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42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3卷第1期2024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23 No.1Mar.2024李波:适老化社区建设图景与未来展望李波:适老化社区建设图景与未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邢乐勤,戴元章(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摘要:农民精神富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它是人的现代化题中之义,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立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境遇,村落共同体认同的式微解构了

2、农民的精神家园,乡土伦理文化衰落侵蚀了农民的价值认同,乡村社会治理偏差扰乱了乡村社会心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弱化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获得感。为此,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激活村落共同体的活力,解码、创新乡村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成效,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效,为促进农民精神富有提供致思理路。关键词:农民;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富有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4)01-0032-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败。“推进农村

3、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2。农民精神富有是指农民摆脱精神狭隘性和片面性,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境等精神素养不断演化、升华、丰富与发展:在信仰生活中构建稳固的精神家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遵循道德理性和社会规范;在心理生活中确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秩序;在文化生活中增强乡村文化价值体验,满足和谐多样、优雅文明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把握农民精神富有的价值意蕴,分析促进农民精神富有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有益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一

4、、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价值意蕴农民精神富有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须从主体语境、现代化语境和人类语境中把握农民精神富有的时代价值与多重意蕴。(一)农民精神富有是人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这一论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理解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现代化不只是个体的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4,更是人的解放和收稿日期:

5、2023-09-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KSO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YJA710059)作者简介:邢乐勤(1960),女,浙江湖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邢乐勤,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邢乐勤,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第1期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的精神富有状态,这是对以英格尔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解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精神发展受分工、社会交往、劳动方式等因素影响,城乡分离和缺乏合作的劳动方式,导致农民精神发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指出:“

6、第一次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人口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5。马克思也认为,小农相互隔离的生产方式,缺乏相互交往是农民精神愚昧的原因,因为“小块土地,不允许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任何科学技术,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6,进而造成了小农保守、散漫、自私、狭隘等先天缺陷。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让农民从小农生产中摆脱出来,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中,使“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

7、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5,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农民的社会关系愈加丰富,精神才能摆脱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促进农民精神富有是人的现代化需求,是人的精神发展摆脱地方局限性,在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现代化生产劳动中展现自我,最终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题中之义。(二)农民精神富有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只有把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才能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农民精神富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共识。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改革,推进改革的前提与基础是凝聚社会共识。共识是社会运行的润滑油,以共有利益为核心的

8、共识有效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无序消耗,加强了社会成员的合作基础。只有农民精神富有,才能激发自觉能动性,拥护党的农业强国战略,以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参与农村改革,在涉及自身基本权益的改革问题时能进行理性沟通、协商,并形成改革共识,团结汇聚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信念动力。其次,农民精神富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利器在于科技创新,基础在于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当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人格品质、行为特征确立起与现代化经济相匹配的现代特质,才能为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和产业兴旺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本。只有当农民激发了主人翁精

9、神,才能自觉参与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的载体,弘扬淳朴乡风民风、移风易俗,自觉传承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守住绿水青山,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最后,农民精神富有是战胜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动荡变革期,稳住农业基本盘,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只有农民自信自强,将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才能战胜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风险挑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农业农村的

10、可持续发展。(三)农民精神富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十 四 亿 多 的 总 体 人 口 中,我 国 农 业 人 口 占35.28%7。迄今为止的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从未有一个现代化国家要推进如此大规模的农村人口现代化,没有先行经验可以借鉴,是人类现代化文明形态的全新探索,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8。从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历史看,西方国家在推进农业人口现代化时,其基本方向是“去乡村化”,事实证明这种忽略乡村价值的现代化模式将导致严重的后果9。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跟不上

11、,使得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面临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西方现代化虽极大推进了物质生产力发展,造就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但资本主义文明整体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受生产效率为本的工具理性主宰,贫富两极分化、精神生活物化成为西方现代化文明 33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负面效应的主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复制西方农业现代化“去乡村化”模板,“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

