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路径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8312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路径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路径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路径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32024年5月(总第265期)英语广场“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路径初探 施春芳 摘 要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当前英语课堂存在的“以教为主”的现象,梳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探讨如何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积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本文结合真实教学案例探究“以学为主”课堂的活动设计原则,旨在帮助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建议。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13-01

2、33-04高质量的教育建立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以学为主”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有效提升学生内驱力和高阶思维的途径。“以学为主”的“学”在广义上指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等;在狭义上指学生、学堂、学校或其他学习场所等。本文的“学”主要是指学习主体,即学生。“以学为主”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体验未知,用知识技能去探索新世界,从而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化。“以学为主”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1 构建“以学为主”有效课堂的意义1.1“以学为主”有效课堂研究的背景“以学为主”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为

3、主”的理念而提出的,刘晓兰(2022)认为“以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输,这种教学模式作者简介:施春芳,云南省保山教育研究院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课标相关研究。收稿日期:2024-4-23一直被人诟病的根本在于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传统的英语课堂更多关注“教师的讲”,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能考多少分,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倡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因此,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

4、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1.2“以学为主”有效课堂的内涵和意义“以 学 为 主”的 理 论 和 实 践 基 础是 建 立 在 建 构 主 义 之 上 的。建 构 主 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孙玉莲(2009)认为人们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基于构建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学者构建了适用于英语课堂的“以学为主”的理论框架。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此框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反思性,认为学习

5、主体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成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练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构建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教育质量。2 初中英语课堂的不良现象及原因2.1 课堂教学“满堂灌”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部分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一讲到底”,教师讲得过多,讲得过细,忽视学生差异,不顾学生需要什么,能接受多少;二是“一练到底”,巩固环节用刷题代替,简单机械的练习让学生觉得学习十分无趣,讲解环节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核对答案上,英语练习

6、题中选择题居多,有些学生不免产生浑水摸鱼敷衍作答的想法;三是“一问到底”,教师提出的问题较为浅显,缺乏育人价值;四是“一看到底”,阅读教学没有目标,为了看而看,为了读而读,阅读前教师不提供提示和支架,阅读后学生不能获得阅读技巧和解题能力,也不会去探究为什么要阅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根深蒂固,教师就是教学的中心已成为一个刻板印象,部分教师受固有观念影响,难以“走下讲台”。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去学校是求学,应该尊重教师。但是,尊重不意味着迎合,也不意味着学生只能一味听教师安排。2.2 教学方式“一成不变”部分英语课堂比较枯燥,气氛沉闷,这

7、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不会及时更新备课内容,甚至出现连续几年都用同一套教案的现象,课堂没有新意,没有拓展和深化,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教学方法单一。讲解多活动少、命令多建议少、责备多鼓励少、应试多素养少等情况常出现在英语课堂上。三是教学形式单一。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外,有的教师要求过于严格,或者对学生的错误过于苛责,导致课堂氛围紧张,学生感到压力大。以上现象和教师素养以及育人理念密切相关。一是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可能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二是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其实在互联网时代

8、,有各种公共资源可以助力教学,但有些教师不愿离开舒适区,不会利用这些资源。三是忽视学生个性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因材施教。3 “以学为主”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设计原则和路径探索“以学为主”的课堂一定是建立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层级式的、相关联的活动,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探究。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对“以学为主”最好的阐释,活动观基于课程六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大活动类型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观强调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以学为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学为主”初中有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

9、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活动观。笔者以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 Topic 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 Section C为例,Section C是阅读部分,从What、How和Why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解读语篇。本语篇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同时属于历史、社会与文化1352024年5月(总第265期)英语广场和科学与技术两个子主题。就What而言,语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钱学森的个人基本情况简介,包含姓名、国籍、爱好、经历等;第二部分是钱学森对国家做出的贡献;第三部分是钱学森的精

10、神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积极影响。作者塑造了一个胸怀祖国、热爱事业、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形象。How则涉及语言修辞、文体结构。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有着清晰的结构,开头介绍人物背景知识,中间描述故事情节,采用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使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从句(定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结果状语从句等),以更加具体地描述人物与情节。Why涉及作者意图。作者希望读者读完文本后,能够了解更多像钱学森一样为祖国贡献的重要人物。这篇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国家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地做决定,掌控自己的人生。3.1 导学性课前和课中的导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

