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_王敬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854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_王敬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_王敬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_王敬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王敬艳,等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HUNDRED SCHOOLS IN ARTS88 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2-0088-07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王敬艳,侯露露(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摘要:当前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大众文艺创作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大数据能够科学预测用户的审美需求,助力大众文艺一定程度上实现“定制化创作”,也能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赋能更多好作品,实现科技与文艺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文艺创作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

2、倾向,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只有合理运用大数据,将科技之便利与人文艺术之魅力深度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大数据;文艺创作;审美性;模式化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VR、云计算、5G 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不仅推动了金融股市、智能科技、商贸物流、交通工程等领域发生变革,还深刻影响了当代大众文艺创作、传播、接受等环节。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艺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资本运作,直接面向市场和文化消费者,它的创作与大数据息息相关。以网络文

3、学为例,大数据提供的详细分析结果从一开始就影响作者选择作品题材,因为在网络文学平台上,作者可以通过众多用户的数据信息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能会引导作者的写作。在创作过程中,读者和作者不断交互,读者的评价、点击率等信息反馈也会影响作者后续的创作。阅文集团副总裁、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罗立曾言,受大数据同步反馈影响,“作者写了一两个月,发现读者不喜欢,他可以马上不写了,给出一个结尾,或者干脆不写了,重新写一部新的作品”1。再以影视剧创作为例,当前相当一部分影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 201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经验”(项目编号:ZD12

4、A20079)阶段性成果;2021 年度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科研训练项目“互联网大数据对大众文艺审美活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YCS20213218)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敬艳(1979),女,汉,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美育,汉语国际教育。侯露露(1998),女,汉,河南许昌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89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剧都改编自网络文学 IP 和经典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 IP 不是编辑或者专家挑出来的

5、,而是依靠大数据技术的“概率论”“算”出来的。影视剧选角也是如此,影视剧的主要角色应由哪位演员出演,也是大数据“算”出来的。音频作品创作也不例外,喜马拉雅等音频 App 作为伴随性媒体,更需要大数据赋能,实现精准定制,从而在“眼球经济”主宰时代为“耳朵经济”谋得一席之地。由此看来,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动大众文艺创作模式革新,那么大数据究竟如何影响大众文艺创作?它又将为大众文艺创作的审美性带来怎样的影响?一、大数据科学预测受众审美需求的内在机制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正通过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建立关联、精准绘制用户画像、科学预测受众审美需求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对大众文艺创作产生深刻

6、影响。(一)利用“爬虫”技术,全记录和全挖掘网络用户活动轨迹如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所言,“大数据要求我们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只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247-48。海量的数据信息是有效开展大数据分析运算的前提,因此,全面搜集用户身份信息和把握用户审美偏好就成为大数据作用于大众文艺创作的第一步。以爱奇艺为例,该平台自 2010 年开始就开展了大数据分析业务,后成立爱奇艺数据研究院。当前,根据爱奇艺网站上 1.2 亿的付费会员用户与每月 5 亿以上的活跃用户的信息和他们活跃度等数据,该研究院通过“爬虫”技术搜集不同类型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他们对各类内容

7、的点击频率、点击时段、点击时长、浏览速度等数据,了解不同用户的阅读习惯、接受程度、反馈与评价等。这些内容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使爱奇艺平台能够对网络用户的信息了如指掌,精准把握不同用户群体的审美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实现内容创新及定制化推送。大数据“爬虫”技术对网络用户行为的全挖掘较传统的数据采集有显著的优势,不仅数据来源更广泛、类型更丰富,而且数据采集量足够庞大,更能够反映用户的真实诉求,也更具数据权威性。(二)深度分析用户行为,与受众的审美需求建立有效关联大数据依托网络技术对信息数据中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不再继续探求因果关系,而是更加关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大数据总能在看似

