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档案文献中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_张皓.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60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档案文献中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_张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档案文献中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_张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档案文献中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_张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包括克什米尔段、尼泊尔段、不丹段和锡金段),是依据历史事实和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自阿里极西葱岭雪山留巴日雅勒山向东南延伸至马木巴柞木朗部落地区与印度交界,然后延伸至葱沙之外同廓尔喀西部交界;此段传统边界线,除接邻印度联合省、旁遮普省外,大部分与克什米尔接壤。中段边界线,西起仲巴县内达木楚克喀巴布山,沿着狭巴岭山、锅拉纳山、毕都纳山、朗古山、纳汝克喀山、朗杂山、波底山、萨热喀山、卧龙支达山、羊玛山、洛纳山、丈结山、杂纳山、雅纳山、支木山、臧猛谷山延伸到帕克哩边外。东段传统习惯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脚、阿萨姆平原北端延伸,西起中国与不丹交界的不丹东端,

2、东至中印缅三国交界处的伊苏拉山口;位于阿萨姆平原边境城市乌代古里之北17.6公里处之坦加帕尼河、雅鲁藏布江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之处的巴昔卡,以及在门巩村以南1英里处流入察隅河的压必河河口,分别为东段西端门隅地区、中端洛隅地区和东端察隅地区的南界点。关键词: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冈噶江;鄂博;坦加帕尼河;巴昔卡;压必曲龚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3)1016710作者简介:张皓,男,贵州德江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研究。高栋,男,山西朔州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研究。历史档案文献中

3、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张皓高栋(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序言:从英国政府一份文件说起近来读英国政府档案,读到一份1944年8月涉及西藏边界的文件,其中宣称:“藏印边界(包括尼泊尔和不丹),沿着喜马拉雅山主轴从克什米尔到阿萨姆,长达2000英里。”1The Course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ary Line on the Sino-IndianBorder as Perceived in Historical Archival DocumentsZHANG HaoGAO DongAbstract:The tradit

4、ional customary line along the Sino-Indian border(including the Kashmir,Nepal,Bhutan and Sikkim sections)is anatural forma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and practice.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border extends from the snow-capped Onion RidgeMountains in the extreme west of Ali to the southeast to the

5、 border with India in the tribal area of Mampa Zhurang,and then to the borderwith the western part of Gorkha beyond the Onion Shah;this section of the border borders mostly with Kashmir,except for the UnitedProvinces of India and Punjab.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border begins in the west with the Da

6、mchuk Kababu Mountains in ZhongbaDistrict and extends along the Saibaling Mountains,the Panlana Mountains,the Biduna Mountains,the Langur Mountains,the NalukkhaMountains,the Rangzha Mountains,the Bodi Mountains,the Sarjakha Mountains,the Wolong Chitta Mountains,the Yangma Mountains,the Lona Mountain

7、s,the Jokhang Mountains,the Mangna Mountains,the Yana Mountains,the Zhimu Mountains,and the ZangmangValley Mountains to beyond the border with Pakri.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ary line runs along the foothills of theHimalayas and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Assam Plain,from the eastern

8、 end of Bhutan at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Bhutan in the westto the Isula Pass at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India and Myanmar in the east;the Tangapani River,17.6 kilometres north of the bordertown of Udaiguri in the Assam Plain;the Baxi River,where the Yarlung Tsangpo River flows into the Brahma

9、putra River;and the mouthof the Prabi River,which flows into the Tsamshu River one mile south of the village of Menghong.The river is the southern boundarypoint betwee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ection,the western part of the Mensum area,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hotse area and theeastern part

10、 of the Tsamshu area,respectively.Keywords:Traditional customary line of the Sino-Indian border;Gangga River;Ebo;Tangapani River;Baxiqa;Yabizhugong历史学研究167DOI:10.15899/ki.1005-5681.2023.01.024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著名的侵藏急先锋之一黎吉生(Hugh EdwardRichardson)承认中印之间有一条习惯的边界线,称中印“1500英里边界线”之“绝大部分,从拉达克西北到尼泊尔,又穿过

11、锡金和不丹,都是高原或难以到达的山脊,虽然没有在地面上清楚地标出来,但已为长期的传统和实践所决定和理解”2。但是,英国政府却宣称中印边界线是沿着喜马拉雅山主脉延伸,从而企图侵占喜马拉雅山主脉南坡的中国领土。喜马拉雅山“自西北亘东南,起东经七十度,讫九十四度,幅约百十里迺至四百四十里,为西藏南部一大山脉”3。西藏“东西最广处约二千一百里,南北最长处约一千四百里,面积共约二百三十三万方里”;它“南界印度,中隔以不丹、尼泊尔、哲孟雄三小国”,西南邻克什米尔。4中印之间是有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并非沿着喜马拉雅山主脉延伸,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沿着布拉马普拉河走向的传统习惯线,即“从西境阿米垃特勒Amra

