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_朱学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727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_朱学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_朱学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_朱学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0 Chinese national Expo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散文诗歌的形式为主,讽刺主义为核心,反映了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讽刺当局的黑暗罪恶,而传统手工生产者流离失所的社会现状,代表人物和作品为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等;到 18 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英国文学此时也一改新古典时期的哀伤惶恐,开始进入浪漫主义阶段,以人民内心情感为主,崇尚亲近自然,赞美新生活的美好,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雪莱的西风颂;最后是现实主义阶段,此时的英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社会经济空前繁华,英国文学也不再以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为主,转

2、为了华丽高雅的内容形式,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勃朗特的简爱等。(二)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美国文化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小,经历了殖民时期文学、独立革命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四个阶段。而在殖民时期美国文学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社会被浓重的西方宗教氛围笼罩,此时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教会文集,也反映了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神父哥顿马瑟的美洲之花上;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美国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学开始诞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富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大力提倡自力更生,也带有革命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想要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迫切愿望,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托马斯杰弗逊的独立

3、宣传等;到 19世纪前期,美国的文学家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创作上也慢慢脱离了宗教的影响,用更加奔放自由的写作方式描绘了美国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该阶段的代表作有欧文的见闻札记等;到 19 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西进运动”的开始,美国开始步入工商化进程,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学创作也由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更关注反映当时美国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创作中摒弃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加工,引言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个民族因自身传承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产生了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凝聚的精髓所在,

4、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历史文化。我国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所以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解析和学习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认知范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实力和自信,而对全球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英美文学更是我国研究的主要文化之一。本文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研习方法,以期为英美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一、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英美文学主要由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组成,虽然两者的文化同源,但受各自的历史、地域、发展情况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相较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中的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更加突出,更富有自由民主精神,也由于融入了更多的民族

5、,也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以下对两国文学发展分别论述,发掘其在各历史阶段的作品特点,为英美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一)英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英国文学自 14 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又逐步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阶段,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化特点。首先是文艺复兴阶段,该阶段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文学作品以反对封建和教会为创作核心,提倡解放人性,反对神性思想,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状况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内心真实愿望,写作手法也从华丽风格转为了写实风格,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接下来是新古典主义阶段,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彻底确认了资产阶级的统

6、治地位,以明晰、优雅、节制为主要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文学诞生了,该阶段以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朱学博(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摘要】英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对其文化发展历史和语言特点的研究,掌握了英美文学作品在特定时期语言的运用技术,充分了解其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强对其语言艺术的认同感。【关键词】英美文学;发展历史;语言特点【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2418003【本文著

7、录格式】朱学博.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 J.中国民族博览,2022,12(24).Chinese national Expo 181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 文艺争鸣比较灵活地引用真实事件和经典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立场,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化用圣经经典,另外一种是社会现象的引用。首先是化用 圣经 经典,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作品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描述了撒旦因违抗上帝意志而被打入地狱,但毫不屈服,为了复仇跑到了伊甸园并附身在毒蛇上,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最终撒旦及其同伙被罚变成了蛇,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借此

8、故事影射了当时资产阶级向查理二世妥协,一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事件,作者通过对圣经经典的化用,表达了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根源力量,也表明了作者的革命热情。而英美文学中诸如此类化用经典的作品还有很多,是英美作者比较常用的写作手法;其次是引用社会现象,其中代表作为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作者将当时的英国政治和文学现状通过幻想的手法和虚构的情节故事刻画出来,比如第一卷小人国故事就是当时英国辉格党和内托利党常年斗争和发动对外战争的缩影,第二卷大人国是对英国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等各种制度的抨击和否定。对经典故事和社会现象的灵活运用也是英美文学特有的语言特点,让语言的表达更具艺术魅力和深层次

9、的思考。三、跨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研习英美文学作品为降低文化差异对研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干扰,根据其语言特点总结了以下三项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则,能协助读者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的情感。(一)尊重文化差异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也就形成了文化差异,尤其是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二者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和所有的意境是不一样的,比如“树”这一词,在英语中的表达就是树或与“树”相关的及物动词,而在汉语中除了是木本植物的通称,也有种植、建立的意思,也是中国姓氏之一,所以不同民族

10、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这种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中的内涵和语言传达出的情景,从而更顺利地鉴赏英美文学作品。如果忽略了英美文化的特点,强行带入本土文化思维,那么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会更加吃力,无法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营造出的意境,大大降低阅读效率和质量。尊重文化差异,是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基本原则,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所描述的文中世界。(二)发挥语言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英美文学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体系,尤其是近现代的许多的著作,涌现了很多知名作家,他们有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豪威尔斯的塞拉斯拉

