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杜甫“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465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9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甫“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甫“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24 期张娣(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现实主义的诗歌以及忧国忧民的仁爱精神,成为中国文学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明星。杜甫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并在其诗歌中淋漓尽致得加以展现。本文以杜甫的诗歌为出发点,结合杜甫生平经历,从“民胞”“物与”两个方面阐述了杜甫的仁爱精神和人文情怀,并讨论其时代启示。关键词杜甫;民胞物与;时代启示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24-0026-03杜甫“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作者简介:张娣(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

2、言文学。杜甫(712-770),字子美,是磨难中成就的“诗圣”,是用悲歌和愁苦展现现实社会的杰出诗人。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大量诗歌,用诗记录了一个时代。杜甫现存诗歌千余首,蕴含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黎民疾苦的哀叹,展现其仁爱之心。这样的精神用“民胞物与”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一、“民胞物与”精神的渊源“民胞物与”一词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中,“民胞”指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四海之内皆兄弟。“物与”指的是一切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表现为一种与物无间的赤子之心。“民胞物与”一词,体现了爱一切人和物的博爱精神。它既是一种思想主张,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纵观杜甫的诗歌,

3、仁爱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这源于杜甫出身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宦之家,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推己及人”等仁爱观念始终在他的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始终秉持“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儒家信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将“仁”作为其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杜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脆弱、敏感、凄凉的状态,促使其对苦难、弱小者产生怜悯之意、恻隐之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杜甫的诗歌中总是充满悲怆与凄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杖篱俯沙渚,为汝鼻酸辛”这些诗句体现出杜甫尽管无限落寞,可心中却时刻装着万千同胞

4、和万物生灵,关注其命运。二、杜甫的“民胞物与”精神杜甫通过大量诗歌创作,展现了“民胞物与”精神。下文从“民胞”“物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民胞”精神“民胞”中“民”指老百姓;胞,即同胞,也就是兄弟姐妹。张载说“民,吾同胞”,是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应当有一种同胞般的关系,表达了对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向往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美好祈愿与追寻。杜甫一生坎坷,尝尽人间冷暖。他亲身经历了从鼎盛到没落的时代变迁,对黎民的疾苦能够感同身受。因此,他的诗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反映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直入人心。他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绘出劳苦人民的苦楚无奈,体现了“民胞”精神。26公元 755 年,杜甫从长安前往

5、奉先县探望妻儿,此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未传来。但他通过途中的所见所闻,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国家危在旦夕。他通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展现其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晚年到夔州以后,看到连年混战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于是站在白帝城写道:“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他还通过个体窥视社会,作诗感叹道:“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梁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移居东屯后,他目睹山村荒凉惨淡的景象,写下“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揭露连年战乱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极大破坏。可见,在杜甫内心深处,一直存有一种强烈的仁民爱民、哀民忧民的情怀。

6、这既体现在他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关照上,也体现在他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行径的控诉上。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为人民发声。杜甫在 三绝句其三 中写道:“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借此,他控诉了官兵杀害百姓、掳掠妇女的罪行。一重又一重的灾难反复叠加,目之所及皆是惨烈景象,这对杜甫来说无疑是最煎熬的。所以,他热切地盼望战乱平息,不断喊出所有人最深沉的期盼:“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对统治阶级极尽讽刺,无情揭露。对黎民百姓,他怀着最真诚的心去歌颂、去赞美。在 负薪行中,他写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夔州妇女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在男尊女卑、男逸女

7、劳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内心坚强,勤劳持家。所以,杜甫驳斥了统治阶级对她们的污蔑,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赞扬之情。尽管自己身处困境,但杜甫一直怀着一颗济世之心,竭尽全力帮助穷人。诗中“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劚”等,都是杜甫仁爱之心的体现。由于深受儒家忠恕之道的影响,尽管杜甫忧国忧民,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但这并无碍于他依旧忠君,希望以贤者之力而安天下,尽一己之力为君为国筹谋,从未动摇半分。所以,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仁爱是无阶级之分的,他的怜悯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二)“物与”精神张载曰:“物,吾与也。”杜甫对万事万物都抱有一份善念,他的性格和经历使得其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凸显了仁爱思想

