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_游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763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9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_游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_游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_游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影 音 舞 蹈41一、作曲家里盖蒂介绍及莱切卡组曲简介(一)作曲家生平、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1.作曲家生平奥地利籍匈牙利犹太后裔里盖蒂(GyorgyLigeti,1923-2006)是 20 世纪杰出的先锋派作曲家。1923 年,里盖蒂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现属罗马尼亚)的匈牙利犹太家庭。童年时期的他深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并表现出极大的音乐天赋。1941 年至 1943 年,里盖蒂在科劳斯堡学院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尤其对有关音乐理论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习。两年后,里盖蒂考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任职于该校。工作期间先后参加过科隆西德电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工作,还在达姆施塔特开

2、设过暑假音乐培训班。1959 年,里盖蒂为乐队创作的大气在德国首演成功。1972 年,他作为驻校作曲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一年。1973 年,里盖蒂开始了在汉堡音乐学院 16 年的任教生涯,被聘为该校作曲专业教授并获得极高的荣誉。同时期,他还被誉为“柏林艺术科学院”的院士称号。1989 年,退休后的里盖蒂选择在维也纳安度晚年。2.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时期及代表作品关于里盖蒂不同创作时期的划分,我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里盖蒂”词条中查询到较为准确的定义:“匈牙利时期;1956 年至歌剧伟大的死亡;自歌剧伟大的死亡以后。”我借鉴此定义作为理论依据,经过一定的研究后,将里盖蒂的创作时期分为以下三

3、个阶段。里盖蒂创作的萌芽时期,也就是其创作初期(1942-1956 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巴托克,随着自身音乐造诣的提高,里盖蒂逐渐意识到只会模仿别人的作曲家是没有前途的,他不想亦步亦趋,想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复调练习曲(四手联弹);莱切卡组曲(钢琴套曲);孤独(合唱组曲);夜,晨以及第一弦乐四重奏(室内乐作品),等等。在里盖蒂个性成熟期,也就是其创作中期、创作升华期(1956-1974 年),里盖蒂积极运用各种体裁形式、创新理念与创新技法,并创作出了系列优秀的作品,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其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发音(电子音乐

4、作品)、远方及大气(大型管弦乐作品);里盖蒂个人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其创作晚期(1974-2002年)。他创作了荒诞牧歌(六声部小合唱)、幻想曲(合唱)以及室内乐小提琴、圆号和钢琴三重奏)、伟大的死亡(歌剧)等作品。(二)莱切卡组曲文本分析1.创作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里盖蒂已经是当时享誉音乐界的作曲家了。这一时期受柯达伊、巴托克等影响,匈牙利的音乐创作以民族风格为主。为了提高自我创作技术,里盖蒂创作了很多技术性的作品。在 1945-1953 年特殊时期,极大地限制了音乐创作,压制着作曲家的创新。尽管如此,哪怕知道创新作品只能被无情地锁在抽屉里,但里盖蒂仍坚持自己的创作之路,创作自己想要

5、的音乐作品。他主张音乐结构必须属于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必须与传统相联,但音乐语言可以是全新的。在这种背景下,里盖蒂完成了莱切卡组曲。2.曲目概况莱切卡组曲(MusicaRicercata)是里盖蒂早期的作品,一部实验性作品,作品名称也可称为音乐探索。标题中的“莱切卡”(Ricercata)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探索”,这是 16-18 世纪非常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作者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可创性的音乐元素,让作品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又有源可寻。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文|游 佳42从 1951 年开始,里盖蒂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尝试利用极简的音高及节奏元素来创作,使自己能够摆脱

