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_王圆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83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7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_王圆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_王圆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_王圆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2004107城市空间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41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王圆圆胡冲(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摘要】农牧民离土进城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具体表象,纵向展现在城乡空间的重构中。资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以资金来源和流向为视角,基于 T 州的个案分析表明:农牧业机械化率提高、企业落地形成的劳动力供需对接促使农牧民离土进城;经过价值重塑后进城农牧民以税收和地租

2、贡献于县市财政;县市政府在上级考核、同级竞争交汇压力下对城市建设持续投入,实现基于公共服务的利益再分配。离土进城农牧民推动了县市城乡空间的此消彼长,再生产出城市空间。在土地制度实现的低成本城市化不再具有生命力之时,将城市化真正落实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农牧民;空间生产;城市化;离土进城【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1问题提出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比从 1952 年的 83.54%下降到 2021 年的 22.90%,在这期间,农业从业人员蜂拥入城转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口,造就了 665 个中小城市和 12000 个左右的小城镇,中小城市成为进城农民的主要承接地1,也带来了城市空

3、间的生产与再生产问题。不同于农民离土又离乡的进入大城市路径,中小城市新居民大多为周边农村的农户家庭,他们在进入县城后掀起了购买房产的热潮2。这些买房农民几乎完全脱离了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土地产权相关的利益最终也流向了所生活的城市,我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离土进城”。换言之,离土进城不仅指农牧民,而且是农业农村收益的离土进城。大量农牧民在县域空间内实现城乡迁移,并生产出新的城市空间,城乡居民在收入、权利、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矛盾也于空间内展开。离土进城的农牧民是中小城市空间生产的关键行动者,因此研究农牧民行动对于建立开放包容的城市权利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3。城市是当今中国社会变动逻辑的空间

4、载体,未来 20 年里,中国仍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分析农牧民进城的过程,探索农牧民城市化的规律,生产出适宜农牧民栖居的城市空间,亦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议题。资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过往学界从金融、土地等方面对城市化的资金来源做了大量讨论,但都集中于地级以上城市。与一二线大城市以地谋发展,运用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推进城市化路径所不同的是,中小城市利用土地实现财政的巨幅增长,或运用金融工具实现融资的能力比较薄弱。在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模式之外,中小城市扩张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资金来源?能够源源不断提供资金来源的基础是什么?过往学界论述的视角偏向于“物”和“事”,本文将从人的视角分析中小城市城

5、市化资金来源,以此回归到“人”的城市化上来。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中小城市空间生产的资金来源,揭示县级城市发展路径,以此作为进城农牧民享受市民权利的资金理论基础;之后,以“人的城市化”代替“城市化的人”,描述农牧民在离土进城过程中,如何作用于县级政府的资金流向并实现利益再分配;然后,以西部 T 州为个案,分析离土进城农牧民如何实现城乡空间内的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同时对钱随人走情况下,“人的城市化”引发的县域内乡城空间的此消彼长予以关注。2文献回顾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高速推进,城市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时,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和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城市化问题处于空间

6、生产理论的核心地位,表现为城市化和空间的生产是交城市空间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42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织在一起的4。城市空间既包括外在的空间形态,也包括内在社会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5。通过探索空间、权力、表征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6。空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容器,更是其重要的工具和目标。列斐伏尔通过空间的生产理论完成了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过程的转变7,其理论聚焦于都

7、市空间生产,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重要命题8。空间生产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国内学界开始不断尝试如何将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常见的主题有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区域协同与发展、乡村建设等。城市是国家治理变革的重要治理空间。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什么样的城市化,农民如何进城才算是完成城市化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当前农民城市化的规律、进城的过程及时代条件。当前,对中小城市生产模式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就近就地城镇化上,表现为依托地、县级城镇形成人口集聚,并鼓励条件成熟的小城镇进行就地改造。与此相伴随,农

8、民正在通过“半城半乡”等方式,走出一种以家庭代际支持为基础的“接力式城镇化”9。在城市建设资金上,学界多半认为是依托土地财政,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金融手段,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建设10,例如周飞舟、王绍琛提出的“土地、财政、金融”构成的新城市化封闭循环模式11。这种模式确实为经营城市带来了丰厚的资金支撑,但批判性地看,引发了我们如下思考:在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土地供应充足、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弱的情况下,愿意买地的主体有哪些?造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即怎样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县级政府在探索推进城市化路径中确实偶有非理性的追求政绩行为,但事实上,更多地是在上级考核、同级竞争、百姓需求的调适

