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491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 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家庭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解决温饱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秉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不断在民生领域法制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专门法律,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视,更彰显出对民意的回应与关切,凸显了家庭教育不仅事关家庭幸福,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全面进入了法治实施轨道,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从法律层面对家庭教育做出制度上的安排,同时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家庭、学校、社会在实施未成年人教育过程中都有各自的职责和责任分工,在未成年人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互相协作,真正构建起教育资源高效整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释义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家”的涵义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家”指“家庭教育”,而其中的“家庭”具体是指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未成年人的家庭。这里的“未

3、成年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指不满18岁的中国公民。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二)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校”的涵义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校”指“学校教育”,其中的“学校”具体指对未成年人开展全日制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同学龄段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校”是指普通学校,但根据“未成年人”的法律界定,“学校”理应包括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在内。学校教育是指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

4、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收稿日期:2023-04-10作者简介:徐萍(196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乌鲁木齐市红山教育名书记工作室主持人,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未成年人教育及管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徐 萍(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小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

5、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全面发展;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97(2023)03-0051-0551教育研究Research on Educatio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三)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

6、“社”的涵义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社”是“社会教育”的简称,其中的“社会”具体应是指除政府行政机关之外的各种组织形态。包括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残疾人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即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定义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在人民政府指导下,在有关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和统筹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

7、密结合、协调一致,共同履行教育责任,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一种育人机制。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的和意义(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相互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着育人责任,但又各有边界、分工不同、相互独立。学龄前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相对更大。小学、初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作用更为突出。进入高中阶段及同学段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社会教育的影响明显增强。但总体来说,家庭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三者在育人功能上是有差别的,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辅助,社会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三种教育形式各有优势,同

8、时各有短板,也都无法替代,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各施所长、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效应,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的及意义1.加强家校社育人协同合作,有利于落实全面育人理念。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所以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设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另外,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一个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受到的教育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塑造

9、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一方缺位,必然消解其他方面积极的教育成果,只有三方协同合作,才能确保未成年人接受到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教育,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加强家校社育人协同合作,有利于搭建更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生长、生活、学习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和环境,也是他必须接受又不能脱离的教育环境,环境育人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只有三方教育力量同心同向,才能无缝衔接,搭建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优良环境。3.加强家校社育人协同合作,有利于增强育人效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场景不同

10、、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而且由于各自的立场、视角和诉求存在差异,三方对未成年人都会从各自本位出发施加教育影响,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会减弱教育效果。只有三方加强协同,互助合作,目标一致,同行同力,优势互补,才能实现“1+1+13”的正向教育效果。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一)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形成良好育人格局 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和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未成年人的教育事业乃国之大者,政府有关部门理应从战略层面谋划和设计,加强领导、规划、统筹和协调。1.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保障。各省(区、市)妇联、教育等家庭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

11、进法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有关要求,尽快推动出台本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条例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文件,加强顶层设计。要就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出具体部署,还要根据家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时出台有关支持和配套措施,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地实施,推动家庭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工作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仅仅依靠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各自力量进行协调和统筹是不现实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发挥业务指导、力量统筹的行政优势,认真研究、积极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

12、制以及平台建设问题。有些地方52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 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探索在区(县)一级设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中心(或类似机构)等,也确实起到了统筹和协调三方教育资源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构下沉到基层,以学校家长学校为基础,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站(或类似平台)更有利于整合家长、社会等方面教育资源。首先,现在中小学普遍设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有效载体,为拓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奠定了基础;其次,学校本身在未成年人教育培养中就发挥着主导作用。未成年人每天在学校学习生活以及完成作业的时间占其除睡眠以外的大部分时间,以

13、学校为枢纽建设家校社共育平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学校拥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有一大批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老师,有和学生家长沟通、互动的有益经验等。3.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出现的问题,推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适时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考核评价标准,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益。4.建设和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网上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同时

14、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下培训,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广大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要出台政策倡导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教育事业,为它们与学校协同育人牵线搭桥。要大力培育社会力量举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未成年人教育、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所有努力。要为社区(居委会)开展校社合作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二)履行各自责任,构建全时域育人生态1.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本地出台的有关政策等的宣传力度

15、。有关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社会组织都应当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把学习宣传贯彻上述法律和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氛围,扩大宣传,要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自身应履行的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义务有清晰的认知。要充分发挥广播、电影电视、报纸及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让涉家庭教育有关法律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保证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主体都能履行各自承担的法律责任。2.学生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持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一是要承担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生家长要认清自己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主

16、动担责。还要转变长期以来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深刻理解“人无德不立”的哲理意义,真正明白没有好的道德品质,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很难获得成功。要把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摆在重要位置。二是积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生家长要主动通过阅读、网上学习平台、参加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讲座等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做到科学施教,既要有所为又不乱作为。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家校协同共育意识。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家校协同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参与学校的家校共育活动,加强与孩子任课教师和

17、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达成教育理念的统一,避免出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内容对立、效果抵消的结果,即社会上流传的“5天学校教育+2天家庭教育=0”。3.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主导作用。“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是学校的教育使命。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不可替代。一是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将“五育融合”的人才教育观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学校要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坚持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兴趣发展”等多方面指标取代“唯分数”评价取向,发挥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对于“双

