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_管永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557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_管永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_管永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_管永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 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管永康1,2,薛义1(1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设计与环境学院,新加坡 117566)摘要:在第三空间理论的视域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街区更新中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地方依恋成因。结果表明:(1)在城市发展联盟“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下,历史街区的空间表征呈现出肌理再造、功能替换和文化转换 3 种特征转向。(2)居民们通过“占据迂回”的战术方法,对抗精英集团的空间介入,呈现出能动性与韧性的特征,但其力量是微小且有限的。(3)非物质层面的情感、认同与纽带是

2、地方依恋产生的直接表征,且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性。(4)空间剥夺、空间失配和空间隔离所引发的日常生活问题是居民地方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污名化”的身份标签与“阶层化”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建。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第三空间;日常生活实践;地方依恋;鼓楼街区;天津市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23)03-0092-06doi:10 3969/j issn 1003-2363 2023 03 015收稿日期:2022 06 21;修回日期:2023 05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58);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

3、博士生项目(202206200061);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1YJSB011)作者简介:管永康(1996 ),男,河南濮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间人文与城市遗产保护研究,(E-mail)yongkang guanmail nankai edu cn。通信作者:薛义(1958 ),男,河北张家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空间艺术与人文研究,(E-mail)xueyids 126com。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历史街区的更新项目通常是引人注目且充满争议的1。传统以房地产为主导的“搬迁拆除重建”改造范式,不仅对传统文化、城市环境和

4、历史遗产造成了灾难性破坏,还影响了历史街区中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地位,并常常伴随着空间改造的“绅士化”2。近些年,城市更新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等众多专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E W Soja 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建立了物质、构想和生活 3 种空间维度,为历史街区研究提供了一种复合、动态和依存的日常生活视角3。历史街区更新不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生产,而是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再生产。在“他者化第三化”的视域结构下,边缘化空间的日常生活实践得到了学界的重新审视。一方面,国内人文研究学者探索了将第三空间应用于城市研究中的理论基础4、发展脉络5,思考了

5、绅士化6、资源分配不均7、空间不正义8 等问题,并尝试结合空间生产理论,从权力与空间9、三元辩证法的视角10,挖掘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在具体案例研究中,学者们剖析了空间的社会感知11、地方想象12、演化逻辑13 等。综上,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理论建构和空间正义的视角去解读历史街区的第三空间,但对微观实践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首先,通过观察与深度访谈,总结历史街区更新中自上而下“战略”与自下而上“战术”的方法特征;其次,结合问卷调研,探索地方依恋中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情感、社会纽带 4 个维度的特征,剖析地方

6、依恋的成因,为建立保障空间正义的更新范式提供参考。1理论基础与模型建构1 1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日常生活是第三空间探讨的核心,即空间的“亲历层”14。J Wilson 认为,表征空间是个人和社区在互动中塑造的、基于经验和历史纽带生产的日常生活空间15。M Certeau 在日常生活景观化批判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艺术16,并质疑了M Foucault 所提出的“规训理论”17。M Certeau 认为,面对绝对权力的规训,人们并不是毫无个人支配能力。他使用“战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s)概念来描述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博弈与对抗关系16,诠释了第三空间的复杂性

7、。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战略”通常指向自上而下的宰制力量与意识形态,是强者通过制定空间的行为准则与奖惩制度来实施规训的策略;“战术”与之相反,它是弱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渗入权力空间内部,实现空间脚本与权力符号改写的手段,是弱者的艺术。第 42 卷第 3 期2023 年6 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EAL ESEACH AND DEVELOPMENTVol 42No 3Jun 20231 2社会变迁中的地方依恋“恋地情结”是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所创造的用于描述“人地方”依恋关系的概念18,引发了众多领域学者们关于“地方感”的广泛讨论。D Williams 等认为,人在特定场所开展活动会产生对该

