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_廖婧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30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_廖婧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_廖婧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_廖婧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 期第 34 卷总第 174 期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 1,2023Vol 34General No 174 收稿日期 20220810 作者简介 廖婧茜,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龚洪,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经典与传承: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中经典名著的价值分析与教学测评研究”(项目编号:22YJC880037)、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JSY002)、陕西师范大

2、学 2021 年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KTJG27)的阶段性成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廖婧茜1龚洪2(1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710062;2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要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 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

3、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关键词 家校共育;家校社;责任伦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23)01001308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在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同

4、向而行中发挥育人合力。21 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 明确家校社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协同育人,并要求三者从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 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的层面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相应确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和“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2 的要求,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然而,现实中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责任与权利内涵及边界模

5、糊不清,部分家长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同共育主体,将育人责任全部推予学校,淡化自身责任却保留追责权利,致使学校承受巨大的教育压力,阻碍育人合力的形成与生效。实际上,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共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角色的责任分担。责任是伦理学的基础概念,从责任伦理的角度确证各方在协同育人上的权责边界,明确责任属性、指向、落实和限定范围,有利于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根本作用,构建良序的教育社会契约,凝聚多方力量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实效。31DOI:10.15946/ki.1001-7178.20230315.003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属性“责任伦理”最早由马克斯 韦伯(MaxWeber

6、)提出,依据对社会历史及当代人价值处境的深入分析,他认为人应该关注自己行为的后果和价值,理性而审慎地行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3 1伦理责任是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责任主体根据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实现对角色的定位和责任的划分。明确家校社在协同育人中的伦理责任,既是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也为三者的教育行为提供了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其责任属性也有所区别。(一)基于血脉抚养与教化: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家庭伦理在教育中首先表现为基于血脉的抚养,这是一种自然责任,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伦理。根据中国社会的“家”文化概念

7、,中国的家庭并不是简单的原子化家庭,而是一种较为特殊、典型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家在中国语境下是具有血缘意义的伦理实体,由血缘向外扩张,形成社会和国家。因此,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都是由“家”化育出来的。家庭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帮助青少年进行健康的个体性表达,4 如果忽视这一责任,势必会引起一系列后患。如当下部分家长习惯当“甩手掌柜”,把教育责任甩给学校,这种底线责任的缺席犹如“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可能会给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然而,家庭教育的底线责任对于家长来说只是教育责任的起点,家长应在此基础上走向责任伦理的更高境界。中国的伦理精神

8、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这种伦理的真谛,是把家族血缘中孕育的“情”加 以 扩 充,并 外 推 上 升 为 人 伦 之“理”。5 55所以家庭伦理是中国文明的基本底色,“由家及国,家国一体”是中国伦理形成的基本原理。家庭作为由家及国的社会单元,还承担着角色责任,即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建构责任,这是对底线责任的进一步升华,其内核是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伦理,是对家庭教育延续性的一种创造。基于家庭教育责任的层次性,家长要履行与责任相符的行为职责。首先,家庭底线责任的关键重心在于抚养与教化,即“在养中教、在教中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依法

9、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6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职责。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规定,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7 其次,由底线责任拓展,家庭还承担社会建构责任,需要家庭加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整个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庭关联学生的生活作息、日常娱乐、健康保护等诸多活动,涉及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的养成。家长需要增强协同育人的支持力度和责任感,协助学校和社会开展多样化的学

10、习活动和社区实践,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成效。(二)基于制度规范与培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学校是教育制度化的产物,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认为:“制度是学校的灵魂。制度稳定,学校的发展便稳定;制度动摇,学校的发展便动摇”8 11。制度是契约的产物,是不同主体根据各自利益需求进行部分权利让渡后,理性设计、理性协商与理性选择的结果。学校按照国家的培养要求、家庭的教育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诉求,将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专设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组织在一起,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这一意义上看,学校与国家、家庭、学生之间都存在契约关系。在与三者签订契约关系的过

11、程中,学校既要联系家庭又要桥接社会,处于重要的衔接地位。现实中,许多教育改革方案从“轰轰烈烈”走向“步履维艰”,最核心症结在于家校社的“松散联结”,处于中间位置的学校没有发挥好衔接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落地的复杂性。因此,学校发挥好家校社衔接作用,有助于实现协同育人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履行契约责任时要充分考虑各契约主体的教育需求,实现三者利益的最大化。阿普尔(Michael W Apple)认为,学校是“谁有权力传授知识”的决策者。9 1首先,学校通过施加意识形41态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国家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学校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通过制度规范与精细化管理,