6、对以往音乐审美的惯性依赖,并从固有的创作束缚中脱离出来。整部作品由 11 首乐曲组成,第一首乐曲除了结尾 4 小节出现了 D 音以外,大篇幅只使用了 A 音,全曲共使用了两个音。之后的每首乐曲依次递增一个音,直至第十一首用全十二个音。二、里盖蒂莱切卡组曲创作特征分析(一)乐曲结构的创新性核心音高在这部作品中里,盖蒂运用了“核心音高”的创作手法,核心音高是指以一个音或一个音程作为一种核心音高材料,使之对音乐结构的整体发展不仅在微观上而且在宏观上都起着一种控制作用。针对这种创作手法,里盖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无调性音乐创作中,可以适当添加具有调性意义的核心音高元素,但这种元素的加入又不会对

7、无调性音乐本身产生影响。这部作品由 11 首乐曲组成,第一首乐曲用到了 2 个音,之后每首增加 1 个音,使核心音音高数目逐渐增加,直至第 11 首乐曲用了 12 个音。(二)节奏、节拍在创作中的运用1.节奏密度的变化通过音符、休止符时值的长短变化以及特殊均分节奏的使用,使音乐的律动张弛有度,使音乐的情绪跌宕起伏。此种创作特征在第一首乐曲及第二首乐曲中非常显著。在第一首乐曲的一个片段中(第 6-13 小节),只要出现了 A 音,音符时值都是八分音符,但因中间间隔的休止符时值的长短变化致使了节奏密度愈发紧凑,从而推动音乐进行到下一段落的主题,引入右手声部新元素的出现。在第二首乐曲的结尾(最后一小

8、节),音符时值逐渐变大,使节奏密度逐渐平缓。以此变化来结束这首乐曲,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第一首乐曲的结尾片段中(第 70-85 小节),加入了特殊均分节奏的使用,使节奏的密度愈发紧凑,从而达到表情术语凶猛的(feroissimo)及力度记号突强(sfff)的演奏效果,以此变化使音乐的发展达到了本曲的高潮。第二首乐曲中的段落(第 18-24 小节),同样使用了特殊均分节奏,将原本沉重的(pesante)情绪推动至下一段落中紧张的(Intenso)、激动的(Agitato)情绪。在这类大量同音反复的乐段中,通过节奏密度变化这种创作特征使音乐的发展自然、不呆板,还赋有趣味性,表现出作曲家在创作思

9、维上极其精妙的设计。2.重音位置的变换重音位置的变换对音乐律动有所影响,从而使得音乐有了“少音多动”的发展,此种创作手段多出现在使用音较少或音型较为固定的片段中。(1)使用音较少的片段中重音位置的变换在第一首乐曲中的开篇乐段中(第 14-59 小节),仅使用了 A 音进行创作,左手声部以八分音符的节奏形式连续出现,右手则转变了以往在正拍上出现重音的规律,根据重音位置的变换,激发了原本没有规则的律动,逐渐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原本不明显的乐句划分提供了一定的拆分依据。(2)音型较为固定的片段中重音位置的变换在第八首乐曲的注释中,里盖蒂写道:“Thethreesforzandishouldbe

10、stronglyaccentedthroughoutandrelativelyaccentedindynamicsofpiano。”意为在乐曲中标记了三个突强记号所在的音,要连贯并且更加强调突出。并且在相对比较弱力度的片段也要做到。在此首乐曲中,里盖蒂加入了双重音的创新形式,通过重音记号甚至是重叠的重音记号(双重音记号)使用位置的变换来突出节奏韵律,使音乐发展层层递进,更加明晰,这种创作技法赋予音乐动力,并且显现出了这首作品的个性及匈牙利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3.在乐曲中频繁变换拍子的创作方式通过运用变换拍子这一创作特征,让音乐的律动性更加多样化。使音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同时变换拍子的使用

11、也在某些片段中成了划分乐句的标准。(1)在第二首乐曲中,通过#E 和#F 两个音不同的组合方式及变换拍子的运用使乐句有了“抑扬顿挫”的语气,更加明晰了乐句的划分。(2)在第四首乐曲的乐段中(第 1-10 小节)出现影 音 舞 蹈43了变换拍子,打破了原本 3/4 拍的律动“强弱弱”,转至 2/4 的“强弱”,再转回 3/4 拍,变换拍子的转变让乐句的发展有了些许拉伸感,打破原始的中规中矩,非常新颖。(3)在保加利亚音乐中,不匀称、无规则的节奏及节拍形式频繁出现,是此类音乐的一大特征,这种形式被称为“异节拍”(heterometer)节奏型。在第八首乐曲的乐段中(第 31-41 小节),变换拍子