8、空间环境的依恋,并将该现象定义为“地方依恋”19。它可以解构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基础模型20,分别指向人们对地方物质环境的功能性需求和认知结构的精神性依赖。在由城市改造与旅游开发所引发的社会变迁背景中,学者们在地方依恋二元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纽带21、地方情感22,即介入第三空间视域中的“社会空间”概念,挖掘物质环境变化中的社会互动与耦合关系,将地方依恋视为空间社会结构作用与反作用的产物,并借此理论批判城市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社会撕裂与空间排斥现象,探索正义且可持续的评估指标与发展路径。1 3模型建构基于中国历史街区更新的社会背景,建构研究模型(图 1)。首先,基于 E W Soj

9、a 诠释的三元空间关系论3,关注规划师、地方政府、资本家所组成的精英集团在空间构想和生活空间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其次,使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发掘自上而下的“战略”与自下而上的“战术”在空间实践中的方法机制;最后,评估迁出后街区原住居民的地方依恋状况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总结与反思更新中的问题。图 1理论模型Fig 1Theoretical model2研究设计2 1研究区域鼓楼街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总建筑面积 7 万 m2。随着经济中心的区域转移,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街区内大量的商铺停业,被居民改建成私人住房。由于疏于管理,大多数住房年久失修,建筑质量不足以支撑高强度的居住压力。调研发现,存

10、在明显残损的建筑比例超过70%。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由规划师、地方政府和资本家所组成的城市发展联盟对街区进行了商业化更新改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格局。2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于深入街区开展的数次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一方面,研究团队深入空间内部,记录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实践,获取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指标设计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问卷调研方法,在线上线下向原住居民发放问卷,进行地方依恋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问卷总共发放 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99 份,有效率为 947%。居民样本构成显示,样本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男女占比分

11、别为 47 7%和 52 3%;年龄构成主要集中于 40 50 岁的中年群体,占比 59 7%;月收入主要为2 001 3 000 元,占比492%。问卷数据采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2 3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地方依恋量表两个模块。前者包括性别、年龄、收入、搬迁前住址等,后者量表设计在沿用地方依恋理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G Kyle 等21、李志飞等22 扩充的二维向度,引入王雪等23、J Zhang 等24 建构的地方依恋四维评估模型,并为 4 个维度分别设计 3 个测算指标(表 1)。受访者的认同程度依次赋予 1 5 分,从低到高分别表示“非常否认、否认、中立、认同、非常

12、认同”。指标设计一方面依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依赖理论的研究范式与成果,另一方面结合了案例背景、访谈信息和田野笔记。表 1地方依恋量表Tab 1Measurement scale of place attachment维度测算指标鼓楼街的条件更适合居住(PD1)地方依赖(PD)鼓楼街的经济负担更小(PD2)鼓楼街的生活更加便捷(PD3)鼓楼街对我来说意义重大(PI1)地方认同(PI)鼓楼街代表了我的生活过往(PI2)鼓楼街是我人生的重要部分(PI3)鼓楼街有很多美好的回忆(PA1)地方情感(PA)鼓楼街有强烈的归属感(PA2)我情感上不愿离开鼓楼街(PA3)鼓楼街有关系很好的朋友(ST1)社会纽

13、带(ST)鼓楼街邻居交往频繁且和睦(ST2)我经常参与鼓楼社区活动(ST3)说明:问卷中鼓楼街特指 1994 年拆迁工程开始后的鼓楼街3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战略与战术3 1战略的强势介入311精英联盟的战略方法。为了尽快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新商业中心”的发展目标,精英联盟在空间表征中使用了“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首先是“净化”,即大面积拆除鼓楼街区原有住房并对原住居民实施整体动迁。虽然 1993 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第 3 期管永康,等: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与澳大利亚城市研究小组曾就改造目标达成共识,即街区更新项目要在保护原有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不得破坏道路与

14、建筑的尺度关系,居民不得被迫大规模外迁,需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和历史延续性。但是,随着地产开发商的介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项目“原真性”的准则逐步被打破。其次是“置换”,即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置换。在物质空间中,为了实现空间表征中的战略构想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开发商与设计团队大量采用了“拼贴”的设计方法,照搬与地域文化毫无关联的传统中式建筑“模板”,在拆除后的“净地”上广建仿古建筑群,并发展多种功能业态,在媒体宣传中塑造“老城风情”的空间意象,实现物质空间的置换;在社会空间中,一方面,随着房屋的拆除和本地房价的上涨,都市精英人群与游客群体接替原居民成为空间使用的主体。另一方面,空间主体的置换必然

