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_段盼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66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_段盼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_段盼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_段盼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李汉荣在散文创作中以故乡为写作根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感情浓烈真挚,文字朴实深沉,其作品一方面抒发对故乡自然万物、风土人情的礼赞;另一方面反映出近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导致故乡生态原貌被破坏的现象,同时在消费时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心被各种欲望填满,从前那片纯净安适的内心变得浮躁不安;面对这些变化作者竭力重建精神家园,追求诗意的栖居方式,彰显出对人性真善美的强烈渴求。关键词:李汉荣散文;故乡情结;回忆的故乡;异变的故乡;重建的故乡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23)01-0018-06(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精神

2、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段盼盼,冯玉文收稿日期:2022-09-27项目来源: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SLGYCX2003)作者简介:段盼盼(1999-),女,陕西商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讯作者:冯玉文(1972-),女,黑龙江勃利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汉荣不仅是家乡的代言人,更是植根大地写作的当代散文名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饱满的热情和生命的冲力,而这种绵绵不断的创作激情源自作家生长的地方。李汉荣,陕西勉县人,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散文集 点亮灵魂的灯 家园与乡愁 李汉荣散文选集 等。他

3、的多篇散文诗歌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2018 年 6 月李汉荣的家园与乡愁 荣获中国散文学会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是中国散文学会的最高散文奖项,也是全国专业散文评奖的最高奖项,这足以看出李汉荣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及地位。故乡在李汉荣的视野里犹如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这里是李汉荣心灵的桃花源,他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眷恋。李汉荣的散文如诗如画,淡而有味,是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对自己灵魂的叩问。读者不仅能从作品中吸吮大自然的灵气,更能体会到人间的温情。一、回忆的故乡故乡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作家与故乡都是互相成就,故乡是作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4、源泉,是作家身体与灵魂的栖息地。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 且 即 使 写 一 辈 子,我 也 写 不 尽 那 里 的 人 与事。”2鲁迅在 朝花夕拾 中以童年的视角回忆故乡,表达出他对远去故乡的怀念与留恋。作为诗人散文家的李汉荣在作品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故乡的山川草木、万物生灵,同样表现出寻根返乡的创作意图。(一)自然万物秀美迷人恩格斯曾提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界,但却有各自怀念的地方,李汉荣用淡而有味的语言赞美汉中,通过对山川河流、动植物的描写去寻找记忆中的乡土文化之根。汉中位于秦岭之南,巴山以北,中

5、部为汉中平原,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称。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自然万物,更是作家各种观念形成的地方,严格意义上来讲,作者写汉中的自然风光是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地域文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民族化、大众化第38卷第1期2023年2月Vol.38 No.1Feb.2023景德镇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的一个重要标志,”4在李汉荣眼里,俯仰之间皆是生命的体验。作者从植物中寻找孕育诗性与哲理的大地,泥土里的花与草、菜与菜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历史的传承,是散落在民间的格言。作者在回忆童年的故乡时多次强调与植物相处的快乐,在“草木有本

6、心”一辑中谈到十多种植物,回忆的故乡还未被工业化劫掠,到处都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茉莉、菊、栀子、玫瑰给人们提供芬芳,古老的核桃树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营养,与植物对话,在感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道出关于朴素哲学的思考。除了寄情于山川草木,作者还用大量笔墨赞扬故乡的各种动物,有坚持陪他上学的白狗、驮着他行走在夜的群山的老牛、在房梁上勤劳筑巢的燕子等都是他的朋友。在 牛的写意 中作者对牛进行细致描摹,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牛的一生任劳任怨,牛是少数不制造污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淡淡的草香,就是这种不断涌动的乡恋情结使得李汉荣在文学创作中把故乡的山石、溪流、草木作为倾吐乡

7、恋的对象。汉中的自然景物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美学意象,他眼光敏锐、心思细腻,故乡的万事万物都尽收眼底,给人以深刻、生动的体验。作家以小见大,从极其弱小的动植物中挖掘其内涵的朴素哲学以达到反思教化的作用,吸取草木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处世之道。在作家笔下的故乡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意的乡村,更能从这些细微的事物中发现人生的哲理。汉中不一定是每个奋斗青年所向往的地方,但李汉荣对故乡秀美的自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尽力展现给读者,但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对故乡的自然描写上,显然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理念。透过优美的自然环境,李汉荣还展现出美好的人性和世外桃源般安适、淳朴的民间生活情境。(二)人民朴实而纯洁与自然物相

8、对应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主体的参与所产生的非物质的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风民俗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传统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沟通的桥梁,更是滋生文学的沃土。地理环境的差异制约着各地的风俗民情,风俗民情的差异则保持了各地文学风格的不同。李汉荣的散文创作非常注重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写,他用激扬的文字热情讴歌汉中人民朴实纯洁的品质,故乡的人和故乡融为一体。宇宙很大能装下世界万物,故乡很小,一条小山沟,一个小山村,都会有自己的风情、习俗和传说,一个再小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中国在地域划分中的“南北”象征着两种

