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通管理概論,交易的發生,共同體的自給自足個人家庭村子部族共同體的交換與交易生產充足後產出剩餘產物直接交換(以物易物)間接交換(以貨幣交換)物品貨幣(金、銀)紙貨幣(補給券、紙鈔、支票)塑膠貨幣(信用卡、預付卡、IC卡),商人的出現與市集的成立,海上貿易行商與流動販子市集出現祭祀聚會所(北港媽祖廟、大甲鎮瀾宮、台北行天宮)交通要道(上海、大連、台南、台北、五分埔),流通分析,流通之多樣化課題產品轉移何種主體(零售、直銷)何種方法(買賣、促銷)什麼對象(批發商、最終消費者)流通主體的多樣化通路系統間的競爭通路系統間的協調,流通的兩項任務,對生產的對應執行生產者的銷售代理機能生產者可專心提高生產效
2、率流通業者可提供產品開發與計畫的資訊流通業者執行效果必須比生產者自行販賣的好對消費者的任務代消費者執行購買的代理機能從國內外不同生產者購買到消費者所需的各種商品或服務與生產者共同開發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必須讓消費者認同透過流通業者購物的好處,否則消費者將透過消費合作社或產地直銷方式購物,搭起橋樑,流通業者:有效執行流通業務的專業企業流通業者的集合稱為流通產業流通業者有時會同時執行生產機能以強化競爭力(自行企劃、製造自有品牌)執行機能重疊(製造批發、製造零售)以機能營業額作判斷,流通業的定義,流通業台經院(1992):銷售貨物及服務給最終消費者的營利事業體流通產業:流通業者的集合百貨公司便利
3、商店量販店連鎖超級市場,評價流通活動的兩項標準,成本買方會比較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賣方會選擇供應成本較低的業者利益例如零售店的便利性、舒適性或者樂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等價格以外的購物因素商店街的近代化與活性化停車成本、失敗成本所造成的購物總成本成本與利益互相權衡(trade-off),(效率),(效果),零售定義與範圍,零售(Retailing)係指各種能夠增加產品及服務附加價值的商業活動,並引導產品及服務銷售給消費者,以供其個人或家庭消費之用。零售商(Retailer)係將產品及服務銷售給消費者作為個人及家庭消費的企業。,零售之重要性,2001年九月,從事批發零售及餐飲的勞動人口數約214萬人,約佔總勞動人口數之22.9%。,四大零售業營業額及年增率,四大零售業營業額變化,台灣排名前二十大零售業者,零售之功能,將產品的數量由大化小儲存提供各色具備的產品提供顧客服務提供訊息給製造商、批發商及其他單位與個人提供消費者購買商品之處所增加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零售經理人所面臨的挑戰,政府法規、行政措施的變遷激烈的競爭與國際化趨勢日益迅速科技的進步土地昂貴及環境保護主義抬頭政治角力惡質化消費者的改變電子商務的衝擊,零售管理決策過程,零售經理人所面對的競爭,同業態的競爭不同業態的競爭垂直競爭系統間競爭,R,W,R,MWR,R:零售商,C:消費者,M:製造商,W:批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