12、民代表大会提出“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现代化”,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既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始终坚持立足人多地少,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国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互补和协调发展关系,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农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使得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既充分享受现代化生产力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彰显乡村价值,留住乡愁,摆脱“物化逻辑”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宰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物化困境,实现农民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裕高度统一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13、重要表征。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促进农民精神富有的现实困境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战略推进,农民的日常生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就业与生活,独具特色的村落共同体日渐式微,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国家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给乡村注入活力,但实践中存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的偏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问题,使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面临困境。(一)村落共同体的式微解构了农民的精神家园信仰是统领精神生活的灵魂,它超越了日常生活指向人生的终极价值,赋予人生的意义、前进方向和不竭动力,是个体安放灵魂皈依的“精神家园”。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1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日常生活模式,在同一地域生息劳作的家族依靠地缘关系组成村落共同体。以家庭为基础衍生的基于血缘、地缘的村落共同体,是农民日常生活开展的主要场域。在村落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依据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差序格局”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并通过村庄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来往与仪式互动,构成了熟人社会中以“做人”为基础的生活逻辑,农民在“做人”逻辑的统摄下,不仅扩展了交往的广度,而且高度融入村庄总体性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农民来说,村落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单元,而且还“因其沉淀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了农民的意义世界”11,农民在家庭与村庄的互动中,

15、生命历程得以展开,村庄的社会认同和地方性共识得以形成,在对家庭、宗族和村落的归属中形成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家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留守村庄的村民大多从各种集体组织、地方性规范中脱离出来,实现非农就业,乡村的原子化和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守望相助、邻里相帮”互助精神弱化。“离土离乡”农民的职业生活、人际交往与村庄的关联度日渐下降,个体生命实践从村落共同体中日渐抽离,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削弱。“离土不离乡”农民也逐渐将生活重心下沉到家庭和职业场域,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二)乡村伦理文化的衰落侵蚀了农民的价值认同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普遍价

16、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12。核心价值观是对其他价值和价值观起着主导、制约、支配作用,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深层价值,是社会成员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旗帜、支柱和纽带。促进价值认同是汇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根基。传统乡村以相对封闭固化的熟人社会为生活框架,以富有情感色彩的礼仪、风俗教化和传承构建乡村伦理文化秩序,以“礼”为基本内核的传统人情文化,经过世代的传承和沿袭,给农民心理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汇聚成重视人情的文化心理情结,每个个体都身体力行付诸行动,并依此获得价值认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村日益处于边缘化地位,农民对城

17、市生活心生向往,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并保留农村户籍,但却缺乏如父辈一样的“乡土情结”13,他们比父辈更加渴望进入先进、文明的现代都市社会,乡村伦理文化被标上“土气、过时”等标签被忽视,丰富的地方性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熟人社会的人情文化日渐被陌生人社会的“契约”34邢乐勤,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第1期文化取代,工具理性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准则,农民中开始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倾向,表现为在婚嫁、丧葬中大操大办、攀比炫耀行为,热衷投机致富,冲击淳朴的乡风和勤劳致富美德。依附于小农经济上的宗族势力衰败,加速了农村社会传统家长

18、制的崩溃,老年群体在家庭中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不断降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虐待父母的伦理道德沦丧成为农村道德建设的难题。乡土伦理文化的衰落,建立在熟人社会上的社会伦理规范的制衡日益弱化,儒家传统价值认同不断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教育宣传不够全面深入,主流价值认同未能有效确立,出现“价值认同偏移”现象。(三)乡村社会治理偏差扰乱了农民的社会心态心理生活是精神富有的直观体验之维,在社会层面体现为社会心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促进农民精神富有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农村持续投入资源助推乡村振兴,虽然乡村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实践中围绕着国家资源的

19、分配和争夺,农村社会失范行为频发”14,存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乡村治理偏差扰乱了乡村社会秩序。其一,“重物质轻精神”导致农民权利本位心态和自私心理。在农民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中,国家资源的持续投入强调给予农民经济利益,弱化了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感,强化了农民的权利本位心态,如何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部分农民的行动逻辑,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自私自利心态扰乱文明乡风。其二,资源下乡中的沟通障碍引发的排斥“外乡人”心态。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部分村民因外来者的身份在国家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基层组织出于维稳原则只能进行软性调解,引发了部分村民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其三,乡村治理缺乏农民

