3 五四运动后新中国农学会的创建中国近代农科留学生以留日、留美居多,此外,也有一部

12、分留学生前往现代农学发源地欧洲求学。蔡元培曾在1914年指出:“今世农业之发达,首推美、法二国,惟美国偏重大农业,而法国则偏重小农业。输入法派农学,似于我国尤为相宜。”8据杨瑞统计,1919年 3 月至 1920 年 12 月,赴法勤工俭学者共计1 576 人,其中在国内毕业于农业及农业专门学校者就达 30 余人。9新中国农学会于1924年在法国成立,协会早期以留法农学知识分子为主干,兼有部分留学欧洲其他国家的学农人士参与其中。新中国农学会的主要活动有开展农学研究、引介西方农学、沟通中欧农学交流、促进中国农学发展。1926年,因协会会员多数回国,协会迁至国内。7新中国农学会以“联络农学同志,研

13、究介绍新农业学术及改进中国农业”为宗旨,早期重视农业教育和研究,开办示范农场,出版新农通讯,呈现出“学理化、科学化、体制化”的特征。1933年后,强化农业调查、开发西北等,关注视角出现了“社会化”的转向。抗战爆发后,协会被迫西迁,会务工作基本停滞。中国近代早期的农学协会,通过吸收引进外国农学知识和技术,以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早期协会的主要活动是开展农学研究,促进国内外农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各协会创办的农学期刊,介绍和传播农学知识,对推动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62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 我国近代农学会的发展随着农学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报刊出版和学术活动不断推进,各个农学会

14、逐渐形成自己的系统和规划。在民国时期商界、政治界和学术界等各派力量分化重组的背景下,多方学派分别在全国的中型大型城市站稳脚跟,农学会也逐级形成自己的规模。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各种类型并存,所以导致农学会组织在南方和北方的长期对立。2.1 政治影响下的农学会发展1912年2月,丁辛垞在上海发起中国农业促进会,自任临时干事长。中国农业促进会是民国时期首个出现在上海的农业团体,该促进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着学术研究和发展实业的名号为民国政府服务,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中国农业促进会扩张迅速,至1912年7月底,会员规模高达3 000人,为管理这个规模增长过快、结构松散的组织,促进会推举徐绍桢为

15、正会长,并与陈振先掌管的农林部达成合作。此后,中国农业促进会通过政治力量的推动,进一步向全国拓展规模。1912年12月,北京农学会成立,农务司长陶昌善、山林司长胡宗瀛分别任该会会长、副会长。北京农学会同样与农林部关系密切,并且较上海同时期的促进会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配套设置等方面都更为完备,例如:在人员构成方面,入会人员必须在国内外高等学府学习农学、林学、水产学、博物学等相关专业,且需要两名以上的成员介绍。在规章制度方面,北京农学会明文规定了会员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投票权、工作时间、休假安排等权利与义务。虽然北京农学会在体制上有发展为全国性农业学会的潜力,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会员势力

16、范围仅限于京华地区,在南方发展效果不明显。由于此类农学会与政治实体关系密切,受不稳定的政治时局影响,难以全面地发展其成员规模与学术研究。2.2 高校农学社团兴起相较于中国农业促进会和北京农学会这一类与政府农林部紧密相关的农学会,植根于高校的农学社团发展稍晚,但两类基本属于同一时期。1912年,林学会依托于北京大学农科成立。次年,国立北京大学农科校友会成立,该会具有刊发报刊、著作和组织演讲三大学会职能,校友会会长与干事均从学生中选出,是学生自治组织中的典型。1917 年,留学生主导的中华农学会在上海创立,全国高校农科师生大量加入该会,使得中华农学会逐渐发展成为南北农科学术交流的平台。同年,南京农

17、学会会长陶昌善远赴吉林任实业厅长,北京农学会走向衰落,深受农林部影响的农学会亦逐渐凋零。此后农学研究重心逐渐由北京等地向江浙沪等地转移,越来越多的农学专业汇聚于此,中华农学会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中华农学会以沟通南北交流、统一农会团体为办学理念。在南方,农学会的重点集中在了江浙沪地区,以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在1917年开设农业学科,1921年11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农业研究会,会员截至1921年达到了一百九十余人,其中不乏邹秉文、过探先等著名农业学家。10金陵大学与东南大学由于办学理念相近,两个学校的学生交流相对较密切。20世纪20年代初,来自东南大学的张季良、黄绍绪和来自金陵

