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_赵建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33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_赵建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_赵建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_赵建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51 卷 第 6 期2023 年 6 月Vol.51 No.6June 2023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赵建东1,2 焦岚馨1 赵志敏1 屈云超3 孙会君1(1.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交通大学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3.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摘

2、要:为分析受侧向车辆换道影响下的目标车辆跟驰行为,结合多速度差理论跟驰模型和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理论-数据组合驱动跟驰模型。首先考虑了跟驰车辆对于前向车辆和侧向车辆保持安全车距和受车辆速度差影响的特性,提出了双车道多速度差跟驰模型(FS-MAVD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进行模型参数标定。构建了CNN-Bi-LSTM-Attention数据驱动车辆跟驰模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层(CNN)充分提取前向和侧向车辆交通特征,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层(Bi-LSTM)考虑驾驶员记忆效应,注意力机制层(Attention)用于分配模型权重,并基于数据进行驾驶员记忆时长、模型训练批次和训练轮数参数的训练。考

3、虑理论模型广泛适用性和数据驱动模型接近真实值且平滑的特点,采用最优加权法将两种模型进行组合预测。利用无人机拍摄的快速路车辆轨迹数据,建立跟驰行为样本集,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并与 LSTM模型、Bi-LSTM模型、CNN-Bi-LSTM-Attention模型、FS-MAVD理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并分别比对不同模型对不同车辆的预测精度和误差。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组合模型在加速度预测精度达到97.64%,预测均方根误差低至0.027,相比其他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车辆受侧方车辆换道影响时的加减速情况,更好地分析目标车辆跟驰行为。关键词:交通流;车辆跟驰;数据驱动模型;组合模型;预测;深度学

4、习中图分类号:U491.1文章编号:1000-565X(2023)06-0010-10跟驰和换道是两种常见的车辆驾驶行为,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仅受前方车辆的交通状态影响,然而当其侧方车辆发生换道行为时,出于驾驶安全性考虑,正常行驶车辆的状态会受到侧方车辆交通状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有效研究侧方车辆换道对正常跟驰行驶车辆的影响,对于分析车辆微观交通行为和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跟驰模型分为传统理论跟驰模型和数据驱动跟驰模型。理论模型具有明确物理意义和严格的推导过程。但是由于道路条件、车辆特性、环境条件等各种复杂条件影响,很难在当前模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其验证方法多采用

5、仿真数据进行验证,考虑情况有限。数据驱动方法拟合精度高,预测效果好,但数据驱动跟驰模型的研doi:10.12141/j.issn.1000-565X.220448收稿日期:202207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890972/71890970,71931002,718710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B1600200)Foundation items: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890972/71890970,71931002,71871011)and the Na

6、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2019YFB1600200)作者简介:赵建东(197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交通系统科学、智能交通研究。E-mail:第 6 期赵建东 等: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究仅停留在单车道跟驰模型,未考虑侧向车辆换道对目标车辆的影响情况。在理论跟驰模型方面,Bando等1提出一个简单的优化速度(OV)跟驰模型,仅考虑了车间距对驾驶员的影响;Helbing等2考虑负速度差影响,提出 广 义 力(GF)模 型,引 入 速 度 差 影 响 因 素;Jiang等3在

7、GF模型基础上考虑正速度差影响,提出全速度差(FVD)模型,即当前车比本车快得多时,即使车间距小于安全间距,驾驶员也不会减速;王涛等4考虑到非邻近车辆的速度信息对交通流的影响,考虑了多辆前车速度差的影响作用,在FVD的基础上提出了FVD模型的扩展模型多速度差(MVD)模型;孙棣华等5进一步考虑多前车位置和速度差的共同作用,提出(MAVD)模型。以上研究均为单车道跟驰模型,未完全考虑换道车辆的汇入对模型的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考虑到侧方车辆并线的换道影响,将单车道跟驰模型扩展到双车道模型。Kesting等6考虑横向车辆的影响,提出双车道下的跟驰模型。Tang等7认为在双车道交通流中,驾驶员总是担心