9、中走出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路径中,大量进入城市的农民才是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主体。既有研究尽管大量探讨了就地就近、以乡助城为基础的城市化等12,分析了大量农民家庭从周边农村涌入县城购置房产的现象,提出了城乡时空重构的形式13,但仍未真正将“人”,即大量进城农民这个空间生产的关键行动者,当作主体去探讨中小城市的资金来源基础。不能忽视的是,通过大量农民进城的行动,中小城市的空间被生产出来,城市化和空间生产相互交织。因此,本文不仅将人作为空间生产的主体,同时人也是生产出的空间的享受者。从进城农民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在城乡空间内迁移的现象及其对县域空间生产的影响,显然有益于生产出老百姓诗意栖居的空间。3“资

10、金来源”和“资金流向”:离土进城的空间生产分析框架城乡劳动力供需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劳动力剩余;二是各城市通过大招商完成企业落地产生了劳动力需求。随着招商引资任务逐步进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各地政府在绩效压力下形成了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点推进工业化的集体行动。国有、民营、合资等大中小企业在各地遍地开花,这些工人主要来源于当地农牧业机械化后的剩余劳动力。企业依托对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效组织产生利润、贡献税收,成为县级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落地也带来了相应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部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入到配套服务产业创业就业。农牧区剩余劳动力

11、离土进城后,或早或晚地选择在城市安家生活,这种选择催生并贡献了房地产企业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形式对所征用土地进行出让,县级政府获得属本级可自由支配的财政收入,中小城市财政可用于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分别是税收和卖地。由以上分析可知,此部分新增资金的来源基础均为进城的农牧民。那么,可由地方政府支配的资金为何更倾向于投入城市建设?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城市化进程考核要求是同级政府竞争的主要内容,上级对县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官员升迁具有重要关联作用。按照对城市建设投入“以收定支”的财政要求,县级政府的城镇建设运行费用限定在了税收和卖地收入的总额中。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

12、财政支出考核中要求民生投入不得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七十,加之户籍制度的放开及人员流动不断加大,老百姓“用脚投票”选择城市的趋势愈显。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条件,更便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城市空间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43捷的交通、供应等服务设施,更优质、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城市吸引人口的主要动力。农牧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追求促使了利益在空间内的再分配。在大量农牧民离土进城的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集中:一是企业对农牧区剩余

13、劳动力的集中,这促使农牧民从农业转向工业,劳动力价值增值,实现空间内的业态转型;二是房地产开发商对进城农牧民居住需求的集中;三是城市对原本分散农牧民服务需求的集中,带来了成本相对较低、服务效果更好的公共服务。这就使得县市政府不自觉加入城市竞争行列,直接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生产及再生产。综上,本文认为中小城市发展的资金基础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由于农牧民离土进城,城市有了新增的人口、新增的税收及征地需求,政府通过分配税收及卖地费用对县城各项公共服务进行投入,使城市成为留得住人的集中地,以再生产出新的财政收入。这一路径增强了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力量,这也是以人为本实现县城空间生产资金来源

14、的内涵。相应分析框架如图 1。图 1分析框架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本文将选取西部 T 州为案例,从资金视角出发,以离土进城农牧民为分析单位,透视进城农牧民在县域空间生产中的影响。选取 T 州的理由是,该地区由多元民族构成,历经多年的发展后,T 州城市化水平实现了较大跨越,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中间水平。这一特征与本文的研究目标一致,完整的城市化进程也可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经验材料,因而我们认为 T 州经验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4“离土进城”与城市空间生产过程 以T 州为例T 州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含两市五县,总人口161 万余人,共 42 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4.69%。2

15、020 年,T 州城市化率达到 60%,城市化率的提高建立在 T 州以煤电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基础之上,规模以上企业共达 750 余家。2000 年,T 州农村人口 92 万余人,占总人口的 61.32%,至 2020 年,农业人口占比下降到 40%,20 年间,几十万人口实现了乡城迁移。4.1资金来源:新兴生产群体与空间变化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工业、服务业发展,导致农牧区劳动力由乡入城迁移,这些农牧民从一产走向二、三产,从事的产业形态发生了转型,劳动力的价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农牧区劳动力剩余与业态转型。过去二十年间,T 州农牧业机械化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力

16、大量剩余。T 州土地耕种面积 700 余万亩,人均耕地 4 亩。T 州种植业机械化率从 2000 年的 67.5%增长到 2020 年的 95.84%,畜牧业的机械化率自2000 年的不到 20%增长到 2020 年的 70.17%。二十年来,T 州的种植业从种植到收获、销售,各环节的技术、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种植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作物的销售以订单、企业收购等为主。农村每户的种植面积在 100400 亩,1000 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也较为多见。种植业集中到部分农户的原因为:一是种植业的各类成本上涨,只有多种地才能提高总收入;二是极高的机械化率使人工大规模退出;三是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形成的