12、 Tala沿靠Bramaputra江东至察郎(或茶梅岭)Chameliang”5。国际社会承认此条传统习惯线,1940年 牛津最新地图集6和1947年新哈蒙德世界地图集7所绘中印边界线即是如此。英国政府的这份文件接着提出“麦克马洪线”,宣称:“在印藏边界上一些特定的地方存在问题。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和西藏代表就边界达成一致,那就是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在西姆拉标在地图上,它在印度包括一些特定的地区,长久以来在西藏的统治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麦克马洪线完全被遗忘,印度政府从未麻烦去占领显示作为印度一部分的西藏地区(to occupy the Ti-betan districts show

13、n as part of India)。争议的地区本身并不非常重要,但是近来发现西藏当局和税收官员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活动。西藏政府从未批准这条线,显然是因为双方只是对麦克马洪线失去了兴趣。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藏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在整个西藏边界的问题上完全达成一致和划界,对于英国和印度来说显得很重,无论这样的划界是否符合麦克马洪线。”8英国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暗中所划“麦克马洪线”,将门隅、洛渝、下察隅划在该线以南。英国承认这些地区长久以来就在西藏的行政管辖下,也承认西藏地方政府从未接受“麦克马洪线”,以及西藏地方政府继续行使对这些地区的主权。但是,为了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对华态势,

14、英国政府公然提出要以“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东段“边界线”,宣称“不仅把达旺而且把达旺地区北面属于西藏的一大块土地,包括另一个西藏行政中心错纳宗(Tsona Dzong),都划归印度”。9这表明,民国时期中英两国政府关于中印之间传统习惯线以什么延伸各不相同,英国政府宣称沿着喜马拉雅山主脉延伸,国民政府指出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布拉马普特拉河延伸。英国拾起“麦克马洪线”,企图分割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至喜马拉雅山主脉的中国领土。虽然如西藏图考所称“査西藏边界各处,向无界址”,10但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了自然的传统习惯线,有必要将此展示出来。虽然学术界对中印边界一些问题及英国的侵

15、略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可以从历史档案文献记载中看出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包括克什米尔段、尼泊尔段、不丹段和锡金段)是自然而然延伸的。一、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从葱岭到葱沙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西藏四个地区的界址:卫,即乌斯藏,“亦名中藏,东自木鲁乌苏西岸西海部落界,西至噶木巴拉岭藏界,一千五百三十三里,南至鄂木拉岗冲岭,北至牙尔佳藏布河,二千二百余里”;藏,“在卫西南五百余里,东自噶穆巴拉岭卫界,西至麻尔岳木岭阿里界,一千八百八十二里,南至帕里宗城之毕木拉岭,北至者巴部落之北打鲁克雨木撮池,一千三百余里”;喀木,“在卫东南八百三十二里,近云南丽江府之北,东自雅龙江西岸,西自努卜公拉岭卫界,一千四

16、百里,南自噶克拉岗里山,北至木鲁乌苏南岸,一千七百里,东南自云南塔城关,西北至索克宗城西海部落界,一千八百五十里,东北自西海部落界阿克多阿穆拉山,西南至塞勒麻岗里山,一千五百里”;阿里,“为西藏之极西边境,东自藏界麻尔岳木岭,西至巴第和木布岭,二千一百余里,南至匝木萨喇岭,北至乌巴拉岭,一千三百余里”。11每个地区的面积及其东西、南北之长度一清二楚,南以帕里毕木拉岭为界,西以巴第和木布岭,西南以匝木萨喇岭为界。位于中印边界西段上的主要是阿里地区。西藏图考记载:“后藏之西为阿里,其西北界近底穆冈城,东有拉达克城本一小部落也。东西境长一千五百余里,北至叶尔羌十八站。西北为克食米尔,西南为森巴,南为

17、哲孟雄、洛敏汤、廓尔喀。”12可见,阿里与周围地区相连从西面的克食米尔即克什米尔到西南、南面的森巴、哲孟雄、洛敏汤、廓尔喀。底穆冈又作丁木刚、丁木冈、第穆冈,位于列城西北,表168明中国此处边界在列城西北。卫藏图识疆域一栏明确记载:阿里“稍西北,乃纳达克、谷土结塞二部落境,按准噶尔地为四达之区,亦西藏要隘”。13关于阿里与相连地区的界址,清朝续文献通考 卷三百三十记载很清楚:“阿哩为全藏之西鄙,东至僧格哈巴布山及玛尔岳木岭(即冈底斯之北干、东干),皆接后藏卓书特部界;西至留巴日雅勒山,接拉达克部界;南至阳里山、喀雷克山(皆须弥山之支干),接北印度喀蒙界;北至拉布齐岭(即喀喇昆仑之东干),接新疆