8、邻近车道将有换道行为发生,在已有成果上建立了双车道车辆跟驰模型。陈漩等8在双车道模型中引入反馈控制信息,发现相对OV扩展的模型能有效抑制交通堵塞。王玄金9以NGSIM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FVD模型,分析车辆换道对目标车道以及当前车道后车的影响,分别建立换道汇入和换道穿越两种理论跟驰模型。刘大为等10分析车辆在跟驰状态下行驶时的影响因素,考虑驾驶员心理因素,在优化速度模型基础上结合侧向车辆影响建立新跟驰模型。陶鹏飞11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将车辆行驶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抽象为“力”对车辆的作用,建立跟驰行为模型。在数据驱动跟驰模型方面,周立军等12开发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9、建立了车辆跟驰模型,该模型相比传统模型具有更强 的 鲁 棒 性。Xiao 等13利 用 长 短 期 记 忆 网 络(LSTM)学习车辆跟驰行为。Huang等14建立基于LSTM的跟驰模型,研究非对称驾驶行为中的时滞现象和不完美驾驶行为。王梦玉15考虑不同城市道路类型、天气以及时段因素,利用实际车车通信环境下的车辆跟驰行驶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预测后车速度和车头间距2个参数。Yang等16在传统的基于LSTM的跟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改进。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定时采样技术来解决误差在时间维度上的传播问题。还开发了一个单向互联的LSTM模型结构,以提取轨迹特征。孙倩等

10、17考虑驾驶员不确定性和记忆效应,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并进行验证,仿真研究驾驶员记忆效应影响时长。多数研究都是仅考虑单车道前车的情况,然而在实际的驾驶情况中,驾驶员往往并不只是紧跟前车,仅受前车的影响,而是会保持较大的车距,还受侧向换道车辆驾驶状态的影响,当侧向车辆发生换道情况时,车辆运行状况必然改变。关于侧向车辆影响的跟驰模型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际交通数据预测准确性相对不够高。本研究以受前向和侧向车辆影响的多速度差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CNN-Bi-LSTM-Attention数据驱动深度学习模型,并将二者以最优加权法进行组合,建立受侧方换道影响的理论-数据组合跟

11、驰模型并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1侧向车辆影响下的跟驰模型的建立1.1换道影响行为分析与理论建模仅有前后跟驰行为时,驾驶员根据前车行为调整交通状态,以维持安全稳定的跟驰过程。当周围车辆发生换道行为时,车辆同时受前方车辆和侧方车辆的影响。本文针对图1所示的侧方相邻车辆换道至本车道(LM)的行为开展研究9。在理论跟驰模型方面,Jiang等3基于正负速度差对跟驰车辆的影响,提出全速度差(FVD)模型:v?n(t)=aV(xn(t)-vn(t)+vn(t)(1)其中:t表示时间;n表示第n辆车;xn(t)、vn(t)、v?n(t)分别表示研究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xn(t)和vn(t)分别表示和前车的

12、位置差和速度差;为速度的敏感系数;a是敏感系数,是驾驶员反应延迟的倒数;V()为优化速度函数。王涛等4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非邻近车辆的速度信息的影响,考虑了多辆前车速度差的影响作用,目标v前车v侧方车辆v图1LM换道行为Fig.1LM lane changing behavior11第 51 卷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提出 FVD 模型的扩展模型多速度差(MVD)模型:vn(t).=aVxn(t)-vn(t)+l=1Llvn+l-1(t)(2)其中,L表示前方的车辆数,vn+l-1(t)表示和前方第l辆车的速度差。MVD模型通过引入多辆车的速度差来增强车流的稳定性,但没

13、有考虑多辆前车的位置信息。而孙棣华等5进一步考虑多辆前车位置和速度差的共同作用,提出(MAVD)模型。vn(t).=a|V()l=1Llxn+l-1(t)-vn(t)+()l=1Llvn+l-1(t)(3)其中,为速度差的反应系数,l和l分别为描述前方第l辆车的车头间距和速度差及车型对跟驰车具有不同影响而引入的权重。MAVD模型考虑了前车位置和速度差信息对跟驰车辆的影响。然而侧方发生换道时,考虑安全性影响,跟驰车辆会极大地受到侧方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影响,当侧方车辆距离跟驰车辆很近,跟驰车辆会采取减速让行的行为,当距离较远时,其减速行为较缓慢或者不减速。同样,侧向车辆速度影响也符合全速度差跟驰模型

14、的理论。因此提出关于侧向车辆和前方车辆共同影响的跟驰模型,即 FS-MAVD模型(Front Vehicles and Side Vehicles&Multiple Ahead&Velocity Difference):dvn,tdt=a(V(bx1+cx2)-vn,t)+1v1n,t+2v2n,t(4)V(x)=vmax2(tanh(x-hc)+tanh(hc)(5)其中,1、2为速度差的反应系数,b和c是分别描述前方车辆和侧方车辆的车头间距和速度差对跟驰车的不同影响程度而引入的权重,vn,t代表本车速度,hc为车辆安全距离,vmax为车辆速度最大值,x1、x2分别为前车和侧向车辆的跟驰间距