17、土地连片推动了整片土地承包;四是商业化向农牧区自给自足领域的渗透使农牧民不得不提高总收入才能过好日子。农村从费孝通所描述的农业+手工业的家计时代发生了转型,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将农民身份专业化、职业化。农牧业生产模式的工业化,促使农牧民群体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被释放出的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周边城市谋生。其二,就业缺口的填补与业态转型。自 2002 年起,T 州给各县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作为对县市绩效考核的指标,绩效考核的结果隐性影响到县市领导的进退流转及各级干部的考核工资。截至目前,城市空间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44城市发展研究

18、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T 州落地企业 3494 家,规模以上(年产值在 2000 万元以上)企业 750 家,形成了以有色、化工、煤炭、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之一。2000 年 T 州工业增加值只有 84.65 亿元,2020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 581.28 亿元,增加了近 6 倍。各县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均把落地企业需使用本地劳动力作为附加条件,政府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各县也都设立了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长期和短

19、期培训。仅 20192021 年,T 州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 47.3万人次,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得到一定提升。企业的落地、城市对人口的聚集,也带来了配套服务业的发展,2020 年 T 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563.51 亿元,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一端是农牧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变革带来的劳动力剩余,另一端是城市促进分工化、专业化所制造出的用工需求,促使农牧民完成城乡时空转移。随着离土农牧民的业态发生转型,其劳动力价值被重塑,在空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2021 年 T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02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640 元。当农牧民进入工厂、服务业后,即使工资最低的

20、保洁、保安,年人均收入也在3 万多,收入模式的改变促使其对劳动力价值认识发生变革。政府组织劳动力就业市场,开展各类技能及创业培训,帮助其更好地在城市稳定、高值就业。同样的个体,从原本只是世代相授的农牧业技能到掌握各类工业、服务业所需技能,其劳动力价值明显提高,身份发生了彻底的转换,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农牧民从原有的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到加入到工业生产、商业活动之中,脱离了土地,拥有了成为市民的社会关系。因为人的迁移,“都市革命”悄然发生,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变迁与转移过程,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到都市世界的巨型转变过程。在中国,中小城市中的农牧民从“农耕文明”跨入

21、“都市世界”,农牧民及其生活的空间的表征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无疑得益于空间中的行动者,亦使行动者得益。4.2资金流向:基于公共服务投入的空间利益再分配大量农牧民进城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变化,农牧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动力。离土进城农牧民作为城市空间生产的关键行动者,凭借促使县级政府将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实现了对空间内享受空间权益主体的利益再分配。其一,进城农牧民成为城市新的生产力。逐步进城的农牧民从两个方面不自觉地增加城市的建设资金。一是通过就职于企业、服务业,增加商业消费而形成的各类税收贡献于地方财政收入;二是通过购买住房带动政府出让土地贡献于地方财政收入。进城农牧民及市

22、民对这种不自觉地贡献并不“自觉”。在 M 县某化工厂工作的张某,之前是村民,现在每个月工资 8000 多元,其所在的化工厂用工 330 多人,工人平均年工资 13.7 万元,该化工厂2021 年产值 12.8 亿元,给 M 县财政纳税 0.61 亿元。这种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通过税收体现在城市建设之中。再如艾某,艾某从牧区到县城已 10 年,经营着一家餐厅,每年交定额税 1.8 万元,艾某已在县城买房,艾某自述,“小区里各种人都有,但大部分还都是做生意和在厂子里上班的”。他并不自觉的是,他还通过房产契税、买房所带来的卖地费用、消费行为附着的税费等贡献于这个县市的财政。2020 年 T 州实现社会消

23、费品零售总额 224.27 亿元,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90.40 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33.87 亿元,进城农牧民的大量增加带来了城市消费品的迅猛增长。其二,市民权利的享受与利益再分配。随着农牧民进城身份、收入的变化,他们对市民权利的要求逐步在城市空间中展开,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文体公共服务的要求。M 县 2022 年农村幼儿园入园幼儿 1007 人,城镇 2407 人;农村小学生 2729 人,城镇小学 4555 人;城镇初中生 3215人,农村 291 人,城乡就学占比明显高于城镇与农村常住人口比例。城镇中小学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促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

24、大,家长们开始更多地将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而做出家庭策略安排。根据教育局负责人的介绍,T 州的各县市从 2009 年开始,逐步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执行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从 2010 年至 2020年,T 州教育相继投入 20 多亿元,才能满足县城中小学阶段的学位数要求。这种拥有较好教育、医疗、就业条件的县市对周边其他县市的人口吸引在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城市空间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45现实中体现地十分明显。在人口