8、毫无关联的数据之间找到人类常规思维难以企及的内在关联,并对其展开相关关系算法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针对每一个网络用户,大数据能够实时采集该个体在全网社交媒体(如抖音、微信公众号、朋友圈、B 站、微博、小红书、豆瓣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支持多种数据全覆盖,而且能做到定期采集、实时监控。通过分析网络用户行为,我们可以得知:经常浏览校园言情小说的读者可能正处在青春期或恋爱期,他们可能喜欢 JK 制服、动漫、综艺;经常追家庭伦理肥皂剧的观众可能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她们可能更需要育儿、厨艺类的内容推荐;每日网络游戏使用时长超过 10 小时的用户可能是专业的电竞工作者,他们可能更关注网游、

9、电子竞技;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操作行为来判定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继而推测他们需要的内容。对网络文艺内容的量化分析同样如此: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可能会被放在更“黄金”的播放时段;评论量大的作品说明有更多的观众能与其产生共鸣;评分较高的影视剧可能更符合未来影视市场投资方向;等等。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上受众对文艺产品不同的审美需求。(三)精准绘制用户画像,实现受众细分和个性化推荐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市场用户的需求倾向显而易见。大数据利用数据与算法将搜集到的用户信息分类整理并贴上标签,每一类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作品都能被清楚地刻画

10、出来。而且,大数据实现了足够数量的全样本分析,一改传统由分析少量样本得来的宏观的、笼统的画像,这就为创作者或内容生产者了解受众审美需求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他们的作品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广大受众。例如:综合电商类平台中的淘宝“猜你喜欢”、Amazon 产品推荐;社区电商类平台中的小红书笔记推荐;音频类平台中的网易云音乐个性推荐、私人 FM;短视频类平台中的抖音、快手的定向推荐;长视频类平台中的 You-Tube、Netflix 的个性推荐;等等。甚至各种综合资讯类平台,如知乎、今日头条、国外的 Medium 等,都有个性化推荐引擎。打开私人 FM,歌曲可以一直播王敬艳,等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

11、创作审美性的影响HUNDRED SCHOOLS IN ARTS90 放;点开 YouTube 的播放键,不加任何人为控制,只要给电脑接上电源,视频就可以一直播放到永远。这些让人沉浸其中的流动的世界,都得益于个性化推荐引擎,只不过不同平台会选择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长视频、商品等不同的推荐信息的方式。这些推荐正是基于大数据精准绘制的用户画像,大数据全面整合用户数据,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价值,服务于文艺行业发展需要,助力内容生产。(四)科学预测趋势,将大数据应用于大众文艺创作预测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它建立在对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大数据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整合、

12、分析,建立起数据之间的深度关联,并利用数据建模等方法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定位。大数据的这一作用在预估电影票房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例如:大数据可以采集影片导演、知名演员的数据信息来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哪些导演、演员的组合能够获得更好的票房成绩;或者对电影第一周上映的票房成绩进行回归分析,描绘出后期票房的预测曲线;或者可以利用电影宣传片的播放量和点击率来分析观众的观影期待值;还可以根据网络上该电影相关文章获得的评论数量来预测电影评分;等等。大数据对电影票房的预测不仅能够为制作人把握受众审美需求提供可行的参照,还能够科学地预测未来影视剧的创作方向和发展空间,带动影视行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13、助力文化产业繁荣进步。总之,大数据作用于文艺创作的内在机制自采集广大受众的浏览喜好数据开始,当数据达到一定的容量时对其进行分类加工,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绘制精准的用户画像,利用相关关系分析用户的审美取向及需求,辅助创作者创作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文艺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最大化实现数据的商业价值。二、大数据对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积极影响大数据参与文艺创作使文艺领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繁荣局面。当下的网络文艺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网络文艺,它是一个极其包容与开放的总体,不仅包含以动态视觉为中心的短视频、综艺、影音,以静态视觉为中心的漫画和 CG 绘画,以文字为中心的网络小说、公众

