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研究_金艾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62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研究_金艾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研究_金艾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研究_金艾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艾迪(),女,宁夏银川人,满族,硕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 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研究金艾迪(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广州)摘要:作为有着自觉生态意识的当代诗人,傅天琳在人与自然的反思中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价值。傅天琳将自然去客体化,揭示自然本身的生命性,呈现万物有灵的书写特质;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语境中,傅天琳试图拓展生态诗歌的问题空间,挖掘生态诗歌的深刻性。分析傅天琳的生态思考

2、与创作追求,有利于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生态诗歌议题的研究。鉴于此,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对中国当代生态诗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傅天琳;生态诗学;巴蜀文化;自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在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自觉写作发轫于 世纪 年代。在此之前的当代诗歌涌现的生态意蕴多以诗人的自发意识为主,诗歌多讴歌自然的纯粹美感,尚未形成书写自觉。自上世纪 年代至今,诗人自觉融入了对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思考,以于坚、翟永明、华海等为主要代表。这些诗人在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层面进行探索实践,并力图在创作实践层面呈现极富感染力的审美感受

3、。但学者吴景明指出,“多数生态诗歌作品在揭示生态危机现状,表达生态焦虑,饱含激情地控诉后,缺少更多理性的思考和哲学的反思。”而傅天琳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并回应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困境。傅天琳在诗中呈现自觉的生态意识和思想性,其诗歌兼具深刻的生命体悟与社会实践性。而且,她在诗坛久负盛名,其创作贯穿了当代生态诗歌的发轫和发展阶段,在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脉络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日本学者佐佐木久春亦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她诗中的爱已远远超越了母性、女性世界,追求并探索人性与广义的人类之爱,当然也包含着深厚的生命意识及使命感,她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诗风。”分析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的生态思想与写作理路,对促进人与自然走向

4、更具建设性的立场以及构建中国生态诗学具有重要意义。一、傅天琳生态诗歌的美学原则与书写特质 世纪后半叶,生态危机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傅天琳认为,是否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威胁到人的生存境遇,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于是,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她自觉融入生态意识,力图将自然从诗歌审美的客体转变为具有生命的主体,其诗歌展现出人与自然平等共存的思想观念。首先,傅天琳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的生存。出于对人类共同生存境遇的忧切,她在 灰色的水 中这样写道:“灰色的水穿过峡谷,穿过戈壁 那样灰黑、灰白的水啊 有时湍急,有时汹涌澎湃 有时细细的,眼泪一样的 贴着大地灼热

5、的脸庞 灰色的,浑浊的水 就那样流,流进时间 所到之处,没有草 没有牛羊,更不可能有鱼 没有牛粪火和馕的香味 没有石榴、葡萄和斑斓的风”。傅天琳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破坏自然平衡只会损害人类自身。由此,傅天琳力图在具体诗歌创作中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生态审美关系,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陆健对此评价道,DOI:10.16002/ki.10090312.2023.02.001第 期金艾迪: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 “诗人的成就诗歌界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能力,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经由她的笔达到了一种崇高、亲切、富有美感的艺术平衡。”在傅天琳看来,人与自然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人应该成

6、为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份子,而非主导者。可以看出,傅天琳坚持“主体间性”的基本原则。她的诗歌明确传达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爱与敬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形成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生命共同体。正是立足于这一价值观念,傅天琳在具体创作中,并非将自然视为孤立的自然物象,也非将之等同于纯粹的审美客体,而是将自然万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在 十二月的阳光 这首诗歌中,人对待自然既平等又亲密无间的态度得以体现,“我要让十二月的阳光一克拉一克拉 聚集在针尖上 我要把十二月的阳光连同我的体温 织进一条围巾,一双手套 一顶毛茸茸的帽子”。傅天琳将阳光的温暖等同于钻石的珍贵,体现人对自然万物

7、的感恩之情。其次,基于“去客体化”的思想,傅天琳重视对自然万物的感知过程以及表达方式,以突出自然本身的美感作为基础,注重发掘自然事物本身的生命体验。简言之,她认为诗歌内容应该还原自然本貌,具有自在的属性。在其笔下,自然物象不是环绕人的环境,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她书写的自然是非物化的自然,富有生命动态变化。由此,她用心体悟自然的原初面貌,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傅天琳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厘清了诗人与自然的界限,她认为自然不是诗人比附的对象,生态诗人书写自然不应该将自身情志投射其中,将人的思想品性强加给自然,而必须突出自然本身表达。她赞成以平等的态度观察自然、赞美自然,正如她在代表诗作

