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84299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第1页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一.古代经济发展共同原因古代经济发展共同原因 二二.古经济发展表现古经济发展表现 三三.古代土地制度沿革古代土地制度沿革 四四.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五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六六.古代经济形态和经济政策古代经济形态和经济政策 七七.古代人口迁移古代人口迁移 八八.古代西部开发古代西部开发第2页新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确实立;新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确实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实现;统治政策调整统治政策调整(包含发展经济奖励办法包含发展经济奖励办法);民族融合加强;民族融合

2、加强;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工程兴修和优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工程兴修和优良品种推广;良品种推广;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生产技术和经验)。方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生产技术和经验)。一一.历代经济发展原因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第3页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人口、生产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人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提升;工具、生产技术提升;)自然环境:适合经济发展(农业、商自然环境:适合经济发展(农业、商业)。(比如:交通)业)。(比如:交通)(1010)对外政策)对

3、外政策(1111)前代基础)前代基础上述原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上述原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各种围素起着作用,要依据有两种或更各种围素起着作用,要依据某一朝代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发展原某一朝代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因,就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结果。结果。第4页二二.古经济发展表现古经济发展表现第5页生产工具改进与发展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割庄稼。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三国:曹魏马钧创造翻车,用以浇灌、排涝三国:曹魏马钧创造翻车,用以浇灌、排涝 唐朝:创制曲辕犁、筒

4、车。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谷物加工:魏晋: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谷物加工:魏晋: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物加工。耕作技术;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肥、绿肥;魏晋深耕细耕作技术;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肥、绿肥;魏晋深耕细作、粪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作、粪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第6页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浇灌工程浇灌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浇灌工程建综合性防洪浇灌工程都江堰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开凿了郑国渠郑国渠,浇灌田地,浇灌田地400

5、400万亩;万亩;唐朝时,唐朝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浇灌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系列浇灌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浇灌农田。程一万多处,浇灌农田。运河工程:秦政府为处理运军粮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海塘工程:为预防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海塘工程:为预防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第7页水利兴修功效水利兴修功效:用于农田浇灌;减轻洪涝灾

6、害;处理交用于农田浇灌;减轻洪涝灾害;处理交通运输困难(为统一做贡献通运输困难(为统一做贡献 )。)。古代国家重视水利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古代国家重视水利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地位相联络。古代最主要生产部门代经济中地位相联络。古代最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原因影响极大,这在古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原因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下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但低下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而且能够扩大运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而且能够扩大运输,加紧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进整个社输,加紧

7、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繁荣。会经济繁荣。第8页调整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政策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农经商。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三国:蜀国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唐朝:沿用均田制,实施租庸调制。武则天唐朝:沿用均田制,实施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农业生产。第9页清朝:奖励垦荒;宣告清

8、朝:奖励垦荒;宣告“更名田更名田”;实施;实施“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第10页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作物引进、推广 农作物推广:自南向北农作物推广:自南向北商周商周:种五谷种五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主要产粮区平原是主要产粮区唐朝:江南地域水稻产量大面积提升。江淮地域唐朝:江南地域水稻产量大面积提升。江淮地域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域成为粮食主要产地。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域成为粮食主要产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茶税。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9、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清代蚕桑、茶叶、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清代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产区域。第11页推广趋势推广趋势中国古代农产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以后中国古代农产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以后农副产品增多,最终很多是经济作物,反应了商农副产品增多,最终很多是经济作物,反应了商品经济不停发展趋势;农作物种植推广有南北交品经济不停发展趋势;农作物种植推广有南北交流趋势,以及边疆与内地交流趋势加强。流趋势,以及边疆与内地交流趋势加强。引进:引进:A

10、 A西汉:张骞通西域,西域葡萄、石榴、苜蓿、胡西汉:张骞通西域,西域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核桃传入内地。豆、胡麻、胡瓜、核桃传入内地。B B明朝中后期:美洲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明朝中后期:美洲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A A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茶叶成为生活必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需品 市场广泛市场广泛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 C明清:引进高产粮食作物推广明清:引进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经济作物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生产区域出现专业生产区域出现第12页1 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1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2 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施精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施精耕细作。耕细作。3 3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主。4 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5.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喂养以种植业为主,家畜喂养业为辅业为辅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第13页古代农业成就和局限古代农业成就和局限 A A传统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传统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开垦大量农田,形成精耕细作耕作技术开垦大量农田

12、,形成精耕细作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和生产经验,较高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人口,创造了辉煌古代文明,且使之延人口,创造了辉煌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续和发展。第14页B B不足不足。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保守性保守性;生产单;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权威来保护它们,脆弱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第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

13、动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么,新阶级极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重迁。这么,新阶级极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取得较高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观念民早婚早育多育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阶段性高,造成中国古代人口阶段性高速增加。速增加。第15页三三.古代土地制度沿

