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逻辑·内涵·特征:习近平总...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三重审视_孙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06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内涵·特征:习近平总...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三重审视_孙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逻辑·内涵·特征:习近平总...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三重审视_孙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逻辑·内涵·特征:习近平总...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三重审视_孙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4卷第1期2023年2月喀什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shi UniversityVol.44 No.1Feb.2023逻辑内涵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三重审视孙磊1,2(1.中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武汉 430074;2.湖北医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出了系列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是时代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的统一;其内涵上,对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依据、目标、核心、举措、保

2、障、关键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彰显了“人民立场”“辩证思维”“话语生动”“全球视野”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我国民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特征的审视,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内涵;特征中图分类号:D6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34(2023)01-0023-07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3、人民幸福。在 2022 年 7 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做好这项工作,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工作,数次赴民族地区考察工作,准确分析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系列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有其生成的逻辑、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任何思想的形成都

4、不会从天而降,都植根于特定的时空、汲取已有思想的养分和依托独特文化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产生是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的有机统一。(一)时代逻辑从国际上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进入新时期,国际形势激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245当前,西方国家出现了

5、各种乱象,经济衰退、政治极化、文化反冲、社会撕裂,右翼民粹主义抬头、新民族主义、身份政治、后现代政治等思潮收稿日期:2022-08-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之乱中的种族、民族主义回溯及其应对之策研究”(20AMZ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世界政治走向的影响研究”(19ZDA13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磊(1983-),男,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DOI:10.13933/ki.2096-2134.2023.01.00523232323

6、交织,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各国因种族、民族问题而催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俄乌冲突持续蔓延,进一步重塑着国际政治格局,地缘政治影响不断扩大。面对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人权、民族、宗教、涉台、涉港、涉疆”等问题,掀起了新一轮反华浪潮,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下,蓄意甩锅中国,利用种族、民族问题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进入新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9。

7、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一方面,民族工作出现了新变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各民族群众共同迈入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民族工作依然形势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受“75”事件等的影响,新疆等民族地区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仍然艰巨。民族关系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民族问题发生的场域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民族地区的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催生下,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做出了新论述。(二)理论逻辑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

8、团结的基本观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团结系列论述基础上形成的。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阶级社会,民族内部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认为“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联盟,以消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为目标,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平等团结”3。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4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每个民族的一切权利都应当实现完全平等,都应真诚团结,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才是民族团结的根源与实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

9、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基本点。他在 告犹太人书 中强调:“各民族的无产者尽可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因为没有这种团结,反对这些压迫的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5列宁在 俄共(布)党纲草案 中强调:“在民族问题上,要坚定不移的真正使各民族的工人和农民在革命斗争中接近和融合起来。”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方法、原则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团结的系列论述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民族工作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民族团结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都为习近

10、平关于平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7;“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8。从而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作为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理论,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他还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构想。9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11、,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不容”“三和”等论断。10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主张、思想、原则、方法等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三)文化逻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汉族和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常态,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24命运共同体。团结、统一、和平始终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价值追求和各民族间交往的原则遵循。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

12、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涵养和支撑。我国古代的先哲们的诸多思想和理念都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智慧和思想。如思想家孔子以“仁”和“礼”来“和夷”,即以合乎“礼仪”的标准与否来区别夏夷,并倡导“仁爱”天下各民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1。如墨子以“平等”和“尚利”为标准来“兼爱”各民族,正所谓“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12。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的天下观与家国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尊重差异等思想,成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精神基础。党的十八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前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

13、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同时也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325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 默 化 影 响 着 中 国 人 的 思 想 方 式 和 行 为 方式”;”几千年来,把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等等。博大精神、充满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二、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14、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深入湘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延边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党中央召开多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持续提出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儿女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诸多新论断,尤其是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阐释,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依据、目标、核心、举措、保障、关键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一)

15、依据:准确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依据论。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习近平作了多次强调。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其内涵包括:一是了解民族工作要有家底意识。我国是 56 个民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二是做好民族工作要充分认识多民族是特色、优势、财富。三是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四是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五是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1319-38在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

16、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14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1513。这些论述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二)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中国梦”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中。2015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代表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16,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

17、书记将中国梦与民族团结紧密联系。首先,搞好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其次,中国梦又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我国 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和梦想。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16在 2022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5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

18、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7在 2022年 7月 29日至 30日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做好这项工作,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深刻阐释了关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目标所指。(三)核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处理好团结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关系。201

19、5年 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对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说:“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加快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要做好“四个方面、八项重点”工作13147。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5111,“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15119-12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同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途。在新时代乡村振兴、