18、和阗州界:东南至玛楚河下流之喀瓦力噶,接泥波罗界;西南至泽布隆,接北印度之旁遮普界;东北至阿林冈里山,接后藏之西北(重非爱勒等)界;西北踰札噶哩山,接拉达克(楚纳克河)界。境内据有冈底斯山及阿耨达池,四水分驶,梵书所谓马象狮雀,四口各出大川。藏布江、印度河、克伽河(即冈噶江)皆发源于此,洵宇内绝高之区域也。”14阿里以留巴日雅勒山西界拉达克,以札噶哩山西北界拉达克;以阳里山、喀雷克山、泽布隆(即古格札什鲁木布则城,位于阿里札达县西30里)界印度西北部;以喀瓦力噶界泥波罗即尼泊尔。阿耨达池即普兰县境内的玛旁雍错,马象狮雀指雅鲁藏布江(源头马泉河)、萨特累季河源头(象泉河)、印度河(源头狮泉河)、

19、恒河(源头孔雀河),皆发源于玛旁雍错。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所拟西南初步计划指出西藏阿里“西隔冈底斯山与印度邻界”15,冈底斯山脉的地理走向构成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嘉庆重修一统志载述: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三十里”,其“分干向西北者,为僧格喀巴布、岗里木孙诸山,绕阿里而北二千五百余里,入西域之和阗南山,及葱岭诸山”,其“向西南者,为闷那克尼儿、萨木泰岗诸山,亘阿里之南二千余里,入厄纳特克国”。其中,岗里木孙山“在鲁多克城西北三百八十里”,“自遮达布里山绵亘而北,至此为阿里之北界”;萨木泰岗山“在毕底城西南二百二十里。山脉自东北闷那克尼儿山,绵亘二千余里,至此为阿里之西南界”16。西

20、藏图考考证:冈里木孙山“在鲁多克城西北三百八十里”,“自遮达布里山绵亘而北至此,为阿里之北界”;萨木泰冈山“在毕底城西南二百二十里,山脉自东北闷那克尼儿山绵亘二千余里至此,为阿里之西南界”,冈里木孙山、萨木泰冈山两山皆在阿里境内。17由此可知,冈底斯山脉之分干岗里木孙山、萨木泰岗山分别向西北、西南走向,成为阿里的北界、西南界,山外即拉达克、印度。厄纳特克国即印度莫卧尔帝国或苏丹国。上面一些城市和其他城市,嘉庆重修一统志作了详载:“布拉木达克喇城,在布拉木之地,距喇萨西南二千五百余里,其所属有喀尔多木、日底二城。又古格扎什鲁木布则城,在喇萨西南二千四百九十余里,其所属有冲龙则布龙楚木尔的三城。拉

21、达克城,在喇萨西南三千七百五十余里,其所属有扎石刚丁木刚喀式三城。毕底城,在喇萨西南三千八百余里。鲁多克城,在喇萨西北二千九百三十余里。”18布拉木达克喇城,又作补仁,在今天普兰县。古格扎什鲁木布则城,即今天札达县城之西30里的札布让。鲁多克城即今天的日土县城,拉达克城,即今天的列城。毕底城即司丕提。这些属于中国位于中印边界之处的边境城市。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的走向,还受到发源于玛旁雍错之冈噶江的影响。一统志记述:“源出冈底斯山南马品木达赖池及郎噶池,自池西流出,名狼楚河。西流二百余里折而北,绕西格札什鲁木布则城西仍转南,又西流一千五百余里至阿里西鄙桑纳苏木多之地会拉楚河。其水发源古格札什鲁

22、木布则城东北三百六十余里僧格喀巴布山,西流一千六百余里,转南流三百五十余里入狼楚河。狼楚河又转南流二百五十余里,经毕底城之西二百余里,折东流一千七百余里至那克拉苏木多北鄙,又与麻楚河会。其水发源达克喇城西北一百四十里麻布佳喀巴布山,南流四百余里入狼楚河。三水合而为一,始名冈噶江,转东南经马木巴柞木郎部落至厄讷特克国入南海。”19其中,西格札什鲁木布则城应为古格札什鲁木布则城。狼楚河即象泉河,发源于马品木达赖池即玛旁雍错,先后与拉楚河、麻楚河汇合后称冈噶江,经马木巴柞木郎部落流入印度入南海即印度洋,马木巴柞木郎部落地区为中印交界之处。西藏大川考记载:“殑伽河,一名固那河;一名冈噶江。发源于后藏阿

23、里隆噶池东南,曰马伯家喀巴珀,译言孔雀口也南流经达克拉城,土名拉楚河。西南流与郎楚河相会,始名冈噶江。南流又东南,始名乌得城,古扬摩罗国舍卫城也。江流从舍卫城分双流并趋而下,同会于恒河。”“拉楚河发源于后藏阿里境内,有山名郎干喀巴珀,译言象口也。山上有二池,一曰马品木达赖淖尔;一曰郎噶淖尔。二池之水合,从西北流出千余里,至桑纳出阿里境,折西南入印度界。”20隆噶池即狼噶淖尔,一统志称狼噶池。马品木达赖淖尔,即玛旁雍错。冈噶江在桑纳流出阿里境入印历史学研究169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度,桑纳为中印交界处。西藏大川考 又记载:冈噶江“源出冈底斯山”,“相近有四大山,其南干所始曰

