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2043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6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4.03文章编号:1 0 0 9-6 0 0 0(2 0 2 4)0 3-0 9 6-0 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4.03.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 3 7 1 2 0 6、52 0 7 8 2 45、41 8 0 1 1 6 3)作者简介:李薇,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郎蔻,通信作者,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副教授,注册城乡规划师;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教授,博导。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Functional Network of Typical Metropolitan Areas李薇郎蔻张京祥LI Wei LANG Wei ZHANG Jingxiang摘要: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福州、成都、西安都市圈为单中心集聚,而长株潭

3、都市圈呈多中心空间布局。(2)各都市圈配套功能设施供需匹配不足,资源要素分布不均。(3)多数都市圈呈现近中心城区的向心性网络联系趋势,区域网络协调初步形成。最后,基于研究分析,文章探索都市圈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以及相应政策建议,推动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都市圈;空间结构;网络联系;演变机制;规划政策Abstract:With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entering a new stage,promoting metropolitan areasdevelopmentbecomes the objective trend and inevitable require

4、ment.It is significant to summarize its developmentlaw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of Chinas typical metropolitan area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developme

5、nt-oriented national-level metropolitan areas represent differentspatial structures.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upporting functional facilities in each metropolitan areaare insufficient,and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is uneven.Most metropolitan areas show a centripetally-strengthened functional network

6、 trend near the central urban area.Regional network coordination hasinitially taken shape.In addition,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network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are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puts forward the

7、 corresponding plann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metropolitan areas spatialpatter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Key words:metropolitan area;spatial structure;functional network;influence mechanism;planning policy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区域竞争的优势尺度越来越向都

8、市圈等层面集聚,都市圈逐渐成为支撑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体现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2 0 2 1 年2月至2 0 2 2 年4月,国务院相继批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5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2 0 2 1 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各地相应将都市圈建设要求写进“十四五”规划,明确97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李薇郎张京祥共44个都市圈及同等级的区域单元。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是完善高质量城镇化总体格局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应正

9、确引领都市圈发展实践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落地相比国际成熟都市圈,中国都市圈发育滞后,区域发展差距大,仍需协调要素流动、优化都市圈空间布局。推动都市圈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空间演进规律的必然要求,归纳总结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功能网络联系发展规律和特征有助于丰富现有理论、促进实践发展。经过高层级批准的国家级都市圈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区域背景和发展趋势上具有典型性,对于我国区域单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以国家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补充、完善具有本土特点的都市圈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三结构一网络”作为传统区域规划理论,包括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

10、络系统组织(宋家泰,顾朝林,1 9 8 8),但随着网络社会崛起,暴露出强调点轴集聚、城市规模等级而忽视区域问题、功能分工联系的问题(马璇,等,2022;张泉,刘剑,2 0 1 4),因此本文结合都市圈发展实际,提出新研究框架。在明确都市圈地域空间范围基础上,本文通过人口、经济规模的差异集聚程度体现等级规模结构,反映都市圈形态空间结构,并将它们作为区域网络联系的基础条件。在形态空间分布基础上,都市圈还包括空间相互作用规则(强调功能)(张京祥,等,2001),本文以多种功能设施POI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都市圈功能空间,由此体现区域职能类型结构,推动城镇互补协作。功能网络联系方面,我国多数都市圈同城

11、化程度低、内核弱(方创琳,2021),并伴随管治主体层级差异、规划内容衔接失效和跨界合作激励缺乏的困境(李郁,等,2 0 1 6),未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结构,探究区域网络协调发展趋势更符合发展实际。随着都市圈内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增强,区域新的增长点形成是增加空间互动、功能联动的重要标志。土地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开发强度与方向性反映城市发展重点,对都市圈规划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郑德高,等,2 0 1 9)。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作为网络系统组织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城市网络发展成熟的必要条件(陈伟,修春亮,2 0 2 1)。随着沿线土地供应、交通网络联系增强,城市外围新增长点发展,功能