8、 柠檬黄了 中写道,“一生拒绝转化为糖 一生带着殉道者的骨血和青草的芬芳 就这样柠檬黄了 一枚带蒂的玉 以祈愿的姿态一步步接近天堂 它娓娓道来的黄,绵绵持久的黄 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这首诗深入发掘柠檬的独特价值,讴歌了柠檬的崇高性,体现自然万物本身的美感。也即,由于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傅天琳认为生态诗人应该理解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体悟自然之美。正如诗人郑玲所认为的,“对天琳来说,万物都是通灵的。她写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仅是看见的、听见的,还是用灵魂触摸过、感受过并严格选择过的。她对这微尘世界的欢乐与痛苦,总是一往情深的。所以她的诗不流于浅表,能楔入生命中心”。由于诗人以全副

9、身心感知自然,体悟自然,那么,诗人与自然万物,尤其是植物,就形成万物相通的自然交互。正如傅天琳在 花甲女生 中体现的人与植物生命同构的观念,“你属草木,上天赐你一双不具攻击性的植物的手 柔而不弱,贫而不贱 掩映在盘根错节的紫藤中,注定 只能探寻泥土,石头和飞鸟的踪迹 与一只甲虫亲密对话”。傅天琳认为人类具有植物的情性,可以与自然生灵亲密相处。再次,当人与自然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之时,自然就获得了一种“复魅”。傅天琳诗歌中的自然万物极富灵性,沾染神秘主义的色彩。她认为人有了宇宙间天地万物的灵气,这一思想在 窦团山问 一诗中展现,“谁能喝粗茶吃淡饭穿布衣 采四海朝露,获取天地间 绵延不绝的生命气息”

10、。可以说,傅天琳的诗歌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泛灵论思想,具有形而上的超越维度。通过恢复万物的神秘性,她笔下的自然万物展现关联性。比如在 自己的琴 中,傅天琳这样写道:“只有手中握着五千年流水的人,才能制作中国人自己的小提琴 那血液中奔跑的马群 那粉碎的水,大海的潮汐 还有桃,流,海棠,在风中发出的颤音”。在傅天琳看来,小提琴这一工艺品将潮汐、植物以及风的生命性容纳其中,它的在场呼应了诗人所说的“五千年流水”的文化精神。同时,傅天琳极富创造性地将自然与诗歌本体联系起来,自然不仅是诗歌书写的对象,而且是寄寓神性的生命体,它将灵感赐予诗人,“在离诗歌最近的地方 永远放着万事万物的恩惠 这才有了诗人,披

11、挂上帝的星斗 从木头、酒香和燃烧的意境中 冉冉升起”(诗人之家)。可见,自然是诗歌的生命之源,它赋予诗人取材造境的灵感源泉。简言之,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创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歌表达自然生命的价值诉求。而对自然的体悟必须扎根于诗人成长的自然地域。傅天琳书写的自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与其生活过的巴蜀地域紧密相关。傅天琳曾饱含深情地说,“果园和水,都是我诗歌的血脉。”从巴蜀地域这一视角考察,可以紧扣傅天琳的自然观念,获取生态诗歌的地域与情感关联,这亦对中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年国生态诗歌具有重要启示。二、傅天琳生态诗歌中的精神家园纵观傅天琳的诗歌,可以发现其主题多样,涉及地域广博,

12、但其生态诗歌总含有丰富的巴蜀文化意象,这体现出生态诗人有意识的地域感。正如学者蒋登科敏锐把握到傅天琳的诗歌与地域的关联,“她的许多作品,无论题材、意象还是精神气质,都与她曾经劳动过十九年的果园保持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见,傅天琳对巴蜀地域意象的运用,植根于她的地域情感及家园情怀。诗歌的情感与意象不仅与地理环境联系紧密,也与巴蜀文化积淀有关。需要指出,巴蜀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指称,关于傅天琳的诗歌批评的前提是对文化地域范围的准确划定。这里采用学者胡昭曦的概念界定,他这样定义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重庆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这