24、 狼干喀巴布山,在冈底斯南稍东二百五十里,达克喇城之东二百七十里”。狼干喀巴布山之东,即达木楚克喀巴布山,“为雅鲁藏布江源所出,而此山蜿蜒西南”。另外两山,“为闷那克尼儿山;为萨木泰冈山,亘阿里之南入厄纳特克国”21。郎楚河(狼楚河)、拉楚河、麻楚河迳古格札什魯木布则城汇合,始称冈噶江,“又东南流二百里出阿里界。经马木巴柞木郎部落至厄讷特克国入南海”22。可见,萨木泰冈山蔓延入印度,马木巴柞木郎部落距离札达县西札布让之东南200里。从山岭来看,阿里的北界点、西界点非常清晰。郎拉岭,“在达克喇城东北三百四十里,即冈底斯北分之干,又城南一百四十余里,有佳拉岭”;察察岭,“在鲁多克城东北四百五十里,

25、其相近有克尔野岭。又鲁多克城西北三百里,有拉布齐岭。拉达克城东南三百八十余里,有弩普拉岭,皆阿里北鄙之雪岭也。”巴第和木布岭,“在拉达克城西南三百余里,为阿里之西界”。匝穆萨拉岭,“在古格扎什鲁木布则城西南七百余里。自郎拉岭至此,皆在阿里地”23。即是说,西藏阿里西边在北面以弩普拉岭同克什米尔交界,在南面以巴第和木布岭同印度交界。“弩普拉岭即乌巴拉岭,为鸟巴拉岭之讹。”“法国耶稣会士安伟尔1733年法文的有经纬度方格的西藏地图在Routou(鲁多克)西北Noupra M.鸟巴拉岭标出的所在。”Noupra又作“Nubra”或“No-bra”,“意为西方地区,为西部西藏首领已经伊斯兰化的地区之一

26、”;“1841年穆尔克罗夫特地图喀拉昆仑山口与拉达克首府列城之间用大字标出了NO-BRA,表示为喀拉昆仑山口与拉达克首府列城之间的唯一地区。”“巴第和木布岭”为西藏的一个边区,嘉庆重修一统志 所附西藏图表明西藏最西南为“必的和屯”,意思为“必的城”,指“必的首府”。“必的”城在清代以来英文为“Dankar”。“巴第”即“必的”,清代以来英文作“Spiti”,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曾经派驻有必的宗本”;“和木布岭”,英文为“Hurl-ing”。在今天的札达县地图上,巴第和木布岭“已经标在了什布奇山口北部偏西界外”24。西藏图考有一段记载,算是对上述山脉、河流、山岭就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走向的关系作

27、了总结:“査阿里迆西,冈噶江上游,有拉楚河、狼楚河,皆东水西流,合而南下,复折向东。有麻楚河,一作马楚河,自阿里东南流出会之,三水既合,始名冈噶江,又东南流二百里出阿里界,经马木巴柞木朗部落至厄纳特克国入南海。其疆域东自藏界麻尔岳木岭,一作玛尔裕木岭,向西二千一百余里;南自匝木萨喇岭,向北一千余里;东北近冈底斯山,周围以冈噶江源流为界,疑即唐书泥婆罗,明史尼八拉国地,向为颇罗鼐长子朱尔玛特策登驻防处,有城十三,有庙五。其北界叶尔羌其西为葱岭雪山,其南界廓尔喀,昔为洛敏汤、作木郎地,今并归于廓阿里宗城,一名准噶尔,今为边商总汇之区。北路由乾竺特逾葱岭可通俄罗斯,此阿里迆西地势也。”25麻尔岳木岭

28、即西藏仲巴县西境之马牧木拉,自此往西2100余里处之葱岭雪山留巴日雅勒山为阿里西界,乾竺特即坎巨提在中国境内。阿里南以匝木萨喇岭与印度交界,匝木萨喇岭在马木巴柞木朗部落地区,马木巴柞木朗部落应即为洛敏汤、作木郎部落,达壩噶尔与作木郎部落交界,在前藏西北方3150里。26阿里东南同泥婆罗或尼八拉国即尼泊尔相接。对于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的走向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1947年9月10日向国民政府所呈藏边对外勘定国界刍议中概括为:“西段自尼泊尔西端,沿喜马拉雅山向西北推进,以至与昆仑山新疆喀什米尔接境处。即自东经八十一度,西推至东经七十六度附近之又一扇形区域属之。查此段地域,除接邻印度之联合省与旁遮