18、减”政策的正面影响作用。三是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发挥三方协同育人的枢纽作用。要对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强化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专题培训,建设一支懂家庭教育,能开展家庭教育专项指导和服务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再好的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和协同,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都会53教育研究Research on Educatio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或弱化,要着力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构建三方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三方教育合力。4.社会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一是社区(居委

19、会)、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各自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与学校联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踊跃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当中,努力为把未成年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可用之才发挥建设性作用。(三)加强相互协同,努力取得倍增的教育效果1.坚持统一的育人价值导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虽然没有标准的固定模式,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要明确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目标,落脚点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统一的价值取向,是能够将三方协同起来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根本原因,三

20、方也才有“协同”的意义和动力。因此,要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确保同心同向。2.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协同原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功能上各有优劣,它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有共时性,只是因个体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不同而有大小,三者的地位和权利应是平等的,三方在开展合作时应淡化自身身份,主动“去权威化”,要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平等协商,才能凝心聚力。3.坚持多维互动,同行共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要各就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更要各扬所长、相互之间主动多维互动,积极衔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持续性。要在

21、实践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达到耦合的合作状态,使教育影响相互正向叠加,努力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质的提升,推动协同教育提质增效,使三方各得其所,各遂其愿。4.坚持家校合作,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正确区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注重与生活相融合的养育,侧重习惯养成和品德教育;学校教育关注的是人格教育和系统知识的传授。学校和学生家长,都要知晓各自承担教育的责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二是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既有分工更需要合作。学生家长要积极和学校保持联系,和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协调一致,配合和监督孩子完

22、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额外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因为学生日常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会更全面,可以帮助家长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孩子,对家长给出正确的教育建议。三是学校应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指导。学校应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工作制度和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四是完善多层次家校合作平台,实现教育效果同频共振。家校合作的领域和内容颇为丰富。目前,很多中小学都建立起各种家校互动平台,比如:家长会、家长开

23、放日、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义工队以及家校定期沟通机制、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联防联控机制等等,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促进互动内容更多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精神成长、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仍有努力的空间。5.坚持校社联动,实现全面育人。一是大力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社合作基地。比如:由教育行政部门联系科协等其他部门,充分利用城市的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体育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立馆校合作基地,并推动通过资源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这些馆藏资源为辖区所有学校使用;还可以面向各类现代企业、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建设一批科普实践基地(实训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包括

24、参观体验、动手制作、假期实习、探究性学习等在内的公益性教育服务等,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方便可及。要继续推进学校和社区协同开展研学培训、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和假期托管服务,还要协助办好社区学校,努力把社区学校建设成为提供家长教育、课余辅导、儿童心理援助等多项服务的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为社区家长和孩子提供便利,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充分发挥当地人才资源的教育优势。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发挥当地人才资源优势,主动邀请专家讲师团、政策报告团等来学校进行有关政策的宣讲和解读;可以邀请先进事迹宣讲团、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等定期进校园开展宣讲活

25、动,帮助学生了解党的方针、国家大54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 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事,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勤奋学习,努力早日成才;要为各类优秀人才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搭建桥梁,引进或聘请优秀的在职或退休艺术家、体育运动员等担任学校特聘教师或课外辅导员,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教育教学服务。(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和帮扶力度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出台有利于资金、人才、资源流入这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倾斜政策和支持

26、政策,积极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家庭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帮助和支持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民办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这些学校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注。要督促它们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帮助它们制定和完善品德修养、心理发展、核心素质提升等有关课程制定和教材编制,并定期开展督导,跟踪检查落实情况,指导这些学校积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不留空白,不留死角。3.持续推进解决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不平衡的矛盾。要继续坚持并不断扩大未成年人教育对口支援(比如对口援疆)、东西合

27、作的力度;要继续深化教育均衡化改革,普遍在区域内开展优质校和薄弱校的手拉手接对子、互派教师传帮带、组建教育集团(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建、发达地区学校与偏远地区学校结对共建等帮扶措施,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摸索出的一种针对未成年人实施全面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已经被许多国家采纳和实施。相信通过全国各地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必将推动各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日臻完善,重构更加开放、多元、立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生态,为国家培养更多身心健康、核心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

28、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参考文献:1常曼.小学阶段家校共育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M学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2.2李波.创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J.创新人才教育,2023.3洪少平.家校携手共育“科学”之花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1).4赵中兰.家校共育的实现:价值引领、权力分享和立场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责任编辑:李晓虎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XU Ping(No.13 Primary School,Urumqi 830000,China)Abs

29、tract:The education of minor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verall education,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The Family Education Promo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2022,which means family educa

30、tion is no longer“family matters but state affair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country has taken family education,especially minors education,has become part of the workforce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minors determines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which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family

31、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is not only considered to be in line with the physical,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minors,but also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mode which conform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c

32、oncep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meaning,purpose,significanc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its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family-school-community;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l-round development;practical path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