15、带来社会关系与空间行为的重组,外来游客、商家、城市消费者成为了街区内活动与服务的主要人群。312空间介入的战略特征。在“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指导下,原始的街区空间被自上而下的权力强势介入,整体呈现出 3 个层面的特征转向。一是空间肌理的再造。规划方案中,整体空间轴网清晰、层级有序,街区内部新修建的“田”字型横纵公路把空间切割成 17 个区块,分为内外两环,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与高度,街区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被抹去,完全颠覆了传统街区内部的碎片化肌理,是典型的现代人为“预规划”模式下的空间形态肌理。二是空间功能的替换。空间由传统住宅区替换为商业旅游区,置入商业购物、文化旅游、娱乐养生、商务金融等新功能业

16、态,并配以消防站、学校、医院、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三是场所文化的转换。作为天津城市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居住区,更新前的场所文化更多是建立在以邻里生活为基础的“市井文化”之上。为了吸引游客拉动旅游消费,更新后街区将“鼓楼”作为文化符号,衍生出了大量利润可观的文创产品与网红店铺,由“市井文化”转向面向高端消费者构建的“精英文化”。3 2战术的抵抗实践32 1社会群众的战术方法。在主体行为受到空间约束的同时,也反向塑造着空间25。据统计,改造工程的第一阶段仅有 12%的住户搬离街区,虽然物质环境破败,但大量居民仍然选择留下,在固有的权力体系中,居民们通过“占据”和“迂回”的战术方法,创造了日常生活空

17、间。首先是“以空间换空间”,即居民们自发通过占用公共街道来创造被改造项目所剥夺的停车空间、置物空间、活动空间等,具体通过“替换”和“扩张”两种方式。其一,为了满足日常活动与社交需求,王店胡同的居民们自发地将街巷中弃用供水站内的垃圾清除,并从家中搬来了许多木凳、石桌和旧沙发,改造成了日常最为活跃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替换”战术维系了社会关系网络;其二,由于拆改期间街区内部近乎“无管理”的状态,居民们利用“权力间隙”,大量通过扩建房屋的“扩张”战术来获取更多的生活和置物空间。据统计,仅在2002 年79 月,西北角片区便多出了至少 32 处违建。其次是“以时间换空间”,即在空间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

18、过协调使用时间,以“迂回”的方式在空间中动态叠加和更替功能。例如在街区西北角片区中,居民通过协调使用时间,将靳家胡同东南侧的公共空间叠加了多种功能。据观察记录,该广场除了日常供居民停放面包车、三轮车外,在特殊时期,居民们搭建临时棚子,将其转化为举办葬礼和婚礼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间,弥补了文化建筑拆除所导致的集体仪式性场所的缺失。322空间争夺的战术特征。在表征空间中,一方面,居民们面对城市既定秩序的规训,基于强者制定的空间策略,通过“占用”和“迂回”的社会性战术,在生活空间中发挥个人权力,创造公共空间,实现了空间再生产。尽管在主流权力话语中居民们的空间实践是不符合空间规则的以及被轻视的,但基于战

19、术所建构的地缘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城市“净化运动”的现代性排斥,在博弈实践中建立了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身份认同,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战术所具有的能动性与韧性特征。另一方面,在绝对权力体系中,战术的力量与作用注定是微小且有限的。虽然居民们的空间战术挑战了权威集团通过拆改工程实现城市现代发展的逻辑,并在博弈中影响了拆迁补偿条款的修订,获得了更多经济补贴,但却无法改变整体项目的规划与目标。面对精英集团强势的空间介入,居民们于 2003 年底全部搬离街区。4地方依恋的评估与成因分析4 1地方依恋特征分析411样本检测。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 s)对问卷量表进行整体信度检测,系数为 0 922

20、,地方依恋评估的 4 个维度的信度介于 0 865 0 911,均高于07,说明问卷可靠性良好。经过 KMO 和 Bartlett 效度检验,各维度的 KMO 值介于 0 843 0 933,均大于07,Bartlett 显著性水平小于 001。另外,每个维度包含的因子载荷值(0601 0 911)均大于 0 5。检验结果表明,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标准要求。412总体特征分析。问卷结果显示,4 个维度的各项分值均高于中立分值(3 分),说明居民们对鼓楼街区有较强的地方依恋。对比来看,4 个维度的总体平均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地方情感、社会纽带、地方认同、地方依赖(表 2)。地方情感的均值最高