20、精准扶贫、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推进中,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团结工作能否深入推进,其核心在于少数民族和各民族地区能否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改革发展的红利,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彰显各民族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新时代风尚,真正促进各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从新时代历史方位看,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从共同富裕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全体中华儿女所坚信的共识转变。(四)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加快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5140-146。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深化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质是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要深刻理解“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阐

22、释,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阐释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创新,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推向了新境界,在坚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全过程。要引导全体中华儿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要将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历史讲清楚,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讲明白,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

23、故事讲精彩,真正使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入脑入心,并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四要拓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渠道、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指明了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进路,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举措论。(五)保障: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十八届四中全会26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18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

24、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靠。”13123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4同时,在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同时,要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有机结合。上述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保障论。在做好民族团结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给予了科学阐释。在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方面:一是要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思维,将民族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将维护各民族团结、保护各民族合法权益等纳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之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要坚持以宪法为根本统领,

25、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原则,坚持法治思想,积极稳妥做好各类民族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为民族工作法制化和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法律依据;三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四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在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总体格局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137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创造性制度,

26、它植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大一统、因俗而治”的政治传统,既不单纯强调多元主义,又充分在保持中华民族整体性基础上给予少数民族平等的地位和优待,体现的不是民族分立,而是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六)关键:加强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始终都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开辟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加强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坚强领导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关键论。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27、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的。”13299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 70 年来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九个坚持”之一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4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15185在 2022 年 7 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他也强调:做好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之“纲”的大背景下,习近

28、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作用。他“要求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地区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15187。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依据、目标、核心、举措、保障、关键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涵和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行动指南。三、科学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团结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集中体现在其人民立

29、场、辩证思维、话语生动、全球视野等四个方面。(一)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也彰显出鲜明的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出了民族团结工27作的性质是群众工作。习近平提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19,“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3104。这些论断明确了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二是提出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三是多次赴

30、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抓好“四个方面、八项重点”工作,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深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工作学习单位和生活居住地亲切慰问,深入民族地区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四是多次对民族团结工作进行重点强调,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做了系列重要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人民立场,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1、(二)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最为强调和运用的一种哲学思维方法。他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方面,曾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20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以局部的问题,否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13107“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

32、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13249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也强调:“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1567,“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关键是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1580。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矛盾分析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相统一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具有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也彰显了习近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考虑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三)话语生动表述生动化、比喻形象化、内容大众化、感情群众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话语生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善于将其思想与

33、个人联系起来。比如提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求“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里将民族团结比作人的眼睛,眼睛对人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对于民族团结来说同样是重要且要爱护,这种形象生动表述,让人们感同身受。二是善于将其思想与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相结合。比如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曾将各民族比喻为“石榴籽”,寓意各民族要团结起来。生动的表达出 56 个民族一家亲的局面,并且能够运用当地的特产来进行比喻,真切地让当地人民群众感受到党中央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与期望。三是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达民族团结工作。如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希望

34、。“守望相助”出自 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古代人们用来调解邻里关系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用此典故来表述民族关系,语言生动深刻,意味深长。(四)全球视野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根植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了提供了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全球视野。习近平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首次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刻阐述,既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的历史和现实格局,又回归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中国民族格局的现实描述,又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2015 年

35、,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说:“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1由此提出了共建共商共享的理念。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与民族有关的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等的矛盾问题。民族问题普遍28存在于国际社会之中,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族问题。中国解决自身民族问题,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国内基础;构建人类命运体,让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在尊重差异、

36、包容多样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也为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全球视野。四、结语2022 年 7 月 29 日至 30 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有着自身的逻辑、内涵和特征。这一重

37、要论述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又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以当前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科学系统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依据什么做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工作做什么、民族团结工作怎么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时代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交织、西方国家新一轮种族、民族主义回潮大背景下,深化对这一重要论述的认知和学习,必将引领全体中华儿女手牵手、心连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和最广泛共识。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

38、调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N.人民日报,2022-07-31(00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1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5 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2.6 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47.7 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8 毛泽东文集: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4.9 木永跃,金炳镐.邓小平关于民族

39、团结友爱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7-08-18(06).10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15.11 清纪晓岚总撰,林之满主编.四库全书精华(经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7.12 胡子宗,等.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1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4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15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40、.16 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001).17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EB/OL.(2023-03-05)2022-08-09.https:/ 孙宝林.统一战线视域中的民族问题、隐患及对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14-21.19 曹昆,盛卉.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 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01).20 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求是,2014,(20):31-34.2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4.22 孙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76-83.【责任编辑:宋祥军】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