13、就为我们研究傅天琳生态诗歌中的地域、情感、文化三者的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纵观傅天琳的诗集,她的生态诗歌被巴蜀的地理情貌所影响、塑造。一方面,她的部分诗歌与巴蜀风土情貌直接相关,具有空间书写美感。置身巴蜀之地,诗人调动所有感官对自然进行体悟,正如她在 黛湖 一诗中抒发的情怀,“风送来淡淡草腥 吹皱你同样古典的一身绸缎绵延千里的缙云山,在你平和匀称的呼吸中,灵气往来”。由诗可知,傅天琳以真挚的感情赞美这片成长之地。另一方面,巴蜀之地为她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悬崖峭壁、禽鸟走兽等地理物象凝结为傅天琳诗歌中永恒的意象。例如傅天琳在 巴楚之间 所写的,“巴人一生藏着太多云雾、树、岩石 太多惊涛骇

14、浪 巴人无法破译 生命中那些陡峭而嶙峋的密码 认定世界就是由岩石和水堆积而成”。她将巴蜀意象融入其诗歌中,即便是在异国他乡,这些意象也在其诗歌中反复闪回,科罗拉多大峡谷 得克萨斯州穿过日本海峡 等诗歌便是例证。巴蜀地域承载着诗人的生命体验,诗人将记忆与诗歌意象缝合,文本意象凝定可以不断唤起诗人的感官印象,也可以建立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关联,使生态诗歌富有艺术感染力。傅天琳在诗中反复使用“鸟群”这个意象。她将超越与自由赋予此意象,将其当作诗歌的重要表征,例如 天生三桥 我的北碚 在小南海你看见了什么 等诗歌。傅天琳不仅执着于巴蜀现实物象的书写,而且攫取这片地域的历史资源,加以丰富生态诗歌的情感维

15、度。基于地域意识,傅天琳以敏锐的感受力捕捉自然物象,赋予历史纵深感。正如她在巴楚之间 中将现实与历史交织,“往下看,看见平原、大坝、鱼米之乡 往上看,看见雪山,看见古人 一朝朝一代代,穿激流过险滩 曾派遣多少词语修栈道 又留下多少故事暗渡陈仓。”傅天琳以诗歌独有的语义跳跃性,以想象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将自然物象升华诗歌的感性意象。这些历史意象也成为了傅天琳诗中的母题,以诗为证,“我是你蜀国的弟子,千年万年不见 我还是要告诉你 明月依然因你而婵娟”(苏东坡坟前)。傅天琳将月亮由物质存在凝定为永恒的乡愁母题,承续了基于地域联系的诗歌文脉,形成巴蜀文化认同的思想积淀,体现生态诗歌的审美价值。傅天琳基

16、于地域性,试图在神秘的自然中探寻诗歌的源初状态。她在诗歌 巫山红叶 中这样写道:“那一刻我看见整座巫山 站在悬崖敲锣打鼓 这一刻我看见了 二百万年前的欢乐,舞蹈、祭祀与天堂”。傅天琳追寻巴蜀这片大地的文化变迁史,在溯源中将瑰丽神奇的史诗、神话写进诗歌。她从神话中获取原始的意象,将其引入生态诗歌之中。由此,生态诗歌被赋予自然的神秘与宏伟。原始文明虽处于蒙昧状态但却可以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宏大的史诗性和表现性,这是值得当代生态诗歌学习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的早期产生诗的用语,语言的形成历程通过诗歌得以获得真正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原点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傅天琳认为应将二者关系恢复如原始

17、时代那样和谐。其次,傅天琳的生态诗歌体现出一种家园情怀。对于傅天琳而言,巴蜀地域不仅是居住、生活的空间,而且是她的生命之根。也就是说,巴蜀这一地域从实体对象转变为情感表征。“在我的梦里,北碚 你已被我抚摸过一千遍一万遍 而此时我却找不到文字,找不到语言 我只能匍匐在地匍匐在地,亲吻你 亲吻你泥土里的乳汁,泥土里的根”(我的北碚)。人如果离开家园就会沉浸于惶惑和迷惘的复杂情感,以至于陷入精神焦虑的困境中,人必须回到精神家园,才能第 期金艾迪: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 获得救赎。例如,“此时我坐在你的足趾上仰望你 你缓缓降落的目光柔软如棉 一个心绪不宁,灵魂游荡的老孩子 等待救赎。我要怎样 才能获得你

18、的眷顾和期许”(大佛)。也就是说,巴蜀这片地域不仅是傅天琳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复归的精神家园,人身处其中会拥有真挚的情感表达,回归自然的本真性。一方面,人可以在回归家园的过程中,洗净铅华,摆脱尘世的烦恼忧愁。正如傅天琳在 我的北碚 一诗中抒情道:“我回来了,带着白发 落叶和一身尘埃。可是北碚 你不会不认识我,我还是穿着那件 你熟悉的格子衬衣,汗渍斑斑 还是你熟悉的诗歌的老黄牛。把头埋进你的青草 一副憨愚陶醉的表情”。另一方面,其诗歌中的自然被赋予超功利的道德属性,傅天琳在 听酒讲诗 中认为酒这一由植物酿造的成果,“滤掉一切杂质,醇厚、绵长、优雅 清澈透明,人们称它为品质 它直率、豪爽,