8、。杜甫歌颂大自然的美,同情残损景物,这两个方面组成了他温润的“物与”精神。杜甫的“物与”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世间万物的赞颂和吟咏。他格外喜欢自然界中那些勇敢矫健的动物,并用炽热的文字和热烈的情感去讴歌。例如,他在 房兵曹胡马诗 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可以激发人的豪情,而胡马又格外值得人信赖,甚至可以生死相托,因此被杜甫赞颂。此诗虽是咏物,实则借物喻人。诗人的远大理想和豪放情怀与所咏之物的品格完美契合,体现了“物与”精神。杜甫的“物与”精神还体现在“物我同一,己悲物悲,己喜物喜”的大量描写

9、中。杜甫把“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即“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对自然美的歌颂,是诗歌的一大主题。在杜甫的诗中,有病马、病橘、枯棕等景物,虽然算不上美景和美物,但总体来说,他笔下描述的自然界仍是一个和谐、安宁、富有秩序和规律的世界。在动荡时局下,杜甫写道:“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春天并未因为人间的连绵战火而姗姗来迟,时间一到,天地间仍是姹紫嫣红的春光胜景。杜甫还写道:“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在他眼中,自然界的时序更迭不为外界所干扰,祥和宁静,与人世间的忧愁与嘈杂形成鲜明对比。他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平和与静谧,表达了希望社会早日迎来安宁的美好憧憬。杜甫写春花之烂

10、漫,秋菊之挺立,草木之葳蕤,动物之逍遥,都是其对自然界的由衷赞美,同时又反衬出人们生活动荡。这是杜甫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使人读出其中蕴含的至诚情感和至明心性。即便是残损景物,也同样得到杜甫深切的同情与关切。中国古代诗歌在咏物时,常常与抒怀相结合。杜甫对残损景物的吟咏,同样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且带有讽喻色彩。例如,杜甫在 病马 中写道:“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此诗写出病马依旧保持忠诚,竭尽自己的全力,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体恤,不免让人感到心伤。杜甫通过描写病马的忠诚,抒发了人不如马的感叹。综上,爱民而爱物的思维

11、迁移,使得“民”与“物”在杜甫眼中是平等的。杜甫对物的哀咏也是对人的新研究272023 年第 24 期哀叹,体现了他的仁爱情怀。三、“民胞物与”精神的时代启示杜甫恪守儒家思想,把儒家提倡的“仁爱”作为行为准则。他总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把儒学的忧患意识、仁爱思想、恻隐情怀、忠恕之道等,结合其强烈的感情,最终融入诗中,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杜甫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他自始至终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儒家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但对杜甫而言,无论个人穷达,他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还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杜甫不管自己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困

12、苦而忧虑。儒家认为“女子难养”,但杜甫却对战乱中悲惨的劳动妇女给予最真挚的关怀,并为她们发声。儒家的“华夷之辨”具有局限性,杜甫则主张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不能兵戎相待,应该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些思想观念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当今时代,人类把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对世界进行改造,创造出过去几千年都难以匹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捷和多彩。然而,社会高速发展的代价,是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全球问题”。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冰川逐渐消失,海平面不断上升,气候越来越变化莫测,这些都向人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进入“命运与共”的时代。和

13、谐社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应秉持“民胞物与”精神。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精神告诉我们要推己及人、善待众生。而“物与”精神则教导我们把天地万物都视为“同胞”加以珍视,把仁爱之心推广开来,让善之本性如水一样不断润泽万物、包容万物、接纳万物。只有我们以“物与”精神善待万物,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融洽。只有我们用“民胞”精神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如此一来,各种社会矛盾也会缓解,并且终将被解决。四、结语杜甫一生可谓落魄,饱尝人间冷暖。尽管如此,“民胞物与”精神却给予他无限动力,使他活得真实而精彩。在社会动荡中,他

14、始终带着温热的目光,关注着黎民百姓和万物生灵。他的仁爱无阶级之分,他的怜悯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作为“诗圣”,杜甫通过大量诗歌创作,展现了“民胞物与”精神,并随着诗歌的流传得到传承和发扬。“民胞物与”精神所蕴含的仁爱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读杜甫的诗歌,体会他的“民胞物与”精神,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希望通过鉴赏杜甫的作品,感受其中蕴藏的精神,我们也能如他一般仁爱万物、心怀天下,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霍松林,傅绍良.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刘明华.古代文学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7.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4杜甫.杜甫诗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5冯志.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责任编辑魏乐周津晶)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