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_田大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09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_田大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_田大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_田大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用格式:田大可,金路,费烨,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J 航海教育研究,2023,40(2):3843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田大可a,金路b,费烨a,罗继曼a,刘士明a,张宇a(沈阳建筑大学 a机械工程学院 b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168)摘要:以普通高等工科类院校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中心、三统筹、五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多学科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从强化现代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完善课程考

2、核方式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和成效。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科专业;机械设计基础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724(2023)0200380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对于建立新时代

3、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科专业相比,工科专业的特点在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展示自然的客观知识,以及基于这些客观的知识和规律而进行的技术创造2。工科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专业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差异显著,课程思政元素的分布侧重不同,思政元素挖掘难度比较大。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3。“机械设计基础”是普通高等工科类院校为近机类、非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授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通用零部件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

4、册、图表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来设计可动机构、机械装置的能力,可为相关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工业产品的创新设计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在相关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针对近机类、非机类专业的特点将机械类“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核心课程进行适应性融合,具有受众面广、知识面宽、专业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课程内容重要、特点鲜明,在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中具有代表性。沈阳建筑大学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为辽宁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加强多学科协同育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学校打破由单一的机械工83思政探索航海教育研究2023 年第 2 期 第 40 卷收稿日期:20230

5、4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905446193054,220902194160028);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 2022 166 号);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JG21DB442);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NYJG2022249);辽宁省教育厅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辽教办 2022 302 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2020ZDB40)作者简介:田大可(198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程学院授课教师作为教学团队成员的传统惯例,将环境、材料、土木等开设本课程的学院的骨干教师吸纳进

6、来,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团队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结合实践探讨基于多学科协同模式将工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育人元素恰当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思路与实施办法。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问题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相关专业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了公共基础课程阶段的学习,正逐步转向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以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实践、重能力

7、、重素养的课程性质,教学团队经深入分析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难点和问题。(一)课程内容抽象,思政元素不易挖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螺纹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联轴器等内容,其中侧重讲授机构的组成及原理章节的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抽象,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不如后续机械设计章节那样紧密,授课教师较难直接在这些章节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思政元素,因此课堂讲授往往比较枯燥、平淡,学习效果不佳。(二)思政融入生硬,教与学连接不紧密“机械设计基础”的任课教师通常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讲授具有

8、比较深入的认识和较好的把控能力;而听课学生则来自环境、材料、土木、信息等近机类或非机类专业,他们在大学前两年除初步学习了工程制图及工程力学外,几乎没有学习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思政融入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其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讲解仍是基于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学生,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所授知识在未来的应用场合和应用对象缺乏深入研究与思考,课程思政视角与方法有待创新,思政元素的融入较为生硬,甚至牵强附会难以落地。(三)内容多学时少,忽视了思政的融入“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自身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架构,共包括约 1012 章的内容,

9、时长一般为 2432 学时,平均每 24 个学时就要学习一章的内容。教与学双方的任务量均比较繁重。有些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提高考试成绩,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开展了随堂测验、期中考试、大作业等一系列专业层面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建设,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对后续专业学习的意义,以及其隐含的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等认识也不够明确,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二、多学科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施方法(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并基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

10、程特点,教学团队提出了“一中心、三统筹、五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本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统筹协调好学生、教师、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实施,以求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的有机融合。建设思路及各层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图 1课程思政建设思路93田大可,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二)具体实施方法1强化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团队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才与德的辩证关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强学习和自我提升。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

11、习方式,充分利用思政类权威网站、新媒体和报刊等开展学习,明确教师育人的角色定位。团队内部形成规范的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开展校内、校外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团队负责人要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和先进典型,注重学习过程的管理,组织成员及时开展研讨与总结,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并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理念建设思路如图 2 所示。图 2教育理念建设思路团队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树立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思政意识、思政水平和思政能力,从而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要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加强

12、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正向激励,对待学生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要把仁爱之心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做到亲其师信其道4。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及制定相关文件的依据,具有宏观的引领作用。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要求,高等教育应当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除对专业知识和专

13、业能力有明确规定外,还应当将德育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与评价指标5。同时,以培养方案为指引,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调整。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要做到早思考、早准备,充分挖掘日常生活、成长经历、学科发展等学生熟悉的、潜在的思政资源,将价值观的引领春风化雨般地融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6。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教学目标的专业性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严格确保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课件、考试大纲等均蕴含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两者的相互关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如图 3 所示。图 3培养方案与课程思政关系3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考虑到授课教师

14、与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为使课程思政更具针对性,在组建“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时,采取更为广泛、包容、灵活的形式,除主讲本课程的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外,还邀请学生所在学院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并酌情邀请思政课教师等,共同组建一支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的教学团队。团队结合新的育人标准,围绕思政教育、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等专题,通过研讨、调研、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分析与论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隐形无缝契合,使思政元素以更为“友好”“亲切”的形式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组建教学团队还要考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特别要注重吸纳具有大型企业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经历的教师,因为他