12、联系路径增加,形成树状网络,区域空间结构进人网络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卢一沙,等,2 0 2 1)。经济活动、土地利用以及交通建设是地方政府直接干预、有效组织从而影响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竞争元素(张京祥,等,2 0 0 6),本文借此分析政府企业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网络协调现状,弥补区域网络化发展潜力的研究内容。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现有都市圈研究缺陷,在涵盖“三结构一网络”内容基础上,增加对功能联系、区域网络的关注(图1)。都市圈空间结构分别通过社会经济规模反映形态空间,功能设施分布反映功能空间;功能网络联系则在人口、经济规模以及各类设施分布形成形态、功能空间联系的基础上,由社会经济活动、建设用地供应以

13、及交通网络联系反映网络化发展趋势,深人研究我国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网络联系演变规律。2数据与方法2.1研究范围本文依据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实际及规划范围确定研究空间范围(表1),确定中心城市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沙以及西安市,以区县为分析单元。2.2研究数据社会经济规模通过都市圈2 0 1 5年至2 0 2 0 年各区县户籍总人口(万人)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表现,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著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性,缺失数据通过线性插补补充。本文采用2 0 1 6、2 0 1 8、2020、2 0 2 2 年高德地图POI数据分析都市圈功能设

14、施分布演变。考虑到城市建设滞后性,使用次年数据表示当年情况。夜间灯光数据能够反映城市间经济活动强度、衡量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发展水平(蒋凯,等,2 0 2 0;梁泽,等,2020),本文采用的是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公开的中国长时间序列逐年人造夜间灯光数据集(PANDA)(张立贤,等,2 0 2 1)。地表覆盖数据多用于其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确定建成区范围等(牛利斌,等,2 0 1 5;王圣尧,2 0 2 0)。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生产的2 0 1 5年以及2 0 2 0 年全球3 0 m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ZhangX,e t a l,2 0 2 1),提取不透水地面作为

15、城市建设用地。参考研究范围界定地域空间结构三结构一网络形态基础社会经济规模空间条件等级规模结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职能类型结构功能设施分布功能功能联系空间结构POI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网络系统组织网络化区域网络协调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活动功能网络联系建设用地供应功能联系区域网络交通网络联系图1基于“三结构一网络”白的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研究框架98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4.03丁彦文等(2 0 2 0)和廖建军等(2 0 2 1)对OSM地图路网数据的处理(丁彦文,等,2 0 2 0;廖建军,等,2 0 2 1),本文路网分析包括高速公路、主干道

16、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以及普通街道。2.3研究方法针对社会经济规模,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能够分别衡量城市规模结构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集聚程度,从而解释区域分布形态、发展均衡程度。变异系数公式如下:CV=/Zn=1(X,-X)2/nX(1)式中:n为都市圈内城市数量,X为i城市的人口或经济规模,X为都市圈平均规模。赫芬达尔指数(HHI)近年来被借用于测度城市规模分布以及空间结构(李琬,等,2 0 1 8;盛科荣,等2021),能够进一步反映都市圈人口、经济规模的集聚程度,衡量都市圈形态空间结构。设P.为i城市人口或经济规模在都市圈总规模的占比,赫芬达尔指数公式如下:HHI=Zr-

17、1 P;?(2)都市圈功能空间及分工联系通过POI集聚指数以及核密度分析反映其中集聚指数指都市圈核心城市设施分布占比。核密度分析能够反映都市圈内空间功能设施的聚集效果,如探索城市集聚格局以及都市圈功能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x处的核密度公式x)如下f(x)=Zr=1p()(3)式中:r为搜索半径,n为样本总数,d为POI数据点i与x位置间的距离,p为距离的权重。3研究结果3.1社会经济规模横向对比(表2)变异系数得到长株潭都市圈人口规模等级的区域差异大,西安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赫芬达尔系数表明南京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较为均衡,长株潭都市圈人口、经济集聚效应显著。纵向分析(图2)可得,自2 0

18、 1 7 年西安推行“最宽松落户”正政策,中心城市人口加速聚集。长株潭都市圈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但2 0 1 6 年起湖南省放宽长株潭间迁移落户条件,城市间人口规模差距缩小。变异系数表明福州、成都以及南京都市圈人口规模差异程度相近,但在空间集聚程度上呈现不同水平,体现出形态空间中心性的差异。其中南京都市圈作为我国首个跨省级都市圈,近1 0 年来区域稳定协作发展,呈现更均衡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1 石研究对象及范围面积户籍人口GDP总量都市圈研究范围/万km万人亿元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淮安市盱眙县;安徽省芜南京都湖市镜湖区

