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_马熙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73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_马熙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_马熙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_马熙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 ():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马熙逵,李勇(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教学是在“育德”的前提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以人文素养涵养人性、培育人格。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教学需要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高校美育的新格局和建设重点,弘扬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校到家庭、社会形成良性的美育协同,为人才培养做好“铸魂”工作。美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倡导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美育工作的教学改革,

2、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挑战中引导学生牢铸理想信念,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贡献力量。关键词:思政教育;美育;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感性和精神力量,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美”的事物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灵体验,同时也使人从中获取感动与启发,进而达到幸福、和谐的生命状态。被誉为“美育之父”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曾在美育书简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美育通过审美教育、情感陶养、感性激发等形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超

3、越,进而提升人发现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相辅并行,美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期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构建全面而深化的教育体系与育人模式,成为未来高校美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当代价值“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才兼备与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年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相关单位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正确教育方针,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美育新形式与管理

4、机制。面对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思政教育在坚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革新、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新格局。作为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培育形式,美育工作不仅担负着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任务,同时也兼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思政元素融入的美育教学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彰显着正向价值融入新时期美育教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马熙逵,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济南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民间艺术,设计学

5、。李勇,男,山东财经大学馆员。研究方向:管理学与学籍档案管理。项目来源:本文为山东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学的新理念。(一)思政教育夯实以美育人的价值引导美育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认识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更为了在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当下,提升人的精神品格,促使人取得内在和外在的自由。情感的培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生动、可感、具体的美去形成直观感受,净化和激发感情,润物细无声地起到教育和陶冶的作用,对于个人意志的形成与完善自我有着积极意义。思政教育融入美育教学不仅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

6、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以美育人的内容升华与维度拓展,有益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自觉形成,有利于学生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及正确人格的养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美育工作实践的根本遵循,美育化人与德育相辅并行,思政教育融入以美育人是新时代美育工作价值引导的前提与宗旨,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二)立德树人原则下美育浸润的活力激发美育工作的途径很多,既有音乐、美术、文学等人文艺术课程,又有演出、比赛、展览等文艺活动项目,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通过感性的表达教化人的意识思维,润物细无声

7、地起到教育和陶冶的作用。思政教育重在人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的激发,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添上道德品质的“翅膀”,丰富了德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德为美”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的教育发展需要,思政教育由知识传递向日常浸润转化,进一步扩大和释放美育的审美“赋能”,激发美育浸润的活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格。(三)以美化人促进“美德育人”的合力美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人文艺术的熏陶为人才培养提供着性格、精神、胸襟、学养等方面的营养,同时也为人们指明了高远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人格修养,美

8、育的推进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生动与形象的表达形式对思政教育活力的激发有着积极意义。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这种“自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从理性思维出发的思政教育与注重感性的美育融合,有益于增强正向价值教育的感染力,以美育人激发思政教育的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和美育的一直目标,它们内容交融、方式互补,“美德育人”的融合有益于深化美育工作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力的育人内涵,同时也有益于引导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爱、自觉的思维意识与精神品格,提升以美化人、以美育德的实效性。二、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契合发展的重心步入 世纪以来,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加

9、剧变革,时代呼唤具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融入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去,“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不仅要关注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校美育教学更应做好审美引导与品格纯化的工作,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高校美育教学的未来格局与建设重点。(一)弘扬新时代中华

10、美育精神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灿烂辉煌,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而极具包容性的文化面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美育精神与宗法礼乐、传统哲学互为融合,在众多古代先贤的积淀下逐步形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礼乐教化”“耕读传家”等美育观点,为近代中国美育教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中华美育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诗教”“礼教”还是“乐教”,都旨在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提升生命境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应积极汲取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博大滋养,深入挖掘艺术课程中的中华美育精神,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的感染,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

11、造力,体现中华民族独具的魅力与神韵。在具体的艺术课程中应凝练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艺术学习了解中华文化脉络,体验中华艺术精髓,将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论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多维契合 马熙逵 李 勇的永恒价值,强化学生文化认同,增强其爱党爱国情怀,从而为构建文化强国不断蓄积力量。(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不忘本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与“魂”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化思想等,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

