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策略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9052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策略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策略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策略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92/2024/05/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策略探究胡笑梅胡笑梅,江苏省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教师。摘要:本文简要阐释了大运河文化传承的意义,结合本校所处大运河核心地段的区位特性与优势,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与大运河(苏州段)相关的文化素材为例,充分挖掘课内外生态教育资源,探究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的切入与传承策略,以期达成大运河文化传承、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与意义,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大运河文化;传承策略大运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联通南北漕运的作用,也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2 0 1 4 年,大运河人

2、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0 1 7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使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备受瞩目,而且有了制度保障。作为受大运河滋养最多、影响最深的江苏语文老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态资源,更要积极探究大运河文化及其传承的有效策略,将义务教育倡导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认真落到实处,将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创新变革进行到底。我校语文组全体成员,充分利用大运河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苏州市教

3、科院“十四五”立项课题“基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适应性写作教学研究”,以及校级课题“基于歌文化传承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为依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开展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相关的、寓教于乐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成效显著。一、苏城寻芳叶圣陶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学习他的苏州园林时,除了让学生知晓其生平经历,讲解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及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特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2 。利用周末或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踏访苏州园林,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的风貌

4、,触摸苏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底蕴,学生在研读课文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先搜集整理大运河(苏州段)沿岸的主要园林:盘门、门、山塘街、网师园、虎丘风景区、枫桥景区。再设计线路,投票表决选出最佳路线组。选中的组,要负责补充资料,解说/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5/0 9 3沿途景点、人文、历史等。返校后,或绘制出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制作出精美的PPT、音频、视频作为成果,由美术、历史、地理、信息等任课教师做评委,给予物质奖励,并在学校“文化节”和家长会上展示。本次优胜组的设计思路如下:从学校出发,沿学士街向南,进入干将西路辅路,沿外城河及健身步道,一路向北,穿过景德桥,抵达间门,往西

5、,在西中市与间胥路交界口往北,过渡僧桥,到七里山塘,参观白公(白居易)祠。然后,沿西中市折返,参观泰伯庙,往南进人吴趋坊,行至景德路,进人施林巷,回到学校。全程约3 公里,行走约2 小时。在“苏城寻芳”的走读研学中,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界与江南,苏州与运河,解锁了“最运河”“最江南”的姑苏文化,让运河文化以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直观方式,深人人心。二、诗词吟唱苏州自古山美水美,景美人美。浩渺的太湖,婉蜓的大运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勤劳聪慧的苏州人民。享誉全国的苏州籍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唐寅、范仲、范成大、文征明、顾炎武、金圣叹、叶天士、沈周、陆龟蒙、冯梦龙、潘祖荫、费孝通、俞平伯、何泽

6、慧、吴湖帆、叶圣陶等,几乎囊括了各个学科领域。外地人对苏州的念想,之所以大多源于张继枫桥夜泊,是因为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精美,节奏明快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反映生活,流传得更快更广。如今,枫桥景区就是大运河(苏州段)的著名景点之一。一首优秀的诗歌,是情、思、理、声、色谐美的结晶,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诗歌被称为“有声的画”。因其“有声”,诵读就成了诗歌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诵读,让诗句入眼、人口、人耳、人心,从而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意。在初中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把握准确的情感基调,讲究恰当的节奏停顿,处理好诗句之间的停连、语气、语

7、调、语速、重音等,可激发阅读兴趣,加深内容理解。无论默读、声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还是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竞赛读等,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创新处理与设计诵读的节奏、重音、情感基调等。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描写的是苏州常熟虞山兴福寺。在“进与退”“仕与隐”矛盾中排的诗人,在山水与佛地合一的灵光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慰藉。诗句末尾的“林”“性”“心”“音”,都押“in韵,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节奏划分可2-1-2,也可2-3,只要表意明确,可自由选择。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方言(苏州话、

8、无锡话、常州话、泰州话、扬州话等)诵读。尤其是苏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是历史最悠久的吴语代表方言之一,保留了很多中古汉语要素。例如中古汉语的浊音、平上去入的平爪音韵、尖团音分化、古汉语用字用词,能与古代韵书切韵广韵等基本匹配。沉浸在抑扬顿挫的吴侬软语中,学生既感受方言的魅力,也感受运河文化的活力。还可以鼓励爱好唱歌的学生,请音乐教师指导,在诵读基础上,用各种曲调,吟唱同一首诗歌,或用同一种唱法,吟唱不同的诗歌,妙趣无限。在苏州市的“三话”(普通话、苏州话、英语)比赛中、在校园“双语文化节”094/2024/05/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及运动会开幕式上,学生穿上汉服,做好妆造,配上

9、丝竹,氛围拉满。古老的大运河文化,对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学生而言,确实久远而抽象,但是通过自主自觉,“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诗词吟唱”,以具体形象的形式,被重新演绎在用脚步丈量的行走中,鲜活在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里,灵动在别出心裁的舞台上。三、话剧表演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话剧。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优秀剧本选段,品味戏剧台词,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3 。除了本单元的屈原(郭沫若)天下第一楼(何冀平)枣儿(孙鸿)之外,鼓励学生将课内外与运河文化有关的优秀小说、诗歌、散文等改编成话剧,并举荐编剧、导演、演员