19、、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2.9 51921.2525785.95市圈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福州都阝福州(包括平潭县)、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2.601416.2614811.02市圈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市成都都成都市,德阳市族阳区、什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2.642305.0921382.90市圈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长株潭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1.891178.234962.59都市圈市和湘潭县西安市

20、全域,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西安都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2.0 61638.6712204.81市圈州区、富平县,杨凌示范区注:数据来源于2 0 2 1 年统计年鉴。表2 2 0 2 0 年各都市圈人口、经济规模指数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都市圈都市圈都市圈都市圈都市圈平均值54.89356.65076.83662.01263.026标准差25.08826.64136.53939.77528.641人口规模变异系数0.4570.4700.4760.6410.454赫芬达尔系数0.0340.0480.0410.0730.046平均值736.74

21、1592.441712.763261.189469.416标准差507.169379.241591.834230.804527.252经济规模变异系数0.6880.6400.8300.8841.123赫芬达尔系数0.0420.0560.0560.0920.08245.000.70040.000.6500.60035.000.55030.000.5000.45025.000.40020.000.3500.30015.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

22、市图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圈a.标准差b.变异系数0.0800.0750.0700.065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一南京都市圈福州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c.赫芬达尔系数图2都市圈人口规模标准差(a)、变异系数(b)、赫芬达尔系数(c)99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李薇郎鬼张京祥近年来,各都市圈区县经济增长快速,绝对差异不断增加(图3)。2018年,成都被定位为四川省“主干”,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大西安都市圈,成都、西安由此充分发挥强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规

23、模的空间集聚。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经济差异程度以及集聚程度波动小,呈现区域均衡、弱中心的空间特征。“十三五”期间,长株潭建立起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合作高层决策机制,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稳定。3.2功能设施分布为体现都市圈重要服务功能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杨健,等,2 0 2 0)将POI分为休闲娱乐(影剧院、运动场所、娱乐场所等)科教设施(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图书馆、学校等)绿地空间(风景名胜、公园广场等)以及医疗设施(医药保健销售店、诊所、急救中心等)4大类重要居住配套设施。总体而言,都市圈仍具有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汇聚态势,符合重点城市对区域内虹吸效应显著、周边城市

24、依附发展的“核心一边缘”格局(涂建军,等,2 0 1 9)。由集聚指数(图4)得,休闲娱乐设施方面,福州、西安都市圈商业集聚区不断加强,南京、成都以及长株潭都市圈逐步加强向外疏解商业功能。科教设施上,南京、成都都市圈周边教育资源加速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互补作用不断加强。绿地空间分布上,福州都市圈仍以核心城市绿地建设为先,而其他都市圈呈区域绿地均衡化发展趋势。医疗设施上,长株潭都市圈由中心集聚转向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区县间由资源竞争逐步向资源共享和合理分配过渡。分析各都市圈2 0 1 5年、2 0 2 1 年POI空间分布(图5),南京都市圈各类功能设施转向以南京为核心的区域多点式发

25、展。随着都市圈共商合作,宁镇扬一体化将成为区域发展重点。福州都市圈在“强省会”建设推动下逐步提高核心带动作用,核心城市功能集聚不断加强,同时莆田市核心城区逐步具有一定规模集聚水平。随着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的签署,成都市周边多区(县)出现设施集聚趋势,成都都市圈设施分布呈圈层递减。长株潭都市圈功能设施集聚从长沙市南移扩散至湘潭市、株洲市城区,未来将呈现多中心化的功能空间结构。相对而言,西安都市圈功能集聚指数演变稳定,在空间分布上以主城新城区、碑林区、雁塔区、莲湖区、未央区为700.001.2001.100600.001.000500.000.9000.800400.000.700300.000.6

26、00200.000.5000.40010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禁一西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西安都市圈a.标准差b.变异系数0.10.090.080.070.060.050.040.03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圈西安都市圈c.赫芬达尔系数图3都市圈经济规模标准差(a)、变异系数(b)、赫芬达尔系数(c)0.9300.9300.8300.8300.7300.7300.630