9、不同的文化意象。从物质生产方面多呈现出差异,李汉荣有多篇关于南方特有的物质生产文化的描写,如水磨房、纺车、稻草人等都是南方独有的生产文化。同时作品中还包罗了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细致描摹,做针线活的外婆,维修菜园篱笆的父亲,还有那烹茶的母亲,他们身上都印刻着浓浓的地域文化色彩。在 纺车记忆 中追忆关于母亲纺车的往事,“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天地人生的大学问。”6李汉荣借用纺车这一连接现代与古代文明的物件为读者创造一个可视化的空间意象世界,促使读者能动地搜寻中国

10、历史发展中遗落的非物质文明。在 外婆的手纹 中同样热烈地讴歌和怀念外婆,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色花鸟图案,而这些图案符号无一不连接故乡的历史。文章结尾作者买回针线想要亲手“复制”这个“文物”,但却是孤寂和悲苦的,最终无法完成外婆手纹的复刻,于是向读者发出疑问:“这手艺,这手纹,注定要失传吗?”这些图案不仅让李汉荣感受到外婆的温度和爱,更表现了他对千年传承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赞美以及对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急需保护的呐喊。汉中地区志 中曾这样记载:“汉中自古民俗淳朴,人民勤劳,热情好客。”7在 父亲的鞋子一文中通过对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来反观民风的淳朴。在秋收时节因为家里收了些新

11、鲜无污染段盼盼,冯玉文: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2023年第1期19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的粮食,父亲便搭车进城给我们送粮食,鼓鼓囊囊的两大麻袋足有百斤重,而老家距离这个城市近一百公里,也不知父亲是怎样一路颠簸过来的。等送完粮食离开时才发现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衣服头发上沾了些野絮草籽,当“我”让父亲在屋里抖干净衣服时他却执意下楼要在屋外拍灰,并向我解释自己不能弄脏新屋。作者通过父亲这一角色来窥探故乡人民的全貌,汉中民风是多么朴实无华。乡村是李汉荣记忆中的伊甸园,那里有贫苦,有蒙昧,但是它的田园山水、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乡亲、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是作家精神世界

12、的创作底稿,也成为美感和诗意的源泉。对于故乡的回忆,作家始终保留最初的美好,对于民俗民风的深入挖掘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李汉荣在回忆故乡自然与民风的过程中,不免会对故乡有意无意地美化。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充满浪漫虚幻的色彩,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当作家见到真实的故乡时,意识层面的内容是否会发生变化,现实的故乡在生态原貌、社会人文方面与过去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二、异变的故乡当作家从回忆的故乡走向现实的故乡时,现在与过去存在巨大的差异,记忆中的农村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浇筑,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对于故乡的变化作者持生态主义的观念,坚持生态整体原则,主张人与自然的融

13、洽和谐以及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一)农村生态原貌的破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即代表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指代对人类身体无损害的生态产品,“金山银山”指代人民的经济收入以及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一系列物质基础,二者关系的本质指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范畴。“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经济;既要生态良好,又要生产发展;既要自然风景美,又要人民生活富。”8李汉荣极力呼吁保护自然家园,维持生态平衡。他在散文创作中强烈地展现出对故乡河流、动植物的忧患,在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中表明工业时代对故乡生态原貌的破坏。李汉荣的散文极力抨击城市对乡村的入侵,首先是城市化对古老村镇的破坏。在 一

14、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 作者先是对往年往日往月的一个回顾,曾经的故乡有鸡鸣、炊烟、稻香、溪流,稻草垛里捉迷藏,保留着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印记,给人们刻骨铭心的乡风、乡俗、乡恋、乡情。但笔风一转又写到如今的故乡,多少个古老村庄转眼间就消失了,故乡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范围消失,作者通过时间顺序将过去与现在的故乡做对比来凸显出城市化对农村的破坏,“城市像驾着坦克、装甲车的冲锋军团,一路炮声隆隆,烟尘滚滚;一路占山霸水,毁田掠地;一路捣毁村庄,沦陷乡土;一路铲除绿色,铺张水泥。”5农村在这机械化的作战部队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那篱笆做成的“防御系统”就像一个柔软的装饰,没有任何抵御能力。当往日的井台即将被水泥