21、,说明居民们的地方依恋最直接体现在人地关系的情感纽带中。在具体题项中,PA3 的均值最高,说明在情感维度中,居民们十分抗拒异地安置政策。社会纽带的总体均值(404)也高于 4分,从题项可以看出,鼓楼街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社区活动和频繁的邻里交往是居民们建立和维系社会纽带的重要方式。地方认同虽然排名第三,但分值与社会纽带49地域研究与开发第 42 卷表 2问卷各维度调研结果%Tab 2Measurement scale of place attachment%维度题项非常认同认同中立否认非常否认均值(标准差)PD126 1038 702510900100380(096)地方依赖PD230 7036

22、2015101760050379(108)372(104)PD324 1027 6031701510150358(106)PI129 6041 2019101010000390(094)地方认同PI230 7042 7015101110050392(097)397(095)PI338 7040 201460500150410(093)PA133 7042 201610550250399(097)地方情感PA236 2045 201510350000414(080)413(087)PA345 7038 201260350000426(081)SI140 2031 701960750100403(

23、099)社会纽带SI234 2041 201460550450395(106)404(099)SI342 7034 701710500050414(091)的总体均值仅相差 0 07,其中 PI3 的均值达到了 4 10分,说明鼓楼街区的生活让居民们建立起了广泛的身份认同。地方依赖的分值最低,题项的分值均未超过 4分,说明物质与功能虽然是空间生产的基础,但相比之下,非物质层面的情感、认同与纽带是地方依恋产生的直接表征。413差异特征分析。地方依恋与居民年龄和收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 3)显示,年龄与 4 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拥有更多生活经历的老年人对鼓楼街区的地方依恋较强,搬迁对该群体的

24、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而年轻人的地方依恋较弱,更容易适应异地安置后的新生活;收入仅与地方依赖显著负相关,说明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对鼓楼街区的功能性依赖较小,而收入较低的居民对街区物质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结果同时说明,非物质层面的地方认同、地方情感和社会纽带并不受收入水平的高低所影响,数据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居民们地方依恋的重要因素,而收入水平仅影响居民对空间物质功能的依赖程度。表 3地方依恋相关分析Tab 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lace attachment变量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情感社会纽带年龄0874*(0 041)0 526(0000)0460(0

25、000)0675(0 000)收入0424(0 000)0 421(0152)0529(0316)0126(0091)说明:括号内为 p 值;*,分别表示在 p 0 05,p 001 水平下显著相关4 2地方依恋成因分析421空间剥夺。剥夺(deprivation)概念起源于社会学研究,特指日常生活所需的必要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26。地理学者将该概念延伸到城市空间研究中,结合地域空间问题,探讨物质环境差异与社会资源不平等的内在关联,并形成了解读空间不正义现象的“空间剥夺”概念27。首先,在生活资源上,大型超市与菜市场数量严重不足且商品价格较高,与市中心鼓楼街区周边丰富生活服务相比差距明显;其次,

26、在医疗资源上,由于规模大、水平高、名声好的公立医院大多位于市六区,而居民所在边郊周边多为医疗设施简易的卫生中心和私人诊所;最后,在教育资源上,访谈结果显示,教育问题是居民们不愿意搬迁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前鼓楼街区周边4 km内就有南开中学、崇化中学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且市区户籍会享有部分升学福利政策。另外,经过深度访谈发现,部分收入较为可观的家庭选择在市区租购房屋以解决基础设施缺失所带来的生活问题,虽然房屋的面积普遍较小且多为二手房,但客观上缓解了空间剥夺的不适感,解释了收入与地方依赖的负相关性。422空间失配。“空间失配”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 JKain 在关注美国内城都市化带来的黑人就业问题时提