27、0.6300.5300.5300.4300.4300.3300.3300.2300.2300.1300.1300.0300.03020152017201920212015201720192021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西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a.休闲娱乐b.科教设施0.9300.9300.8300.8300.7300.7300.6300.6300.5300.5300.4300.4300.3300.3300.2300.2300.1300.1300.0300.03020152017201920212015201720192021南京

28、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一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西安都市圈c.绿地空间d.医疗设施图4POI集聚指数的变化分析休闲娱乐(a)、科教设施(b)、绿地空间(c)、区医疗设施(d)木闲娱乐(a)、科教设施(b)、绿地空间(c)、医疗设施(d100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 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城2024.03核心,设施集聚重心向北发展,南北方向串联渭北和铜川,体现西安核心辐射带动趋势。3.3区域网络联系整体而言,都市圈在经济活动、建设用地供应以及交通网络联系上均呈核心一边缘空间分布结构(图6)。但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活动开

29、始外溢,特别是行政边界周边夜光差值较高,区县间经济活动联系不断增强,具有形成新增长点的潜力(梁泽,等,2 0 2 0)。都市圈建设用地开发由中心向外围扩散,随着中心城区建设趋于饱和,近中心城区地区建设用地供应增强。都市圈交通网络联系不断加强,呈现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向心性,随着空间联系增强,区域网络将同步发育(刘玮辰,等,2 0 1 7;田野,等,2019)。南京都市圈在经济活动、建设开发以及交通网络上具有较明显的均衡化趋势。南京主城区经济活动活跃,区域经济活动增量分布呈多点式。5年期间南京市持续优化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路网密度由南京主城区向外递减。福州都市圈闽北地区经济活跃度增量大,闽江沿线经济带

30、、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域合作发展态势显著。受限于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闽江两岸、沿海城区,弱中心化且连片度低。成都都市圈以市辖区为核心,经济建设连片开发,路网密度优于周边。除成德、成眉、成资3 条产业经济带经济活动迅速增长,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发展的外延空间和西控地区,经济活动增量显著利用盆底平原的地形优势,成都都市圈建设用地呈圈层分布,交通网络联系增量呈现向心性。西安都市圈主城经济活动活跃,跨行政边界快速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周边的长安区、灞桥区等。在西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下,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提升显著。长株潭都市圈则呈现

31、多中心化发展趋势,经济活动集聚长沙、株洲、湘潭3 市城区,交通建设仍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不断推进。建设用地以及交通路网建设集中分布于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等湘江沿岸地区,宁乡市、望城区、长沙县以及浏阳市等近中心城区区(县)新增建设空间逐年增加。3.4小结都市圈经济集聚趋势显著,而人口流动在体制障碍下具有相对滞后性,存在人均发展失衡的问题。都市圈功能设施集聚指数变化与人口、经济规模分布不相适配,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核心一边缘”的城镇关系。都市圈内新增经济增长点以及建设用地供应新增区域均位于近中心城区,然而交通网络建设仍以中心城区为主,未能适配城市扩张发展。各都市圈呈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发

32、展格局,制度距离造成行政分割现象以及“中心一外2020年夜间灯光/万灯光亮度2015-2020年夜间灯光增量/万灯光亮度2020年建设用地/2015-2020年建设用地增量/k2020年路网密度/(km/kz)2015-2020年路网密度增量/(kg/km)中心城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区福州都市圈中心城区成都都市图长株潭都市圈中楼区外围地区中心城区西安都市厦园烟区三250304530501056L615图52015年、2 0 2 1 年各都市圈POI核密度分布注:限于篇幅,含区县名称的数据分布情况未在文中呈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作者()索取。101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李薇