11、的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前置活动和课中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知识,缩短学生和语篇的距离。【活动设计】Activity 1: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钱学森的相关信息,多渠道多维度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做铺垫。Activity 2:教师在导入时用问题导学,即“1.What do you know about Qian?2.Why does the author consider Qian as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对老一辈科学家的了解并不深入,活动1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本语篇专业词汇多,学生较难在短时间

12、内熟悉,提前查阅词汇有助于学生扫清语篇阅读时的常识性理解障碍。活动2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反思之前的预习活动,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2 共学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合作与探究的过程,共同协作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形式,常见的合作有小组合作和同桌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和共同进步的最终结果,同时小组分工能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明确任务,挖掘自己擅长的工作分工及职责。【活动设计】Activity 3:教师找出语篇中的定语从句并让学生分析:“1.After he graduated,he became

13、a teacher as well as a researcher.2.He passed away on October 31,2009 at the age of 98.”。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定语从句,帮助学生理解。Activity 4:教师按照语篇结构顺序依次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解答:“1.When and where was Qian Xuesen born?2.Where did Qian Xuesen receive his PhD.degrees in both aerospace and mathematics?3.When did Qian Xuesen set u

14、p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rockets and missiles?4.What was Qian Xuesen honored as?5.What happened after Qian Xuesen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6.What contributions did Qian Xuesen mak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in China?”。学生在问题的推进中感知和获取故事发展的进程。Activity 5:教师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梳理

15、段落主旨和细节。【设计意图】活动3属于感知与注意,让学生用具体的语境和实例去感知本堂课的语言知识,对学生后续的语法学习起到提醒和促进的作用。活动4属于获取与梳理活动,学生通过研读获取具体信息,在此过程中梳理文章结构和脉络,这有助于学生对语篇框架和文体的理解,能为深度教学搭建支架。活动5属于概括与整合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框架意识,有效分析和理解语篇结构,加深细节理解,为思维拓展提供语言支撑。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3.3 展学性展学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具体指学生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的展示学习成果,是思维的可视化。【活动设计】Activity 6:教师通

16、过两个问题带领学生研讨语篇:“1.This passage is a/an .2.The author develops the passage in (Time or space order).”。Activity 7:教师带领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关键句“1.My career is in China,my success is in China and my destination is in China.2.My family name is Qian,but I dont like qian.”,然后顺势提出问题“1.Why did Qian Xuesen c

17、ome back to his motherland from the USA?2.What do you think of Qian Xuesen?”。Activity 8:教师顺势深挖语篇的主题意义并提出问题“1.What China was like at that time?2.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he hadnt come back?”。【设计意图】活动6属于对语篇文体的探析,是对How的深度挖掘。活动7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搭建思维框架,学生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理解语篇。活动8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

18、,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归国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3.4 延学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能发现真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延学性就是指培养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技能。【活动设计】Activity 9:教师鼓励学生上讲台分享他/她曾经遇到的两难情况,以及他/她最后怎么处理的。学生如果不满当时的处理方式,学习了该语篇后有哪些新的思考?Activity 10:教师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例如:(1)假如你曾参加国家级比赛并获奖,可以保送到某所学校,但这所学校并不是你心仪的学校,如果放弃保送你可能就要承担万一考试失利的风险,你会如何处理?(2)周末的早上你做完作业坐在

19、电视机前准备看最喜欢的节目,妈妈做好一盘热腾腾的菜肴,希望你给爷爷奶奶送去,让他们也能品尝美味佳肴,你将如何处理?【设计意图】活动9让学生结合真实生活经历,合理判断之前的解决方法是否得当,反思不当之处,如再遇到会如何处理,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10基于学生未来可能会遇到的真实情况,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在两难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4 结语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归宿,课堂的所有要素都要围绕学生的学情、已知、未知、学习能力等服务于学生。从问题到思考、从低阶到高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实、深刻、完整地发生。“以 学 为 主”的 课 堂 的 着 眼 点 是“学”,要遵循导学性、共学性、展学性和延学性等原则。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依靠学生,围绕学生,回归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核心素养的好课堂。参考文献1刘晓兰.新课改思路下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2022(16):4-6.2孙玉莲.双主互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下),2009(5):50-53.(特约编辑:刘仲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