15、封死的前夜,故乡的人们都纷纷赶来向这个浑身都是历史的古井道别,故乡终究被城市化捣毁,古老的水井被水泥封死、竹林被砍伐、溪流从此断流,最终古老的村庄消失。其次,李汉荣的作品中还提到城市化发展对故乡河流的破坏与污染。曾经的河流是一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地方,如今的河流到处被工业排泄物污染破坏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可能发生断流的危险。作者通过对河流与人类相互关系的描写记录了河流的发展历程,河流结束了它的野史,“河浑浊,河淤塞,河渐渐断流,渐渐枯竭,一片荒滩出现在我面前”。5作者通过对存在于物质空间的河流进行外在的形式描写,河流从充满生机到浑浊、淤塞,再到断流,最后变成一片荒滩,这里虽然只字未提河流变荒滩的具

16、体时间段,通过空间上的发展来代替时间上的变化,使读者从河流的恶化中深切感受到关于河流背后那段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史。李汉荣怀念童年时期充满灵性与诗意的河流,痛惜如今面目全非的河流,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人们对河流的感情逐渐从依赖变成利用,过度开发使河流污染愈演愈烈,最终激化人与自然的冲突。作者将河流危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引发读者的深切思考。最后作者谈到城市化入侵对动物生存的扼杀,人类20为了自身的发展强占了动物生存的空间,剥夺了动物的生存权利。心怀慈悲的李汉荣对人类屠杀动物的行为深恶痛绝,以一个文人的柔情与细腻的感情在散文中将这些罪恶行径一一揭露。面对故乡的村庄、河流

17、、动植物或消失或残缺,李汉荣真诚呼吁人类善待故乡、善待大自然,发出“人们应成为自然秩序、生命诗意、宇宙生机的呈现者和维护者,而不是自然和生灵的加害者和毁灭者。”9(二)社会群体的异变在经济高速运转下,滋润灵魂的古代文明之“根”已经丢失,故乡淳朴的民风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过度工业化、技术化,加快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类思想的入侵,从古老村落走进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初心早已丢失。李汉荣在散文中将这些群体的异变写得鞭辟入里,犹如一面镜子反射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同时又鼓励人类对自己做出改变和努力,去点亮灵魂的灯。在 狗与人 一文中,作者发现如今人与狗的感情竟达到至亲至情的境地,这

18、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一种移情,为什么人会移情?归根结底是人类群体的异变,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的某些情感诉求在同类中找不到表达和给予的对象,便转移到动物的身上。例如“忠诚、正直、憨、天真、朴拙、念旧知恩等情感和品质在现代人群中已经变得稀缺”10人们心与心之间已经竖起高墙,在交流中逐渐变得焦虑、多疑、善变、势力、物质主义、自我主义、不守信义等,人与人之间渐渐变得多机心而少真心,多明争暗斗而少了深厚情谊,因此人心的异变导致人们在同类交往中受挫进而逐渐回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转而在人与动物之间寻找一种代偿性补给和满足。在 心说 一文中,作者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奇怪,我看见不少心已遗失在体外的人,仍在奔跑

19、,仍在疯狂,仍在笑,丢失了心的人只剩下躯壳,那是衣服在奔跑,假脸在笑,是人类自己吃掉或卖掉了自己的心。”6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狂热时代,人们露出凶狠与敌意的目光,我们接受这样的目光后内心会有一种被玻璃扎伤的感觉。面对同类的恶,人们逐渐学会回避甚至拒绝与别人交流,一旦同类群体之间不再交流,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幻化为泡影,金钱成为人类群体间唯一的关联物,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剧。为此李汉荣发出自己的呼声:当人们感到对方薄情寡义、可疑时,要善于理解沟通,不要怕自己的给予得不到回报,要相信总有人会深刻理解和认领这份感情。当现实中异变的家园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时,作者在散文中悼念原生态故乡的同时

20、告诉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反对自我中心论,教育读者要学会敬畏自然,如果为了人类一己私欲无限向自然索取必然会遭到反噬。作者在山川河流、植物、动物中寻找人类的初心,捡起失落的乡村文明,一方面批判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反思人类欲望的膨胀,努力寻求现代社会与乡村失落文明的平衡点,为构建生态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李汉荣用语言回忆故乡的同时,挖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共建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家园。三、重建的故乡当李汉荣返回已经被城市工业化摧毁的现实家园去寻找最初的信仰时,却发现异变的故乡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作者在痛定思痛后重新建构与故乡的

21、精神连接,努力重建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来慰藉无处安放的游子心,进而使干涸的灵魂到达诗意栖居的彼岸。(一)精神家园的建构作家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是故乡真实存在的山水、民俗,但如果物质的印象缺少精神的内核,将会变得没有生命力。深刻在脑海里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故乡山水、人民,但一定是让人感动的诗意与温情。作者努力在作品中建构一个美妙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友好和睦,故乡的一切充满诗意的浪漫和真善美的品质。李汉荣是一位极富感知力和想象力的作家,在他的散文中,宇宙万物都充满了灵性,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山川河流,都会如人类一般思想且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段盼盼,冯玉文:精神