33、郎鬼张京祥围”两极分化的资源分布,限制着圈内一体化建设(王雨,张京祥,2 0 2 2)。由社会经济规模表征的形态空间上,南京都市圈呈均衡分布,而福州都市圈中心性较弱,长株潭都市圈呈显著集聚,西安、成都都市圈则处于核心极化发展阶段,各要素不断向心流动。功能设施反映区域功能空间结构以及职能分工,南京都市圈均衡性较高,而福州、西安都市圈仍在强化中心集聚效应,成都、长株潭设施分布呈现扁平化趋势。区域网络联系上,南京都市圈区域网络联系不断增强,逐步以边界地区为发展重点,而成都西安、福州都市圈一核极化,长株潭都市圈则呈现多中心联系趋势。4都市圈规划政策建议4.1针对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发展阶段差别,精准实施差

34、异化的引导策略研究表明,各都市圈呈现差异化的形态、功能空间演变,因此规划策略的针对性、差异化十分关键。其中,南京都市圈处于均衡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将充分利用交通设施和区位优势继续强化网络化的都市圈发展(郭友良,等,2 0 1 2);而福州都市圈空间结构呈弱中心性,有待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成都、西安都市圈人口、经济显著集聚,前者有待适当疏解而后者仍在强化集聚;长株潭都市圈呈独特的多中心空间形态,应推动均衡化、扁平化发展。政策应当充分尊重不同都市圈的不同发展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精准引导区域发展。4.2化解都市圈内“核心一边缘”格局,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南京都市

35、圈未来仍需加快建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体系,促进城市间资源要素形成有序流动与有机融合。成都、长株潭都市圈人口集聚现象显著,但设施分布较为均衡,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区域内服务供给水平存在一定失衡,应加强优质公服设施建设配比,填补供需缺口,促进设施合理配置。福州、西安都市圈人口、经济要素以及功能设施分布均呈单核结构,应建立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设施开放共用与利益分享机制,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双重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拓展空间。4.3加强都市圈内外网络化联系,提升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研究表明5个都市圈功能网络联系不断加强

36、,具有围绕主城区形成区域网络的发展趋势。其中南京都市圈区域联系较为紧密,宁镇扬一体化显著,应基于新增经济增长点,推动交通互联通道、互补协作产业链、建设发展轴形成,打造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一体化发展。长株潭都市圈呈休闲娱乐科教设施绿地空间医疗设施休闲娱乐科教设施绿地空间医疗设施2015年2021年a.南京都市圈b.福州都市圈2015年2021年c.成都都市圈d.长株潭都市圈2015年都市圈空间结构城市抽象边界图POI核密度值例高热点中热点低热点2021年e.西安都市圈图6各都市圈区域网络联系及演变情况102PLANNINGANDCONSTRUCTION规划与建设

37、现代城市研究2024.03“品”字多中心空间格局,区域功能网络联系具有良好基础,应提升长沙市引领带动作用,组团式、整体性发展周边地区。成都都市圈向心圈层式空间结构初具维形,有待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完善周边地区功能,加强跨行政边界要素流通。而福州、西安对都市圈的辐射作用薄弱,应当首要加强省会建设,利用政策优势打造多样化要素通道,形成点轴空间结构,进而带动区域网络化联系。4.4建立并优化都市圈区域治理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形成良性竞合关系整合都市圈政府、社会、市场的组织架构,推动各方主体形成发展合力,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高效化协同城市间的社会经济发展(高煜,张京祥,2 0 2 0)。南京都市圈作

38、为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不断探索健全多层次多领域协商合作机制,增强跨界地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以突破辖区限制。成都、长株潭都市圈目前呕待区域联动,应注重破解各种要素和市场主导交易壁垒,创新以产业分工为导向的产业升级路径。福州、西安都市圈则需推进强省会战略完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及社会保障推动区域规划协调,优先集聚优势资源,优化区域治理体系。5结语在“三结构一网络”基础上,结合都市圈发展现状,本文适应性地提出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新研究框架。结果表明不同都市圈的发展阶段、空间表征以及网络协调趋势仍各有差异。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培育型、发展型或成熟型等现有阶段划分,已不能满足区域单元的多