11、帕慕的发迹等。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分析(一)善于戏剧独白的使用自 1857 年开始戏剧性独白开始运用到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随着这一表达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戏剧性独白在各个英美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作品就是主人公公爵对伯爵使者在其已故夫人画像前的一段独白,作者通过公爵的独白成功塑造了一位表面儒雅高尚,内心却残暴冷酷、占有欲强烈和等级思想严重的公爵形象,并与独白描述中的平等待人、热情开朗的前公爵夫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作品的戏剧性独白不但没有影响作品应有的艺术效果,还赋予了该作品更高层次的独特性,丰满了作品中的公爵和公爵夫人的

12、人物形象。戏剧性独白独有的特点就是将作者和说话的人之间进行了完美的分离,让人们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声音,还能根据文字描述深深体会到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气质。作者利用突出性和代表性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快地让读者进入由其搭建的想象空间当中,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和感悟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物特点,作品中的独白来源于现实生活,也高于现实生活,让读者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英美文学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精神内涵。(二)注重文化意识的凸显英语属于表音文字,脱胎于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其作为英美文学作品的载体,具有很好的表意效用,也给英美文学作品的风格带来了多样化的特征,其中语言

13、有的通俗、有的粗犷、有的高雅,利用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识,让读者在阅读文学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播。从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发展历史来看,虽然二者起始时间有所不同,但发展阶段历程大致一样,都历经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创作者都会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结合自己民族文化特色、语言文化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现实生活所经历的事情设计故事情节,凸显文化意识,比如简奥斯丁的 傲慢与偏见就生动地描述了 18 世纪末英国乡镇处于闭塞和保守的生活状态和人情世故,甚至极其细腻的通过语言用法来变现作品中人物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既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了人物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也让

14、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处于 18 世纪的英国乡镇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读者对英国的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英美文学对凸显文化意识的注重是其作品中的一大语言特点,甚至已经让读者对某一些形象如“骑士精神”“美国英雄形象”等有刻板的印象,让读者一读到此类形象人物,脑海中自动会浮现关于该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以及人物经历和以后的情节发展。(三)灵活运用引经据典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有引经据典的现象,英美作家(下转第 186 页)186 Chinese national Expo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特点,从其善于戏剧性独白、注重文化意识、灵活运用经典的语言

15、特点出发,遵循尊重文化差异、发挥语言魅力、充分了解时代特征的阅读原则,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英美作者所传达出的作品意境,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参考文献:1 周雪峰.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 J.文化学刊,2022(4).2 刘晨彦.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 J.青年文学家,2022(12).3 蔡静媚.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分析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1).4 兀子钦.探究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J.文化学刊,2022(2).5 郭敏敏.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语言特点探讨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6 赵思奇.跨文化视角

16、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探析 J.参花(中),2022(1).7 吴薇.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J.黑河学院学报,2021(10).8 伊琳娜伊力汗.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分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9).作者简介:朱学博(1979),女,汉族,吉林松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着各自的写作风格,我们在这一文学体系中阅览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阅读阶段,更要对其所书写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体会,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言简意赅的,这就需要我们从简短的语言描述中快速地进入作者所搭建的意境中去,体会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才能更深刻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在跨文化的视角下解

17、析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行文手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特点的,在深入研习英美文学作品时,也能很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形式,充分认可其语言的魅力,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三)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英美文学作品善于化用经典故事和引入社会现象,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时代的缩影,能反映出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带有浓厚时代色彩和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要想更好地体会其意境,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有深刻的了解。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体会出作品所呈现的时代特色和文中所隐藏的内涵

18、,比如如果我们不了解乔纳森 斯威夫特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自身的经历,那么 格列佛游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部童话故事书,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不光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他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认知水平,从而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四、结语跨文化视角下研习英美文学,需要充分了解其发展历程国翻译,2018(1).6 李涛,陈炳先.菲律宾概论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邓瀚颖.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以 夏洛的网肖毛译本为例 J.海外英语,2019(15).8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 冯慕安,张之帆.接受美学理论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小王子的汉译本为例 J.鄂州大学学报,2022(1).10 程茹佳.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比较 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作者简介:刘冲(1995),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考虑目标读者即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最后,由于儿童的阅历、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有限,儿童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尚不成熟,因此,译者可以在选词、句式等方面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写,力求满足儿童的“期待视野”,翻译出为儿童所接受的译文。参考文献:1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 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211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Lin,Benedict.Stylistics in TranslationA.In Peter Stockwell&Sara Whiteley(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512 徐德荣,姜泽珣.论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再造的新思路 J.中(上接第 18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