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综合版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历史分期追溯其历史,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翻译活动从古罗马开始,大量希腊文学作品被译成拉丁语。也就是说,翻译发轫于西方,且翻译活动早于翻译理论的形成。具体而言,广义上,西方最早译是约公元前3C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的旧约,七十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是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按翻译活动阶段划分我国翻译家谭载喜从历史角度出发将西方翻译活动划分为六个阶段。阶段一,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
2、的翻译作品问世.涌现出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三大罗马文学鼻祖,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文人。阶段二,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色彩浓厚.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的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阶段三,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鲜有的基督
3、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迎来第三次高潮。阶段四,在1416C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场集思想与文学革命于一身的大运动中,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等不朽文学译作,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出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出蒙田的散文集,硕果累累。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的又一发展。而这一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史中地位的巩固.阶段五,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
4、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阶段六,二次大战后以来的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主要体现在高等翻译教育的兴办,以聚集翻译力量为目的的翻译组织的成立。其中机器翻译的肇始更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按翻译理论阶段划分谭则在其西方翻译简史的绪论中,同样按历史时期将其进行了如下简述和提列。阶段一,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开拓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古代的额翻译理论,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
5、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及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阶段二,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阶段三,1719C,巴特“作者主人”(译者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标准和“译作应完
6、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纽曼的“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阶段四,20C,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各布森“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应、“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工作”的文学翻译理论;弗
7、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奈达的“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映对等”论;穆南关于翻译理论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观;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论”;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的“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观点;弗米尔、赖斯、诺德“翻译须为目的服务”的主张;纽伯特“翻译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塞莱斯柯维奇、勒代雷把翻译视为一种解释过程的释意观;图里“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观;韦努狄“译者在译文中必须有形可见的“异化翻译”主张;哈蒂姆的“翻译必须重话语、语篇分析的观点;赫曼斯的“文本由译者操纵和鲁滨逊“轮到译者主事的译者中心论;还有低地国家的
8、“出声思维记录等各式各样的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等等.阶段五,值得注意的是,20C中期二战结束以来的当代是迄今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最高峰,在此期间,翻译理论发展实现两大“质”的飞跃:第一,20C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翻译成为现实,学者开始从科学、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翻译问题。这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第一个真正“质”的飞跃。这次飞跃起始标志是奈达1947年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即1964年成名作翻译科学探索早期版书,他在书中率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对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其中,前苏联弗道罗夫1953年的翻译理论概要同样有着里程碑的
9、意义,20C4070年代间,翻译研究的“语言科学”地位被稳稳地确定了下来.第二,美籍荷兰翻译理论家霍姆斯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称和性质,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构想,标着着翻译研究又开始有了更新的目标。到了“20C80年代,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这便是第二大飞越。按翻译理论体系主线划分此外,谭还提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其一,文艺学翻译理论线,这条线路很古老,从泰伦斯等古罗马早期戏剧翻译家开始,到当代的列维(捷克)和加切奇拉泽(苏联),以及2021C形形色色的文艺学派理论家。这条线路主张翻译是一门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的再创作.其二,语言学
10、翻译理论线路,其历史依然久远,自古罗马后期奥古斯丁等传统语言学和语文学派任务开始,到20-21C形形色色的现代语言学派。该路线关注的核心始终是语言本身,而这正是该线路的基本特点所在。总结概而言之,对这两千多年的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视角、划分标准的不同,所以结论并不统一,而呈现百家争鸣之态。除了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划分的“谭氏六段外,廖七一按照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后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八世纪末;近代译论,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当代译论,二十世纪初至今。姜秋霞与杨平按照翻译研究采用的方法经翻译理论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期或前理论期、语言