12、学校为国家发展培养高品质、懂理论、合规律、切实际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所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10 其次,学校要按照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11 最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在于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升个体发展的品质、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在社会和教育日渐“内卷化”的

13、今天,学校要谨防“优绩主义”“功利主义”对学生培养价值的误导,将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健康人格、个性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三)基于社会责任与担当: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结合责任社会是除学校、家庭之外的另一类教育环境,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6 这意味着,作为道德团体,社会承担着与家校共育的契约责任。随着我国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正朝

14、着以学生、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转型。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往往离不开社会场域的指导、支持与配合。同时,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实体,还承担着向学生传导高层次的理想性道德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一种高于传统责任的“超责任”,源于社会本身的“向善性”,带有崇高性、超功利性、理想性等特点。12 60由于社会是具有行为能力的系统或机制,其行为以“文化力”的形式构建着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原初场景。社会教育的“超责任”要求社会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品德修养,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社会引导学生,与自然为友,与他人敬之爱之,与万物和谐共处,通达与天地万物“美美与共”的理想道德境界。13 社会在履行教育责任时

15、应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在“家校”协同方面,家庭教育促进法 对社会各组织应尽责任做了具体规定,如“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每年应当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11 同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新闻媒体机构、早教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在“校社”协同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14

16、 通过社会的统筹协调,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明确各主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禁止有害学生心理健康及侵蚀其思想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由此,家校社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思想,形成教育合力,创造良序共育的生态环境,使年轻一代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指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教育成长历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三者教育责任的履行。然而,当前家校社各教育主体因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了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首先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找准三者履行责

17、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而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一)指向自我:家庭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在现代社会致力于追逐资本、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大背景下,人的价值、精神等内在追求逐渐被忽视和放逐。当许多人最终取得外在的巨大成就后,反而失去目标,感觉自己的精神无处安放。正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所说,人是一团欲望,人一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欲望,所谓人生就是在欲望和成就之中不断流转。15 16自我的迷失,人性的异化,价值判断的混乱是引发现代人精51神危机的根源。拯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需要教育回归“自我”,思考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作为人性启蒙的第一站,家庭是人性的根源,养育人性

18、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家庭有责任引导孩子思考“我是什么人”“我想成为什么人”等自我认识、自我价值等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独自面对人生困难时,不至于陷入混沌状态。家庭通过后天的抚育、教育、锻炼,影响人的性格、能力、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奠定个体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初步基础,塑造人的心理属性和精神属性。家庭是助力人自我实现和人性觉醒的第一责任场域,为塑造子女生命价值,提升人性修养,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优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层面,家庭是孕育人价值观的“母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所以,树

19、立正确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父母要呈现出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价值观培养回归家庭教育本身。在此基础上,父母还需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是否具有成功的潜在品质,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位置。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在培养子女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父母进行思想引领。比如,通过做家务让孩子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尊重劳动的行为价值,从而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具体可根据子女性格倾向、生活习惯、自我修养和行为特点等综合表现,灵活地采取言语肯定、赠送礼物、有品质的相处、以身作则等方式进行

20、指导。(二)指向社会:学校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学校是基于制度的社会组织,二者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同期待。虽然学校的教育也强调对人的内在教化和人性修养,但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并且对人的教育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是一种“社会产物”,学校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其目标的设立、内容的规划和评价的实施是国家的重要事权,充分体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反映国家意志;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使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帮助每个人形

21、成社会化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能 力。伯 恩 斯 坦(BasilBernstein)认为学校“通过工具性秩序和表意性秩序确保了主体观念的共识;通过身份规则、顺序规则和标准规则明确了个体间的差异;通过显式和隐式两种教学实践方式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地位预设”。16 由此,学校教育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于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从而为人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需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促进人的社会化。一是通过促进人知识的社会化,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通过组织、编写和教授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经验知识,帮助学生奠定学习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

22、二是通过人的观念的社会化,为学生的生命安上“方向盘”。学校作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承担意识形态构建的职责,完成意识形态传播使命。即使是标榜“政治中立”“思想自由”的美国,也在学校教育中突出强调美国价值观的灌输与教化。17 这是由于学校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必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违背这一初衷,学校只能成为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三是通过行为的社会化,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学校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行为标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扮演好特定的社会角色。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

23、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这为学校培养人的社会化行为指明了方向。(三)指向未来:社会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限性,社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对二者起到补充、监督和指导作用。社会通过监督和评价学校、家庭在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育人实效,从而提升其育人水平,为人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际上,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往往指向人的未来发展,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知旅程。在人的一生中,个体与社会相携而行,在社会中的每一次经历和邂逅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转折点,由61此发现别样的人生风景。因此,社会还对个体教育起