14、号推文,诉诸听觉的音乐、听书,实时互动的网游、直播,还包括作为批评元素的评分、弹幕、社区评论、影评等等。这些新的文艺形式无一不是科技与文艺的深度结合,充分说明大数据为当代大众网络文艺创作增添了强大的推动力。(一)助推文艺平民化、文艺作品定制化大数据技术能够助推贴近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脱颖而出,实现文艺的平民化。在大数据时代,文艺创作者往往更主动关注平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其作品中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象也会更具平民化的倾向和特征。同时,大数据能够帮助文艺创作者更好地了解受众审美需求,使具体的文艺作品实现“定制化创作”。大数据应用能够为作品改编 IP 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创作主体更好地

15、确定目标受众,也有助于受众审美需求获得同步反馈,使大众文艺真正实现“定制化创作”。以由爆红网络文学 IP 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赘婿为例,它的走红就与大数据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密不可分。在最初的 IP 筛选阶段,腾讯影业及阅文集团对赘婿原著进行了一系列专业评估,从微信读书数据、文本故事情节、作品价值内核等多维度确定其改编价值。IP 评估完成后,他们又依据对喜爱赘婿原著的用户的大数据洞察和内容偏好了解,为影视剧改编作了系列开发规划,敲定了第一季 40 集左右的内容体量。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 IP 定位下的大数据分析找到了导演邓科,与其合作,并成立以刘闻洋制片人为首的创作团队来共同转化精品内容,精心打造出一

16、部“爆款”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赘婿播出期间,平台又根据观众的影评、弹幕和观看时长来适时调整剧情走向和播放频次,真正契合了市场观众的观看需求,获得一致好评。在大数据的参与下,赘婿一经播出就迅速收获了极高的热度,在全网短视频平台上,赘婿相关视频的播放量最高甚至超过 106 亿。(二)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大数据能更好地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审美喜好和需求,为文化行业的内容生产提供预测和分析。大数据能够帮助文化产业挖掘更深的文化价值,更好地观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大数据作用下,“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市场契机,这尤其体现在当下流行的网络短视频、广播影视、动漫网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中。这类

17、产业集创意性、娱乐性、知识性、综合性于一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91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正与大数据基因不谋而合。同时,大数据技术不断突破,对网络用户画像的绘制更加精准,也使互联网变得更加互联互通、全面可知,真正实现智慧服务。以爱奇艺为例,其早在 2013 年就开始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采集用户数据信息,精准绘制用户画像,基于用户需求研发相应的媒介产品并推送给有观看需求的特定人群。历经了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三个阶段后,爱奇艺自身的大数据应用愈加成熟,形成了“爱奇艺指数”“大剧探针”“TA 精算”等数据评分机

18、制,并且针对付费会员提供“后裔”(一项针对会员的精准营销系统)、“电影探针”VIP 服务,在广告投放方面也有专门的“众里寻 TA”“一搜百映”等大数据应用。这些应用帮助爱奇艺把握大众的审美喜好与观影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相应的产品服务与营销策略创新。爱奇艺大数据应用成就了它在当下中国视频行业的领军地位,也充分体现出大数据在影视行业发展上的助力作用,即大数据能更好地观测业态的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打开科技与文艺深度结合新视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赋能大众文艺创作。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使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创作成为可能,实现了科技与文艺的深度结合。大数据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和存储的数据信息

19、进行训练,识别已有文艺作品中集中的规律与模式,并且根据 AI 理解的规律输出内容。目前已有不少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成功实践的案例:人工智能小说家 Goodwin利用一次公路旅行中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GPS 定位的地点、麦克风中听到的声音,以及电脑内部的时钟等多种信息合成了首部 AI 小说;微软人工智能小冰根据数据库中一亿多用户教给它的人类情感创作出首部 AI 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日本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通过了日本“星新一奖”初审;谷歌人工智能研究项目“Magenta”将人工智能与音乐、绘画等相结合,创作出了 90 秒的人工智能钢琴音乐,并设计出一款专门针对 VR 开发的绘画软