14、革古代土地制度沿革农之根本在于土地农之根本在于土地n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根本基础。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根本基础。所以贯通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所以贯通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思想和政策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济思想和政策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利用和分配利用和分配.第16页三三.古代土地制度沿革古代土地制度沿革1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全部制、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全部制 2 2、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井田制 A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B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C内容:内容:3 3、封建

15、社会封建土地全部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全部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农民土地全部制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农民土地全部制三种类型。A A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掌握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封建政府掌握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普通作为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出现危机导地位,普通作为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出现危机时后备补充时后备补充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施。授田时,对地主土地全部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取得一

16、定土地,有利于缓解下实施。授田时,对地主土地全部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取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解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第17页B B 自耕农土地全部制自耕农土地全部制(个体农民土地全部制个体农民土地全部制)这种土地全部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这种土地全部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全部者,垦种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全部者,成为一家一户自耕农。成为一家一户自耕农。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

17、种自耕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全部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全部制一样,是对封建农土地全部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全部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主要补充,生产关系内容主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共同组与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共同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久存在主要基础和长久存在主要基础。特点特点是是“男耕女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给自足。更名田: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度。清朝一度时期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度。16691669年康熙帝年康熙帝宣告明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人全部,部分农民取得土地。更名田宣告明藩

18、王土地归现在耕种人全部,部分农民取得土地。更名田制实施,有利于调动农民垦荒主动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恢复制实施,有利于调动农民垦荒主动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恢复与发展。与发展。第18页C C地主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支配地位,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基它是封建生产关系基础。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地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在了二千多年。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19、确实立。私有制确实立。废除:废除:1950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全部制。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全部制。作用作用:对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对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过主动主动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特点却严重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特点却严重妨妨碍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妨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了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妨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中国社会长久贫困和落后。义萌芽发展,造成中国社会长久贫困和落后。第19页土地吞并土地吞并封建土地全部制含有分散性特点,土地吞并是其基本特点

20、,封建土地全部制是封建专制封建土地全部制含有分散性特点,土地吞并是其基本特点,封建土地全部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吞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吞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吞并。土地吞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吞并。土地吞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发展必定造成土地吞并。封建经济发展必定造成土地吞并。原因:原因:1 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 2、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3 3、人们观念影

21、响。、人们观念影响。4 4、国家政策不足。、国家政策不足。影响:影响:政治上政治上,1 1、减弱中央集权。、减弱中央集权。2 2、使大批、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经济上,1 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 2、加剧农民贫、加剧农民贫困,影响购置力,制约市场扩大。困,影响购置力,制约市场扩大。3 3、影响人们观、影响人们观念,将财富用于购置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念,将财富用于购置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发展发展 第20页(二)近当代土地制度(二)近当代土地制度1 1、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

22、制度废除地主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2 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孙中山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孙中山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封建土地全部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核定地价定地价”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终到达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终到达“国国民共享民共享”目标。目标。第21页3 3、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土地全部制,实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土地全部制,实施农民土地全部制。施农民土地全部制。19311931年土地政策;年土地政策;抗抗日日战争时期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战争时期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土地

23、政策;19471947年年。4 4、建国后:、建国后:A A土改:农民土地全部制土改:农民土地全部制 B B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全部制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全部制 C C人民公社化,提升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化,提升公有化程度 D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第22页(三)世界史(三)世界史关于处理土地问题关于处理土地问题1 1、英国:圈地运动、英国:圈地运动2 2、法国:君主立宪派没处理农民土地问、法国:君主立宪派没处理农民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新土地法,深入改造封题;吉伦特派颁布新土地法,深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雅各宾派处理了农民土地问建土地制度;

24、雅各宾派处理了农民土地问题。第一帝国时期:颁布民法典新建题。第一帝国时期:颁布民法典新建立小农土地全部制得到法律上保障立小农土地全部制得到法律上保障.3 3、美国:宅地法、美国:宅地法4 4、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认、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认可土地私有。可土地私有。第23页5 5、俄国:、俄国:18611861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6 6、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土地,、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927 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道年开始农业集体化道路路:把个

25、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第24页1414、据孟子、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藤文公上记载:“方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解释不正确是对这段材料解释不正确是 A A、材料反应是商周时期井田制、材料反应是商周时期井田制 B 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 C、私田是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私田是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全部权有全部权D 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

26、有土地全部、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全部权权D第25页1717、对于井田制说法,正确是、对于井田制说法,正确是 井田制实际上是一个国王全部贵族土地井田制实际上是一个国王全部贵族土地全部制全部制 井田制中井田制中“私田私田”是劳动者份是劳动者份田,有使用权,也有全部权田,有使用权,也有全部权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瓦解井田制最终瓦解 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律上废除了井田制A A、B B、C C、D D、D第26页7.7.中国古代统治者实施中国古代统治者实施“均田制均田制”基本原因是基本原因是A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 B B土

