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657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5No.52023Gen.No.241NINGXIASSOCIALSCIENCES宁夏社会科学2023年第5 期总第2 4 1 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王景云(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 0 0 0 1)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这一全新文化使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体现为以续文明发展为文化使命,主要源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理论逻辑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引领,主要基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2、观点和方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根本方向、树立价值取向以及明确发展方式。实践逻辑体现为以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发展进路,主要立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图分类号:A811/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2-0 2 9 2(2 0 2 3)0 5-0 0 3 5-0 82023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人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

3、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人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立足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历时性,揭示其蕴含的深厚历史逻辑、科学理论逻辑和鲜明实践逻辑,是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一、历史逻辑:以续文明发展为文化使命纵贯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传承至今,塑造出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伟大文明,所凝聚的宏阔而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智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历史与现代,既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作者简介:王景云,女,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及路径”(项目编号:1 7 BKS094);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聚焦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打造船海特色通识课程新体系”(项目编号:2 0 2 1 0 7 0 0 3 5)。36文明的深厚根基,也是其发展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风格,彰显中华

5、文明的恢宏气派。第一,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智慧。连续性是中华文明首要的突出特性,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这一特性源于时间维度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连续性、空间维度上稳定独特的地理气候连续性和精神维度上厚重积累的思想文化连续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内涵,若不能从连续性来认识中华文明,也就不可能深人理解中国及中华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中华文明历史自信的坚定表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更是中华民族

6、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重要保障第二,创新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蓬勃动力。“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I中华民族正是凭借崇尚创新的精神追求,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进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说,创新性为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探索未知、超越自我、开辟新境界的持久动力。历史证明,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坚持不断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

7、断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第三,统一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强大合力。“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种统一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共识,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坚定地团结在一起,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价值更加凸显。“我国发展进人战

8、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 事件随时可能发生。”2 1 2 6 特别是前进道路上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时候,中华民族需要共同信念的指引,紧密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坚决捍卫国家坚强统一的共同利益,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信心源泉。第四,包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丰沛滋养。“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

9、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将各种异质元素纳人中华文化的深刻实践,及其“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显著特性。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尊崇“大道”、倡导“中和”坚持“仁义”,但这并非意味着僵化不变,而是始终以包容多元文化为鲜明特色,将儒释道等思想要素汇人其中,注重吸纳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创新以发展完善自身,铸就了“有容乃大的文明气象。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赋予其丰沛滋养。只有借助包容性的丰厚沃土,中华文明才能得以借鉴他者之长、弥补自身之短,保持蓬勃生长的活力,持续引领现代文明的发展。新征程上,要传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

10、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兼容并蓄中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第五,和平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交往基础。“中华民族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平性深深扎根于中37华文化的历史土壤,由此产生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塑造出“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合作互鉴共赢,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的现代化,又以自身的现代化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反对文化霸权

11、,主张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推动文明之间的相互启发与共同发展。这一立场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继承与弘扬,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美好愿景,还在全球治理中展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塑造了中国在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积极角色,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和平友好的交往基础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非彼此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关联、共同发力。其中,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前提,它并不仅仅表现为历史的延续,而是对传统价值和思想智慧的传承和发展。创新性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连续发展过程,不断地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统一性包括国

12、家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既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结果。包容性使中华民族能够超越差异,容纳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中华文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连续统一。和平性则构建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华文明长久稳定的牢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规律及其外在表现,精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智慧,牢牢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数千年,

13、为人类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积贫积弱,政治上腐朽黑暗,精神上更是陷人萎靡被动。面对内忧外患、民族衰败、国器不存的危亡局面,社会仁人志士和各种政治力量为拯救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略并积极实践,均以失败告终,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衰败状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改造中国社会,在最危急时刻以真理之光激活了根植于中华文明最深处的优秀基因,带领中华民族进人了精神主动、奠厉奋发的新境界。回溯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

14、人民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历经磨难,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世间奇迹,究其根本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奋斗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引领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个伟大的精神谱系使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力和民族自信得到极大增强,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人生机活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

15、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 4 1改革开放4 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进步,凝聚了民族共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6、是中华民族思想上主动、精神上复兴的标志38性成果,成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二、理论逻辑: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引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 1 6 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由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

17、引根本方向、树立价值取向以及明确发展方式。(一)指引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追求始终贯通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与教训,

18、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又一次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敏锐的战略谋划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19、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 1 0。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色。这一特色,深刻表明了它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

20、,“富润屋,德润身”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瑰宝。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充分展示了深邃的中国智慧和伟大的中国创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根本方向。质言之,只有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底蕴,汇聚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