29、普省外,大部分与喀什米尔土邦接连”,西藏“极西点为东经七十八度与七十九度间之扎勃朗宗”27。喀什米尔即克什米尔,扎勃朗宗即堆噶尔。清末西藏地方志典型代表、单毓年所著西藏小识所载:阿里“南界廓尔喀,昔为洛敏汤、作木朗地,今并归于廓阿里宗城,一名堆噶尔”28。道光年间出任驻藏大臣的钟方在其驻藏须知中明确记载,堆噶尔在前藏西北方3500里,与拉达克交界。29总之,“阿里域界范围东面到冈底斯山北干和东干,与卓书特部落相接,卓书特部落属萨嘎宗辖地,其居住范围大致在昂拉仁错、仁青休布错、塔若错三湖以南,隆格尔一带:西面在留日雅勒山一带与拉达克接壤;南达喜马拉雅山,喀蒙,即今印度库马翁地区;北面则由喀喇昆仑

30、山将阿里与南疆的和田区分开来。至于东南面至玛楚河,即孔雀河,向东南流入尼泊尔境内,称格尔纳利河;西南面在泽布隆,即古格札达一带与印度的旁遮普邦相接;东北面则与后藏地区的重非爱勒等地相接;西北则在楚纳克河一带与拉达克接壤。这一域界基本上涵盖了170今天西藏阿里地区和拉达克、巴尔蒂斯坦以及斯丕提等境外地区”30。二、中印边界中段传统习惯线:从达木楚克喀巴布山到臧猛谷山一般认为,中印边界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延伸自西藏札达县至普兰县,此段喜马拉雅山上的六大山口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什布奇山口、玛那山口、尼提山口、昆里宾里山口、达玛、山口、里普列克山口。但是,这里所说的中印边界中段,从整个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

31、与地区的边界线来说,包括中国与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锡金的边界线。从阿里西南界向东南延伸到位于今天仲巴县境内的卓书特部落,为西藏的西南界;卓书特部落地区是中印边界中段自西向东延伸的起点,其在日喀则城“西四百二十里,有卓书特部落,乃藏之西界、阿里之东界”31。具体起自位于冈底斯山之东的达木楚克喀巴布山:凡木苏木岗古木山“在卓书特部落南二百二十里”,巴尔中岗前山“在卓书特部落西南二百三十里。山脉自西北枯木岗前山迤逦而来”,枯木岗前山“在卓书特部落西南二百五十里,与达木楚克喀巴布山相连”,达木楚克喀巴布山“在卓书特部落西南三百五十里,近闷那克尼儿山东南,为冈底斯相近四大山之一”,“雅鲁藏布江发源此山之

32、东,为藏之西南界”32。达木楚克喀巴布山位于阿里境内冈底斯山之东。西藏图考西藏小识均明载:“其自阿里起,沿廓尔喀境东南行,其要隘曰萨喀、曰达即拉山、曰宗喀、曰吗尔、曰滚达、曰卓党、曰济咙、曰俄咙、曰索绒、曰札木多、曰聂拉木、曰热索桥。桥临钮楚河,水发源滚达卓党山,南经济俄、索聂等处,出桥下入廓境。又从聂拉木北行至绒辖,逾通拉大山,至定日汛。又东南为札什宗,为隆迈,为噶尔达,有朋楚河,会二水入哲境”,“逾河北行至定结,又东北至十壩,又东至帕尔,又西南至噶里,逾岭即为哲部独吉岭,此阿里及后藏南边要隘也。”33这里列举了中国境内临近尼泊尔、锡金的要隘。西招图略也记载:萨喀、济咙、聂拉木、绒辖、喀达、

33、定结、干坝、帕克哩一线“为沿边扼塞”,“帕克哩本名那木结噶尔布,不产稞麦,是为藏地南界。此外,东接布鲁克巴所属巴珠布拉小部,而西南毗连哲孟雄部”34。即是说,中段边界线起自阿里境内的达木楚克喀巴布山,沿着廓尔喀境东南行至帕克哩。位于中段边界线南侧的地区、部落,自西向东为库呢、廓尔喀、巴勒布、哲孟雄、布鲁克巴、作木郎、洛敏汤。库呢“在藏属阿哩地方之西界,其地与甲噶尔、廓尔喀部落交界”35。廓尔喀在“后藏之西南,其地名阳布,乃所并巴勒布旧地也”,乾隆五十七年投诚,五年一贡。巴勒布俗名别蚌子,在“藏之西南,计程两月”,雍正十年内附,“其地界址,正东自噶尔达地方至巴打尔罕,计程十日。正南至尼讷特克国,

34、计程七日。正西至廓尔喀地方,计程六日。正北至西藏所管之济咙城。今巴勒布地方为廓尔喀所并”。哲孟雄在“后藏边外西南一小部落,其地为廓尔喀所并,今尚有藏曲大河北岸以东寨落三处”。布鲁克巴“其城界趾,东至绰罗乌噜克图部落地方计程八日其绰罗乌噜克图即倮儸野人国正南至瓦纳特克地方为界,计程十日。正西,至于巴岭木钟为界,计程十日。正北,至西藏所属之帕克哩城为界”36。作木郎为“后藏边外西北一小部落,在哲孟雄之北,为廓尔喀所并,以热索桥为界”。洛敏汤为“作木郎之北一小部落,其地为廓尔喀所并”37。同中印边界西段、东段相比较,中段沿着要隘在边界线上堆建鄂博,中段边界线从习惯线变为法律边界线。道光年间曾任驻藏大