11、学理论期、多元理论期。其中,前理论期自公元前三世纪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该时期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总结,缺乏翻译理论的系统性;语言学理论期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元理论期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各种非语言学流派的出现,是翻译研究走上了综合发展的学科之路。谢天振等依据每一阶段翻译对象将人类翻译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宗教典籍翻译阶段,始于公元前250年左右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活动,持续至16世纪的圣经翻译,探讨了人类对翻译的基本理念,涵盖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论,直译意译和可译不可译。文教学翻译阶段,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学名著、社科经典成为翻译的主要对象,产生
12、了针对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实用性质的非文学即实用文献翻译时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翻译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的奈达则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将翻译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语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交际学翻译和社会符号学翻译。他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思想划为一个整体,从而与具有现代翻译思想的当代翻译作出了区分。还有斯坦纳的西方翻译理论四阶段,巴斯耐特的十二时期划分法等等.可见对西方翻译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但在西方翻译史上涌现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学者大家及其主张、理论、方法等却是容不得人们随意抹擦添减。而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一一回眸与膜拜。第二部分各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2。1 古
13、代翻译对于古代翻译,重要的早期翻译作品如下。公元前285249,古代第一部重要译作犹太教经典、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的圣经旧约,其特点是多人合作,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从而使译文的准确性有所保证.但因立足点是译文必须准确,所以译文词语陈旧,太直太死。公元前2世纪阿里斯迪亚书简(LetterofAristeas),文章大体反映了有关翻译原则的传统观点,可以说是对圣经翻译所遵循的标准的最早阐述。此外,在埃及发现的著名古代译作-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打开了翻译注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先河。公元前6C,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对外扩张,占领了希腊.当时罗马势力刚兴起,希腊文化高出一
14、筹,罗马文化开始进入模仿希腊文化的阶段,希腊作品为罗马译者奉为至宝,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罗马文学创作和翻译的三大创业元勋其一,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公元250年,翻译对象是荷马史诗奥德赛,翻译采用意大利粗俗的萨图尼乌斯诗体,是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这部译作最大特点是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这种文化移植,促进罗马神与希腊神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起了丰富罗马神的
15、性格以至丰富罗马文化的积极作用.此外。他还翻译了悲剧九部,戏剧三部,通过翻译的媒介,罗马的舞台表演诞生.其二,涅维乌斯(GnaeusNaevius)以古罗马历史剧作家著称,翻译了六部悲剧,三十部喜剧.使用了两出希腊剧合成一出罗马剧的手法,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言简意赅的译作风格。其三,恩尼乌斯(QuintusEnnius)古代最有影响的拉丁诗人,被誉为罗马文学之父.主要著作编年史,通过翻译把希腊的六步韵律法移植到罗马,改革了拉丁语诗的创作法,为罗马的诗作开辟了前景。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作为一名多产的译者,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提到过关于解释员式与演
16、说家式翻译区分,成为西翻史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如下,“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硬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在论善与恶之定义中强调译作必须采用灵活方法。他传播希腊人哲学思想,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了不少哲学词汇,为西方哲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自他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做是文艺创作。其翻译理论有:1.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实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2。直译是缺乏
17、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保留词语最内层东西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和意思自然相连,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翻译可做到风格对等。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在诗艺中道:“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主张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语加以丰富.昆体良(MarcusFabiusAuintilianus),演说术原理对翻译重要见解。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且还指在表达同一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即翻译也是创作
18、,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注:翻译同时创作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斐洛犹达欧斯(PhiloJudaeus),主要观点为,圣经翻译是神圣的,译者必须得到上帝感召。该理论的作用是,首次提出了只有神学者才有权翻译圣经,用现代术语说,翻译专门材料,必须具有专门知识。但会造成直译死译做法盛行,译文质量低劣. 古罗马后期,随着文学创作衰退,文学翻译不如以前活跃。统治阶层为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人心,加紧了对基督教的利用。此阶段的宗教翻译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哲罗姆(St。Jerome)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早期西方基督教四