12、的使用由 7/8 拍的律动转为 2/4 拍或 3/4 拍,让音乐有了层出不穷的新鲜感,这里节奏与旋律的融合充满了东欧民间舞曲音乐特有的魅力。作曲家里盖蒂在乐曲的注释里写道:“Thewholepieceshouldbeverydance-likeandplayedrigorouslyintempo.”意为整首乐曲应该用舞曲一样的风格来演奏,同时要严谨地按照规定速度演奏。作曲家里盖蒂这里所指的舞曲风格,其实就是“保加利亚节奏”,整首乐曲无不体现了这种舞蹈性的节奏。在此乐段中,7/8 拍作为主要拍子出现,在其后穿插出现 3/8 拍或 2/8 拍,打破原本 7/8 拍的韵律平衡,推动音乐的动力发展。(

13、三)复调技法与赋格体裁的运用1.复调技法里盖蒂在此部作品中沿用了传统的复调写作技法,如倒影、模仿等。正如这部作品的标题所示,“莱切卡”(Ricercata)一词是一种古老的体裁,在前文中也进行过相关的介绍,这种体裁是一种在调性选择及创作技巧上具有探索意义的赋格或卡农风格的器乐曲。作曲家里盖蒂在此部作品中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技法,例如第三首乐曲中第 11 小节右手声部为主题的出现,第 12 小节右手声部则是主题的倒影,紧接着第 12-15 小节左右手互为倒影模仿;第五首乐曲中第12-15 小节左、右手声部进行了减五度、增四度的模仿,第 18-19 小节出现了倒影模仿;第六首乐曲中第1-6 小节左、右

14、手声部互相模仿追逐;第七首乐曲中第 56-63 小节左、右手两个声部进行了间隔一小节的五度模仿,第 66-73 小节左、右手两个声部进行了间隔两小节的五度模仿,第 74-82 小节左右手两个声部进行了间隔距离缩短至一拍的五度模仿,第 84-103 小节高声部与中声部进行了四度模仿,并且由之前的二声部变成了三声部;第八首乐曲中第 18-19 小节左、右手声部进行了八度模仿,第 20 小节中声部及低声部进行了九度(复二度)模仿,第 43-45 小节中声部主题出现,第 46-47 小节中声部为不完全倒影;第十首乐曲中第 94-100 小节的左右手声部为八度“卡农”式模仿。里盖蒂将传统与创新结合,使得

15、作品具有非常新颖的音响效果,音乐情绪也更加饱满,音乐的创作体裁也更加赋有多样性。2.赋格体裁这部作品的最后一首乐曲(第十一首)的小标题写道:这是为纪念 16 世纪早期意大利管风琴作曲家、演奏家古罗拉马弗雷科巴尔迪(GirolamoFrescobaldi)而作的管风琴式钢琴曲。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弗雷斯科巴尔迪,一直被认为是莱切卡(Ricercata)体裁领域重要的改革者,在他的音乐中,总是以多样的对位及赋格技巧来显示其技法特点。里盖蒂在借鉴古老的体裁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创作技法,使传统与创新相融合。参考文献:1许晴.论里盖蒂的钢琴套曲音乐探索之演奏技术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2欧阳韫.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1):3.3杨音,王小玲.利盖蒂莱切卡塔组曲之音乐分析J.大众文艺,2011(21):38.4陈迅.核心音高材料的发展与贯穿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5安平.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何轶.从利盖蒂作品音乐探索探讨钢琴演奏的处理方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3):10.7郑艳丽.继承传统 植根民族 探索创新里盖蒂钢琴作品莱切卡组曲分析报告J.音乐探索,2009(3):4.作者简介:游佳,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