27、地吞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土地吞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C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 D确保国家兵源需要确保国家兵源需要B第27页1010、土地吞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土地吞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突出特征。宋代土地吞并尤为突有制突出特征。宋代土地吞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出,主要原因是 A A宋代实施宋代实施“以军功行田宅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制度 B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 C实施实施“田制不立田制不立”和和“不抑吞并不抑吞并”政政策策 D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办法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办法C第28页1919、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

28、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全部制形式。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全部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是以下表述不正确是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一直妨碍着生产力发展制一直妨碍着生产力发展农民土地全农民土地全部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久存部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久存在基础在基础封建土地全部制是重农抑商思封建土地全部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久占据统治想长久占据统治伴随封建社会结束,伴随封建社会结束,上述土地全部制在中国逐步消失上述土地全部制在中国逐步消失 A.A.B.B.C.D.C.D.A第29页2626、北宋史学家说:、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

29、给授,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故田制为空久。”上述言论上述言论 A.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定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定 B.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根源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根源C.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原因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原因 D.D.反应了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反应了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B第30页四四.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古代赋税制度演变1 1、税种:、税种:以人丁为依据人头税,即以人丁为依据人头税,即丁税丁税;以户为;以户为依据依据财产税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即调;以田亩为依据土地税土地税,即田,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租;以成年男子为依

30、据徭役和兵役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其它苛捐杂杂税税。2 2、形式、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 3 3、沿革、沿革:A.A.夏商周(奴隶社会):实施贡赋制度,这是赋夏商周(奴隶社会):实施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雏形。当初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税制雏形。当初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B.B.春秋:齐国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施、鲁国开始实施“初税亩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它认可私田。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它认可私田正当正当,认可了私田主人对土地全部权。标志着井田认可了私田主人对土地全部权。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制瓦解。特征:特征:是我国

31、征收土地税开始。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第31页C C两汉:编户制度:概念两汉:编户制度:概念 征税依据征税依据 四项负担四项负担田租轻,人头税和更赋重田租轻,人头税和更赋重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赋税徭役完整赋税徭役 制度制度正式形成。正式形成。D D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 田制相适应)田制相适应)第32页E E隋唐时期:隋唐时期:1 1、租庸调制、租庸调制(1 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 2)与前代改变:隋唐在租调制基础上开)与前代改变:隋唐在租调制基础上开始征收始征收“庸庸”;隋与唐不一样;隋与唐

32、不一样(3 3)原因:)原因:A A、吸收隋亡教训;、吸收隋亡教训;B B、唐初政、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所以减所以减轻人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轻人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4 4)指导思想:)指导思想:轻徭薄赋轻徭薄赋(5 5)作用:确保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作用:确保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第33页2 2、两税法两税法:唐中叶产生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大变唐中叶产生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大变革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土地(,

33、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土地(均田均田制)关系改变产物。(制)关系改变产物。(1 1)内容:)内容: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征课内容:包含户税和地税征课内容:包含户税和地税 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交纳地税 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征课形式:先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定税计钱”,交纳时再,交纳时再“折折钱纳物钱纳物”征课标准:征课标准:“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标创我国预算标准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创见。准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创见。第3

34、4页(2 2)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人丁税。这次改革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代自战国以来人丁税。这次改革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社会现实。两税法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社会现实。两税法替换租庸调,是地主土地全部制高度发展结果,奠定替换租庸调,是地主土地全部制高度发展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基础。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基础。(3 3)作用(两税法实施社会经济意义):)作用(两税法实施社会经济意义):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确保了国家财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确保

35、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两税法要求贵族、官僚、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两税法要求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另外客户纳税,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另外客户纳税,反应了其地位由非法到正当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反应了其地位由非法到正当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轻。);第35页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杂税,统

36、一归并为户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么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税和地税两种,这么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防止官吏乱摊派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防止官吏乱摊派可能。能。两税法按照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两税法按照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为公平。(4 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转折点,它)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土地土地财产多少为主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一大变革和进步。,是我国赋税制度一大变革和进步。总之两税法是与当初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

37、品经济总之两税法是与当初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停发展情况相适应,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次不停发展情况相适应,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重大改革和进步。第36页F F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 1)内容)内容(2 2)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主不能逃税 (3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4 4)作用:有利于减轻农民差役负担,确保农民)作用:有利于减轻农民差役负担,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增加封建国家田赋收入,从而有利于稳生产时间,增加封建国家田赋收入,从而有利于稳