19、大权威神学家之一。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圣经译本,在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2.应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思想.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用直译。(注:西塞罗只接受意译,完全排除直译。而哲罗姆把两者关系看成“互补”关系.)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的正确的理解。这点主要针对斐洛和奥古斯丁。不相信上帝感召他认为风格是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在古代后期一度占统治地位的是奥古
20、斯丁的观点,即认为语言风格虽属重要,但译者的中心任务却应该是原文的内容和精神,至于风格,则被认为是附带的东西。奥古斯丁(St。Augustine)是罗马帝国默契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和拉丁交易的主要代表,其作品,论极度教育是一本从神学角度论述语言学的著作,忏悔录上帝之城。主张译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通晓两种语言;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具有一定校勘能力。2。翻译中必须注意三中风格:朴素,典雅,庄严。其选用取决于读者的要求(注:按读者或听着要求提出者三种风格,早在西塞罗著作论演说家中涉及听众说法。)3。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奥古斯丁比哲罗姆
21、更倾向于直译,把着眼点落在词形式和结构上。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2。2 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翻译史三大标记:初期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名族语翻译。初期 西方拉丁语仍是翻译创作的语言,但奥古斯丁的大部分理论暂时被打入冷宫,翻译的内容已开始脱离古代后期清一色的宗教内容。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卡西奥多鲁(Cassiodorus),主要贡献是大量收集手稿,以“猎园寺为中心,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从而保护和发扬了古罗马的文化遗产。格列高利一世(Gregorius)是比较开
22、明的教皇,建立最早组织官方的翻译机构。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Boethius)是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基督教,但是唯物主义。他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对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加以否定,转向希腊哲学寻找精神食粮。他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原则介绍到西欧,对翻译理论有自己的见解:1.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2。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译者所追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因此为了表达出“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取逐词对译。波伊提乌的观点与古代斐洛的观点雷同,他们都主张严格的形式对应。但波伊提乌关心的却和西塞罗一样,试
23、图通过翻译建立起一套拉丁语的哲学术语。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是凭理论。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一大转折古代奥古斯丁等人的理论被埋没,继之以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严格的客观和实用主义。 乌斐拉(Ulfila)在4C下半叶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旧约旧约列王纪,为哥特语创字母表.八世纪中叶,基督教再次传入日耳曼人居住地,为传教开始口头德语翻译宗教文献,800年前出现第一部圣经德译本,产生了最早的德语翻译,译文也成为德语最早文字。至中世纪早期翻译中较为流传的观点中,突出人物有两个。阿尔弗列德国王(KingAlfred)是英国早期有学问的君主,是名多产的译者,他组织一批人把大量的拉丁语作品翻译成英语,但
24、不完全凭经验而遵循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来翻译.他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按照他的观点,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赋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创作可看做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活译”。阿尔弗里克(Aelfric)的观点除创世纪序言外,都是用当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拉丁语表达。事实表明,译本序言不同于译文本身,是给那些反对把拉丁语译成民族语的文人看。他的翻译实践类似与阿尔弗烈德,采用面向民众的原则和方法。他多用意译,少用逐词对译。他的的目标是使译文“简单易懂,他不用华丽的词藻,也不用人们不熟悉的词语,只用“属于民族语言,意思清楚明了的词语”。在翻译圣经时,他提出拉丁习语必须让位于英语习语的原则。他提出这些
25、主张,显然是要译者时刻考虑读者,尽可能是作品富有吸引力.东方在西方翻译史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为最早。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然后又把一些希腊原作译成阿拉伯语。阿拉伯学者从各地来到巴格达研究西方文化,翻译希腊作品,使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阿拉伯“翻译院”。因许多希腊典籍的原著失传,而阿拉伯语版本又大量流入欧洲,因此西方译者只能把阿拉伯译本当做原本.在某种程度上,中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的兴起,应归功于希腊文化。然而阿拉伯人的翻译重要性远远超出时空限制,后来其影响反波及到欧洲.。 11C中叶,阿拉伯作品
26、大量涌向西班牙,转译成拉丁语。托莱多取代巴格达的地位,成为欧洲“翻译院,直到13C希腊原本才开始传入托莱多,才开始直接翻译希腊原著,不再转译。中期托莱多翻译院有三大特点: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自主;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托莱多大规模翻译的历史意义:1。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2。带来了东方人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空气,推动了西方文化发展.3.由于许多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在托莱多讲授各种知识,托莱多成为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班牙中北地区
27、第一所大学的前身.总之,托莱多翻译活动代表了西方翻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可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三个高峰。末期 13C国王智者阿尔丰沙十世(AlfonsoX)翻译不少散文,成为西班牙最早散文作品。此前所有仅标志民族语翻译的开始。用民族语从事大规模的翻译到中世纪末期(13-15C)。民族语翻译首先与翻译圣经有关,由于把拉丁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日耳曼语,语义和语法结构差异很大,语义内涵连根拔除的同化过程必会改变日耳曼人的传统思想和语法结构,所以西欧各国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变得逐渐接近.12C教会反对,谴责甚至镇压来禁止人们阅读民族语圣经,以期置民族语翻译于死地。随着人文主义兴起,世俗文学和圣经的民族语翻译从