24、到补充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应当通过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教育体验,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大数据普及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教育活动应紧跟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终身学习等潮流,将教育本质的“不变”与社会发展之“变”相融合,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系统理论的视角,社会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凝聚多方合力。首先,为有效发挥社会教育的监督职责,社会各职能部门应聚焦各育人要素,包括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价值、规划等达成效度。具体而言,通过

25、社会监督反思家庭、学校的育人行为是否满足学生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需要,其育人价值是否实现,育人旨向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育人内容、方法与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育人生态环境和时空资源利用是否最优化等。通过社会监督机构对家庭和学校的育人效果进行客观评判,进而发现育人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消除影响协同育人进程中的不利因素,并探索最优解决方案。其次,为有效发挥社会教育的补充和指导职责,社会应融合数字化、元宇宙、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美术馆以及社区教育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通过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打造自由开放

26、的学习空间。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路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家校社的协同合作。家校社需要在明晰自身育人的责任属性和责任指向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新时代育人水平的新突破。未来我国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工作。(一)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明晰家庭教育的育人责任指向,即是回答“谁来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等关键问题的首要任务。首先,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是发展家庭

27、教育的关键。由于城乡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和社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其责任意识。针对农村父母,国家要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其掌握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学校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形成家长培训机制,为其提供可借鉴的家庭教育经验。针对城市家长,社会要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扭转部分家长将其教育责任转移给学校和社会的错误理念,应结合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充分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采取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爱好,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与学校的通识教育不同,家庭教

28、育主要侧重于生活、人格以及习惯教育。相对于成绩而言,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要树立平等尊重的亲子观,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相较于美国母亲,中国母亲更倾向于认为 孩子是我的成绩单,更多地将孩子的发展和成绩对标到个人价值的实现。”18 特别是留守或流动儿童家庭、二孩三孩家庭,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反思自己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认知,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愿意沟通并接受父母的帮助。此外,父母也不应把智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有责任引导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在动力。“家庭关系

29、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方式和互助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儿童和社会联结的基础。”19 家庭环境是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重要依托,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为长远。家长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明确自身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自觉履行自身的角色义务,运用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家庭教育。(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教育是公共教育的核心,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独立性等71特征。以学校教育作为主渠道、主阵地,能够主导、协调和带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首先,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家校社共育意识和能力。教师是家校社沟通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传递

30、者和家校沟通中的学校形象“代言人”。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等,通过教育理论的讲授和教师间的家校共育成功案例的分享,提高教师家校沟通的能力。教师应学会观察,善于倾听,在自我洞察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移情能力。20 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学校也需要对教师进行新媒体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门培训,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家校交流的技能。其次,学校要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学校教育作为家校社三方教育的核心,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以规避三方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以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为例,该标准就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每一所学校都研

31、制了能够规范和引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家庭作业政策。21 以此为鉴,我国学校教育也可在落实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等方式,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具体责任,充分借助家长委员会、社会团体和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平台的力量,协助学校完成各项育人责任。最后,学校要构建和谐的育人生态。“尽管教学法研究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有限的进展,毕竟不足以改革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基本事实。”22 188因此,学校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所用,将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学校教育,包括完善课程体系和丰富校内外活动等。在课程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

32、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构建家校社三方全面参与的协同发力的和谐育人生态。(三)加强多元主体合作,落实社会教育责任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在于让个体理解其崇高的期待,无论是从智识的角度,还是从身体和道德的角度,每个社会都树立了某种人的理想。”23 社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对人的影响最为持久。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要加强多元主体的协作,落实社会教育责任,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美术馆以及社区教育中心等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33、保证社会个体在任何地方、随时随地可以读书学习。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动员各社会团体提供社会教育服务,构筑社会教育网络,支持公共团体或私人设立社会教育机构,为广大社会群体接受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政府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大致均衡,使所有公民都能获得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其次,建设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一是社区要根据本社区居民家庭特点和需要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社区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向居民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现代公民意识等,具体内容可包括二孩、三孩的教育策略,面向未来的教育策略等,保证社区居民在适应现代社会劳动需求

34、的同时,实现家庭教育诉求的一体化发展。此外,社区要主动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平均每一所社区学院获得 59 个合作项目,这些合作单位主要是当地和州的俱乐部、其他组织、教育机构、州及市的政府机构、私人企业。24 二是设立高校社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高校社区图书馆可以整合、利用馆内资源,帮助家校社联合举办读书节、开办家庭教育文献检索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三是成立教育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要基于自身的主题属性和馆藏特色开展教育活动,如推广微课视频、定制特色文创或手工作坊活动,让参观人员在活动中了解历史,充实生活,感受审美熏陶。(四)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全面提升