27、出,用于描述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不平衡的现象28。居民在迁居后面临两种就业选择:一是在新居住地附近重新寻找工作;二是克服通勤的时间成本,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在实地走访调研的 32 户居民中,仅有 1 位从事外贸的居民未放弃原有工作,其余居民均选择重新就业。但居民们普遍对新工作满意度不高,具体原因可分为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自身条件上,鼓楼街居民普遍年龄较大且受教育水平偏低,走访的 32 户居民中一半以上仅有初中文凭,老龄化特征以及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该群体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在外部环境中,一方面,由于城市郊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客观上就业机会本来就少于市区,很难提供与动迁安置居民职业

28、技能相匹配的工种;另一方面,安置区的人口密度较小,消费人群有限且市场已经相对饱和,部分行业已经形成区域垄断效应,创业难度极高。423空间隔离。“空间隔离”包含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指居民由于文化、财富、血缘等因素差59第 3 期管永康,等: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异,不同群体之间彼此分离的现象29。作为非自发性移民,社会网络断裂引发了居民身份认知的迷茫。一方面,由于鼓楼街各户居民的经济条件与地缘关系不同,街区更新后大多分散到了不同社区,维系关系需要付出较高的通勤时间与经济成本。即便被安置于同一社区,由于现代小区的占地规模较大且楼层较高,部分楼房未配备电梯,导致老年

29、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居民之间的互动频率骤然下降。另一方面,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当地居民对于鼓楼街搬迁户的认知存在偏见与歧视,常常被贴上了“没文化”的污名化标签,并逐渐形成了“阶层化”的社会关系。在以广场舞为代表的社区活动中,当地居民通常抱团排斥鼓楼街居民。从空间“主人”到空间“异类”的变化让鼓楼街居民出现了受挫、失落与挫败的感觉,经常回忆起“想当年”在鼓楼街区的熟人社会。5结论与讨论5 1结论在天津鼓楼街区更新的空间表征中,城市发展联盟采用“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首先,大面积拆除住房并对原住居民实施整体动迁,以实现“空间净化”;其次,在拆除后的“净地”上广建仿古建筑群、发展多种功能业态,以都市精英

30、与游客群体为空间主体,重组社会关系与空间行为,实现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置换。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们通过“占据迂回”的战术方法,对抗精英集团的空间介入。一方面,通过“以空间换空间”,创造生活空间,维系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协调使用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填补集体仪式性场所的缺失。居民的空间战术建立了自我身份认同。但在绝对权力体系中,战术的力量注定是微小且有限的。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异地安置后,居民们对鼓楼街区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从强到弱依次为地方情感、社会纽带、地方认同、地方依赖。说明物质属性虽然是空间生产的基础,但非物质层面的情感、认同与纽带才是地方依恋产生的直接表征。其中,年龄是影响鼓楼街居民

31、们地方依恋的重要因素,而收入水平仅影响居民对空间物质功能的依赖性。空间剥夺、空间失配和空间隔离是鼓楼街居民地方依恋的成因。其一,边郊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医疗和教育资源存在较大落差;其二,居民再就业难度较大,生活重建困难重重;其三,异地安置导致居民长期形成的社区被拆散,彼此之间的互动频率下降,社会网络破裂。同时,“污名化”的身份标签与“阶层化”的社会关系也不利于日常生活的重建。5 2讨论当城市文化被转换为特定阶级追求利益的“符号”时,一方面势必会违背地方文化的“原真性”,造成现代城市普遍的“无地方”与“反地方”;另一方面也会破环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出现空间与社会排斥,而由此产生案例中居民

32、广泛的地方依恋现象。因此,如何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联结地方文化与真实生活,是确保“空间正义”的重要议题。进人城市空间生产理应是城市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需要改变现有的城市空间治理结构,形成公共参与机制,在更新策划中体现公众的城市观与价值观,协调不同群体的空间利益,制定优惠政策,关注原住居民的身份自信。若部分项目中的异地安置政策已无法调整,则需完善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帮助居民再就业,将边缘化的压迫感降至最低。同时还需关注居民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加强安置居民的情感交流,破除隔阂与偏见,重构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参考文献:1OMANO G C Changing Urban enewal Po