19、不懂世故 不屑于急功近利”。在诗歌的深层意涵中,傅天琳饱含着对大地的眷恋,正如其诗歌中植物这一重要表征,深深扎根在大地。傅天琳在诗歌中呈现现代化过程中家园破坏的景象,表达对原有家园的依恋和缅怀,其诗中潜藏着对于物质文明大肆侵占故土的感伤。傅天琳在 一碗蜂蜜 中这样写道,“这是一幢琥珀色楼房 从六角形通道流出的,是醇厚 饱满、甜得有些刺喉的原生态山歌 这是一群有情有义的蜜蜂啊 它们是怀念故土 它们是来看望被拆卸的房屋。”诗人将人类比作蜜蜂,抒发对工业文明进程中家园消逝的失落之情。再次,如何让基于地域经验的生态诗歌直达读者人心?这是每个生态诗人都思索的问题。在傅天琳看来,生态诗歌以道德伦理为旨归,

20、具有教化性和严肃性特征,直白的陈述会给读者带来说教的不适感。所以,生态诗歌的创作依赖诗人的天才般的创造性,诗人必须采取风格化书写的方式。否则,生态诗歌就会沦为干瘪的说理工具。在此前提之下,傅天琳提倡用诗性语言进行创作,激发生态诗歌的活力。其一,傅天琳将地域性与诗歌摹写的意象紧密结合,采取一种日常化的方式撰写诗歌。她善于以象征的形式,以小见大,将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含蓄委婉却又发人深思的方式倾注笔端。正如 你是我的红樱桃 这首诗中,“我不知道篱笆和围墙是否能挡住季节 但是我知道我的樱桃红了 拎着自己的小灯,不知不觉 一盏一盏地红了”。傅天琳以敏锐的感知力将樱桃惹人怜爱的情状写进诗中,生气盎然,

21、活泼有趣,使读者懂得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与此同时,傅天琳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亲缘关系,以日常化的口吻书写对自然的爱意。正如她在 你是我的红樱桃 中写的,“你看见我了吗?我就是你的姐姐你的妈妈你的奶奶,和你一样热爱家园 我们的红樱桃 家 园 啊 我 对 你 的 牵 挂 就 是 对 家 园 的 牵挂”。在日常化的书写方式中,傅天琳一方面可以将生态诗歌与地域空间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又突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联,唤起并强化人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其二,傅天琳的诗歌突出自然旨归的书写特色,其特色以植物为重要表征。刘立云认为,“近年来傅天琳的诗歌忽然给人一种骨骼清奇、铁花怒放的惊喜,仅仅看到其情感的真诚与真挚,切

22、入生命的独特和尖锐,似乎还没有触到它的边界。它的边界在她干净得几乎与世隔绝的单纯和执拗中,在她逐渐达到的对生命的超拔和领悟中。她的诗天然地获得了山野草木所独具的柔韧和锋利。”可见,傅天琳将植物作为生命书写的对象,植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历程形成耦合,植物的生命力也是人的生命力的象征。这与海德格尔的大地诗学思想相合,“我们是植物,不管我们愿意承认与否,必须连根从大地中生长起来,为的是能够在天穹中开花结果。”其三,与中国当代其他生态诗人相比,傅天琳生态诗歌的书写态度呈现积极性,力图将自然万物的美展示出来,使读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傅天琳试图以正面导向启发人们保护环境,其笔下的自然万物是灵动的、生机勃勃

23、的。其诗歌意在积极感召人类而非揭露人类的罪恶,并不致力于描绘自然的满目疮痍的图景。与同是生态诗人的雷平阳相比,傅天琳生态诗歌的书写特色得到进一步凸显。雷平阳与傅天琳有极大的相似性,均处于同一时代,具有拒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导向,基于地域经验书写诗歌,“雷平阳植根于云南的山川大地,自觉传承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万物有灵、敬畏自然的生态观”。但雷平阳在诗歌参见汪树东的论文 以疼痛传达大地的喘息 论雷平阳的生态诗歌,载 文艺评论 年第 期。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年中惯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境地,揭露人的可悲下场,“以生态诗歌形式给触处皆是的生态破坏留下了滴血的证词”,表达了人类与精神家园分裂的痛苦

