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都市时代世界历史格局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启示_赵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7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时代世界历史格局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启示_赵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都市时代世界历史格局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启示_赵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都市时代世界历史格局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启示_赵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218作者简介:赵强(1978),男,河南息县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哲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全球化城市体系支配下的城市问题批判与双重治理的哲学研究”(19BZX020)和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29 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No 3,2023General No 129哲学研究都市时代世界历史格局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启示赵强(苏州大学 中国

2、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215021)摘要: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建立在这一世界历史基础上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定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所处时代,大工业资本在全球开辟世界市场,建构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体系。世界历史发展不充分,以及马克思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旨趣,主客观原因共同造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空间”(世界)维度处于隐性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后发国家,重建城市、新建城市、发展城市成为世界浪潮,全球进入列斐伏尔意义上的“都市时代”,城市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全球区域微观单元,世界历史随之呈现为城市的全球体系。全球资本通过

3、城市资本进行积累,凸显了空间生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在场的意义,唯物史观中被长期遮蔽的“空间”(世界)维度也随之开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生产力的凸显,全球空间分工的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发生转换以及理想社会形态的空间化实现等。关键词:唯物史观;世界历史;都市时代;全球城市体系;空间;城市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23)03002008国外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的理论缺乏空间维度的看法:“(马克思)在考虑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的问题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而认为后者是无关紧要的,往往视空间的地理为不变的语境和历史行为发生的地点。”1(P1

4、28)“对于他们所有人(包括马克思),尽管时代已经使得问题相当显著,但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定空间,依旧从上述他们所关注的领域中被剔除出来。”2(P1)虽然说这些理论家试图用自己把握的、指示当下的范畴去指责马克思的理论缺乏空间维度属于非历史的观点,但是这些理论家的看法客观上为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启示。对于唯物史观而言,众所周知,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工业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历史已经发生但是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现实,使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空间”(世界)维度隐而不彰。但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金融资本控制技术和科研02从而将制造产业从发达城市向后发城市转移,使城市成了资本在全球落地

5、、嵌入、规制、精准挪移的网络纽结,世界历史成了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城市分类体系,资本主义消亡的历史被反复后延,对这样一个全球城市分类体系建构起来的世界历史提供理论解答,召唤唯物史观中“世界”(空间)维度的彰显。一、大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隐性“空间”人类社会的现代进程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揭示“世界历史”,将世界历史奠定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他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

6、以证明这种行动。”3(P89)实际上,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世界历史的视域一直伴随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的全过程。莱茵报 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使马克思日益感觉到黑格尔法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困难,这使它转而求助社会历史现实的研究。因此,在 1843 年510 月,马克思研究欧洲各国的政治史,写了著名的 克罗茨纳赫笔记。其中,马克思本来打算弄清政治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财产关系才是社会历史的深层基础,从而转向对经济关系的研究,进而深入探讨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市民社会视为国家的基础。异化劳动时期,基于解剖市民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从“副本”转向“原本”,开始研究经济学,写下了巴黎笔

7、记,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有关世界历史的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看法。尤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作为“人们和各民族的普遍牵线人”作用、资本和私有制突破地方限制的本性以及动产和不动产对世界历史的不同意义等进行研究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化了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在标志唯物史观形成的经典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唯物史观的深入阐释。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产业、商品和市场突破民族和国家界限向全球布展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历史取决于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冲破了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

8、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中,从而使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的历史。而且,世界历史发展程度和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产业分工的发展程度相一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P88)。从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共产党宣言 对世界历史进行的精彩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所处时代世界历史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源于资本的增殖本性,为了不断实现增殖,资本必须寻找一切可以实现商品价值或者消除危机的空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

9、立联系”3(P276)。二是马克思所处时代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资本的主导形态为大工业资本,是大工业资本借助其超经济功能将其产品超出民族国家界限布展到全球。“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P114)。三是世界历史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现代工业空间与传统农业空间之间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性,从而使工业产品能从较高的工业空间流向较低的农业空间,与农产品进行交换得以发生