21、明成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确道路(二)树立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树立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为消灭阶级,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和鲜明标识。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勇担民族复39兴历史大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牢记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不渝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永远的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22、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 1 2 7。O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与“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利益主导的现代化,始终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实践创新过程,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实践和人民的创造。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以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经验,坚持群众路线,团结人民、

23、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增民智、聚民心、顺民意的文明形态。(三)明确发展方式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发展方式。“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坚持“两个结合 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更是一项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两个结合”不仅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24、统文化以高度的契合性,经过“两个结合”实现互相成就,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的生机勃勃的“文化生命体”。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彰显了文化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以及开放性。通过“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更加凸显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两个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任务,创造出更高的文明形态,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25、发展逻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要把握好“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 这意味着,通过“第二个结合”的方法引领,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人新动能,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开创新的历史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推动重大理论创新发展创造了思想前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S。与此同时,通过“第二个结合”的方法引领,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历

26、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要牢固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所在,也是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人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27、”,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历史性地推40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三、实践逻辑:以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发展进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在揭示这一重大论断的过程演进和学理来源的同时,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提供了深刻依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4 因此,我们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中国特

28、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牢固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4 1 8 作为一个具有科学组织路线、崇高组织使命、严密组织体系、独特组织机制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勇于自我革命、经受住风浪考验而愈发朝气蓬勃,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波澜壮阔

29、的历史篇章。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强化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 1,再次彰显了百年大党的使命与担当。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而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

30、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和正确方向。“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4 1 0 这是“守正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头与根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

31、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二是践行“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2 1 8,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变革性实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这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通过“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厚文明底蕴,又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法遵循。特别是提出“第二个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

32、文化自信,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持续深度推进“两个结合”,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交融并巩固、发展、创新文化生命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运用系统观念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两手抓、41两手硬”,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有效规避现代化高

33、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文明发展风险,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 1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人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着重用社会

34、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凝心铸魂,让这些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涵养民族精神,“把文化自信融人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通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产物,是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借鉴和集成近代以来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弘扬、传承以理想信念为灵魂、以为民为价值追求、以奉献为崇高风范和以奋斗为

35、坚实基础的革命文化,引导人们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与鲜明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价值理念,构筑起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文明底蕴。与之相应,要在全社会范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呈现开放包容的特性,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因此,对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一环。

36、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和康庄大道,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口规模超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也不是文明发生断裂,恰恰是对中华文明的续,它从中华文明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中汲取历史智慧与营养,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

37、史性变革,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的关注度、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是也必须看到,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挨骂”的问题,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呕待解决,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我们现在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对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对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至关重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立足提升文化感召力、形象塑造力、话语说服力和舆论引导力,从多维度深人挖掘应对之策。一是有效协同中华文明传播主体,既包括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宣传工

38、作者、新闻工作者等“硬传播”,也包括文艺工作者、自媒体工作者等“软传播”,同时还要有效培养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二是创新生产中华文明传播内容,包括创新国际传播内容生产、选国际传播核心内容、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构建新媒体国际传播矩阵等。三是系统建构中华文明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包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主动争取话语权;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转化,创设具有兼容性42刘家俊)(责任编辑的话语符号;创新中华文明的叙事模态、对接国外话语习惯,创新隐性传播内容生产机制;积极构建具有学理支撑的话语体系;等等。四是有效整合中华文明传播资源,包括主动设置议题和框架、积极开展多元柔性“外交”

39、、深化传播型高端智库建设、扩大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等。五是科学提升中华文明传播的评估反馈能力,包括科学认识中华文明传播效能、精准研判中华文明传播效果、充分发掘中华文明接受度、充分论析中华文明认识度和改变度等。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求是,2 0 2 3(1 7).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

40、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5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N.人民日报,2 0 2 2-0 5-2 9.6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N.人民日报,2 0 2 3-0 7-0 2.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Triple Logical AnalyChinese CivilizationWang Jingyun(School of Marxism,Harbin Engineering Univ

41、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01)Abstract:Build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 the new era.Taking on this new cultural mission involve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Itshistorical logic

42、 is reflected in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continuous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This is because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socialist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powerful spir

43、itual force for this enterprise.Its theoretical logic is reflected in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Marxism,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ositions,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adapted to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It points out the way,orients the values,and clarifies the

44、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ts practical logic is reflected in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mainly based on upholdingand strengthening

45、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vigorously promo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values domestically,and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well abroad while continuing to enhance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civilization.Keywords: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historical logic;theoretical logic;practical log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