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_叶海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67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_叶海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_叶海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_叶海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212作者简介:叶海涛(1973),男,山东曹县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哲学;张劲松,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29 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No 3,2023General No 129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叶海涛,张劲松(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摘要: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社会剧烈变迁过

2、程,数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非凡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在人与自然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物质变换裂缝”。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必须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思路;必须以

3、“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为实施保障。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理念;基本思路;实施保障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23)0300050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PP23 24)。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上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我们党反复提及和强调的重大科学论断和创新性命题。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

4、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纲领性文件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P13),“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P64)。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开拓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破解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世界性难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与“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完全可以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一、世界现代化进

5、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变换裂缝”在大历史观意义上,现代化是一个“全球5性大转变”的历程,是马克思所说“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形塑过程。在经济生产方式上,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型,并进一步表现为世界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社会生活聚落方式上,现代化是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时代,表现为人口聚集的城市化进程;在政治统治和治理层面,现代化是科层制和理性化的时代,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进程;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现代化是个性自由彰显的时代,体现为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交流与互鉴过程就词源学而言,作为一个动态的名词,现代化(Modern-ization)意为“成为现代的”

6、(to make modern),其词根为表示时间概念的形容词“现代的”(Modern),最早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并使用,用以标识欧洲历史从此结束了 中 世 纪 神 学 统 治 而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时代。4(PP3 6)在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层面,这意味着那时走向现代化的人类,已经具备了与中世纪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与气质特征。这种精神气质在总体上表征为人性的复苏及其对神性的终极替代。被誉为“文艺复兴第一个 人 文 主 义 者”的 彼 特 拉 克(FrancescoPetrarch),对此说得足够直白和经典:“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

7、份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5(P11)这就是彼特拉克揭示的“凡人的秘密”,并由此引发了人性的重新彰显。回归本性的人类,从此开始了其感性的本质力量的高扬。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摆脱了神性的束缚,在感性意义上解放了人。那么,此后的一两个世纪中,随着人性光辉的重新普照,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激发了人性中的理性。以分析和计算为精神实质的启蒙理性,使得启蒙运动高涨的 18 世纪成了“理性的世纪”。在卡西尔(Ernst Cassire)看来,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 18世纪的时代特征,那一定非“理性”莫属。“理性”是该世纪所追求和奋斗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缘,是所有精

8、神力量汇聚而成的“一个共同的 中 心”,是“18 世 纪 的 汇 聚 点 和 中心”6(PP3 4)。自此,人不仅回归了感性,而且重新拥有了理性。随着人类头脑的解放与理性的回归,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大幕由此正式开启,因为很难想象头脑被禁锢在中世纪神学框架中的人类,可以拥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和产生真正的科学知识,并进而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转型过程。近代科学的产生,其最初目的和使命是探究自然的奥秘,并进而令人信服地解释自然、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伽利略看来,不仅自然界而且整个宇宙,都是一部用“三角形、圆形以及其他几何图形”等数学语言写成的哲学大书。牛顿则进一步用数学原理解读了自

9、然哲学,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晰可控的机械论宇宙图景。在“自然大臣”培根(Francis Bacon)那里,“知识就是力量”明确宣示了人类的雄心壮志:凭借科学知识征服自然。培根由此“比以往任何人都清楚地阐述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并且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它的突出位置”7(PP42 44)。因此,在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现代化就是人类凭借理性,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大转折和大时代。在此意义上,有学者将“现代化”视作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8(PP4 5)。从世界历史进

10、程看,现代化大幕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而逐步开启。换言之,人类最早的现代化是通过资本的全球扩展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推行而渐次型构的。这种制度形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将固有的模式和逻辑推向全球,并由此开辟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以至于“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等表述,具有了某种形式上的正6有意思的是,曾任大法官的培根因接受诉讼人的贿赂而被判处罚金,并被监禁于伦敦塔中。出狱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科学研究,并提出了训练思维的种种方法,指出“最清白和最有价值的征服”就是“征服自然分工作”。因而某种意义上,培根在控制人的方面失败了,却在控制自然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参见

11、罗素 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62 页。确性和逻辑上的正当性。某种程度上,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建立在对农业和土地的转型利用上。马克思颇为赞赏与几乎自己同时代的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并借鉴李比希关于“归还的定律”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以说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人与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的关系的异化。李比希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耕作方法的推行,土壤肥力愈来愈下降,因而资本主义农业是一种掠夺式的农业,像一个“吸血鬼”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乳房上。在马克思看来,李比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农业消极方面的自然科学证明是

12、其不朽功绩之一。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的“掠夺”,及其对人和自然(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9(PP579 580),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土地所有制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延续了几千年,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这一切都改变了,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遭到了扭曲和