25、完全流动及信息相对透明的条件下,农牧民通过“以脚投票”的形式选择城市,促使各县市政府加入到城市竞争的行列,不断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水平。随着居民对关乎切身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县市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改善公共服务条件。空间生产过程是市民追求城市权利的过程,城市空间生产的具体路径会受到不同行动者的影响而呈现差异化特征15。离土进城农牧民凭借“人”本身的资金为县级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中小城市反过来又为人的发展提供空间。农牧民通过对城市权利的争取,在享受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了利益的再分配,城市化亦有益于公共服务配置均等化的实现。如刘怀玉所言,“真正的社会主义需要关心的不是工业社会式的理性设

26、计管理与经济增长,而是每个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城市权利”16。4.3城乡空间的此消彼长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伴随大量农牧民的离土进城,乡村空间萎缩、衰败,甚至逐渐消亡。中小城市的生长与周边乡村的消逝,亦是中小城市空间生产的资金基础来源于人的佐证。一方面,离开乡土引发城乡空间资本的此消彼长。L 县 B 乡是哈萨克族聚居乡,哈萨克族占人口总数的93%,2021 年底,户籍在册1830 岁人员472人,仍留在村上的只有 62 人,这 62 人大部分在村委会、乡镇企业工作。常年在乡镇工作的王某感叹,“农牧区已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人,尤其是年轻人”。农牧民从离开土地时起,他们的父母就已开始筹划给孩子在县城买

27、房,他们的户籍仍保留在村上,以便享受村集体相应的利益。进城农牧民虽然没有放弃农村土地、牧区草场的相应收益,但这些收益因为人在城中而流向了城里。所以离土进城实则含两层意思:一是农牧民进城后其生产生活方式完全城市化,已不习惯农村生活,从依赖土地走向了脱离土地;二是农牧区的部分资金进城,这部分资金里包含着投入到农业生产资料中实现收益提高的部分、草场补贴和土地外包出去的承包费,甚至包含着农牧民几十年的资金积累,最终体现为“钱随人走”入城。另一方面,家计模式变革推动城乡空间此消彼长。城市和乡村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治理空间,国家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行动,对乡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例如解决通往住户的最后一

28、米、供排水设施入户、电采暖入户、对新建改建房屋予以补贴等,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以此促进了乡村发展。但普遍的现象是:农村看着变化不大,实则是乡村空间的消解。乡村振而不兴是城市化背景下农牧民家计模式变革的反映:对乡村住宅不再投入,在县城购房,冬城夏村,教育入城,农牧民变市民等。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持续兑现,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的城乡壁垒被破除,农牧民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与计划体现在家计模式的变革中。在大量进城农牧民完成业态转型、价值重塑之后,城市随之成为生产要素更加活跃的空间。进城农牧民在城市空间成长、增值,通过公共服务享有再分配的利益,加快了滞留乡村农牧民进城

29、的步伐,使得乡村空心化。在乡城迁移的大潮中,离土进城的农牧民无疑是这浪潮中的主体,他们带着鲜活的劳动能力、购买能力及从土地上溢出的收益进入城市里,为城市空间的生产提供新的动力,伴之而行的是乡村的消解。进城农牧民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城乡空间的此消彼长。这种此消彼长在县域内的城乡空间中流动,且体现出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的特点。列斐伏尔打破旧传统的偏好,还原生命本体在空间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在县域城乡的空间转化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乡城空间的此消彼长是城市化过程中展开的图像,城市空间的生产看似是对乡村的新一轮收割,实则我们可以凭借城市空间生产,将现代化延展至乡村,实现城乡空间里的要素

30、流动,以人的一体化来促使城乡一体化发展。5结论农牧民离土进城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具体表象,纵向展现在城乡空间的重构中,在每个时间点又形成城乡空间的横切面,其中由人组成的群体是每个时间点上生产空间的主体。本文主要从中小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视角切入,以人为主体分析中小城市的空间生产。农牧业机械化率提高导致农牧区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推动了农牧民离土进城,企业落地及其配套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了农牧民离土进城;经过价值重塑后的进城农牧民通过劳动生产直接贡献于县城市空间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46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

31、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市财政,以进城买房这种群体行动间接贡献于县市土地财政;县市政府在上级考核、同级竞争交汇压力下对城市建设持续加大投入,进城农牧民“用脚投票”体现出对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促使地方政府财政持续投入于城市建设。在县市范围内,离土进城农牧民推动了城乡空间的此消彼长,再生产出城市空间。在这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牧民是内嵌于被称之为“大农业”群体进入城市的,牧民随之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牧民进城的路径、时间并未发生显著偏移,但我们也看到牧民留存于农牧区的占比相对较大,以少数民族群体为主的牧民的城市化率低于农民