35、臣的钟方在其所写驻藏须知中解释:“用山中大小石块攒堆立界,呼之曰鄂博,在顶上插五色旗。”38设置鄂博,是防止英国从廓尔喀方向越界入侵西藏。1791年,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福康安率军平定。清政府认为,廓尔喀军入侵是“出于英人之煽惑,乃遣使厘定西藏南部之边界,树立鄂博,严禁偷越,以断印藏之交通”39。福康安在1792年平定廓尔喀入藏西藏之后就堆建鄂博。他上奏乾隆帝:“査西藏边界如济咙外热索桥,聂拉木外札木地方之铁锁桥,及绒辖边界,均已设立鄂博,厘定疆域。”40驻藏大臣和琳、成德、游击张志林、噶布伦丹津那木结、代本拉旺策卜丹,继续堆建鄂博。1793年7月,和琳、成德上奏:“查阅帕克哩、定结各卡隘情形

36、,有噶尔达地方卡隘二处,一名萨迦岭,一名春堆,此二处均与廓尔喀相通。又定结地方卡隘一处,名擢拉山,此处与廓尔喀、哲孟雄相通。又帕克哩地方卡隘三处,一名折梦山,与布噜克巴;一名哈尔山,与布噜克巴小路相通;一名宗木山,与宗木相通。以上卡隘六处,均归江孜,前后藏大道为总汇要隘”,成德“亲赴各处逐一查勘”。8月,成德上奏:“查阅后藏各边界新设番兵及履勘鄂博情形,惟定日地方辽阔,为聂拉木、宗喀、绒辖三处总汇之地,实为紧要。査所通绒辖之小路辖木多通宗喀,大路擦木达杏同聂拉木之小路,古喇、噶木烔并宗喀其计五处,均为要隘,每处设定琫一名,番兵二十五名。”41历史学研究171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7、3 月1794年7月,和琳上奏:根据噶厦有关边界文件,“由萨迦、宗喀、聂拉木、绒辖、定结、帕克哩沿边一带”所立鄂博,“均与噶厦底册及年老番民禀告相符”。“査各处路径崎岖,雪山重迭,臣分派营弁眼同各该处营官,将旧有玛尼堆者加高添砌,其全无形迹者一律堆设整齐。所有唐古忒西南与外番布噜克巴、哲孟雄、作木朗、洛敏汤、廓尔喀各交界,均已划然清楚。”42卫藏疆域考登载了西藏与布鲁克巴、哲孟雄之交界处:“一由纳格尔行八日,至帕尔与布噜克巴交界,山川险阻,难以出入。一由业尔奇木样纳山业朗地方至吉隆,与哲孟雄宗里口交界。”43这里指出以帕尔、宗里口分别与不丹、锡金的交界。卫藏通志以山顶为中心,载明中段边界线的延

38、伸:“新定界址,自札什伦布西行,由拉孜至齐噶尔、定日、宗喀、萨喀,通狭巴岭山、锅拉纳山、毕都纳山、朗古山顶、纳汝克喀山顶、朗杂山顶,均设立鄂博,此内为唐古忒境,此外为洛敏汤、作木郎二部落境。又自宗喀通济咙,至热索桥,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廓尔喀境。又自定日通聂拉木,至铁锁桥,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廓尔喀境。又自拉孜通绒辖,至波底山顶,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哲孟雄境。又自定结至萨热喀山顶、卧龙支达山顶、羊玛山顶,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哲孟雄境。又自干壩至洛纳山顶、丈结山顶、雅纳山顶,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哲孟雄境。又自帕克哩至支木山顶、臧猛谷山顶,日纳宗官

39、察设立鄂博,此内为西藏境,此外为哲孟雄、布噜克巴二部落境。”44支山名义考也记载:狭巴岭山、锅拉那山、毕都纳山、朗古山、纳汝克喀山、朗杂山,“此札什伦布西协噶尔、定日、客喀、萨噶等处通此数山,此外廓尔喀境”;波底山,“由绒辖通此山,此外为哲孟雄境”;杏撒热喀山(卫藏通志所说的萨热喀山)、卧龙支达山、羊玛山,“由定结通此数山,此外为哲孟雄境”;洛纳山、丈结山、雅纳山,“由甘藏通此数山,此外哲孟雄境”;支木山、臧猛谷山,“由帕克哩通此二山,此外为哲孟雄、布鲁克巴二部落境”45。驻藏须知进一步标明自萨噶(即萨嘎)至帕克哩(即帕里)与廓尔喀、哲孟雄、布鲁克巴交界一线鄂博所在位置及其与营官寨的距离:“后