10、。四是伸向全球空间中的资本要素触角现实表现为产业、商品和市场,是产业、商品和市场冲破区域和地方向全球布展。“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12立已经成了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3(P276)。五是与全球对应的区域和地方基本空间单元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别的空间单元样态,判断某种资

11、本要素是不是全球化的,其标准为是否突破“民族国家”这一边界或界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大工业时代全球化呈现为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体系。以上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角度,揭示了马克思所处的世界历史的基本格局和状况;那么,在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现实下,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前面的论述可知,马克思所处时代正是大工业资本在全球开辟世界市场的时代,这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奠定在这一世界历史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既包括“世界”这样一种横向扩展的维度,即“空间”维度,也包括历史这样

12、一种纵向发展的维度,即时间维度。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空间主要是指“关系”,包括社会关系、结构关系,而且空间因为暗含在唯物史观的诸多范畴如分工、交往、一般劳动、价值、总体工人等之中而处于一种内隐状态。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主要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变革,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理想社会的实现。与唯物史观中的“空间”(世界)维度处于隐性状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时间”(历史)却是积极的、活跃的,在唯物史观中是彰显的。虽然马克思提到“世界市场”,但是这种空间在马克思看来仅仅作为一种边界、界限、位置等;马克思也深入研究过殖民地,但是马克思研究殖民地本意并非强调殖民地有利于资本积累,

13、缓解资本危机,从而推动资本主义持续在场,而是强调了这种殖民地策略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资本危机,资本主义的灭亡还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关于殖民的章节似乎排除了任何外在的空间转移 能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可能性。显然,马克思被迫关闭了黑格尔略微打开的门,并通过否认殖民最终能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强化了他对彻底革命的召唤。”4 可以看出,马克思意义上的宏观“世界”(空间)由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这一空间是资本实现其价值或者解决其危机的一种空间表现,是充当背景的被动的和静态的空间。相应地,这一空间在资本的积累方面是一种自发而不是自觉状态,不主动参与资本积累。整体而言,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中“世界”(空间)被

14、遮蔽,“世界”(空间)从属于“历史”(时间)。二、全球城市体系:都市时代的“世界历史”众所周知,为解决 20 世纪 30 年代末世界经济大危机而实行的凯恩斯 福特主义干预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式微,资本必须进行新的创新以重启新一轮的积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的大量资本国内找不到出路,亟待突破国家界限,向全球布展。信息和交通技术迅猛发展,一方面使资本要素的远距离投递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为资本的远距离控制提供了可能。诸多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纷纷独立,它们亟待发展,从而为全球资本空间转移和落地提供了丰富空间。大量剩余的全球资本、飞速发展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以及

15、亟待发展的丰富空间,三者共同推动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制造产业冲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后发国家扩展。结果,一方面造成国家因资本的逃离而遭到解构,国家被穿透,产生了一种在全球流动的没有祖国的资本;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重新将其产业在全球进行空间定位和再空间化,重构了不同于民族国家的一种新的全球区域微观空间单元 “城市”5。全球进入列裴伏尔意义上的“都市时代”,全球区域微观单元从“民族国家”向“城市”的转变,催生了一种以城市为全球区域微观空间单元的全球城市体系。它的深层唯物史观逻辑是什么呢?全球资本通过产业分工在发达空间与发展22空间的次第转换,逐渐从产业资本跃升为信息和科研资本,为金融资本全球控

16、制提供技术鸿沟:先是发达空间发展大工业,让落后空间成为其廉价劳动力和生产原料来源地;随后,当落后空间开始发展工业时,发达空间便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落后空间,自己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接着,当落后空间也开始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发达空间又开始控制科研;最后,当落后空间也进入科研阶段,发达空间把那些低端、枝节性的科研转移到后发空间,而自己控制高端、体系性科研。产业在发达空间与发展空间中次第转换的实际执行者是跨国公司,它必然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全球合理安排它的产业环节:为了通过提升技术含量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它一定把它的科研部门放在全球顶端科研中心;为了能够获得即时和足额资金,一定将它的融资部门放到