20、参与衍生的“旁观者”心态和疏离意识。乡村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以贯彻落实上级布置任务为主,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建设,以及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绿化美化亮化等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和调动,部分农民对乡村振兴存在旁观者心态和疏离意识。(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弱化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获得感文化生活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将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与价值融入个体人格结构,促进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改进,公共文化品供给力度加大,较好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依然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性精神文化需求。一是供给单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具

21、有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要依赖地方政府,限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除了中心村有体育设施、寺庙、戏台、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外,部分偏远地区村落的公共文化设施无法满足农民需求,村民缺乏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文化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被农民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活动只有在大型节日或庆典中才会出现,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供需不匹配。由于农村留守人群主要是老人、儿童、妇女为主,地方政府面向农村提供的跑步机、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与留守人群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在“文化下乡”项目中,“电影放映”在电视和网络冲击下未能起到预期效

22、果,受青少年欢迎的乡村少年宫因缺乏师资力量使用率不高,“农家书屋”的图书陈旧、更新不及时。农村青少年对艺术类培训与阅读、农村老年人对地方戏剧、妇女对“广场舞”等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低俗精神文化产品,老人妇女主要依靠电视、短视频消磨时光,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个性化需求“错位”问题。三是发展性文化消费供给缺乏。精神文化消费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应当着眼于激发农民精神力量,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调查15,在农民希望的“文化下乡”内容中,科技下乡和职业培训等公共文

23、化服务较受欢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从娱乐消遣到自我发展的趋势。但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要以花灯、舞龙、秧歌、“乡村春晚”、“乡村运动会”等娱乐性、消遣性、竞技性活动为主,缺乏发展性、启智性的文化消费,弱化了农民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获得感。35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农民精神富有的优化路径“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2。随着农业强国战略推进,农村物质基础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富足,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和凝聚人心等促进农民精神富有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发挥历史主

24、动性,从乡村文化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乡风治理、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四个层面,探索促进农民精神富有的优化路径,为农业强国建设夯实精神根基。(一)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构筑具有共同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农民精神富有需要有一个稳定并能够给人“在家感”的生命活动场域,满足农民对生命的归属感、意义感的需求,以此构筑精神家园。为此,增强农民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对农民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首先,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激活村落共同体的活力。聚焦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闲置农房,以承包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完成村集

25、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村落共同体复兴夯实稳固的物质基础。其次,解码村史,唤醒集体记忆。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有的发展历史、地域空间,有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历史名人,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地方风貌。通过挖掘地方志,解码村史,让村民了解村落共同体的兴衰史,感受村落共同体的沧桑巨变,唤醒集体记忆,激发“乡情”。最后,创新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每一个村庄都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等文化样态,将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现代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文化元素,凝练地方文化品牌。以地方文化品牌赋能产业振

26、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村落文化节,传承民间技艺、传统乡村美食、节日习俗等,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让村民增收,更让其体验乡村文化魅力。以国学讲堂、乡音党课、巾帼讲堂等方式创新活动载体,传承乡村文化,激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农民在守护乡村文化中记住“乡愁”,构筑意蕴生动、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二)增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成效,引导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化育农民的精神世界,以共同的价值引领其精神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一是关切农民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

27、气”16。针对农民接受能力和心理关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嵌入农民家庭生活、邻里交往、生产经营等日常生活,用鲜活易懂的方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依托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等强关系进行人际传播,让农民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自身利益实现、家庭社会问题解决,进而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完善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传播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庄公共景观、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公共环境中,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庄民俗活动中,通过集体仪式感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

28、戏剧、短视频等乡村艺术作品中,让农民由对核心价值观的指令性、被动式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接受。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7,发挥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三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数字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糅合,创作符合群众审美的主旋律短视频、微电影等数字文化产品,以移动媒体平台为传播媒介,以超文本叙事为表达方法,广泛传播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在地激活,并实时监控点击量、点赞、好评、点踩等正负反馈,加强对自媒体中有害信息的监测和应对,提升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表达力

29、、传播力与影响力。(三)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涵育和美理性的乡村社会心态以党政权威作为推动乡风文明治理的合法性 36邢乐勤,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富有的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第1期力量,通过软硬结合的社会治理,涵育和美理性的社会心态。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在参与中涵养农民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以党建为统领,拓展农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渠道,以数字化技术降低农民参与村庄事务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村集体”的义务感,提升对党的基层组织的信任感,在参与中增强自我效能感,涵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二是发挥乡村伦理文化润德启智功能,培育友爱互