40、藏属之萨噶与廓尔喀交界鄂博四处,在前藏西北方锅日山、朗萨山、壁陡山、霞瓜纳山,相距萨嘎营官寨三百余里。”“定日属之绒辖尔与廓尔喀交界鄂博一处,在前藏西南方迆西聂鲁桥,相距绒辖尔营官寨一百二十余里。”“定日属之济咙与廓尔喀交界鄂博一处,在前藏迆西热索桥,相距济咙营官寨二百里”,“由热索桥到廓尔喀王部落计三站约二百四五十里”。“定日属之聂拉木与廓尔喀交界鄂博一处,在前藏迆西铁索桥,相距聂拉木营官寨二百五十里”,“由铁索桥到廓尔喀王部落计约二百四十五里”。“后藏属之喀尔达与廓尔喀交界鄂博一处,在前藏西南方东南方波底纳山,相距喀尔达营官寨二百二十余里。”“后藏属之定结与廓尔喀交界鄂博四处,在前藏西南方

41、迆东羊马抗纳山、卧龙支达山,相距定结营官寨三百余里;东南方酌北档纳山、形撒热卡山,相距定结营官寨三百余里。”“后藏属之干壩东北正南与哲孟雄、廓尔喀交界鄂博三处,在前藏西南方洛纳山、纳金山,相距干壩营官寨一百二十余里;丈结纳山,相距干壩营官寨二百五十余里。”46“江孜属之帕克哩与布鲁克巴、哲孟雄交界鄂博四处,在前藏西南方迆东枝木纳、海纳,迆西遵木纳、雅纳,相距帕克哩营官寨约三百里。”47萨喀即萨嘎,绒辖即绒辖尔,喀达即喀尔达。驻藏须知清楚地记录了中段边界线沿着锅日山、朗萨山、壁陡山、霞瓜纳山、聂鲁桥、热索桥、铁索桥、波底纳山、羊马抗纳山、卧龙支达山、档纳山、形撒热卡山、洛纳山、纳金山、丈结纳山、

42、枝木纳、海纳、遵木纳、雅纳等点的延伸。在与廓尔喀交界的桥梁中,西藏津梁考记载铁锁桥、元萨桥、木萨桥、热索桥“交廓尔喀界,有鄂博”48。当然,中段边界线上并非所有交界处都堆建鄂博,驻藏须知 中指出:错拉,与布鲁克巴交界,位于前藏正南方700里;达壩噶尔,与作木郎部落交界,在前藏西北方3150里。49总之,中印边界中段界线西起仲巴县内的达木楚克喀巴布山,东南行经萨喀、宗喀、济咙、聂拉木、绒辖、喀达、定结、干壩等沿边要镇至帕克哩,向狭巴岭山、锅拉纳山、毕都纳山、朗古山顶、纳汝克喀山顶、朗杂山顶、波底山顶、萨热喀山顶、卧龙支达山顶、羊玛山顶、洛纳山顶、丈结山顶、杂纳山顶、雅纳山顶、支木山顶,到臧猛谷山

43、顶延伸。此段传统习惯线上有两个重镇,西为萨喀所属桑萨,它“南界洛敏汤,外通廓尔喀,其西北界连阿哩境”50。东为帕克哩即帕里,其“边外与布鲁克巴部落交界”,“界连哲孟雄部落”,“为藏地南门,保障西南”51。驻藏大臣松筠将传统性之内称为藏地,“至于藏地边外如近阿哩之拉达克汗部,又库诺汗部。又近宗喀之落敏汤172部,又近帕克哩之布噜克巴部,亦尝遣使与达赖班禅通好,并与驻藏大臣请安,是应面见来使,慰劳奖赏,可使为我边地保障”52。三、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沿着三隅地区南部边缘延伸相较于中印边界西段、中段来说,有关历史档案文献对东段传统习惯线的记载不那么清晰。但是,东段传统习惯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脚、阿

44、萨姆平原北端延伸,西起中国与不丹交界的不丹东端,东至中印缅三国交界处的伊苏拉山口(Isu-RaziPass)。前述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所呈藏边对外勘定国界刍议指出:中印边界东段位于不丹以东、印度阿萨姆平原以北,它“自云南、西康及西藏实力所及之接境处起,经杂俞(即察隅)、洛俞(即洛渝)以迄门俞(即门隅)为止。即自东经九十八度四分一察隅附近,向西推至不丹东端,东经九十一度半之一扇形区域属之”53。东段传统习惯线分西端门隅地区,中端洛隅地区,东端察隅地区。门隅与洛隅以西巴霞曲分界,洛隅与察隅以丹巴曲为界。门隅,亦称门域,汉文典籍称为闷域,位于错那宗之南的喜马拉雅山的南山坡上。早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

