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_周菁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45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6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_周菁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_周菁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_周菁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4 卷第 3 期 Vol.14 No.3 2023 年 6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20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 周菁若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西部地区首屈一指,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指日可待。虽然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是经济实力仍旧略逊一筹。基于创新创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可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虽然有成都与重庆两市经济相对发达,但

2、是辖区内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规模总体不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发展的动力不足。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思想上需突破地区行政划分的区隔,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在实践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链以激发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以增强外部推力;优化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多级化考核路径。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增长极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09708 2020 年 1 月 3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

3、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该决议是我国运用增长极理论规划区域发展版图的重要一笔,成渝地区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和西部发展核心指日可待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向好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创新是推动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发挥市场创新能动性、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核心引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2。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当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兼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中心”,有责任和义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3。2021 年发

4、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速度快、高校数量众多、教育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分析创新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双向促进的关系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成渝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目标的实现。一、理论剖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校创新创业教

5、育的逻辑起点 在新形势下,跨越地理空间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屏障,推动建设中国四大经济圈的战略部署,收稿日期 20221027;修回日期 20230116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xmybl8092)作者简介 周菁若,女,四川眉山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联系邮箱: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98 是实现中国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仅为“美好愿景”,这是因为各城市的发展进度不一,一些发展潜力好、经济规模大、投资效益好的城市有机会成为新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的优势

6、资源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至经济圈内的小城市,进而激发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就成渝经济圈而言,作为中心城市的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基础好、青年劳动力充足、创新创业资源丰富;而西部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严重、资源也匮乏,所以我们认为,成渝经济圈内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程度较低5,城际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培养聚集功能强的成都和重庆两地作为重要的增长极,在成渝经济圈内实现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通,形成优势互补、城市互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城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边缘城市向好向上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成渝地区将

7、面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换新旧动能的挑战。成渝地区的传统产业因其能源消耗大、劳动力投入高的特点使得其市场竞争力日渐衰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其将人才和创新能力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新旧产能的转换不仅要求市场持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还要求高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位于成渝地区的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据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中心,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赋能、人才培养的作用,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动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水平实现质地飞跃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6。这主要体现在以

8、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均衡分配,促进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发展;二是激发市场的经济活力,发挥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作用,使其成长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舞台;三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助力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增长极齐头并进的关键;四是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可与其他国家加强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搭建国际化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可以实现共建世界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目的。二、问题导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基础 成渝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教育能力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枢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

9、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成渝地区虽然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其他区域交流与合作密切,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汇集,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东西流通、南北互动7,但是与其他三个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发展的资源利用率尚显不足,其经济发展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都尚待提高。(一)成都与重庆“双核独秀”,虹吸效应过强 2021 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详见表 1),成渝地区相较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占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但是GDP 却居于末位。这表明成渝地区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空间还有待开拓。2020 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 48 598.76 亿元,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1

10、7 716.67 亿元,由此测算成都 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四川省的 34.45%;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3 010.08 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二;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是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89 倍;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仅410.61 亿元,位居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末位,成都市生产总值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的 43.18 倍;重庆市 2020 年的生产总值为25 002.79 亿元。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不一,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的经济总体实力强、经济发展速度快,与西部地区其他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分层严重。教育创新 周菁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

11、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99 表 1 2020 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四个区域相关数据统计 地区 土地面积(万 km2)土地面积 全国占比(%)人口数量(万人)人口数量 全国占比(%)GDP 数额(亿元)GDP 全国占比(%)京津冀 21.72 2.26 11 009.6 7.80 86 393.23 8.50 长三角 35.80 3.73 23 538.0 16.67 244 713.53 24.09 粤港澳大湾区 5.59 0.58 8 634.7 6.11 115 191.50 11.34 川渝 56.84 5.92 11 580.0 8.20 73 601.55

12、7.24 合计 119.91 12.49 54 762.3 38.78 519 899.81 51.17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相应省份和地区 2021 年统计年鉴数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而成。(二)教育规模“中部塌陷”,创新创业资源分布不均 目前,川渝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00 所,其中成都市有 58 所,重庆市有 68 所;本科院校共 79 所,成都和重庆共有 55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10 所,全部分布在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的分布也不均,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和重庆市。此外,根据城市内高校的数量及其地理位置