38、定北宋王朝封建统治。定北宋王朝封建统治。F F 明朝:一条鞭法明朝:一条鞭法(1 1)背景:)背景: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产物: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产物: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重大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重大发展;阶级矛盾尖锐。(2 2)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3 3)作用: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役银,并)作用: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役银,并没有免去丁银。没有免去丁银。第37页G清朝:固定丁额清朝:固定丁额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影响:表明汉唐以来封建国家对农民影响:表明汉唐以来封建国家对农民人人身控制松弛身控制松弛,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

39、经济主动活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主动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必定结果,跃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必定结果,有利于我国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第38页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异同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异同 同:(同:(1 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进商品经)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进商品经济发展。(济发展。(2 2)都以土地为主要收税依据,使农民)都以土地为主要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 3)都因商品经)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必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必定结果。

40、(定结果。(4 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解阶级矛盾。)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解阶级矛盾。异:(异:(1 1)失败)失败成功;成功;(2 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固定;(3 3)王朝中期)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王朝初建时期;(4 4)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多完全按田亩多寡来分担寡来分担第39页4 4、分类、分类A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赋税制度:“人头税人头税”即即丁税丁税。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 B以以土地和财产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赋税(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赋

41、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两税法、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 C征收征收货币货币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入亩;D D以户为依据财产税,即调。租调制、租庸调以户为依据财产税,即调。租调制、租庸调制;制;E E以成年男子为依据徭役和兵役,以及其它苛以成年男子为依据徭役和兵役,以及其它苛捐杂税。捐杂税。第40页5 5、演变趋势、演变趋势由向国王纳由向国王纳贡贡到国家征收土地到国家征收土地税税;征税标准由以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田亩田亩为主,人头为主,人头税在赋税

42、中所占百分比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税在赋税中所占百分比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由由实物实物地租向地租向货币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税种由税种由繁繁到到少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步降低,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逐步降低,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征税时间由不定时不定时逐步发展为逐步发展为基本定时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以两税法为标志。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徭役、兵役发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农民由必须服一定徭役、兵役发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代役,以

43、代役,以“庸庸”制为标志。制为标志。伴随商品经济发展,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对商品征以重税。这种赋税制度演变趋势主要反应了这种赋税制度演变趋势主要反应了封建国家对农民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弛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和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逐步发展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第41页6 6、认识、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实质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调整;调整;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历史发展和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进步必定必定

44、结果;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发展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萌芽反应反应 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停加重,历史上称为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停加重,历史上称为“黄宗羲黄宗羲定律定律”。赋税制度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情况,实赋税制度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情况,实质表达了质表达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经济基础;赋税合理是否关系到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经济基础;赋税合理是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依据之一;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依据之一;赋税制度改变主观上

45、取决于统治者素质,客观上取决于赋税制度改变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第42页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重大举措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重大举措(1)(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3)(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施租庸调唐朝时,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施租庸调制。制。(4)(4)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5)(5)王安石变法时实施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差役负担,王安石变法时实施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差役负担,确保了生产时间。确保了

46、生产时间。(6)(6)明朝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役银,明朝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民负担。(7)(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清初,推行摊丁人亩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征收统一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深入松弛。制深入松弛。第43页五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经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一经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一个显著特点。在

47、古代,这种不平衡显著地表现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显著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形成过两个中心。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摇篮,是中国开发最早地域,祥地,是中华民族摇篮,是中国开发最早地域,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以后,伴随历史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以后,伴随历史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步南移经济中心逐步南移。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

48、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步转移。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步转移。第44页南移过程南移过程(1 1)先秦、秦汉时期,)先秦、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域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秦朝统一南方越族越等强国,南方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域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域后,地域后,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当地经济有所 发展。发展。(2 2)初步开发初步开发:三国:三国 两晋末两晋末(3 3)大规模开发,开始赶上:()大规模开发,开始赶

49、上:(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六朝时,江南农业扩展地域、表现、不平衡。(基础知识)六朝时,江南农业扩展地域、表现、不平衡。(基础知识)(4 4)开始南移开始南移:隋唐(:隋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江南农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江南农业:土地、水稻;水利、犁;茶树;南方越州瓷器;扬一益二。业:土地、水稻;水利、犁;茶树;南方越州瓷器;扬一益二。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

50、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南移。(5 5)继续南移继续南移:五代:五代(6 6)超出:南宋(完成南移)超出:南宋(完成南移)宋朝时期,经过北宋继续开发,南方经济连续发展,农业:宋朝时期,经过北宋继续开发,南方经济连续发展,农业:“苏湖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手工、手工业:棉纺织业例松江、景德镇、造船业;商业:临安、泉州南宋时南方经济超出北方,业:棉纺织业例松江、景德镇、造船业;商业:临安、泉州南宋时南方经济超出北方,经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形式。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形式。(7 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