17、全球金融中心;为了顺利销售商品,一定将它的销售部门放到背后拥有巨大消费市场的全球销售中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定将它的生产部门放到全球生产中心;最后是合理定位全球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产地。这样,主导产业的聚集形成相应的主导功能的城市:高端研发、服务产业和全球金融产业的大量聚集,形成了全球性城市,即世界城市;全球贸易、销售产业和服务区域的金融产业的聚集,形成了区域性国际城市;承接全球贸易,实现中低端研发,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的大量聚集,形成了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聚集,形成了众多制造业“节点城市”;全球商品的现实消费以及作为制造业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的大量人口的聚集,形成了诸多“低线城

18、市”。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政治、文化、军事等跟随资本经济要素背后的资本超经济因素,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嵌入全球城市体系内部。这样,整个资本全球化生产和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和政治、人口和文化、军事和殖民的布展体系,日益显现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庞大的世界城市体系。都市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呈现出新特征。一是全球城市体系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谋利体系。全球城市体系形成与金融资本的全球获利方式密切相关。正是金融资本可以不必通过实体产业获利,才使得制造业有突破原来的空间向新的空间转移的可能,进而产生全球性的城市化运动。每个城市资本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虚拟房地产业,都服务于全球金融资本。二是城市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世

19、界历史的区域微观单元。全球资本要素嵌入新的空间所遭遇的生产方式阻碍程度以及资本增殖的手段和方式共同决定区域微观单元的样态。殖民地独立之后,后发国家亟待发展经济的需要使资本嵌入地方所依赖的超经济功能降低,使国家的地位退后,同时聚集性生产比分散性生产更能获利,这共同决定了一种不同于民族国家的城市成为全球基本空间单元。三是城市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全球资本布展的网络节点。都市时代,单个城市充当全球资本从原来空间脱离出来重新落地、嵌入、规制、挪移的空间,形成资本全球布展之网的一个个节点。通过这些城市节点,全球资本才能实现顺利落地、深层嵌入、重新规制和精准挪移。没有这些城市节点,金融资本全球布展将是无根的、无

20、序的、低效的。四是全球城市体系使世界历史从原来的“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结构转变成“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多元结构。原来是工业国和农业国的二元对立关系,到了都市时代,脱离发达城市的制造业不是转移到相应的落后城市就终止了,而是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发城市试图超越制造业阶段向更高产业层级跃升的时候,即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城市发展走向均衡的时候,会再一次脱离得到发展的城市寻找新的可供落户空间,以重复新一轮的积累,这样就会不断形成一个边缘的城市空间。这样在发达城市(后工业城市)、得到一定发展的城市(工业城市)以及亟待发展的落后城市(农业城市)之间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非均衡结构。五是科技和武力鸿沟,维

21、持着这种非均衡结构。以技术和信息为代表的经济鸿沟和以政治、文化甚至武力为代表的超经济手段,是形成全球城市体系非均衡结构的要素。三、唯物史观中“世界”(空间)维度的当代凸显陈先达先生在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32哲学 中说:“我们应该区分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哲学中的问题,是指属于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这是一些按其性质和问题都不同于科学和现实具体问题的问题。这是一些真正形而上的问题。而问题中的哲学,是指科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中所蕴含的哲学问题。这不是直接的哲学问题,而是形而下的问题,是需要哲学家从中捕捉的问题。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6 这不

22、仅仅给我们区别了“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其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哲学与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揭示了哲学不断发展变革的现实逻辑,即用不断发展的现实去把握和反思哲学,从而使哲学成为“时代的精华”,不断换发生命力、解释力。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借助马克思唯物史观普遍理论的指导,我们科学把握住了都市时代的世界历史,揭示了其本质,这一过程即“问题中的哲学”。但这还不够,还要站在都市时代这一世界历史制高点上,重新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看看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唯物史观能否解释当代的世界历史,这一过程叫“哲学中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依然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依据;这里我们所谓