10、、剧务等,明确任务和要求,分工准备。2500年来,江南物阜民丰、文脉悠悠,苏州小桥流水、人杰地灵。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江苏籍作家的作品有2 1 篇,苏州籍作家的作品有6 篇。其中,范仲淹和叶圣陶的作品各选录了两篇(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叶圣陶苏州园林驱遣我们的想象),可见两人在苏州文学和历史上的江湖地位。还有一篇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主要事迹,可作为前者的补充和佐证。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范仲淹与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对编演话剧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学善思,求知欲旺、行动力强,他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根据范进中举孔乙已等小说改编的话剧,精妙绝伦自不

11、必说,即便是根据诗经论语或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改编的话剧同样精彩。印象深刻的是学生改编的岳阳楼记,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第一部分以旁白的形式,交代滕子京被贬洞庭湖的原因,以及范仲淹写文的缘起;第二部分是“迁客骚人”在阴天晴天登上岳阳楼的不同感受;第三部分是范仲淹和“迁客骚人”的对白,是“以物喜,以已悲”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两种人生态度的激辩;第四部分是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对话,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与抱负,以及彼此共勉的决心。学生还用幻灯片在白板上投影了范仲淹断画粥的成语故事,以及兴建府学(苏州中学的前身)的史料,还有江上渔者苏慕遮怀旧等诗句和图

12、片。通过编排表演一场话剧,不仅掌握了话剧知识,丰富了话剧内容,而且在编排话剧过程中,提升了搜集、占有、选、整合资料的能力,事半功倍。以运河文化为圆心,扩展到整个大语文教学,使教学从小范围走向更大的边界天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学生用动作、语言、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丰功伟绩。至情至性的朗读,人情入景的对白,慨激昂的独白,举手投足间,是对苏州乡贤名流的景仰,对大运河文化融合农业、商业、历史、地理、文化等特点的完美诠释,对优美汉语言文字的精美演绎,让人记忆犹新。四、创意仿写大运河苏州段,湖泊星罗棋布。在阡陌纵横的水道间,在千帆竞渡的波涛里,在小桥人家的水乡泽国里,在桨橹轻摇的碧练微

13、澜中,以两座湖(石湖、莺湖)命名的歌诗集(石湖歌、莺湖歌),成为大运河苏州段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艺术再现了两岸人/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5/0 9 5民的日常生活,是大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本是乡野之曲,是行船时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之有感而发。初期,南北方皆有歌,随着南北交融和历史变迁,歌逐渐成为江南水乡的标志性文化产物。从明清开始,经文人创作日渐发扬光大。语文阅读课上,歌是校本教材之一。文化即生活,文化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有了生活的滋养,文化之树才会常青。离开生活的土壤,任何文化都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江南文化,自古以来与运河、与城市、

14、与生活、与民众精准融合,才拥有愈来愈强的承载力和生命力。指导学生以读促品、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人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鼓励运用已有审美经验,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开启匠心独具的审美创造(续写、改写、扩写等)。学生提交的作业,亮点纷呈,可圈可点。例如石湖掉歌第4 8 首:“新月如眉出树头,芦帘一幅卷双钩。与郎共向湖中宿,风露满天看斗牛。”2 0 2 1 级2 班林依珊、兰煦、陈思瑶、王懿婧同学,合作改写如:“芦花飘下,荡起点点涟漪,月亮隐隐绰绰看不真切。她町着湖面,有些出神。那天的月亮也这么亮,这么美,洒在两人身上,磨平了所有棱角。仿佛从来没有那五年。那时候,他也是这般望着她,从此再

15、不回头。她看得有些沉醉。月光太温柔,产生了幻觉,恍间,又到那座公园。熟悉又陌生的背影,无数次梦境中的主角。那天的风也这般温柔么?不记得了一旁的身影突然摇动,水面涟漪向外扩散,身形交错。她的呼吸停滞了一瞬,跌人更温柔的世界。浓重的夜色,遮不住北斗星。小船摇晃,微风吹拂,芦苇发出沙沙声。他们醉在月光下,融进夜色里。相拥的刹那,她想,今晚月色真好。”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和创意表达训练中,点燃灵感火花,拓宽思维空间,提升语文素养。学生逐步做到“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的切换。洋洋洒洒近千字的习作,无论是鲜活灵动的场景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还是真挚浓烈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是切实感受掉歌之美后,

16、进行的独特表达。通过文字的读写,学生觉察山水、自我、世界,从而得到精神的滋养、净化和成长,日益“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4。“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探索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师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深人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盘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力,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通过多学科融合,让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大众化、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这,既是学校“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 5 】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争当表率,做好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提升地方文脉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亦毋庸置疑。有了这些探索,对语文教学变革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注释: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25,28,5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2 1:9 7。5蒋亚伦.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 0 2 3(1 2):1 2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