13、,成渝发展主轴上的教育资源呈现“中部塌陷”的局面,即从成都主城区向资阳方向自西向东呈逐渐递减态势,重庆主城区向璧山、铜梁方向自东向西呈逐渐递减态势。在我国正在建设的四个增长极中,川渝地区的普通高校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在四大城市群中均处于末位(详见图 1)。2017 年,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共 99 所,其中京津冀地区有 10 所,长三角地区有 18 所,粤港澳大湾区有 5 所,川渝地区有 6 所,其中 4 所在成都,2所在重庆。根据以上统计发现,相较于其他三个增长极,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欠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

14、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四川省 20182020 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分别为 0.27%、0.33%、0.33%;重庆市 2020 届和 2021 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成功率分别为 1.15%、0.75%。由此可见,成渝地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略显薄弱,自主创业成功率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有待加强。图 1 四大城市群的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在全国的 占比情况 (三)创新创业教育内生动力“发力不均”,四股“合力”形成困难 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之间“区块分割”意识

15、强烈,不愿共建共享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成渝两地竞争大于合作的“拔河效应”明显。推动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增长极,是破解成渝地区创新创业资源分配不均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力的主要路径。成渝地区的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一,自重庆市“脱离”四川省成为直辖市之后,两地在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竞争、资源竞争、人才竞争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两地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100 高校“共谋发展、共促创新”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川渝地区人民的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小,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对创业失

16、败的顾虑,川渝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循规蹈矩”,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在择业过程中“按部就班”,不愿意自主创业。该地区大学生的表现与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内化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中心思想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该地区的大多数高校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专注于理论知识讲授,忽略实践教学。另外,高校老师深入企业实地调查的机会少,在教学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学生

17、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象。第四,在加速时代“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顶尖创新创业人才”的号召下,地方政府、企业和区域内高校必须通力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撑,高校提供教学资源和“孵化中心”,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创业机会。在实践中,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投入,但是企业对此的重视度不足,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头重脚轻”的局面8。(四)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推力弱,拉动效应不明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不健全。成都和重庆作为区域的中心增长极,其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弱:成都周边城市以及重庆非主城

18、区的经济不发达、市场不活跃,创新创业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偏弱,区域内各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差、联系不紧密。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的相关数据,相较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发布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数量相对较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也都比较弱9。例如,在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带动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周边中小城市围绕核心城市形成产业链,经济活跃度高、科技更新速度快、创新创业自主性强,能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并成了区域发展的人才“补给仓”,满足了市场和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成渝地区与其他

19、三个增长极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交流不足、合作甚少。虽然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点,具有“深化国际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战略发展机遇,但成渝地区地处国家西部,相较东部沿海地区,其对外开放力度有待加大。有关成渝地区高校与国际高校之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报道甚少,尚未搭建起“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利于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优势,难以与沿线国家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三、实践先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展优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高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抓手,

20、是成渝地区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增长极,需在思想、机制、动力三个方面深化改革(见图 2)。(一)破除“对立分割”思想,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成渝地区高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首先要破除“单打独斗”的观念,形成“共谋发展”的共识。重庆市从四川省“分家”后,获得了自主发展权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经济和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和成都一齐成为西部发展的“领头羊”。自古川渝一家,但是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了 教育创新 周菁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101 图 2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成为西部中心在

21、经济发展上一直处于竞争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都和重庆两座“经济大城”的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所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刻不容缓10。第一,成都和重庆两个“西部中心”长期处于竞争状态,“拔河效应”明显,如果不做出调整,通力合作,最终会两败俱伤,任何一方都难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第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成渝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成渝地区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的互通共享,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环境。第三,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当行政区域界限分明的城市联合发展形成城市群时

22、,其发挥的联动效应对该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能发挥“1+12”的优势。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就次于其他三个增长极,如果继续维持“蓉渝比剑”的状态,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脚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继而持续拉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因此,应延续“川渝一家亲”的思想,在保持适当竞争的前提下,使双方实现优质创新与创业课程资源、优秀教师资源以及成功经验的分享,打造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共赢局面。(二)树立进取意识,主动找寻资源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实现创新型、绿色化、稳固化发展,成渝地区必须主动谋求发展思路。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3、2021,广东省、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创新能力分别位列第全国一、第二和第三,而四川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则位列全国第九位,重庆市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在十二位。由此可见,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创新能力都落后于其他三个增长极。因此,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校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不能徒有封号,空喊口号,要克服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主动出击:其一,在向中央政府寻求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快实现有利于成渝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落地,助力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其二,完善各种基础配备,包括建设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金会,引进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

24、优秀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基地等。(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链,激发创新创业教育内生动力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首要责任主体,应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合作与经验交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作为川渝地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应发挥其“领军作用”。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首要责任主体,学生、教师以及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链上的重要责任承担者,要推动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链,使其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其最大优势,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课上课下”双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