18、大学的刘雨若建立蜀农学会,以改变四川落后的农业现状为目标,将“敦笃友谊,砥砺学行,共期发展四川农业”作为办会宗旨,11开设农场,开办 蜀农会报。后期蜀农学会实力不断扩大,并在江浙沪等地如南通、杭州、南京开设分会。1933年9月26日,四川农学会加入蜀农学会,重新拟定规则章程,以“联络川籍学农人士,共谋本省林业之革新,农村之改进”为办会宗旨。1936年,北方的蜀农学会和南方的蜀农学会宣布合并为一家。在湖南地区,1930 年湖南农学会在本地人陈熹、姚舜生等人的倡议下成立。湖南农学会希望改善湖南当地落后的农业局面,倡导提升农业教学质量,发行大量农业著作,并以演讲为主要手段传播农业知识。中国农学社在闻

19、惕生、吴涵等人的带领下在武昌建立。中国农学社以“研究农学,发展农业”为宗旨,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作物的研究,积极生产农作物和创新发明农具。其入会资格在所有的农会中可以说是最宽松的一个,章程指出凡是赞同中国农学社宗旨的群众皆可以成为中国农学社的会员。中国农学社创立报刊 农学通信 来刊登农会所作出的调查研究结果。2.3 中华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与中国农学社鼎立为了打破民国时期中国各类农学组织的地方局限性,中华农学会将学会的首要目标定为建立全国性农学社团、沟通海内外农科学人,相关会务工作颇第2期仪德刚,等:中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63有成效。1919年,中华农学会与留日殖产协会合并,在东京设分事

20、务所;1920年,中华农学会开始注意吸纳北京的留日生,并展开了一次全国规模的会员征集活动,一年内新入会者208名,其中来自北京的新成员有32名;111925年,中华农学会与旅美中国农业会合并,旅美中国农业会更名为中华农学会美洲分会。在此过程中,中华农学会逐步确立了其在农学界的关键地位。中华农学会成员主要由留日、留美两大类留学生组成,其中又以留日生为主导,注重与日本学界交流,与欧美国家较为疏离,故中华农学会内部关于学会发展路线有一定分歧。留美生曾在1917年主导发起中华森林会,1927年以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为根据地创立中国农学社,1928年发起中华林学会。创立这些学会都是留美生寻求独立于中华农学

21、会、另立学会的尝试。留法生则自成一派。1916年,留法生发起中国学群,学群分设九科,其中农学研究会于1924年改组为新中国农学会。留法生与国民党渊源颇深,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蔡元培均有留法背景。时至1924年,蔡元培次子蔡无忌已然成为留法生的领袖人物。故留法生不止在大学扩大影响,亦通过政府部门控制农业机构与学术组织。1930年7月15日,蔡无忌等人在新中国农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正式提出“倡全国农业学术团体之统一运动”。1931年,刘运筹作为中华农学会与新中国农学会会员,发表 联合国内各农学会为一会之创议 推进这一运动。刘运筹认为当时中国农学会数量众多,唯中华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和中国农学社不偏重于

22、地方主义,且此三个学会从办会宗旨、学会会务、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他倡议三个学会合并为“中国农学会”。得益于刘运筹等人在学会间的沟通联系,时至1934年,中华农学会发函邀请新中国农学会参加年会,从此确立两大学会互派代表参加对方年会交流的惯例。尽管中华农学会与新中国农学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一定进展,但组织整合并未推进。中国农学社更是未正面回应学会合并的构想。综上所述,我国近代的农学会发展表现出由政治或实业团体向学术社团的演进,然而始终未能完全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近代农学会都有拯救中国农业经济危机的远大抱负,但全国性、地方性农学会以及学校社团在空间上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合的组织格局,致使本就

23、有限的资源被更小化分割,难以凝聚成为全国性的整体力量。3 近代农学会的学术传播和交流中国近代时局动荡,经济受创,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0%左右,所以在创建农民协会的同时,出版农学相关的期刊杂志也成了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了推进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发行了一系列的刊物以挽救破碎的农业经济。3.1 学会会刊与学术传播农学会会刊由罗振玉创办,该刊前后发表了有关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译文或农学教材共1 151篇,其中有很多是译自日语。所设栏目有公文、西报选译、东报选译、各省农事、中西文璧合表、古籍调查、译述、专著等。从 农学报 的内容来看,大致为3类内容。一是各省农业信息