33、licies inChina:Policy Transfer and Policy Learning under Multi-ple Hierarchies M Cham:Palgrave Macmillan Cham,2020 2 朱喜钢,周强,金俭 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2004(4):33 37 3 SOJA E W 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eal-and-imagined PlacesM Oxford:Blackwell,1996 4 张志庆,刘佳丽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的渊源与启示J

34、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2):14 20 5 范瑛 城市空间批判:从马克思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 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4(1):181 193 6 胡小武,何平 从“绅士化”到“超级绅士化”: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更新“奢侈化”趋势研究J 河北学刊,2021,41(2):190 197 7 谢富胜,巩潇然 资本积累驱动下不同尺度地理空间的不平衡发展:史密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讨 J 地理学报,2018,73(8):1407 1420 8 李秀玲 空间正义理论的基础与建构:试析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正义思想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3):75 81 9 包蓉,罗小龙,

35、吉玫成,等 解读权力变迁下的新城空间生产:以南京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60 64 10侯斌英 去往真实的和想象的空间的旅程:析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2):109 113 11 谢峰,明庆忠,侯兵 居民感知视角下遗产地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4):131 136 12 林铭亮,高川秀,林元城,等 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J 旅游学69地域研究与开发第 42 卷刊,2020,35(5):98 107 13 高慧智 第三空间视角

36、下非正规空间的生产逻辑与治理应对:对义乌“四层半”的实证研究J 规划师,2021,37(17):74 79 14LEFEBV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1991 15WILSON J“The Devastating Conquest of the Lived bythe Conceived”:The Concept of Abstract Space in theWork of Henri Lefebvre J Space and Culture,2013,16(3):364 380 16 CETEAU M The Practic

37、e of Everyday LifeM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 17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Prison M New York:Vintage,1977 18 段义孚 恋地情结 M 志丞,刘苏,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9WILLIAMS D,PATTESON M E,OGGENBUCK JW,et al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38、 to PlaceJ LeisureSciences,1992,14(1):29 46 20 WILLIAMS D,VASKE J J The Measurement of PlaceAttachment: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J Forest Science,2003,49(6):830 840 21 KYLE G,GAEFE A,MANNING Test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creational Settings J Envi

39、ronment and Behavior,2005,37(2):153 177 22 李志飞,聂心怡 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对游客地方依恋的作用机理:以乌镇、平遥古城和凤凰古城为例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3):95 100 23 王雪,青木信夫,徐苏斌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J 人文地理,2019,34(5):44 52 24 ZHANG J,XU S,AOKI N Contradictions of IndigenousCognition and Heritage Evaluation under Political Trans-for

40、mations in a Working-class Community in Tianjin,China J Cities,2023,132:1 15 25HAVEY 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 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10 26TOWNSEND P Depriv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1987,16(2):125 146 27LANGLOIS A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Dimensions ofUrban Deprivation in

41、 Montreal:An Analysis of the 1996Census DataJ Urban Studies,2001,38(1):119 139 28 KAIN J Housing Segregation,Negro Employment,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68,82(2):175 197 29SCHWAB W A Urban Sociology:A Human EcologicalPerspective M eading,Mass:Addison-Wesl

42、ey Pub-lishing Company,1982:6 7Everyday Life Practices and Place Attachment in the Historic Districts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ird Space:A Case Study of Tianjin Gulou DistrictGUAN Yongkang1,2,XUE Yi1(1 School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 College of Design and Enivronment,N

43、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ngapore 117566,Singapore)Abstract:Taking the Tianjin Gulou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study analyses everyday life practicesand place attachment in urban regeneration by adopt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s

44、how that:(1)Under the purification-replacement strategy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lliance,the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s show three characteristic shifts,including texture reconstruction,func-tional replacement,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2)The residents have fought against the

45、spatial intervention ofthe elite group through the tactical method of occupancy-meandering,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ity and re-silience,but their power is small and limited(3)After relocation,resident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lace attach-ment to the Gulou District,with non-material aspect

46、s of emotion,identity,and bonding is the direct manifestationof place attachment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ge(4)Spatial deprivation,spatial mismatch,andspatial segreg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place attachment among residentsKey words:historic districts renovation;third space;everyday life practice;place attachment;Gulou Dis-trict;Tianjin City79第 3 期管永康,等: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