28、13C起在欧各国开始形成高潮。从另一方面说,大规模的民族语翻译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在法国,王室专门雇佣译员专门为朝廷翻译各种拉丁语,希腊语作品。最突出的是尼古拉。欧雷斯米(NicholasOresme),于1377年译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影响很大。在阿尔丰十世13C的西班牙,受托莱多“翻译院影响而大量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在意大利,民族语的翻译规模虽不大,但影响不亚于其他国家。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飨宴中除了盛
29、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利奥纳多布鲁尼(eonardoBruni)发表论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主张: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30、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如下,处于宗教的需要,因为与外
31、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vonWyle)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维尔的序言采用15C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他的翻译观要点: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育风格。2.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3。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维尔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反对直译,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意译者强调,他们的翻译原则是让读者能
32、看懂译文,并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斯坦豪维尔(Steinhowel):在序言中称他的风格是“低劣”而“粗俗”的。但序言中却改为“优美”。中世纪末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这一时期德语风格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其一,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其二,直译派利用拉丁语的优势以及拉丁语现成的修辞规则,为他们的译法提供理论基础。意译派背道而驰,未能使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上升为理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但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却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在16C路德的翻译中达到顶峰。在英国1
33、314C,英语在西欧属于蛮族语言,必懂3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大作品。杰弗利乔叟(GeoffreyChaucer)在当时被法国诗人厄斯塔什.德尚誉为“翻译大师”。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中世纪英国的文学气氛对翻译者不甚有利,首先,译者的地位很低.其次,翻译的选材也是个问题。译者往往无法选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在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诺尔曼人1066年入侵后的英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相似。翻译中多整段的被增减,有时逐词对译,有时与原文想去甚远,面目全非,成了译者创作.理论阐述上,译者发表观点都是直译愿译者的观点,真正属
34、于英国译者观点不多。约翰特雷维萨(JohndeTrevisa)的最著名译作是英国人希格登用拉丁文写的编年史,他用散文体进行翻译,有时活译有时直译,译笔朴素有利.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Caxton)是乔叟之后另一多产翻译家和英国第一位印刷商。他认为译文的读者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去注意原文的法语特征,因而没必 要模仿原作的语言.他把自己的翻译风格成作“朴素粗犷”。他针对的不是无知百姓,而是“文人和高贵的绅士们”.英国中世纪后期第二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的翻译。与传奇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1。原作通常出自拉丁语而不是法语。2.译者更强调读者对象.(宗教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看懂)
35、到15C,宗教翻译家像文学翻译家一样,对译文风格特别感兴趣。代表人物是斯伯恩博克南姆(OsbernBokenam),他说自己的风格有两大特点:1。译时力求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2.他也不欣赏典雅的风格,不想学某些古罗马人的雅语。但实践上他有时也爱用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自相矛盾,对翻译理论无新的独特贡献。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是14C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引发激烈争论,因为它是威克利夫异教思想的鼓舞下翻译的,它面向平民百姓,成为他们反对教会当局的武器。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以及新译本得到一些人支持,形成“罗拉德派”,即不瞒教会当局死扣教义的派别
36、。但他的观点和英译本也受到教会日益强烈的反对。威克利夫译本又两种:赫里福德译者之比,讲究形式上贴近拉丁原文。威克利夫秘书约翰珀维(ohnPurvey)在赫里福德译本基础上修改加工。形式上更贴近英语.他在一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疑问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译成的。因而逐渐解决了中世纪译者对拉丁语和英译文中字数上不能保持一致的烦恼。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1。初期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翻译,但所译题材不想哲罗姆时代那样仅限于宗教文献。2.11-13C,东方文学及华丽的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特别是12C,阿拉伯学术研究的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促
37、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反战。从而有了托莱多“翻译院”.3。民族语翻译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特别圣经翻译,哲罗姆译的拉丁文已被教会采用,从4C末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开始进行,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1415C开始形成高潮。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步较晚.总结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近重复西塞罗,贺拉斯等人观点,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可归纳为: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仅该语言形式为人民接受.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德国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英国比较流行第二种观点。2。3