22、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2023年第1期21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力的大地上,万物可以肆意生长,诗意也可以随意地蔓延扩张,故乡是生长万物的地方更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诚如学界认为“这种充满诗意、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世界,只留存于过去时、记忆中,是一 种 想 象 的 世 界,也 可 以 说 是 一 个 乌 托 邦 世界。”11作者极力去建构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梦幻花园,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将世界变成一首浑然纯净的诗。柳木拐杖 一文中,爷爷顺手将柳木拐杖插在泥土里,等到原路返回时,“那根被丢失的柳木拐杖已经扎了根,抽出细细的嫩芽,不久后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过路人乘凉的地方。

23、树上的 鸟 儿 叽 叽 喳 喳,生 儿 育 女,成 就 了 一 方 乐土。”12这种充满奇幻的魔法之地便是李汉荣所期待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赶赴约会的瀑布,它跑着、笑着、唱着、舞着,还来不及选择便从高高的悬崖跌落下来,李汉荣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故乡描绘成一个童话世界,万物生灵与人类共处。他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呼吸到来自大自然深处的空灵之气,感知到历史积淀的无限美感。作者在现代文明中怀古并致力于寻找宁静的角落,进而到达梦想的彼岸去诗意的栖居。“古村不灭,乡村文化不灭,这是李汉荣艺术沉思的深情表达。”13因为乡村文化是作者的创作之“根”,思想之“源”。(二)真善美的追求作家在认识世界、揭示世界

24、、解剖世界,力求深刻地反映世界时,需要思想做解剖刀,一面恰好指向内在,不断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才可以获得解剖世界、解析历史、解剖现实、解剖他人的思想和力量。李汉荣去伪存真,同时以辩证的观点审视主体与客体,坚持自我反思与社会反思相结合,提出对于现代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异化了人类从内部瓦解和抽干了人性的现状,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李汉荣注重文学对人的教化作用,运用朴素哲学的思想观点来规劝人类行善,“在哲学上善是一个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认为作为善的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善所标示的就是合目的的物质实践。”14李汉荣多次以动物的视角

25、来揭示人类的罪恶行径,希望激起人类心中善良的种子。在 心灵的精微营养 一文中,作者提出人们多数时候都是在世俗社会的算计与庸常的悲欢里打发时光,物化的生存方式已经脱离了自然的诗性洗礼,因此着力唤醒行尸走肉般游离于物质世界的人类,努力净化思想上的垃圾,在精神世界里寻求丢失的灵魂,点亮人类精神的文明之灯。“美”不仅仅是他笔下的自然山水,还有汉中人民朴素的心灵之美和创造的物质文明之美。所谓“美”就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客观物质刻上人的烙印,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本质力量的外化表现。在李汉荣笔下到处可见人类文明的印记,有纺车、稻草人、父亲的农具、河流棒槌等,这些物件

26、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被作家珍藏笔尖。李汉荣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寻求求真、尚善、至美的和谐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理想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追求。李汉荣的散文本着对人类灵魂的叩问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坚持自然本色的写作原则,真诚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见解,在揭示人类社会虚伪的同时挖掘真善美的一面,使他的散文清新明丽、质朴真诚而又充满哲思。参考文献:1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2李湘.威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与乡土情结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58-63.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樊星.当代文化与地域文化M

27、.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7.5李汉荣.万物皆有欢喜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6李汉荣.李汉荣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郭鹏.汉中地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8李桂花,杜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29.9李汉荣.沧海月明李汉荣心灵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10李汉荣.动物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11费团结,陈曦.怀旧的乌托邦:李汉荣散文的创作取向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20-25.12李汉荣.植物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

28、19.13李建军.满贮诗意的乡村文化失落的深沉忧患李汉荣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解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138-142.2214侯继迎.确立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原则:真善美的统一J.东岳论丛,2004(04):179-183.Lo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Home:The Hometown Complexin Li Hanrongs Prose WorksDUAN Pan-pan,FENG Yu-wen(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

29、ng 723001,Shaanxi,China)Abstract:Through prose writing on his hometown,Li Hanrong has created many literary works with regionalcharacteristics,which reflects the author s strong and sincere feelings with his plain but profound language style.His works have not only expressed his praise for the natur

30、e and customs of his hometown,but disclosed aphenomen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has destroye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ppearance ofthe town and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e towners began to pack themselveswith various desires,which made

31、 the previously pure and calm hearts restless.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theauthor still tries his best to rebuild his spiritual home and pursue a poetic way of life,demonstrating his strongdesire for the truth,kindness and beauty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essays by Li Hanrong;hometown complex;the hometown in memory;the home in metamorphosis;rebuilt home责任编辑:邓 晔段盼盼,冯玉文: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构:李汉荣散文的乡土情结2023年第1期2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