15、们对工程伦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都有着更为深刻04田大可,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形成深度的交叉与融合,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与体会,以更亲切、自然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思想,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及工作模式如图 4。图 4师资队伍建设思路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针对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难以兼顾的问题,团队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课堂的功能和定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要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和

16、重要载体。课堂教学创新建设关系如图 5 所示。图 5教学形式创新建设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开展教学设计,保证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开展学情分析,拟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厘清教学思路,重点在案例分析、重难点讲解等关键环节引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双师”教师的“双能”作用,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时政热点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国家级精品慕课、云班课、雨课堂等优质平台与网络资源,在线下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展

17、社会实践,围绕教学知识点设计实践内容,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和总结,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形成课堂内外的相互统一和学、用、悟的互相促进。5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明确课程考核的目的和作用。课程考核既可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作出客观评判,引导其改进和提高,又能够帮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分析、总结,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要兼顾思政教育的成效7。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结构与授课形式,而是要将思政元素的“基因”植入专业教学中。要注重每个考核阶段与思政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例如,在过程性考核环节中增加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18、专业求知欲;结合与专业相关的时政热点进行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分享意识。要丰富考核的形式,在传统的以考核专业知识为主的“刚性考核”基础上,增加以考核道德素养为目标的“柔性考核”,合理设置“刚性考核”和“柔性考核”的比例和关系。例如,将学生的“抬头率”“活跃度”等课堂表现作为学习成效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课考试设置考试题型时,适当增加若干隐含思政教育的主观题,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测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又能考查学生的德育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考核方式构建思路如图 6 所示。图 6考核方式构建思路14田大可,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

19、设实践探讨三、多学科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实例(一)思政元素协同挖掘绪论是教材的纲领和先导,起到统领全局、开宗明义的作用。绪论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等,是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对于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亮题”“开篇”,增加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多专业协同优势,在授课伊始便对育人元素的挖掘开展深入分析与论证,将“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环境专业中的“两山”理念、土木专业中的基建设备、材料专业中的复材应用等融入教学内容(如图 7),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将本专业的知识及蕴含的思政元素

20、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图 7思政元素协同挖掘实例(二)教学过程协同设计教学团队在组建时充分考虑了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和人才层次等因素,不仅包括多个专业的骨干教师,还吸纳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的教学管理者等,70%以上的团队成员具有“双师双能”资格。团队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针对每次课程的教学任务,开展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例如,在齿轮传动章节,共梳理出前情回顾、工程案例、原因剖析、理论讲解、强化理解、内容扩展、知识总结、巩固提高等多个教学环节,并保证各环节严格遵循教学与认知的基本规律,具有逐层递进的效果。团队成员集思广益,从各自的角度提出课程

21、思政实施建议,在工程案例、理论讲解和内容扩展这三个教学的前、中、后阶段引入钟表、汽车变速箱、爱国影片、武器装备等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超越进取的创新意识,如图 8 所示。图 8教学过程协同设计实例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改进方向(一)建设成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严格按照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要求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多学科专业教师的协同配合,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科技报国意识和团队精神显著增24田大可,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强。从

22、2017 级开始,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优先吸纳部分优秀学生加入任课教师的科研团队,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通过榜样的力量,正向牵引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中多人次取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TIZ 创新方法大赛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并获得了专利、软著授权,目前已形成多个稳定的创新小组,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二是年轻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师德师风、业务水平等方面得到显著增强。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围绕“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周期性的经验交流、现场

23、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讨等活动,团队年轻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学方法创新大赛,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并获得省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省级教育改革“十四五”规划项目、省级一流课程等立项支持。(二)改进方向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持之以恒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本文认为在以下五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1)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目标与内涵的认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开展教学的中心环节、着力点和出发点。教学团队要不断学习,提高团队成员

24、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站位,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升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和广度。(2)多学科协同的团队优势应进一步加强。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专业特长,围绕专业培养方案开展系统性论证,深挖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聚焦课堂,把握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把课程上出“思政味道”。(4)课程建设要与“双万计划”建设相辅相成。以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

25、为契机,结合省、校等各级一流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高效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方法和机制。(5)构建“大课程思政”学科群。探索在开设相近课程的教学单位间实施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方案,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形成育人的大格局和群体效应,构建“大课程思政”学科群。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202111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 _ 462437 ht-ml 2李宗帅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

26、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7):8082 3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9499,165 4闫建新,张志鸿,常争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9):4142 5孙广俊,李鸿晶,陆伟东,等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育人优势与实践路径 J 江苏高教,2021(9):115120 6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 J 高教探索,2020(8):7780 7谭红岩,郭源源,王娟娟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 教师教育研究,2020,32(5):111534田大可,等:多学科协同育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