35、育人水平家校社有机联结协同共育,能够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爱泼斯坦(Joyce L Epstein)提出的多重熏陶域理论也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频繁互动,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交互叠加的影响。25 4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家校社育人机制的构建,在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开展活动中,逐渐形成方案、协议,进而发展为组织形态,最终上升为法规化的政策、法案。26 我国也在致力于以81学校为中心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建设,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育人协作共同体。第一,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机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方成立了由当地教育局、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服

36、务中心,各类中小学也建立了家长委员会。27 但是,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相对独立,尚未与学校社会教育真正协同起来,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领导机制。为改变这一困境,我国应当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切合适宜的规章制度、方案和计划,各级政府统筹指导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各省、市及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设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监督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责。第二,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专业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基于教育实践的专业性事务,只有从其专业性入手,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在主动学习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社会和学

37、校也要根据城乡家庭教育诉求差异,分类开展相关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通过云端教育课堂形式为不同诉求家长开展分类培训与答疑活动,为科学育儿提供理论指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推动高质量教学资源走入学校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投影等,提高职前教师培养标准的同时,加强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学校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目标28,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体制建设,实现学校与家长教育、社会教育机构的共融互通。在社会教育方面,针对有关部门要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指导讲座,明确社会的参与、监管、帮扶责任,并对社会教育团体进行定期考核,保证社会教育的质量。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38、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N 人民日报,20201104(1)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1026(1)3 田秀云,白臣 当代社会责任伦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陈诚,马和民 个体表达乱象凸显生存意义的缺失:教育如何帮助青少年进行健康的个体表达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8655 樊浩 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5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EB/OL (20201017)20230110 http:/www npc

39、gov cn/npc/c30834/202010/82a8f1b84350432cac03b1e382ee1744 shtml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EB/OL (20200602)20230110 http:/www npc gov cn/npc/c30834/202006/75ba6483b8344591abd07917e1d25cc8 shtml8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 M 任宝祥,熊礼贵,鲍晓苏,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9 迈克尔W 阿普尔 意识形态与课程 M 黄忠敬,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EB/OL (202110

40、29)20230110 http:/www gov 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17 htm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EB/OL (20211023)20230110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 htm 12 郭金鸿 道德责任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0 13 廖婧茜 通往成人之路 伦理学视角下的大学人才培养人性观 J 教育研究,2022,43(11):11312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EB/OL (20210730)20230110 http:/ww

41、w moe gov 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 html 15 叔本华 爱与生的苦恼 M 金玲,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16 16 周旻 伯恩斯坦学校教育置位理论的内涵与运行机制 J 教育研究,2017,38(3):122129 17 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 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859191 18 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J 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19武海英,赵蕾蕾 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 河北师范

42、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3):133140 20 张兰婷,周海银 论教师偏见及其规避 J 当代教师教育,2021,14(4):6975 21 康世刚 美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家庭作用的发挥及其启示 从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到学校家庭作业政策 J 教育科学研究,2016(4):6063 22 陈桂生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8 23 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2):2833 24 张永 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J 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2):2530 25 乔伊

43、斯 L 爱泼斯坦 大教育: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体系 M 曹骏骥,译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4 26 吴重涵,张俊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 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138 27 邵晓枫,郑少飞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5):8290 28 燕学敏 我国学情分析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5):109113The esponsibility Ethic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Scho

44、ol and SocietyLIAO Jing-xi1GONG Hong2(1 Education Depart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Shaanxi 710062;2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AbstractHigh quality edu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 to share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Since

45、 the 21st century,the proble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school andsociet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oles played by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in education,the three have different responsibility attributes:family assumes the minimum bottom lineresponsibili

46、ty,school assumes the middle level of contract responsibility,and society assumes the middle andhigh level of contract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factors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mitation,professionalauthority,functional disorder and others,have resulted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ague respon

47、sibilities,responsibility dislocation or responsibility absence of family,school,and society as education subjects In orderto solve this problem,we should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direction of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from the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family,society and school Family education poi

48、nts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which is the human basis of self-realization;School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socialization of people,and it is thegrowing progress of people s selfrealization;Social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is the booster of selfrealization In or

49、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school andsociety,the article propose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ethical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further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parental responsibility,improving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fulfillingsynergistic role of home,school and societyKey wordsfamily-school co-education;family,school and society;responsibility ethics;family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责任编辑谭忠秀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