39、元化发展。因此,有待结合世界都市圈发展经验,综合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要素流动趋势以及空间结构特征等划定都市圈发展阶段,同时对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普适性总结,提高规划的实用性。此外,我国都市圈规划编制的矛盾和难点主要在于编制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空间的复杂性。都市圈实际范围精细到区县,但规划范围往往划定到市域,导致前者复杂化规划编制主体而后者泛化都市圈发展范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区县尺度的都市圈分析,发现连片发展区域局限在区县内部,区域空间发展仍存在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形成的行政沟塾,未来仍需加强都市圈地域范围、实际范围以及规划范围的辨析,加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区县跨界地区的规划指引。参考文献:1ZHA

40、NG X,LIU L Y,CHEN X D,et al.GLCFCS3O:global land-coverproduct with fineclassification system at 30 m using time-seriesLandsat imageryJ.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2021(13):2753-2776.2陈伟,修春亮.新时期城市群理论内涵的再认知 J.地理科学进展,2 0 2 1,40(5):8 48-8 57.3丁彦文,许捍卫,汪成昊融合OSM路网与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研究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 0 2 0,3 6(4):5

41、7-6 3.4郭友良,杨廉,袁奇峰,等.融人核心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京战略思考 J.现代城市研究,2 0 1 2,2 7(5):7 2-8 1.5蒋凯,骁毓,李政寰.城镇体系识别及空间结构特征比较:以北京、上海、东京都市圈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 0 2 0,2 7(4):55-6 1.6李郁,谢石营,杜志威,等.从行政区划调整到同城化规划:中国区域管治的转向 J.城市规划,2 0 1 6,40(1 1):7 2-7 7.7廖建军,李欣,王志远,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增长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2 0 2 3,3 2(9):1 3 3-1 45.8卢一沙,王世福,费彦.从

42、点轴联动走向网络协同:南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规划师,2 0 2 1,3 7(2 2):3 1-3 7.9马璇,林辰辉,陈阳,等.区域尺度下空间规划技术框架思考: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实践 J.城市规划学刊,2 0 2 2(2):8 3-8 9.10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1.地理学报,1 9 8 8(2):9 7-1 0 7.11涂建军,罗运超,张骞,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 J.经济地理,2 0 1 9,3 9(3):1-1 1.12王雨,张京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与效应:基于制度距离的空间发展解释 J.经济地理,2 0 2 2,42(

43、1):2 8-3 6.13杨健,李朝奎,刘彦.融合OSM路网数据与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 0 2 0,2 7(6):1-6.14张京祥,殷洁,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 J.人文地理,2 0 0 6(4):1-6.15张立贤,任浙豪,陈斌,等.中国长时间序列逐年人造夜间灯光数据集(1 9 8 42 0 2 0)Z.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2 0 2 1.16郑德高,马璇,张振广,等.基于国际比较的上海大都市圈多尺度土地开发思路研究.城乡规划,2 0 1 9(4):4-1 2.17方创琳.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经济地

44、理,2 0 2 1,41(4):1-7.18高煜,张京祥.后新冠时代的都市圈发展与治理创新 J.城市发展研究,2 0 2 0,2 7(1 2):7 9-88.19李琬,孙斌栋,刘倩倩,等.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地理科学,2 0 1 8,3 8(5):6 7 2-6 8 0.20梁泽,黄姣,韦飞黎,等.基于夜光遥感影像与百度POI数据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方法.地理研究,2 0 2 0,3 9(1):9 2-1 0 2.21刘玮辰,陆玉麒,徐的.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 J.人文地理,2 0 1 7,3 2(2):6 5-7 1.22牛利斌,张继贤,董春,等.基于地

45、理国情地表覆盖的城市建设用地提取方法研究:以兰州新区为例 J.地理信息世界,2 0 1 5,2 2(3):1 9-2 4.23盛科荣,李扬,孙威.中国城市网络腹地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 0 2 1,41(3):6 6-7 6.24田野,罗静,孙建伟,等.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联系及其轴一辐网络结构演化 J.地理科学进展,2 0 1 9,3 8(7):1 0 9 3-1 1 0 2.25王圣尧.基于地表覆盖的建设用地变化监测研究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 0 2 0,43(5):41-46.26张京祥,邹军,吴启焰,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 0 0 1(5):1 9-2 3.27张泉,刘剑.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 三规合一”的关系:从“三结构一网络”谈起 J城市规划,2 0 1 4,3 8(1 0):1 3-2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