23、的发展是在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和方法之下的发展,而不是重新发现一种唯物史观,而是使发源于历史土壤中的唯物史观根系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更加丰富化、时代化。这种丰富化和时代化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空间生产力凸显空间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为了获得空间物质生活资料,必须有能力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空间产品,这种生产能力就是空间生产力。”7(P13)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往往以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为标识,但是在论述资本加速周转和商品加速开拓世界市场需要空间联结技术时涉及空间生产力问题。然而,现实社会发展没有使这一问题得以充分凸显。只是到了城市全球化时代,城市空间成为金融资本的增殖手段的时候,空间

24、生产力才得以充分凸显。金融资本以城市为纽结进行全球布展的世界历史,是金融资本通过制造经济和超经济鸿沟,控制着制造业从原来的空间摆脱出来,使其在新的空间中落地、嵌入以及进行重新规制,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再次使其向新的空间转移的历史,因此它必然涉及将单个城市空间关联的物质性空间生产力,将全球资本要素在新的空间落地、嵌入和重新规制的聚合性空间生产力,以及将不同的产业合理安排到相应空间的配置性空间生产力等。空间生产力包括“物质性空间生产力、聚合性空间生 产 力 和 配 置 性 空 间 生 产 力 三 个 层次”7(P13)。首先,制造产业之所以能够突破发达城市而转向后发城市,是通过空间技术创新以突破空

25、间限制的结果。这种突破空间限制的空间技术就是现实的物质性空间生产力,既包括实体性的空间生产力,如连接不同城市空间之间的道路、桥梁、航道、航线、各种飞行器、各类大型基础设施等,也包括虚拟性的空间生产力,如在城市空间中进行传送的各种数字信息、数据信号的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字平台等。其次,将从发达城市空间中脱离出来的资本要素、产业要素等吸引到后发城市中落地、空间嵌入以及对空间进行新一轮的规制的空间力量,就是一种现实的聚集性的空间生产力。共享技术、人才和各种基础服务资源,使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聚集性空间生产力。除此之外,城市综合体、城市中心以及城市群或城市带的中心城市等都是不同层次和规模的这种聚合性空间生产力

26、的体现。这种聚合性的空间生产力吸引着各种资本要素融入以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再次,能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产业环节配置到合理空间中,必然涉及一种具有空间配置能力的配置性空间生产力。硅谷就是这样的配置性空间生产力。作为实验室孵化器的硅谷,以其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掌握着全球产业的空间配置能力,从而实现产业的精确、精准、高效配置。(二)空间分工凸显世界历史本质而言是全球产业分工和空间分工双重分工的结果。产业分工和空间分工密不可分,没有无空间分工的产业分工,也没有无产业分工的空间分工。以往的世界历史理论往42往从全球资本的产业分工加以建构,而空间分工的维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工业时代,无论是马克思对自由竞

27、争资本主义时代“两类殖民地”的分析,罗莎卢森堡对“非资本空间”(与工业空间相对应的农业空间)的发现,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的论述,还是依附论者普雷维什、阿明、多斯桑托斯等对殖民地独立后资本“边缘”空间的发现,世界体系理论家沃勒斯坦对全球“半边缘”国家空间的发现等,都已经从理论上触及全球空间分工,间接体现出全球空间分工对产业资本增殖的意义;但是这些全球性的空间分工往往因为被视为产业分工的被动结果,从而处于一种隐蔽的状态。到全球城市体系的世界历史阶段,空间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全球产业分工的空间表现和被动结果,而是全球资本增殖的要素和工具,全球资本通过空间再造和空间生产进行增殖,从而使空间分工的地位凸