24、,即各省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文件以及官厅发布的有关农业的章程规划等;二是农事类,各地的农事消息等;三是译文类,即“东报选译”“西报选译”等,主要是从东西洋农业报刊上选译的文章。虽然 农学报 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农学知识,但晚清时期,中国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学家,倡导建立农学会的大多是急欲振兴国家、有远见的政治人物和学术精英12。所以,关于内容多为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或某一类目的综述13。而农学丛书 这套丛书涉及农业政策、科技、经济、教育、法规等,反映了西方各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农学会报 于1918年12月创办,时至1948年11月停刊,是民国时期刊行时间最长、

25、最具代表性的农学期刊。译介作品涉及内容有:农业通论、农业经济、作物、森林、园艺、蚕桑、水产、农业化学、农业工学、病虫害、农业教育、农林业调查统计、农业杂著。其中译作数量最多的种类是作物研究,其次是农业化学、森林以及病虫害等。作物栽培的研究直接关系国民衣食,会报 大量刊载这方面的译文,介绍西方最新的作物栽培研究,以期改进中国传统的经验农学。得益于中华农学会在农科学术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 会报 持续30年的刊印历程,该报在中国近代农业转型时期,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引进并传播海外农业科学技术、发表并推广国内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新农通讯 作为新中国农学会的机关刊物,其刊载内容反映了当时新中国农学会及其

26、会员在引介欧洲农学、从事学术研究、推进会务发展等方面所作64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的努力。民国时期农学会会刊以传播和普及农学理论和农学科学知识为重心,在初期的农学院校里开设介绍农学思想和技术的栏目,关注政府出台的农业政策以及改良农作物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农业的发展。3.2 学术交流我国各大农学会的成员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外农业之差距,并期望积极促进中外农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不仅要求学习并引进国外好的知识和技术,还试图增进国内农学社团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国家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新中国农学会就是在法国诞生,它作为与欧洲交流最密切的学会之一,

27、其会员也大多是欧洲留学的具有农业学科背景的学生。例如刘慎谔有近10年的法国留学经历,在这期间他不但加入了法国著名农学团体林奈植物学会,还参与创立了中国生物科学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国人组织的学术团体。新中国农学会自成立后就与欧洲农学界交流十分密切,成立之初,就主动加入位于瑞士的世界(万国)农会联合会等农学组织,并派人出席世界(万国)农会联合会历届大会。中华农学会作为民国时期对推动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早期与日本农学界交流密切,而后由于中日关系恶化,转而加强与欧美农学界的交流,例如中华农学会向欧美农学机关会员和其他农事机关发函介绍改良猪种,积极促成双方合作。除此之外,中

28、华农学会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农学界的联系。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中华农学会曾多次推选会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总之,中国近代农学会通过与日、美、欧农学界的交流合作,不仅推动了自身农学研究的开展,也推动了国外农学新知在中国的传播,便利了国内学者了解国际农学的新发展,推动了中国农学的近代化、科学化。4 结语我国近代农学会秉承农业救国之心,经历了从模仿到自创的探索过程,吸取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努力达到联络学界同仁、促进学术交流、推进技术创新、改良中国农业之目的。我国近代农学会的创始人大多是留美、日、法的学生,日、美、欧农学各有特色,留学海外的农科生接受了所在国的农业学术影响,逐渐形成

29、了与所在国相似的农学研究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系。三地的农科留学生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互有差异的农业研究群体。早期农学会的活动更偏向于“理论”,宣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业教育水平,出版农业专业期刊,参与政府农业决策。当他们意识到中国农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时,便着手发展技术,兴办农业试验场等加强实践方面的活动,呈现社会化、体制化的趋势,使得农学研究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研究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学会的发展在当今依然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2001(5):126-131.2胡振宇.农科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农业

30、的发展以中华农学会为中心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8):64-71.3张丽阳.民国时期的中华农学会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4李尹蒂.务农会与 时务报 馆J.江苏社会科学,2014(3):231-238.5陈方济.三十年来之中华农学会J.中华农学会通讯,1947(79/80):6-17.6中华农学会成立会纪事N.申报,1917-02-05.7中华农学会.本会会员一览表J.中华农学会丛刊,1919(2):5-19.8致王宠惠函,一九一四年春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0-31.9杨瑞.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M.北京:三联书店,2018.10农业研究会本期会务报告书J.农业丛刊,1922,1(1):297-299.11本会记事J.中华农学会报,1921,2(10):91-98.12王思明.中华农学会与中国近代农业J.中国农史,2007,26(4):3-7.13刘小燕,姚远.农学报 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1107-1112.责任编辑 赵 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