15、,v1n,t、v2n,t分别为前车和侧向车辆的速度差。采用差分进化算法(DE)对理论模型a、b、c、1、2、hc 6个参数进行参数标定。1.2数据驱动跟驰模型基于第1.1节的理论分析,对于LM换道行为,选取前向车辆、侧向车辆以及本车历史状态的6个输入变量,分别为:目标车辆分别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纵向间距,目标车辆分别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速度差,目标车辆速度,目标车辆历史长度T时间内的加速度。输出变量为跟驰车T+1时刻的加速度。根据历史长度T的多变量数据预测T+1时刻的加速度。构建了一个 CNN-Bi-LSTM-Attention 数据驱动车辆跟驰模型的神经网络结构(见图2),主要分为输入层

16、、CNN层、Bi-LSTM层、Attention层和输出层。将侧向车辆换道影响的跟驰行为输入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作为输入层,具体展开结构见式(6)。其中,i表示时刻,j表示输入的不同变量。通过CNN层提取特征,Bi-LSTM层与Attention层从所提取的特征中学习数据内部变化规律以实现预测功能,最后通过输出层得到预测结果。xij=|x11x12.x16x21x22.x26xT1xT 2.xT 6(6)1)卷积层在输入数据之后加入一个一维卷积层(1D-CNN),选取激活函数。目的是对输入层输入的T6输入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过滤冗余的信息。并加入随机舍弃层防止过拟合。CNN层输出

17、特征向量表示为HC=f(XW1+b1)=ReLU(XW1+b1)(7)其中,HC表示输出特征向量,W1为权重矩阵,b1为偏差,X为输入层,f为ReLU激活函数。CNN层的输出为HC=hc1,hc2,hc3,hcmT(8)式中,hcm表示行向量,m为CNN层的输出长度。LSTMLSTMLSTMLSTMLSTMLSTMLSTMLSTM前方车辆纵向间距前方车辆速度差本车速度卷积层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层输出层注意力机制层输入层本车历史加速度侧方车辆速度差侧方车辆纵向间距AttentionAttentionAttentionAttention合并本车T+1时刻加速度合并合并合并h1hm-1hmh2图2模型

18、结构图Fig.2Model structure drawing12第 6 期赵建东 等: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2)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层考虑到驾驶员的反应具有记忆性17,不只是受当前时刻的周围环境影响,还受历史时刻的交通状态影响。而LSTM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记忆功能,适用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因此,笔者选用LSTM模型作为核心模型构建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层作为核心预测层。LSTM内部结构包括输入门、遗忘门和输出门,其中xt表示输入向量。ct和ht表示t时刻记忆细胞状态,表示Sigmoid激活函数,tanh为激活函数。其定义如式(9)和(10)所示,分别可以将数据转化为范围

19、(0,1)和 1,1 的值,其中z为输入变量。(z)=11+e-z(9)tanh(z)=ez-e-zez+e-z(10)式(11)-(17)分步说明计算过程。其中Wfx、Wfh、Wfc、Wix、Wih、Wic、Wcx、Wch、Wox、Woh、Woc、Who分别为不同变量对应的加权矩阵,bf、bi、bc、bo、bh为其对应的门的偏置。ft、it和ot为门控向量。c?t为当前输入的单元状态。xt、ht-1为LSTM内部结构中,本结构的输入和上一个连接结构的输出。遗忘门:ft=(Wfxxt+Wfhht-1+WfcCt-1+bf)(11)输入门:it=(Wixxt+Wihht-1+WicCt-1+bi

20、)(12)c?t=tanh(Wcxxt+Wchht-1+bc)(13)ct=ft Ct-1+it c?t(14)输出门:ot=(Woxxt+Wohht-1+WocCt-1+bo)(15)ht=Whoot+bh(16)式中,Ct-1表示t-1时刻传递来的单元状态。Bi-LSTM模型是两个LSTM模型的组合,一个正向处理序列,一个反向处理序列,处理完后,两个结果以concat方式拼接起来,作为这一层的最终输出。通过提取上一层输入的交通特征数据,并进行有选择的全局学习,能解决LSTM单向运行而导致数据信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Bi-LSTM层在第t步的输出为hbt=yBi-LSTM(HC)(17)其中,