13、破坏,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缝”,个中缘由即在于资本本性及其引导和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自然注定会被商品化和资本化,成为资本逐利和扩张的牺牲品。对于殖民古巴的西班牙种植主焚烧森林获得木灰肥料的行为,恩格斯曾经戏谑讽刺道:“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10(PP562 563)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由此造成了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套用马克思的一句经典名言: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暨现代化以来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内,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方面获取的成就远超过去一切世代的总

14、和。世界现代化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度和破坏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以至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 21 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应该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性标识的现代化,数百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无论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卷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事实上都已经处于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同样需要承认的是,由于历史传承、民族习性、现实国情以及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全球范围内各国的现代化具体道路不可能是单一的,更不存在所谓标准的现代化模式。特别是对于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古老东方文明古国而言,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一定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其中的

15、一大特色即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作为一个颇具创造力和中国特色的概念术语,“中国式的现代化”最早由邓小平于改革开放之初明确提出。邓小平指出,要适合当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状况”,在20 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P163)。其实,早在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际,中共八大就提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而后的 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

16、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其中的重点是实现“工业现代化”。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共和国几代人青春记忆中的矢志追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相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世界现代化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因素一开始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考量要素和重要构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是明确了决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尽管这条道路走起来颇为艰难,也7有些曲折和坎坷。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经济上的“一穷二白”与自然资源严重受损的现实国情,构成了当时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

17、同时,也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12(P34),并主张利用改造自然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倡导:“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3(P509)“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从此成为共和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基础性工作。此外,基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高度重视水患治理与水利建设,荆江分洪区、治理淮河工程、新安江水电站、丹江口水库、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水利基础。但由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这

18、一阶段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3(P11),这一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主要以人的需要为主导,主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力量的高昂,对自然的内在价值认识不深导致对自然的尊重不够,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不足。“向自然界开战”、“人定胜天”等思维和口号,在快速赶超的压力影响下被进一步放大,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1973 年 8月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最早提出了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的原则和方针,讨论通过了实质上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环境保护法规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在经

19、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张力中日趋紧张。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逐步形成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辩证统一的基本思路。邓小平继续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并鼓励“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4(P455)。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正是在邓小平的建议和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1979 年 9 月,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施行,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领域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在此母

20、法框架下,大气、水源、森林、草原、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方面的一系列法律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但工业化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日渐突出。对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如果在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来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15(P532)。借鉴世界广泛认可与推行的“可持续发展”(Su

21、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和理论,坚定实施与稳步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 年,“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中央全会即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决议中。在庆祝建党 8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全面系统阐述和精心部署。“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原则和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6(P20)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

22、然的和谐相处”17(P143),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 年,党的十七大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大会决议报告,写入当年新修订的党章。其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内涵上不断丰富,在社会实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 21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特色体现、理论创新8与实践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把握的日益深化,实现了由控制自然、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表明中国在承认自然内在价值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厘定,从而有助于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共生发展。应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

23、度重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日益重视”,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绘制中国现代化战略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构件。同时,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步显露,也构成了我们不断审视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基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约束趋紧、能源耗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昭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在中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明显短板”,他甚至用“国土之伤、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来形

24、容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性与相对滞后性18(P135)。针对这个“明显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就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主题进行了三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8(P281)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战天斗地”的激情澎湃与“人定胜天”的壮志豪迈,终究敌不过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1866 年 8 月 7 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谈及种族习性和民族特性的“自然基础”,并引用比特雷莫的著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起源和变异 中的话说:类似

25、“沙皇力图把波兰人民变成俄国人”之类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9(P25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引用恩格斯“大自然的报复”的经典告诫,并结合黄土高原、丝绸之路、楼兰古城等中国历史上因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生态灾难,强调“尊重自然”的重要性,以及“违 背 自 然 规 律,只 会 遭 到 自 然 报复”20(P13)。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从来都是密切相关,自然史和人类史也一直“彼此制约”

26、,马克思称之为“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1(P66)。尽管在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以来的几百年间,人类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技术进步,创造了许多感人的经济社会发展记录,并业已将“增长的极限”向后推移了许多。但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 球 上 有 朝 一 日 必 然 达 到“增 长 的 极限”22(P17)。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增长的极限”尚未到来,地球的资源能源储备与生态环境状况却已经难以为继。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环境史上臭名昭著的“八大公害事件”,前四个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欧美国家,后四个全部属于二战后“经

27、济奇迹”时期的日本。这样的事实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经济的高速增长似乎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亦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冲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并且,被压缩的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巨大赶超压力,使得中国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超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是对此深刻而形象的表达。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20(P27)。自 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以来,“两山”重要理念