28、显。所谓全球资本空间分工是指全球资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将不同层级的产业安排于各自适宜空间的一种分工类型。这意味着,全球资本将全球空间进行划分、分类,使之可以被操弄,然后根据全球不同空间的特点来合理配置其产业环节和链条,将异质空间对应异质产业,使空间和产业结合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世界历史阶段,空间分工首先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制造技术鸿沟、文化鸿沟甚至军事鸿沟前提下,将其不同产业链条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在全球范围进行合理空间定位,根据相应的产业要求谋求与之相应的空间,实现城市定在。如前所述,为了提升产品科研含量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需要,如硅谷那样的全球科研中心必然是跨国公司的研发部

29、门所选择的空间;为了能够即时而且足额获得资金支持,使其不至于遭到资金链的断裂,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金融机构聚集空间一定是跨国公司的融资机构所选择的理想空间;为了使它的产品容易销售以现实剩余价值,那些交通四通八达、背靠巨大市场的空间必然是它的销售部门所选择的空间;为了降低劳动成本,那些廉价劳动力聚集而且有优质资源环境的地方就成了它的生产制造部门所选择的空间;等等。这样,技术产业对应科研空间,融资产业对应金融空间,销售产业对应贸易空间,生产链条对应制造空间,等等。通过空间分工,产业分工也实现了有序、精准和高效。需要指出的是,空间分工以服务于全球金融资本的最大化增殖为目的。空间的异质性是空间分工

30、得以实现的前提,这些异质性体现为空间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异质性,均质空间从根本上消除了空间分工的可能性。金融资本借助经济和超经济手段,通过空间生产和再生产出,生产异质性空间,从而再生产出空间分工的条件。(三)时空关系的转换马克思提到资本突破空间局限,用时间消灭空间,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用时间消灭空间是马克思论证商品经济条件下交往不断扩张、交往工具日趋重要时使用的一个术语。他在 1857 年写的 资本论 手稿中指出:“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通信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8(P16)“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

31、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 市 场,力 求 用 时 间 去 更 多 地 消 灭 空间。”8(P33)这种时间消灭空间在都市时代的世界历史中大大发展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空间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布展的实现变得更加方便,这样转而凸显出了空间的重要意义,空间的生产相应地成为资本创新的方式,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随即发生了转换:从不断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向不断发现和生产出新的资本空间来实现资本的增

32、殖转变。城市的全球体系使这种“空间”(世界)维度得以充分凸显。金融资本在科研和技术鸿沟的控制下,不断转移生产制造业,直至全球空间不能容纳为止这一历史阶段,整个全球城市体系因为生产制造业的空间转移而不断扩大着原来的体系,使原来的体系不断扩大范围,而本质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从“时52间”(历史)和“空间”(世界)角度看,这一过程中,空间对资本的最终命运起着核心作用。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制造业可以永远转移下去,直到全球没有可承接生产制造业的空间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仿佛静止了,没有发展,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催化剂的资本危机随着资本城市的全球空间转移一次一次被化解了,历史被无限制地搁置了

33、,剩下的是不断的重复、反复,周期性的延续,历史好像永远停留在原点。也就是说,生产制造业的不断转移和新的空间对生产制造业的承接,使金融资本无限在场;而取代资本生产方式代表更高生产方式的理想社会此刻被无限推延。空间决定全球资本的命运,空间决定时间,时间隶属空间。以不断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更大剩余价值的工业时代资本获利方式(时间为核心手段的生产)转变为都市时代的空间生产、空间资本化这一资本获利方式(以空间为核心手段的生产),从而确立了空间在新世界历史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即从全球国家体系中“时间”(历史)主导“空间”(世界),到全球城市体系中“空间”(世界)主导“时间”(历史)的转换。(四)理想社