21、yBi-LSTM表示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层模型的输出结果。3)注意力机制层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层是一种模拟人脑的注意力资源分配机制。人脑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忽视其他非重点因素18。Attention机制通过概率分配的方式,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率。如图2所示,将Bi-LSTM输出的结果输入注意力机制层,再加上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对不同输入维度特征进行不同的权重分配,决定哪些维对预测维起到关键作用。采用softmax激活函数,计算每个特征的权重。之后是Multiply层,权重乘以输入,得到注意力层的输出。Attention机制层的权重计算公式为:e

22、t=utanh(whbt+b)(18)t=etj=1tej(19)st=t=1ithbt(20)式中,et为第t时刻Bi-LSTM的输出向量,hbt为注意力概率分布值,u、w为权重系数,b为偏置系数,t表示注意力权重分配,st为Attention层在t时刻的输出。输出层通过全连接层进行预测。其公式可表示为yt=Sigmoid(w0st+b0)(21)式中,yt表示第t时刻的输出值,w0为权重矩阵,b0为偏差向量。激活函数为Sigmoid激活函数。最后输出预测目标车辆t时刻的加速度值。st为上一层的输出矩阵。1.3理论-数据驱动组合模型为了融合理论驱动、数据驱动两种模型的优点,结合理论模型的理论

23、可靠性优势和数据驱动模型在拟合数据和模拟驾驶员的记忆效应方面的优越性特点,采用最优加权法19建立理论-数据驱动组合模型。设理论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和2,有1+2=1。et1和et2分别为t时刻理论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的预测误差值,t时刻模型的组合误差为et=1et1+2et2(22)组合模型的误差平方和为esum=t=1Te2t(23)组合模型的最优权重系数为求esum的最小值问题。组合模型的最终输出公式为13第 51 卷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an(t+1)=1k1+2k2(24)1、2分别为最优权重系数法确定的最优权重值。k1为理论模型得到的预测值

24、,k2为 CNN-Bi-LSTM-Attention模型得到的最优预测值。2数据准备2.1数据说明本研究采用无人机视频轨迹数据库(http:/),该数据为江苏省南京市应天大街高架桥一段限速80 km/h的快速路轨迹数据。如图3所示,原始车辆轨迹数据包括车辆编号、横向位置、纵向位置、车道编号、车辆长度、车辆宽度、行驶速度、加减速度等参数,时间精度为0.04 s,位置精度为0.01 m。采集视频覆盖交通流从自由流运行到拥堵的整个演变过程。数据中包含1 041辆车辆数据,共822 712条数据。原始数据说明如表1所示。2.2构建数据样本集2.2.1提取前向车辆根据车辆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车道上的车辆纵

25、向位置关系,标定车辆在不同时刻的前车的车辆号、横向位置、纵向位置、加速度以及速度5个交通参数。对于得到的数据组,筛选目标车辆在研究车道内行驶时间大于30 s的本车道数据,跟驰前车在研究车道内行驶时间大于15 s的跟驰车辆的数据,筛选得到338辆稳定跟驰行为的车辆组。2.2.2提取侧向换道车辆1)根据如下公式判断车辆是否换道:lt lt+1(25)式中,lt为车辆在t时刻所处的车道编号,当车辆在t时刻与t+1时刻所处车道号不同时,即为车辆发生换道的时刻。2)以内侧车道6车道为研究对象,对于从侧方车道换道到6车道的车辆进行统计,得到车辆集合A;对于上一步处理得到的数据,提取前车车辆为从侧方车道换道

26、到6车道的车辆,得到车辆集合B,B为研究的目标车辆,A为相对的侧向换道车辆;车辆B集合中,跟驰前车发生变化的时刻即为换道时刻。选取换道时刻t前后15 s的数据。车辆的跟驰行为在30 s内,不仅受前车的影响,还受换入车辆的影响。根据时间和标定的车辆号两个因素,标定侧方车辆的车辆号、横向位置、纵向位置、加速度以及速度 5 个交通参数。部分标定数据如表 2所示。2.3数据预处理对于得到的数据组中存在的随机干扰、异常值和测量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数据平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移动平均法对车辆图3车道示意图Fig.3Lane diagram表1数据说明Table 1Data descrip