25、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扩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102 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路径,例如,选修创新创业课程、聆听创新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树立信心、提升创新与创业能力、实现个人的创业目标等。其次,改进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构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1;开发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搭建优秀教师的流动机制。最后,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政产学”三螺旋合作机制,保持三者目标一致性和行为同步性,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畅通资

26、金渠道;企业作为政策的响应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创业机会12。(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推力 囿于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以及成渝地区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成渝地区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不仅要突破自我,摆脱扁平化发展样态,还要增强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的流通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一方面,要发挥其他三个增长极的拉动作用,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持。组织成渝地区的高校代表与其他三个增长极的高校代表和知名企业家举办讨论会,就“促进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议题展开深层次研讨,搭建适应成渝地区经济特点和教育特色

27、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设计符合该地区教育水平、满足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13。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可在以全国创新创业通用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辅以本土特色的教材,发挥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优势14。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在实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教育也需秉持对外开放的理念,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下整合利用全球的创业创新教育资源,实现创业创新教育方法和经验的跨国家、跨区域、跨高校流动。(五)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创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涉及中央政府以及成渝地区双城

28、经济圈内的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大学生等,他们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也是缺一不可的利益主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追求的是整个区域的共同进步、协同发展,关系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然而经济圈内各地行政区域缺乏利益分享机制,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己”心理明显。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要真正实现成渝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健全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妥善处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源与既得利益的分配问题,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合理、高效、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过程中,强调各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并保证全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争取兼

29、顾多方意见,实现“政府、高校、学生、企业、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溢出效应。(六)建立多级化考核机制,实施“供给侧”改革 考核是检测一项工作完成效果“试金石”,如果一味埋头苦干,而不将成果和目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可能会发生偏差,而考核标准作为发展的“指挥棒”预示着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而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基于成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建立多元多级、由点到面的考核机制15。首先,需要将高校对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重要考评标准,重视程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0、:其一,每学年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及其授教育创新 周菁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103 课情况、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比赛的频率、创新创业教育链的衔接情况等;其二,高校教师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精准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愿望,探索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深度融合、密切关联的路径16;其三,学生承担“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的任务,需要重点记录其课堂出勤率、聆听创新创业讲座的次数、参加相关比赛的获奖情况、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及成功率。其次,次中心区域高校以中心区域高校为标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

31、大湾区为标杆,通过 SWOT 分析,找出本城市或本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的威胁,以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改进的路径。最后,强调校际合作,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互动,加强东西增长极内各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形成“成渝共促、东西并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层交流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跨平台流动。注释:数据来源于2021 四川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保留两位小数。数据来源于2021 重庆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保留两位小数。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四川省 2020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源于重庆市

32、教育委员会重庆市 2020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 重庆市 2021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参考文献:1 贾秀险,戚务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构建:基础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0,8(5):3243.2 张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597(23):3739.3 王海,段宝玉.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多维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7680.4 陈涛,唐教成.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0,8(4):40

33、57.5 苏斌,薛佳滢,颜利,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308(12):101108.6 蒋华林.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20,8(4):5870.7 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5,193(4):5864.8 汪俞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7):6266.9 曾一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4851,73.10 卢阳春,刘敏,邓良,等.成渝地区

34、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于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西部,2020(1):2838.11 孔德议.基于“三创教育”的高校知识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356(4):5153.12 贾建锋,刘伟鹏,张卫国.“政产学”协同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 基于三螺旋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11):16401649.13 王亚煦,于兆勤.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240243,299.14 赵惠娟,胥佳慧,蔡禹龙.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

35、育与职业,2017(24):6165.15 徐伟明,肖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6):7682.16 黎勇,崔延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64(12):3440.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104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ZHOU Jingruo (Scho

36、ol of Management,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Abstrac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outstand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and will become the fourth growth pole aft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

37、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is excellent,but the economic strength is still insufficient.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

38、ities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economic circle.Although Chengdu and Chongqing are two cities with relatively advanced economy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latively small scale of innovation and

39、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motivation within this circ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hengdu-Chongqi

40、ng economic circle,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separation of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establish integral development notion in terms of thoughts;in terms of practice,we shoul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hain to stimulate endogenous power,and strengthen nation

41、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enhance external thrust;as for the mechanism,we should optimize the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create a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assessment mechanism.Key Words: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economic developmen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growth pole theory 编辑:游玉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