30、助的社会心态。解码家风家训、孝老爱亲等乡村伦理文化,弘扬“积善有福”的传统伦理文化,通过出资冠名、慈善榜等形式,激励村民参与村庄公益事业。在好学上进、孝顺长辈、勤劳致富等领域选树乡村道德榜样,发挥榜样示范引领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所)阵地体系,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支持老年协会、乡贤组织等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推进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农村的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与心理帮扶,营造友爱互助的社会氛围,培育和谐理性的社会心态。三是以“乡风文明”指数考核激励村民日常行为,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充分发挥乡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的功能,将移风易俗

31、、家风家教、诚实守信等“乡风文明”事宜纳入“文明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以“数字乡村一张图”进行感知、监测,运用红黑名单、公益积分制、诚信积分制等,规范农村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激励诚实守信、勤劳创新致富,惩罚“懒恶”行为,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四)以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农民高品位的精神文化诉求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农民高品位精神文化诉求的基础。要从供给多元化、供给匹配度、供给内容优化等方面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变革。一是以多元化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统筹政府财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加大对小村落的投入力

32、度,改变乡村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匮乏和良莠不齐现状。激发市场活力,引导新华书店、影视公司等文化企业拓展乡村市场,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物质基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公益组织、社工组织,满足村民对文艺培训、赛事表演、节庆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需求。二是以供需匹配的“社群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根据农村人口现状,立足一老一小的需求进行供需匹配的文化资源供给:针对农村青壮年定期回村的特点,周期性将对应的文化产品导入农村,在动态平衡中满足农民个性化的精神文化诉求;针对老年人对戏剧、旅游等公共文化品需求,建立城乡协同机制,将城市闲置文化资

33、源与农民需求对接;满足青少年对亲子阅读、艺术培训,妇女对舞蹈健美等业余文化生活的向往,改造利用乡村祠堂、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将艺术时尚的读书角、文化驿站、艺术作品等嵌入其中,打造集公共阅读、文化体验、艺术展览、知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富有乡村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提供“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三是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农民发展性、启智性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资源共享云”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在乡村落地,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搭建乡村人力资源培训数字化平台,实现农民与现代文化、技术的零距离交流,帮助农民解决精神贫乏和智力增长的难题,培育

34、农民现代科技文化素养。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计划,激发农民参与创造文化艺术产品的积极性,培育农民画家、农民歌唱家、农民作家等文艺人才,满足农民对特色化、地域化的乡村文化艺术作品需求。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满足农民发展性、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J.求是,2023(6):4-17.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4英格尔斯.人的现

35、代化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8.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6.7国家统计局网.中国统计年鉴2022EB/OL.(2023-01-01)37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2023-08-11.http:/ EB/OL.(2023-02-07)2023-08-11.http:/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6.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11杜鹏.情之礼化:农民闲

36、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 J.社会科学研究,2019(5):137-143.12李建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王露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 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89-109.14杨永恒,杨楠.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难点及路径 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44-51.15姬会然,杨青.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基于河北省11个村庄362户农民的调查 J.理论观察,2013(3):100-101.1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EB/O

37、L.(2013-12-24)2023-08-11.http:/ EB/OL.(2014-02-26)2023-08-11.http:/ realization dilemma and optimizing pathways of spiritual prosperity forfarme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XING Leqin,DAI Yuanzhang(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Abstr

38、act:Spiritual prosperity among farmers is integral to the entiret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signify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modernization,serving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and representing a salient feature of the emerging humancivilization.Gr

39、ounded in the realities of China s rural modernization,the waning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within villages has dismantled the farmersspiritual sanctuary.The decline of localethical culture diminishes farmerssense of value,while governances issues in rural society disrupt the social balance,and in

40、efficie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elivery has weakened the farmerscultural well-being.Addressing these issues necessitates revitalizing the vigor of village communities through rural rejuvenation,decoding and refreshing rural culture,amplifying the impa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advancing civilized governance of“rural ethos”,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and mapping a thoughtful routetowards the spiritual prosperity of farmers.Keywords:farmer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spiritual prosperity(责任编辑:薛 蓉)肖会舜: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 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