28、在理论上9日臻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中,“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保护与“金山银山”即经济发展之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发展过程中只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视环境承载力,一味“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凸显,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价值成为共识,人们意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人们终于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两座山”浑然一体。“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2

29、0(PP28 29)其次,必须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思路。作为现代科学方法论之一的系统论,虽说可以在第一个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其源头和雏形:“整体先于部分”,但其真正成为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论,应主要归功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在贝塔朗菲所奠基的系统论看来,包括各种生命体在内的地球生物圈,并非各要素和部分的简单组合与机械连接,而是一个有机联结的系统功能整体。当系统中的子系统或要素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随之失衡和发生某种改变。在“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术语的发明人坦

30、斯莱(A G Tansley)看来,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作为“地球表面上自然的基本单位”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而且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一个共同进化的单位”23(P118,P146)。系统论思维方式由此成为具有显著优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当然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秉承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20(P71)。总的来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按照“共同体”范畴的权威阐释者滕尼斯的看法,不同于作为“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的“社会”,“共同体”

31、是“有机生命”的结合,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24(P54)。照此理解,再推广至包括所有生命物种在内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物种一起,构成了休戚与共、血脉相连、丰富多彩、生意盎然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因而,“生命共同体”观念体现了由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同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哲学层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了本体论奠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概念之一。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生态环境问题比喻成具有“综合症”症候的“疑难杂症”,因而“不能再是

3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20(PP72 73)。最后,必须坚持“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的实施保障。在马克思看来,制度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产生于人类生产自身社会关系的过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具有相互交往的天性。相互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为了解决冲突,或将冲突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体系。制度和法治就是这样的规则体系。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以来,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规范与遵循,制度和法治的力量日益发挥着在无可取代的功能。甚至可以说,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和法治,其符合社会01需

33、要说明的是,在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理论逻辑上不断丰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扩充新的“成员”。2013 年 11 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由“山、水、林、田、湖”有机构成的“生命共同体”;在 2017 年 7 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生命共同体”大家庭又加入了一个新成员“草”;2020 年 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统筹山水林

34、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 沙 字。”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价值不断彰显。历史发展趋势的程度影响着文明进程。从社会制度层面理解,生态环境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在更深层次的根源上是系统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体系性危机。制度和法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制度和法制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路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在建章立制”,并且“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35、供可靠保障”20(P84)。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密集出台全方位多元化的保障制度,空前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20(P8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着重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当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 制 度 和 责 任 追 究 制 度

36、、生 态 补 偿 制度”3(P51)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基本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等具体制度也已落地运转。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重构和历史性变革,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P84)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立足时代需要维持社会秩序,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现代化治理方式,意味着为个人或组织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设定不可违背的底线,并对违背底线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的法治氛围,维护社会运转的公序良俗。以法治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遵循人与自然生命共

37、同体的理念指引,推动法律体系的绿化,建立和健全指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依据逻辑严密论证清晰的法律规章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合规范或违反规范的行为施以惩处。这是现代社会法治精神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既紧密关联、互相促进,又有所区别。制度建设着重强调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静态规定,而法治建设则侧重于依据法律对违反制度规定的组织和个人实行动态规范管理,增加制度的有效性,捍卫法律的权威。总之,在数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人类社会取得了卓然有效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造成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

38、与紧张,造就了一个挥之难去的生态危机的幽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5(P123)。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我们既不走“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的发展经济之路,也不走“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之路 20(P27),而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理念、思路、实施保障互相配合、协同推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还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思路,还是“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的实施保障,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价值旨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6

39、 参考文献: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6 E 卡西尔 启蒙哲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40、198811 7威廉莱斯 自然的控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8 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 毛泽东文集:第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 毛泽东文集:第6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 1997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 江泽民文选: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江泽民 全

41、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 胡锦涛文选: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版,2022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 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 丹尼斯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42、1997 23 罗麦金托什 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4 费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6叶海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理论 J 哲学研究,2022,(8)责任编辑乐山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Between Man and NatureYE Hai-tao ZHANG Jin-song(School of Marxism,Shang

43、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Abstract:As a process of drastic social change known as the“global transformation”,the process of world moderniza-tion over the past few centuries has create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it has also led to ahuge“material transformation

44、crack”between man and na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epublic of China,in thehistorical tide of modernization,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and value of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drive began,the importance

45、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value pursuit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Si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the new era,the CPC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46、Jinping at its core has attached unprecedented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greatest determination in implementation“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hasbecome a distinctive feature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a

47、dhere to this path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we must establish the core concept of“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invaluable assets”;we must adhere to the basic idea of systematic treatment by“coordinating all elements includingmountains,waters,forests,fields,lakes,grassland and desert areas”;we must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with“the most stringent institutional and rule-of-law resources”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core concept;basic idea;support for imple-mentation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