34、会的空间化实现都市时代的“世界历史”对唯物史观空间维度的凸显,以及对唯物史观时空关系的改变,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即全球金融资本通过城市资本在全球进行积累这一历史时代的结果。空间对时间关系的改变只是暂时的,历史不会永远处于静止状态,空间将最终让位时间,理想社会的实现也不会被永远推延,而一定会到来。因为,全球空间的生产这一资本创新逻辑没有改变资本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建立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规律上的唯物史观,决定了其既是揭示现实社会的理论逻辑,也是变革现实社会的理论武器。相应地,建立在世界历史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同样基于资本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因此既批判资本的全球体系,同时又指向一种未来理想社会

35、的世界历史体系状态。通过对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的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曾预测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一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局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没有深入。随着全球空间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即从全球空间中的生产到全球空间的生产,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的实现要建立在全球空间生产的基础上就成为一种理论的必然。列斐伏尔曾经说:“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社会 等都是空话社会主义的社会也必须生产自己的空间,不过是在完全意识到其概念与潜在问题的情形下生产空间。”9(P53)同样地,要建立全球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在全球建立

36、其社会主义的空间和结构。要在全球建立社会主义空间,现时代而言,就是要参与到全球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生产,使抽象空间落地成为实体的空间、可操作和可控制现实空间,最终为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找到了一个现实的、基础的、可控的、走到前台的基本空间单元,即城市,凸显了全球基本空间单元的城市回归。其次,实现世界历史基本空间单元的城市回归后,要想使社会主义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必须发展城市空间生产力。要消灭资本首先发展资本,“自我异化 和 自 我 异 化 的 扬 弃 走 的 是 同 一 条路”10(P117)。在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水平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城市平均水平的条件下,应借助全球资本,同时要规制资本,

37、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力。再次,改变原有的非正义的城市体系的目的诉求和单纯依靠单个城市应对全球城市体系的能力不足的现实,共同凸显出借助城市群和城市带,城市联合的力量来应对全球非均衡城市体系的重要意义。接着,颠覆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全球城市体系,改变全球城市体系格局的空间力量,必须大力发展空间产业,发展时空压缩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站在全球空间产业价值链的最顶端,发展出重新分配全球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的力量。最后,改变全球金融资本通过空间资本、城市资本进行增殖的全球城市体系,使之转变为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意义上的全球城市体系,催生一种以多元主体通过共同改造中介客体而关联起来的交往实践观的建构,在该理

38、论的指导下,发展出以人类社会或社会人类为落脚点的一种城市命运共同62体的现实化发展策略。获得时代内容的唯物史观以资本生产方式为总的解释原则,以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指导,以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为落脚点,在批判资本条件下的全球城市体系的非均衡性的同时,指向一种后资本条件下的全球城市命运共同体。参考文献:1 英 大卫哈维 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 英 安杰伊齐埃利涅茨 空间和社会理论 M 邢冬梅译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英戴维哈维,郇建立 马克思的空间转移理论 共产党宣言 的地理学

39、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5 张世鹏,殷叙彝 全球化中的资本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陈先达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06,(2)7 孙江 空间生产 从马克思到当代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责任编辑乐山Paradigm Change of“World History”in the Urban Age andIts eferen

40、ce for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ZHAO Qiang(Center for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Abstract:“World history”is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and Marxs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based on this reality of

41、 world history in a certain sense is a materialist view of world history In Marxstime,large-scale industrialization opened up global markets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and Marxs theo-retical interest in transforming the capitalist society represen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

42、sons combined for the“world”(spatial)dimension of Marxs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to be in a hidden state In the 1960s and 1970s,as multinationalcompanies transferred manufacturing to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urban rebuilding,building new cities,and urban devel-opment had became a worldwide trend

43、,and the world entered the“urban era”in the sense of Lefebvre Cities had replacedthe nation-states as micro-units of regions around the globe,and world history then was presented as a global system of cit-ies The accumulation of global capital through urban capital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spa

44、tial production to the continu-ous presenc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e“world”(spatial)dimension that had been obscur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has also been unveiled,manifested in the prominence of spatial productivity,global spatial division oflabor,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and the spatial realization of ideal social formsKey Words: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world history;urban era;global urban system;space;urban community witha shared future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