20、件“Tilt Brush”,就一些特殊的数据进行可视化的艺术创作。当前,ChatGpt 更是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视野,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与创新。三、大数据对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消极影响尽管大数据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为文艺生产的多个环节提供了有益参照,但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得不让我们对大数据在文艺领域的运用进行更严肃的审视。(一)文艺创作的庸俗化大数据时代,大众文艺创作成为主流,创作主体的平民化导致文艺创作的媚俗化、快餐化。许多创作者放弃了有关创作的经典观念,不再追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广阔视野和厚积薄发、铢累寸积的艰辛历程,而仅仅依靠

21、数据预测和受众分析直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这一现象使文艺创作的权威性被打破,正如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言,“人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反讽、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走向通俗化,走向情感宣泄的狂欢,因而只能是快餐化,很难有经典的产生”311。由于真正具有学识并具备较高艺术修养的创作者较少,大众文艺创作的动机更倾向自我情感的肆意宣泄。文艺创作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经典,而是追求“娱情”,创作出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齐,这样备受大众左右的文艺创作缺少了传统精英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必然走向庸俗。414长此以往,大众文艺领域中真正优

22、秀的作品会愈发减少,文艺创作也仅仅变成文化产业链条中追逐商业利润的手段。(二)文艺创作的同质化大数据过度影响下的文艺创作违背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会导致文艺创作呈现严重的类型化、同质化现象。文艺创作的“流水线”操作使文艺作品变成可任意“复制粘贴”的商品,这必然导致作品的同质化和千篇一律。文艺创作的源头本应来自生动的现实生活以及创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558。托尔斯泰也曾在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

23、艺术活动。”620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不似水龙头一般能够随时开关,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艺术家大都遵循这样的创作规律:艺术家产生了艺术情感王敬艳,等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HUNDRED SCHOOLS IN ARTS92 后,不一定会马上产生创作冲动并投入创作,事实上,这些情感常常反复沉淀并在潜伏中积蓄力量,经过一段时期,在合适的时机情感才会被艺术家成熟地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家的改造,艺术情感最终从个人的情感发展成人类普遍的情感。而大数据的过度参与使市场大众的审美喜好成了文艺创作的导向,作品的故事与情节往往也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以网络小说的写作为例,目前网络小说市场上较为热门的有言情

24、、穿越、盗墓、同人、武侠、玄幻等几大类,题材类型化倾向十分明显,每一种类型的作品在情节设置和主题表现上都有一套既定模式。比如:都市言情小说的男主人公多是“高富帅”的职场精英,剧情多是“霸道总裁”爱上娇弱但叛逆的“玲珑”女主;穿越类小说的主人公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坠入时空隧道,进入历史空间中,用自身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的生存技能在古代立足,从而引发一系列故事;玄幻武侠类小说的主人公往往背负拯救苍生的重大使命,与邪魔抗争,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主角们得道成仙。这些模式化的套路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其迎合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同时这也是资本推动的结果。作者为了追求作品的点击率不得不关注读者的需求与喜好,不按套路设

25、置情节,作品就可能不被大众接受,甚至有的当红网络作家天天被读者催促快点更新,作家即便有一些创新思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不得不按照既有套路写作。这其实是对作家创作个性的泯灭,也是当前网络小说产量惊人但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三)文艺创作的“数据依赖”文艺创作过程批量生产呈现出明显的“数据依赖”,这势必会导致文艺创作的异化。大数据参与下的文艺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化倾向,即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增加点击量,创作者不得不依据各项数据指标来进行创作,充分挖掘读者的需求与喜好来确定文艺作品的题材类型、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修辞等内容,市场导向与商业利益很大程度上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内驱力。为了追求