24、之情。例如,雷平阳在 在坟地上寻找故乡 一诗中所写,“一千年的故乡,被两年的厂房取代,再也 不姓雷,也不姓夏或王。堆积如山的矿渣 压住了树木、田野、河流,以及祠堂 我已经回不去了,试探过几次 都被军人一样的门岗,拦截在 布满了白霜的早上。就像今晚 以后的每一年清明,我都只能,在坟地里 扒开草丛,踉踉跄跄地寻找故乡”。而傅天琳则不同,她没有陷入绝望的境地,对精神家园的复归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如 我的北碚 所写的,“我磅礴的相思 早已交给雨的手指抹绿崇山峻岭 只有翅膀才能为我们带来天空 在我内心,集合了多少缙云山的鸟群”。在她眼中,故乡的自然依旧是可以随时返达的家园。综上所述,巴蜀地域的自然地理

25、风貌与文化特质在傅天琳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积淀,对其诗歌风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并体现出对于精神家园的复归倾向。而在对精神家园的书写方面则表现出日常化、自然化、积极化的倾向。三、傅天琳生态诗歌的创作追求与批判吕进曾说:“从果园到大海,从自发到自觉,傅天琳的诗从单一到丰富,从素描到写意,从拘泥到舒放,从而逐步获得广度、深度和精度”。可见,傅天琳的生态诗歌立足于个体生命感悟,同时对自然与社会、传统与现实等关系展开批判思考。其一,傅天琳审慎地反思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洞见。在傅天琳看来,生态诗歌如果与自然相疏

26、远,或将自然视为衬托主旨的背景,那么,诗歌的灵感就会枯竭,诗歌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她在 挂在树上 一诗中写道,“我只有在树上 才能抵达真正的秋天 我的诗歌只有 在 树 上,才 可 能 是 植 物 而 不 是 植 物 标本”。对此,傅天琳自言,“水的意识是自然、平易和生动;水的姿容是干净、端庄和神圣。在水中建立人格和艺术,是我的渴望。我追求的诗风便顺其自然地成为水,那就是:单纯而丰富,清新而深刻,严谨而随意”。于是,她的生态诗歌字里行间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在她看来,自然万物都有其生长的立场,具有独特的生命意义,所以,她以自然、平易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整体性认知,以此把握自然的“生动”。在她

27、看来,诗人应形成自然的诗风,而非刻意追求陌生化,正如陆健所言,傅天琳“写诗不是为了营构一堆使人惊奇,有新鲜感、陌生感的意象,而是表达和生存的需要”,通过陆健的分析可知,生态诗歌的语言不是卖弄言辞技巧,刻意的“陌生化”不能恢复自然本身的生命性。生态诗歌应该注重平易自然的语言表达,以符合自然本性的语言进行书写,非自然的语言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联,缺乏情感内涵。可见,傅天琳的诗歌以自然去雕饰的方式写作,极力规避人类语言对自然的知性介入。诗人郑玲认为傅天琳的自然语言值得赞美,“天琳诗歌语言的澄明、浏亮、辽阔、高远,本身就就是对汉语的赞美,是少有人能及的。”基于生态诗歌的语言自觉,可以看出傅天琳的生态诗歌

28、富有自然情性,没有矫揉造作的修饰,以书写草木虫鱼,实现人对自然本然的模仿。学者李琦对此评价道:“这个从缙云山林间小路走来的诗人,自然淡定,毫无矫饰。她得到了那些果树的气韵和精髓”。其二,日本学者佐佐木久春认为,“傅天琳的诗是在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的交点中萌发的,这是超越时代及社会可永久作为具有古典典范性质的作品流传下去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简言之,当代诗歌只有与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才能具有流传后世的典范性。傅天琳的生态诗歌亦继承并发扬了诗歌的品格,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首先,生态诗歌依赖于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当代生态诗歌不应局限于个体化的抒情范式中,而是应该与现实紧密相连,使诗歌

