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穿井得一人22第1页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勿轻传。同学们读懂这些话意思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对待传言寓言故事。第2页第3页3了解审慎对待传言道理,并进行当代审阅。1.分析寓言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道理。2.学会从不一样角度灵活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第4页来自点拨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第5页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溉汲j星宿xi 第6页二 文言知识积累部分来自点拨一词多义之者1.2.有闻而传之者 人有光耀者
2、东西宋之丁氏 助词,国人道之 代词,这件事第7页导思1.这个故事蕴了怎样道理?蕴含哲理关键词:谦虚、真实导思2:本文以哪个含有歧义词语为展开情节?手法探究第8页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书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格调。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第9页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溉(gi)汲(j):打水浇田。溉,浇灌、浇灌。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注释:宋国有个姓丁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译文:翻译课
3、文第10页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及:待,等到。注释: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他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些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输:“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译文:第11页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意思。于:介词,当“向”讲。注释:国都中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译文:第12页原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
4、也。像这么听信传闻,不如不听。译文:第13页部分来自点拨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交代故事背景,是全文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内容作铺垫。第14页部分来自点拨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答案】这句话有歧义,丁氏原来表示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假如这句话在当初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了解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他人就轻易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第15页部分来自点拨3.怎样了解宋国国君行为?【答案】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事情,他以为奇怪,想求证一下。第16页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传之者角度: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5、,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丁氏角度:在交际中,语言表示很主要,必须做到表示准确、清楚,以防止无须要误会和歧义。【难点探究】分别从传之者、丁氏角度来说说本文 带给你启示。第17页穿井得一人丁氏说话他人传话国君问话以讹传讹第18页穿井得一人经过一个姓丁人家打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故事,告 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道理。第19页以生活中趣闻为素材,以“得一人”这个含有歧义词语为展开情节契机,以众人盲从衬托宋君清醒,娓娓道来,既生动亲切,引人入胜,又启发人掩卷沉思,悟出一番治国策略和生活哲理。这种以形见理论说技巧很是高明。构思精巧。第20页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你以为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现象再次发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输未经自己考证话。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输谣言。不过,天下智者何其少!假如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辟谣主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第21页 作业1:完成教材上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习题温馨提醒:以上作业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