12、统文化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积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美育教学的核心内容,鼓励中华经典诵读,推进戏曲、书法、国画、传统体育等活动进校园,有益于学生了解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饱含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新时期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尤其是与马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融会贯通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教学应进一步明确艺术课程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联系及其价值转化,通过作品的创作、演示、实操等去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德规范、素养追求等,构建创新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人

13、文生境,促进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三)基于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美德教育”美育教学关注感性的教育,培养人从感性出发探寻人性的完善与和谐,为人们走进理性世界蓄积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对象,照亮人的生活世界。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培养需要多维度的引导形式,教学不能囿于校园,应提倡社会公教的介入,尊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培养形式的责任与分工,强调社会公教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指引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强、自立、自爱、自觉的学习能动性。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都是德育与美育融合教学推进的重要资源,释放协同育人的合力,发挥社会公教在情感教育、审

14、美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与此同时,新时期的高校美育工作还应关注到美丽乡村、美好城市以及艺术社区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让学生在田野和社会实践中感悟艺术之美,了解国情、民情,在生产劳动中感悟美、创造美进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有品格、有担当、有内涵、有创造力的新青年。三、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改革策略伴随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逐渐在成为麦克卢汉所描述的地球村,不同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文化潮流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如果高等教育没有根植于良好的德育和美育土壤上,很多人会因此而陷入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巢穴之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美育教学应充

15、分融合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把符合时代发展的美育精神注入成人教育理念,提升全民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素质。年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应担当好育人的责任,要切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协同效应下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不是在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中硬性地加入思政内容,而是探索德育和美育有机合体的可能,基于两种育人形式的特殊性,以创造性思维与手段探索增益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审美素质的融合教育模式。(一)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当代中国青年是“多样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中外文

16、化交汇中审视世界,也会在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中感到困扰。为实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美育教学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深化探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美育教学体系。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应尽可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与美育知识“两张皮”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地将“美”的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应用性。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在美育课程中的推进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实施,使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伴随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而互为促进,形成“”的效应,并能够综合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美育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以

17、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人文素养与艺术理论学习为辐射,紧抓课堂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将思政教育从宏观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打造符合时代价值的美育教学课程思政体系,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为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找到关键枢纽和有效抓手。(二)拓展与优化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的方式德育融入美育发挥“赋能”效应需要两者的有机融合,应围绕学生成才发展的一般规律,重视学情,新的形式应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结合相辅相成且适度适量。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

18、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书法、国画、音乐等艺术课程中,可以结合典型事迹、思想、案例等有机展开思政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强化“美”的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与审美意识,避免两者结合的生搬硬套和思政与美育“两层皮”的问题。其次,互为融合的“美德教育”应注重方法上的创新,面向学生需求及其发展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向价值与审美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学习的内生动力,强化过程的思政融入。如围绕思政元素开展文化艺术比赛、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等,以生活化、场景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想高度。再次,基于“浸润”的教育目标,德育与美育的契合发展应注重以美育人、

19、以美育德的持续性,依托音乐、美术、文学等美育教学途径,充实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浸润”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动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三)从学校到家庭、社会的“美德教育”协同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的有机契合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保障,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年 月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重言传、重身教,社会教育有着比校园更为丰富的实践条件,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形成、释放协同育人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问

20、题有着积极的引导效应。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在社会教育层面,社会机构应从“育人”“全面成才”为出发点,探寻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新机制,不限于展览、讲座、比赛等形式,融合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开展更深层次“美德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公教的实践性优势;在学校教育层面,校园应进一步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有利条件,优化教学楼、图书馆、操场等硬件设施,促进五育并举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浸润”的教育环境优势,让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语美

21、育是人类获得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它对于人们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大意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是新时期下德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的教学探索,它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有着重要意义。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是在原有艺术活动、课程、项目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改革的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工作,体现育人价值。德育与美育的融合需要关注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学习并发展中游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基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通过了解国情、民情更深层次让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进而实现自我超越。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的契合发展需要注重两种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以正向价值融入为教育宗旨,避免知识的硬性灌输,探索创造性的融入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德育与美育的双赢局面,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与此同时,德育与美育融合的“美德教育”需要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串联家庭、社会、校园各自的育人优势,充分体现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为学生全面成才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参考文献: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李宪玲,程思源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实施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术研究,()(责任编辑:杜 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