27、tion字段名称车辆号时间车道号纵向位置速度取值1 041辆车0332 s,精度为0.04 s1100381 m028.62 m/s速度加速度横向距离车辆长度车辆宽度字段名称取值0103.04 m/s34.1512.31 m/s23.74.8 m41151像素2045像素14第 6 期赵建东 等: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横、纵坐标、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数据平滑,可表示为Ft=(At-1+At-2+.+At-n)n(26)式中,Ft为下一期的预测值,At-1至At-n分别表示前一期至前n期的实际值。为方便模型训练,采用min-max对模型输入数据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作为

28、模型的输入,计算公式为xn=xj-xmeanxmax-xmin(27)其中,xj为每一项原始数据,xn是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xmean、xmax、xmin分别为数据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3模型验证3.1模型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EMA)、均方误差(EMS)、均方根误差(ERMS)、期望方差(SEV)、拟合优度R2作为目标判别函数。如式(28)-(32)所示:EMA=1ni=1n|yi-y?i(28)EMS=1ni=1n(yi-y?i)2(29)ERMS=1ni=1n(yi-y?i)2(30)SEV=1-Var y-y?iVar y(31)R2=1-i()y?i-yi2

29、i()y i-yi2(32)其中,yi和y?i分别表示测试集的真实值和模型预测值,y i表示真实值的平均值,i表示数据量。EMA、EMS、ERMS的值越小,预测效果越好,SEV和R2取值范围为 0,1,值越大,预测效果越好。3.2理论模型参数标定在第 1节确定的 FS-MAVD跟驰模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第2节所得到的车辆数据,以目标车辆分别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纵向间距,目标车辆分别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速度差,目标车辆速度5项指标作为跟驰模型标定的性能指标,选取均方根误差值作为参数标定结果评价指标,用于衡量标定的模型与实际值的差异。采用差分进化算法进行模型的参数标定。对于模型标定,参考王雪松

30、等20确定的参数范围,由于本研究时间间隔为0.04 s,所以在其基础上将参数范围进行调整,得到常量敏感系数a范围为 0.002,0.800,b、c范围为 0,1,且 b+c=1;安全距离hc为 0.8,8;相对速度敏感系数1、2范围为 0.012,0.800,参数标定结果为a=0.03,b=0.6,c=0.4,1=0.13,2=0.37,hc=4.2。3.3数据驱动模型参数调整首先是构建 CNN-Bi-LSTM-Attention 数据驱动模型,通过参数调整,使其预测达到最优效果。对历史长度、训练批次和训练轮数的不同值的结果进行预测,选择最优参数。其次,根据最优参数设置LSTM 和 Bi-LS

31、TM 的参数,得到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3.3.1记忆效应影响时长分析根据孙倩等17的结论,对驾驶员的记忆效应进行分析,对1.03.0 s内的历史不同影响长度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得出本模型记忆效应影响时长为2 s,即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除了受当前环境影响,还受前 2 s 的记忆影响。时长为 2 s 时,判定系数(R2)达到最高97.74%。3.3.2训练批次和训练轮数训练批次分别选取32、64和128,如图5所示。发现当其为64时,判定系数(R2)达到最高97.74%。表2部分车辆位置关系数据Table 2Partial vehicle position relation data车辆号9999时

32、间/s11.2611.3011.3411.38车道号6666纵向位置/m161.38162.13162.87163.62速度/(m s1)17.8317.8317.7917.79加速度/(m s2)0.460.460.460.46横向位置/m0.230.250.270.28前车号3333前车纵向位置/m201.61202.35203.10203.85前车速度/(m s1)17.9517.9518.0218.02前车加速度/(m s2)0.770.770.840.84跟驰间距/m40.2340.2340.2340.24跟驰速度差/(m s1)0.120.120.230.23侧方车辆号6666侧方

33、车辆速度/(m s1)16.9216.9216.9516.95侧方车辆加速度/(m s2)0.350.350.500.50侧方车辆纵向位置/m180.08180.78181.49182.1915第 51 卷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而训练轮数收敛快速,所以训练轮数选择 10 轮即可。3.4跟驰模型训练结果比较3.4.1预测精度对比将构建的新样本集按训练集与测试集8 2的比例进行划分后,分别采用LSTM模型、Bi-LSTM模型和CNN-Bi-LSTM-Attention、理论模型和理论-数据组合模型5个模型预测目标车辆的加速度。将测试集上的真实值与预测值进行实际绘图对比