29、生发出深刻的思想性。从傅天琳的人生经历来说,自然对她起到消解苦难的作用。蒋登科对此评论道:“在她的诗中,苦难意识很明显地暗含其中,但她总是以自己内在的力量将苦难的轮廓模糊化,将苦难的影响清浅化,流露出独立而坚韧的承担,柔弱但不可侵犯的坚强。傅天琳一直很低调,而且创造了独特的面对苦难、书写苦难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造就了傅天琳眼光向下、感觉向内、精神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思想也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这无疑是果林中最具韧性的树第 期金艾迪:精神家园与自然化书写 种 从来没有挺拔过 从来没有折断过 当天空聚集暴怒的钢铁云团 它的反抗不是掷换闪电,而是绝不屈服地 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柠檬黄了)。在这首

30、诗中,诗人吸纳了柠檬的韧性与反抗精神,不去抱怨命运,而是升华苦难,“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基于这种思想观念,傅天琳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其生态诗歌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意味。例如诗人在 老姐妹的手 中认为人应该学习果树的思想品质,领悟花开花落的万物运转规律,“其实并没有多少知识 一辈子谦逊地向果树学习 渐渐地变得像个哲人,懂得该开花就开花,该落叶就落叶。”其次,傅天琳的生态诗歌试图以诗歌介入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一,在自然与人类的历时性对比中,傅天琳认为人应该对大自然保持应有的敬畏感以及谦逊的态度。“这时谁还知道自己是谁,谷线最表层的石灰岩 距今也有两亿多年 人 啊 人 啊 连 附 着 在 岩

31、石 上 的 灰 尘 都 不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她通过将自然的漫长历史与人类比照,指出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意在纠正人对自然的认知。在她看来,人类过分抬高自己的地位,贬低自然,只能暴露出人类的浅薄、自私与傲慢。正如她在 在小南海你看见了什么 中写的,“仅仅一百五十年,水就成了玻璃,眼泪就成了钻石 灾难就成了风景”。其二,在传统与现代的语境中,傅天琳质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的观念需要更新、转换。人类应该认清自己在生态共同体中的地位,将自然视为朋友,而非支配和索取的资源。“一片叶子 当人们称它为烟叶 它就是一种植物 当人们称它为烟草 它就是经济”(一片叶子)。值得注意的是,傅天琳一方

32、面肯定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性,而在另一方面批判消费主义盛行的现象,斥责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贪婪占有。“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船 除了吃水线很深 还吃着很豪华很会议的饭船不小心触到他眼中的礁石,他说他想起了白天看见的 那些悬梯,栈道,背篓 那些赤脚爬过险滩的纤夫 这一顿要吃掉岸边几大片薄田啊”(船上)。诗人由浪费的现象联想到深耕于大地的劳动人民的不易,意在批判人类的贪婪本性。再次,在批判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之后,应该如何促进人与生态自然的协调发展,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傅天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她看来,人与自然并非是截然对立的立场。她一方面强调人的生存价值,主张人不应该为了保护环境而回归到

33、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摒弃现有的物质文明,而应该实现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并行发展。“我一刻没有停下的笔 奋力追赶你的桥梁,道路,古镇,新区 一天天一年年 我在你绚丽的光里播种 吸入你山涧的水,嘉陵江的水吸入你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精神”(我的北碚)。另一方面,傅天琳认为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达成更高层面的和谐共存,实现有生命力的质朴。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不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而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当人真正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时,人也实现了自身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达成了个体生命的完满。立足当代生态诗歌发展历程,以华海、于坚、雷平阳的诗歌为例,诗人多陷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思维中,或是深刻批判工

34、业文明,表达生态危机的忧思;或是在诗歌中构建生态乌托邦,弱化工业文明的益处。傅天琳生态诗歌的独特价值在于摒弃人与自然的割裂思维,主张构建生命共同体,实现更高层面的“物我两忘”。在认可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倡导工业文明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时,傅天琳在艺术表现形式层面,绍述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丰富了诗歌情感表达,提高了生态诗歌的道德感召力。四、结语傅天琳深化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议题,主张应跳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二元关系的思维范式,实现对二元对立关系的消解与突围。生态诗歌应该避免陷入与人类生存意义决裂的境地,而是应该以开放性和反思性,实现人与自然更高层面的和谐共生。这对中国生态诗歌发展的立场转换具有建设价值与启示意义。参 考 文 献 吴景明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简论 文艺争鸣,():傅天琳 傅天琳诗集 重庆:重庆出版社,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年 傅天琳 傅天琳诗选 重庆:重庆出版社,:胡昭曦 巴蜀历史考察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北京: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 孙周兴,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汪树东 以疼痛传达大地的喘息:论雷平阳的生态诗歌 文艺评论,():雷平阳 山水课:雷平阳集 北京:作家出版社,吕进 傅天琳:从果园到大海 当代文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