45、时期(16171682年),“以达旺为中心的整个门隅地区,就正式统一在中国版图之内”54。门隅的南部边界,即这一地区的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在昂巴达拉(昂巴山)以南的吉惹巴惹即概拉巴拉(北纬2652,东经9157)地方的南端,“西以达尔南加、墨拉、汀丁、宁桑拉、江浦等地与不丹相接”,其“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55。1853年,驻藏大臣穆滕额派遣官员同噶布伦夏扎比西共同视察边界,“认定中印边界在昂巴达拉以南。这以前,西藏门域所属昂巴达拉以南的吉惹巴惹地方,租给了印度方面,议定每年租金为五千卢比”;这笔租金,每年派人收取,1948年格西益西赤烈担任达旺拉业时还派人收取。56门隅地区的核心是达旺。孟崖

46、(又称猛崖)位于不丹北部边界,其北为提郎宗(Dhirang Dzong),提郎宗之北即达旺(Tawang)。达旺,又称门达旺、孟大湾(Monda)。达旺地区“面积约2000平方英里,以境内的色拉关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色拉关以北及达旺中部一带地区,由错那宗宗本管辖;色拉关以南地区,主要属达旺寺及朗色林札仓,由哲蚌寺系统委派官员管理村庄、征收税赋”57。达旺之西静东山,将门隅地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门隅包括达巴、邦钦、勒布,东门隅包括尼玛措三地、淑、绛达、申隔宗、牛玛董、章玛水域、绒囊等。1944年11月国民政府的一份文件指出:门达旺“在西藏南部羊卓雍湖(Yam Drak Tso)之南、不丹边界

47、之北,距江孜约七站,具地有河,河之南为不丹境,河之北为西藏境,纯属藏境,故门达旺乃我领土,毫无疑问”58。中印边界东段西端的中国领土,其最南端为距离布拉马普特拉河48公里的坦加帕尼河(Tenga)。坦加帕尼河往东流入比却木河(Bichom River),比却木河继续往东汇入卡门河(Kameng),卡门河在印度提斯浦尔(Tezpur)以东注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英国在侵占阿萨姆平原地带后在一段时期里承认西端传统边界线,1872至1873年中英两国官员勘划达旺与阿萨姆之间界线,此线位于阿萨姆平原边境城市乌代古里(Odalguri)之北17.6公里。59东段边界中端为洛隅(珞瑜、洛渝、洛瑜、狢,洛隅,亦

48、称罗咯布占国、罗卡布占国)。洛隅,即今天的墨脱县。有关历史档案文献将洛隅划入“野人山”地区,西藏图考记载洛隅的地理位置称:自亚山(即阿萨姆)以东,四川巴塘以西,西藏江卡之南,云南腾越之北,为洛隅。60这把洛隅地区的东面划到云南北部地区。追随先后担任川边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大臣、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戍边的刘赞廷,在其所写西南野人山归流记中说:野人山,“或称珞瑜”,“北由波密南至孟拱,东接维西县,西至第司泰”。第司泰河,应指西巴霞曲,它是门隅与洛隅的分界河。孟拱,位于缅甸密支那西南50公里处。刘赞廷认为:这一片地区“悉为野人山下之地。度其形势,据北经十八度,东西纬在二十四度至三十度之间”61。西藏图考

49、载述:雅鲁藏布江“由阿里迆北之达木绰克喀巴布山发源,曲折东趋,受南北大小数十河水,横贯全藏,至甲噶咱义折东南流入狢野人境,下流经印度入南海”62。甲噶咱义即桑昂曲宗,即科麦县。阿波尔山脉米什米山脉坐落在洛隅地区,山脉中自西向东的仰桑河把洛隅地区分为上洛隅、下洛隅两大部分,仰桑河以南至阿萨姆平原是下洛隅。白马岗(Pemako,即墨脱县)与波密位于北纬29度至31度、东经94度半至97度间。1947年8月18日,申报载文:白马岗、波密两地处于康滇峡谷区和西藏高原间,“密迩印度的阿萨密省(Assam),于印度第一大河恒河(R.of Ganges)的另一主流雅鲁藏布江的大弯曲处,下流入印,名布拉马普特

50、拉河(R.of Brahmaputra),于加尔各答(Calcutta)之东北,与恒河正流会合,注入孟加拉国湾(B.of Ben-历史学研究173第 34 卷第 1 期2023 年 3 月gal),故波、白二地实处恒河的上游,上卫拉萨,下指加域,内拱康滇,外御印纲,形势冲要”,居民为康巴和藏巴人(Chang-pa Khang-pa)。如果从加尔各答至萨地亚(Sadiya)铁路北上,“即能直达我边境”63。这指出了白马岗同阿萨密萨地亚(萨的雅)为界,从萨地亚进入白马岗。西南野人山归流记称: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英国由孟加拉东侵,置阿萨密省,以萨的雅与白马岗界”64。冬久县志所附白马设治局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