34、验证。测试集中组合模型拟合优度最高达到97.64%,其次 为 CNN-Bi-LSTM-Attention 模 型,拟 合 优 度 为94.24%。图 6 示出了测试集中 4 辆车辆的预测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在 3 种数据驱动模型中CNN-Bi-LSTM-Attention模型预测效果更优。理论模时间/s时间/s加速度/(ms-2)1.000.00-1.00-0.500.50加速度/(ms-2)1.000.00-0.500.50真实值理论模型组合模型CNN-Bi-LSTM-AttentionBi-LSTMLSTM真实值理论模型组合模型CNN-Bi-LSTM-AttentionBi-LSTMLS

35、TM260270280285290295300275270280285290295275265(c)930号车辆(d)949号车辆 加速度/(ms-2)加速度/(ms-2)时间/s时间/s真实值理论模型组合模型260302.5312.5317.5307.5297.51.001.00.60.2-0.2-0.60.00-0.500.50270280CNN-BiLSTM-AttentionBi-LSTMLSTM真实值理论模型组合模型CNN-Bi-LSTM-AttentionBi-LSTMLSTM285290295300275265(a)918号车辆(b)926号车辆 图6车辆加速度预测结果Fig.6

36、Predicted results by single vehicle acceleration训练集训练轮数损失函数测试集00.0000.0050.0150.0100.0200.0300.0350.02524681012(b)训练轮数损失函数 训练批次(a)训练批次判定系数200.750.850.800.901.000.95406080100120140R2图5参数调整图Fig.5Parameters adjustment diagram历史长度/sR20.900.801.000.950.850.7512.5 15.0 17.5 20.0 22.5 25.030.027.532.5图4不同历

37、史长度下的判定系数图Fig.4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diagram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lengths16第 6 期赵建东 等:考虑侧向车换道影响的理论和数据组合驱动的车辆跟驰模型型拟合精度较差,但能较好地拟合趋势走向,组合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在数据驱动跟驰模型方面,CNN-Bi-LSTM-Attention模型对不同样本的预测效果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预测精度优于另外两种数据驱动模型。CNN-Bi-LSTM-Attention模型对4辆车的拟合精度分别为99.09%、98.94%、98.36%和98.51%,比LSTM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

38、7.42%、0.43%、0.13%、0.81%,比 Bi-LSTM 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 3.77%、1.64%、1.40%、0.06%。理论模型除了考虑前方车辆和侧方车辆的间距影响,还考虑到速度影响,可以较好地拟合出趋势走向,但拟合精度较差,且不如数据驱动模型平滑,是因为数据驱动模型考虑了LSTM模型的记忆效应。将理论与 CNN-Bi-LSTM-Attention 模型预测结果以最优加权法的方法结合起来。从图6和表3可以看出,组合模型预测效果最优,误差最小。组合 模 型 的 拟 合 精 度 分 别 为 99.1%、99.24%、98.56%、98.74%。3.4.2预测误差对比图7示出了4辆车

39、辆不同模型下的均方根误差图,CNN-Bi-LSTM-Attention模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3 3、0.043 4、0.052 1、0.062 4,低于 LSTM和Bi-LSTM的预测误差。组合模型预测误差分别为0.026 72、0.036 80、0.050 00、0.057 30。3.4.3单一车辆各个模型判别系数的对比对949号车辆不同模型下的不同判别系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3。可见,总体而言,CNN-Bi-LSTM-Attention模型预测误差(EMA、EMS、ERMS)均低于 LSTM 和 Bi-LSTM 的预测误差,拟合优度(SEV、R2)高于LSTM和Bi-LSTM模型。组

40、合模型相对其他模型预测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相比LSTM、Bi-LSTM、CNN-Bi-LSTM-Attention、理论模型 4 种模型误差分别降低 1.96%、0.63%、0.51%、17.54%,拟合优度分别提高1.01%、0.29%、0.23%和19.5%。4结论(1)在交通场景方面,考虑了受侧方换道车辆影响的跟驰现象,并依据视频轨迹数据,对于换道现象制定了直线行驶和换道规则,标定了目标车辆的前方车辆和侧方车辆的车辆号及其交通参数,构建了新的样本集。(2)在模型构建方面,考虑实际车辆行驶过程换道行为对跟驰车辆驾驶安全的影响,分别建立FS-MAVD 理论模型和 CNN