26、所谓的“粉丝效益”,那些技术型创作者与运营商更多将目光集中在点击率上,利益的推动使文艺创作的“技术依赖”显著增强。创作者依靠大数据分析选取写作内容,依托网络上的既有模板展开程式化写作,忽略了创作者本身最为重要的专业素养及情感体验。数据的量化引导使文艺创作成为批量化机械复制的流水线操作。但量化数字、点击率不能真正准确地评估用户趣味以及受众的阅读成效,反而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数据崇拜”,这将会造成文艺创作严重异化。因为数据背后的逻辑离不开注意力经济,“艺术加工如果以注意力为目的,就必然产生包装设计理念,追求形式魅力,以快速吸引眼球,这样内涵建设就成了第二位的问题”7138。经典的艺术因其作者思想有

27、高度、读者欣赏有难度,在互联网环境下反而遭到冷遇。大数据能反映出大众的浏览量,却无法反映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以美国 Netflix 为例,其作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流媒体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资产,让大数据参与决策,打造出了以纸牌屋为代表的诸多“爆款”影视剧。然而,同样是大数据参与决策的自制剧马可波罗不要抬头 却屡遭败绩。根本原因在于,在纸牌屋的创作中,大数据只是参与了内容创作方向的决策,内容创作过程仍由创作者掌控。纸牌屋制作精良,加上大数据的良好助力,这才大获成功。然而纸牌屋的成功让 Netflix 公司误以为大数据参与决策是该剧成功的密码。在后来马可波罗不要抬头 等影视剧的创作中,Netflix

28、陷入了“数据崇拜”,让大数据参与整个制作过程的决策。为了吸引观众,马可波罗恨不得每一分钟都迎合观众,甚至到了观众可能想快进的片段时,都要加入猎奇或色情元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被大数据反噬。2021 年底,Netflix 推出贺岁片不要抬头,在拍摄过程中,Netflix 对剧情各节点的安排要求十分严格,试图用快节奏、高强度的密集信息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尽管不要抬头笑点密集,但其取悦观众的意图太过明显,作品艺术性的打磨严重不足,最后反遭观众嫌弃。总之,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其虽然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引导,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数据决定论的引导下,文艺创作极易陷入模式化的套路中,形成“数据依赖”。一旦

29、文艺作品像物质产品那样批量生产,那么文艺创作就失去了它的本真与意义,经典作品难以再出现。四、关于大数据影响大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思考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文艺创作的新变革为我们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大数据时代到来是否已经深刻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发展模式,该如何看待这种改变?二是如何避免网络文艺创作中过度的“数据崇拜”,平衡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三是在文学93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艺术产业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来助益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首先,在文艺创作领域中,运用大数据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大众的审美

30、需求。大数据引导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内容及形式,一些基于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创作甚至已经取代了部分传统的创作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大数据提供了极大的创作便利,但以数据为尊的机器创作永远无法取代有思维和情感的文艺创作,因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本就是生动的现实生活以及创作者基于现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非读者的需求数据分析。大数据只能分析受众的需求并将公众的喜好呈现出来,却无法分辨好坏。而艺术家在创作时必须对公众意见进行甄别与过滤,才能将其以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姿态引入艺术创作过程中,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质量。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严格遵循文艺创作本身的规律:角色设置要贴合人物特征、故事情节要符合发展逻辑、语言

31、表达要讲究语法规范等,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其次,如何避免文艺创作中盲目的“数据崇拜”?大数据影响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趋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美学与科学的相互渗透必将深刻影响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不可否认大数据对文艺创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却也不得不面对数据化引导下文艺创作活力大为削弱的现实。避免文艺创作中盲目的“数据崇拜”,把握好数据运用的尺度和范围是关键。创作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反馈的受众需求在创作的某个阶段调整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形成一种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意见平衡机制。这样既能够增加受众感兴趣的情节,又不会完全丧失艺术的创作标准。艺术家是