32、。农牧民群体不仅是以价格低廉的居住用地为城市的扩张“续航”,而且通过企业、政府对城镇进行了空间生产。离土进城不只是宅基地由农区向城市的“漂移”,更是资金、生产力、服务需求向城市的“漂移”。在这条路径中,国家以对农牧业、农民、农村的补贴诠释了以工养农的“给予型国家”目的,但这些收益又随着进城农牧民的脚步回馈到了县城,农牧民为中小城市的空间生产提供了资金,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还资于民,这使得农牧民通过政府推动了中小城市空间的再生产。在进城农牧民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农牧民不再对乡村家园投入,乡村呈现区域性破败。这部分市民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空间,也没有完全脱离农牧民从土里带来的情感,以进城农

33、牧民为介质的文化悬浮在时空展现。城市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城市化,农牧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牧民进城后在空间中展现出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利益再分配的表征,它是一种对原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打破之后的主动适应。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国家及其基层代表 县市政府是影响空间生产的重要力量,而县市政府服务的个体是空间生产的关键行动者,是影响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在二十多年来我们依靠独有的土地制度实现的低成本城市化不再具有生命力之时,将城市化的研究视角真正落实到人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让进城抑或不进城的农牧民均实现身份的变革,价值的重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成为城乡空间

34、的融合发展的主体,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于中小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分析,是以人的角度,并不全面。比如中央转移支付对县市财政的支撑作用,在中小城市,尤其是西部县市,中央转移支付往往超出各县市的税收按比例上缴中央的那一部分。对享受了超额转移支付县市的居民来说,是使用了来自其他省市的人创造的价值,这也是中小县市城市空间生产的财政来源之一。此外,在分析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应该纳入乡村空间变化的维度,由于资料所限,本文暂未涉及。【注释】数据来源:202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来源:T 州 20002021 年的财政数据、统计公报、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数据、第五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来源

35、:对 T 州财政部门、县市乡镇工作人员、农牧民的深度访谈【参考文献】1李晓江中国县(市)域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白美妃从婚房进城看中国城市化的逻辑J文化纵横,2018(01):60673孙小逸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J公共行政评论,2015,8(03):176192+2052064大卫哈维,黄晓武列菲弗尔与 空间的生产 J国外理论动态,2006(01):53565FOLEY D L An approach to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M/WEBBE M Explorations into Urban Stru

36、cture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646ZIELENIEC A J L Space and Social TheoryM London:Sage,20077MASSEY D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Geography of the worldM London:Macmillan,19848LEFEBVE HTheProductionofSpace MOxford:Blackwell,19919黄鹏进“半城半乡”与农民的就近城镇化模式J治理研究

37、,2019,35(05):105113 10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06):100115+205 11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6683+203 12李强,陈振华,张莹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5(01):186199 13白美妃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 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J社会学研究,2021,36(06):4567+227 14孙小逸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J公共行政评论,2015,8(03):176192+205206 15刘怀玉社会主义如何让

38、人栖居于现代都市?列斐伏尔都市革命 一书再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1):104王圆圆等:空间生产:业态转型、价值创造和利益再分配 基于农牧民“离土进城”的个案分析城市空间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47115作者简介:王圆圆(1981),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收稿日期:20220808Production of Space:Industry Type Transition,Value Creation andedistribution of Benefit

39、s:Case Stud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Leaving the Farmland Into the CityWANG Yuanyuan,HU Chong【Abstract】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leaving the farmland into the city A huge number of specific instances make this phenomenonhighly representative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and are shown vertica

40、lly in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Funding plays a core role in urban development By tracking the source and flow of funds,we shall see that the space productionframework of leaving the farmland into the c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case study of T State shows that:at one end there is in

41、creasedmechanizatio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while at the other end there are more enterprises setting up in town,which connects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labor and in turn makes farmers and herdsmen leave the farmland into the city By the way of valuerecreation,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own co

42、ntribute to citys local financial revenue with tax and ground rent Under the mixed pressureof assessment from higher-ups and competition from peers,city or county government continue to invest in urban construction,whichimplements re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through public services By leaving the far

43、mland into the city,farmers and herdsmen reproducedmore urban space,and as urban space rises,rural space falls At this time,urbanization implemented by land institution at a low costno longer has the vitality as before,to implement urbanization to really reach peopl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ractice【Keywords】Farmers and Herdsmen;Production of Space;Urbanization;Leaving the Farmland into the C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