41、-Bi-LSTM-Attention 模型数据驱动模型,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参数标定;考虑目标车辆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纵向间距,目标车辆与前方、侧方车辆两车的速度差,目标车辆速度和历史长度T加速度6个主要因素,预测目标车辆T+1时刻加速度;之后采用最优加权法将两种模型进行组合,以结合理论模型的理论可靠性和数据驱动模型拟合精度高的优势。(3)在模型验证方面,构建的组合模型与LSTM、Bi-LSTM、CNN-Bi-LSTM-Attention、理论模型进行结果对比,通过对比模型之间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期望方差和拟合优度5个判别因素,可以发现,本研究构建的组合模型预测误差

42、相对其他模型误差更低,精确度更高,更接近车辆实际驾驶行为。再通过对具体车辆单独分析,可以发现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相比其他4种模型分别降低1.96%、0.63%、0.51%、17.54%,拟合优度分别提高1.01%、0.29%、0.23%和19.5%。通过参数调整发现,当侧方车辆发生换道情况时,驾驶员记忆影响时长约为2 s,数据驱动模型可以平滑交通流的扰动,使预测效果更平滑精确。组合模型表3949号车辆预测结果评价Table 3Evaluation of forecast results of vehicle 949模型LSTMBi-LSTMCNN-Bi-LSTM-Attention理论模型组合模

43、型ERMS0.076 90.063 60.062 40.232 70.057 3EMS0.005 90.004 00.003 90.054 10.003 3EMA0.054 60.048 00.053 10.167 30.049 5SEV0.986 50.990 80.995 30.801 80.994 1R20.977 30.984 50.985 10.792 40.987 4 理论模型组合模型车辆编号均方根误差918号0.00.10.20.30.40.5926号930号949号CNN-Bi-LSTM-AttentionBi-LSTMLSTM图7不同车辆不同模型下的均方根误差Fig.7Roo

44、t mean square errors of different vehicle models17第 51 卷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结合数据驱动模型的优势与理论模型适用性强的特点,在驾驶行为预测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本研究可为车辆在侧方车辆换道情况下对前方和侧方车辆微观驾驶行为的感知判断提供良好的参考,有助于合理规划驾驶行为,对于保证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BANDO M,HASEBE K,NAKAYAMA A,et alDynamical model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J Ph

45、ysical Review.E.Statistical Physics,Plasmas,Fluids,and 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1995,51(2):1035-1042.2 HELBING D,TILCH BGenerlized force model of taffic dynamics D Physical Review E,1998,58(1):133-1383 JIANG R,WU Q,ZHU Z 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 for a car-following theory JPhysical Rev

46、iew E,2001,64(1):017101/1-4.4 王涛,高自友,赵小梅多速度差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 物理学报,2006,55(2):634-640.WANG Tao,GAO Ziyou,ZHAO XiaomeiMultiple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 and its stability analysis JActa Physica Sinica,2006,55(2):634-640.5 孙棣华,李永福,田川基于多前车位置及速度差信息的车辆跟驰模型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7):1326-1332.SUN Dihua,LI Yongfu,TIAN

47、 Chuan Car-following model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ahead&velocity difference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0,30(7):1326-1332.6 KESTING A,TREIBER M,HELBING D General lane-changing model mobil for car-following model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

48、on Research Board,1999(1):86-94.7 TANG T Q,HUANG H J,GAO Z YStability of the car-following model on two lanes J Physical Review E Statistical Nonlinear&Soft Matter Physics,2005,72(6):066124/1-7.8 陈漩,高自友,赵小梅,等反馈控制双车道跟驰模型研究J 物理学报,2007,56(4):2024-2029.CHEN Xuan,GAO Ziyou,ZHAO Xiaomei,et alStudy on the

49、two-lane feedback controled car-following model J Acta Physica Sinica,2007,56(4):2024-2029.9 王玄金考虑前车换道过程的跟驰模型研究 D 重庆:重庆大学,2017.10 刘大为,史忠科基于侧向车辆影响的跟驰模型建模及仿真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9,37(1):35-41.LIU Dawei,SHI Zhongke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r-following model based on influences of lateral vehicles J Journal

50、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2019,37(1):35-41.11 陶鹏飞考虑侧向车影响的跟驰行为分析与建模D 长春:吉林大学,2009.12 周立军,王殿海,李卫青人工神经网络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跟驰模型中的应用 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9(4):896-899.ZHOU Lijun,WANG Dianhai,LI Weiqing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car-following mode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