32、文艺创作的主体和主导,其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该被尊重。大数据可以为大众文艺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我们要避免数据决策主导创作、指挥创作的“艺术创作异化”。艺术家也不能一味俯就大众,将大众的喜好奉为创作的圭臬,应该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来创作有价值的作品。娱乐大众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不应该是大众文艺唯一的使命,大众文艺还有引导和提升大众审美的使命。在电视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大众的欣赏水平与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之间有一定落差。大众若想要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博大精深,需要深厚的学识和审美积淀,欣赏的过程既是对欣赏难度的克服过程,又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当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高后,对艺术创作就有了更高

33、的期许,反过来推动艺术家的创作更进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审美的总体质量得以蠕动前行。因此,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间“保持适度的审美张力,是社会审美发展的良性状态”7138。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文艺创作一旦陷入“数据崇拜”的陷阱,盲目俯就大众的审美品位,就会被大数据反噬,失去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艺术家也难以再获得更高的创作成就感。最后,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是技术与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创造出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产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还有助于文化产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大数据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应用价值,利用大数据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数据资源,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精

34、准对接,但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避免数据决定论,否则就会陷入类型化和技术化的牢笼,削减文艺作品真正的价值。五、结语互联网大数据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推动了文艺创作模式的更新和创作效率的提高,还深刻影响了大众的审美接受与选择。未来大数据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影响会愈加深刻,我们乐于接受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也要时刻保留批判性的反思。我们要看到大数据运用的优势与不足,尤其对一些已经出现的负面影响及时作出合理的应对,不可将大众的审美品位作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完全以大众的眼光来评判文艺作品本身,这些都不利于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只有合理运用大数据,将科技之便利与人文艺术之魅力

35、深度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责任编辑:张超)参考文献:1臧继贤.香港书展开幕讲座谈网络文学和大数据:大 IP 靠“概率”EB/OL.https:/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王敬艳,等 论大数据对当代大众文艺创作审美性的影响HUNDRED SCHOOLS IN ARTS94 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张绍时.大数据时代的文艺创作J.青年文学家,2013,(33).5南朝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6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张昕

36、畅、刘岩、赵雪予译.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徐宏力.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J.文艺研究,2006,(8).On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the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Popular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WANG Jing-yan,HOU Lu-lu(School of Humanities,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5)Abstract:At present,mankind is entering a“big data e

37、ra”.In this era,the date can be large-scale producted,shared and applied.Th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under the ac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on the one hand,the big data can scientifically predict the users aesthetic needs and help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

38、t creator to realize“customized creation”to a certain extent;It can be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nable more good works,and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art.On the other hand,under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technology,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sho

39、ws a tendency of modularization and homogeniza-tion,and the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Only by making rational use of big data and deeply combining the convenience of technology with the charm of humanities and art can people create more truly aesthetic literary and artistic

40、work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Key Words:Big Data;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Aesthetics;Modularization(上接第 87 页)12刘荫柏.中国古代杂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许锐,张雪纯.舞之“情境”的共鸣 从舞剧英雄儿女看红色经典的重塑策略J.艺术评论,2020,(12).14蔡欣欣.杂技与戏曲发展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5郭云鹏.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

41、20.16仝妍,黄际影.共形共话:当代大型主题歌舞的艺术话语与文化形象J.艺术评论,2021,(2).The Chinization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Export of Contemporary Art:Take the Acrobatic Drama Butterfly Lovers as an ExampleDONG Ying-chun,WANG Lu-xia(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006)Abstract:Acrobatic drama Bu

42、tterfly Lowers based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on the basis of Chinese folk-lore and oriental aesthetic emotion about the story of China,using“image”,“blank”to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ten-sion,through the landscape,drama acrobatics with this unique stage form of Chinese folk story,co

43、nstructs innovative classic adapt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creation,and shows the stage of contemporary acrobatic drama performance and philosophical observation.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creativity of contemporary acrobatic drama with innovative ad-ap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folk stories,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theater marketing,have formed the possibility of acro-batic drama to tell Chinese stories,providing a classic case for more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to expand foreign mar-ket and export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Chinization;Butterfly Lovers;Oriental Aesthetic;Cultural Outpu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