38、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14C末始于意大利,15C-16C中波及至欧洲特别西欧各国。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文学艺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德国,民族自我意识加强,15C模仿拉丁语之风逐渐消失,翻译重点从偏重原文语言转移到重视译文语言,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路德-第一步民众的圣经。法国,复古之风开始盛行,翻译中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阿米欧译出名人传,译本成为法国16C译作的典范,在文学领域为翻译争得一席之地。理论方面,多雷领先德英各国理论家,首次比较系统的提出
39、了关于翻译的基本原则。英国,后来者居上,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特别16C中伊丽莎白登位17C初期,宗教翻译方兴未艾,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使这一时期英国的翻译活动就成为了欧洲及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贯穿16C德国翻译始终的主导思想:德语是种有自己规则,必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16Cdeguo翻译的主流仍然是古典文学和宗教作品的翻译,较注意搜集并翻译德语谚语。塞巴斯蒂安布兰德(SebastianBrant(15C末16C初))用拉丁语写诗,译成德语韵文,可看作是双语诗人.诗译诗的艺术.翻译了卡托的教
40、谕诗集。约翰赖希林(JohannesReuchlin)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他的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在于将读者引向原作,因为原作的完整思想在任何翻译中都表达不出的。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经院神学,1516年圣经.新约后附有他本人所译出拉丁文本和所做的评注。他的贡献:疑问准确,风格欧美,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他认为:1.必须尊重原作2.翻译者必须有丰富的语文知识3。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4.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后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这部圣
41、经的问世,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直接原因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其主张: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2.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反对上帝感召说法)3。翻译遵循七条原则,即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就其理论实质而言,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讨论翻译问题的.法国翻译高潮时16C才
42、开始,复古之风开始盛行,学者向往古代拉丁希腊作家。法国翻译活动总的特点是:虽然翻译开始新的高潮,但大都是文学家文学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不大。其中有,“翻译之王阿米欧,翻译理论家多雷.雅克阿米欧(JacquesAmyot)成名之作是名人传,翻译准则:1.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2。译笔必须纯朴自然,不事藻饰。他强调内容和形式,意译和直译的统一.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把人民语言和学者熔于一炉。翻译中。他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借用并同时创造了大量词汇,大大的丰富了法语词汇,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翻译理论的人。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基本原则:1
43、.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忠实原作意思)2.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优秀译者语言要求)3。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提倡活译意译)4.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5.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风格与原文一致)。 16C初英国文艺复兴开始蓬勃发展,16C中-17C初鼎盛时期,英翻译史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在宗教和哲学上人们主张准确的翻译,而对于文学以及消遣之作,传统翻译方法中那种毫无节制的自由却贯穿着整个伊丽莎白时代。加文道格拉斯(GavinDouglas)主张自由的
44、活译。约翰奇克(JohnCheke)使当时的剑桥成了英国的学术中心,其特点为,任何情况下,都只是用纯英语单词或源于撒克逊语的单词,不采纳任何外来词语。尼古拉斯尤德尔(NicholasUdall):认为翻译不应遵循将死的规则,采用活译。创作了第一部英国喜剧拉尔夫.罗伊斯特多伊斯特。尼古拉斯格里马尔德(NicholasGrimald),认为译文须同原文一样简练,反对新造词。吹捧托马斯。诺思(ThomasNort)伊丽莎白时期最著名译作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译本三个特点:1.因不是译自希腊语原文,因此译文风格不同于普鲁塔克原文风格:原文典雅,译文质朴。2.诺思的风格也不同于被他作为蓝本的法译本中阿米
45、欧的风格,修改了用词和精神实质。3。诺思虽对古典语言不甚了解,却是运用英语的能共巧匠,他的译笔朴素流畅、优雅地道.约翰弗洛里欧(JohnFlorio)翻译蒙田的散文集著称,奇特的想象力.译文的最大贡献,第一次向英国作者揭示了散文集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Holland)被誉为伊丽莎白时期的“总翻译家”,真正懂得“翻译的秘诀”。译文两特点: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且讲究风格.荷兰德很讲究译作的风格,采用节奏缓慢的散文体,译文统统长于原文。他在翻译中力求译文地道,不带外国腔。宁可用古词语,也不用外来语。其次,认为原作风格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不同作品必须采用不同风格,不
46、能不加以区别。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采用不同诗体翻译同一种原著的诗体。用十四行诗体翻译伊利亚特,用英雄偶句诗体译奥德赛.作为译者是不无瑕疵,但作为诗人是无可指摘.原则上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反对两个极端,主张采取折中的方法。16C英国圣经翻译蓬勃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廷代尔和富尔克.威廉廷代尔(WilliamTyndale),对圣经实际翻译有特殊贡献。1523年从新教徒立场出发,从希腊语翻译新约。1534年新约修订本出版。被处以火刑。译本的最大成就是它兼顾学术性,简明性和文学性各方面的需要,融三种因素为一体,以通俗易懂为重点,并嵌入希伯来语的特色,开创了独特的圣经英译
47、风格。威廉富尔克(WilliamFulke),圣经翻译研究成绩最大。就事论事,理论问题阐述较零乱。主张翻译可与信仰无关,圣经翻译必须尊重语言习惯。若宗教用法与翻译用法发展矛盾,宗教用法必须让位于普通用法。翻译中,必须采用最为人们理解的词语和表达法,以便使不知词源意义的人也能看懂。如果词在长期使用中中为人们误用,意义不符合词的本意,或有歧义,译者不应盲从。不主张过多借用外来语,主张挖掘应于本身的表达潜力,注重采用呵护英语习惯的表达法.总结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特点: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拉丁语的使用不过是支流。文艺复兴标志着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的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中世纪而向前迈了一大步。2。4 近代翻译总观17C18C,英法两国国势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1法国翻译高潮实际上直至17C才出现,法国文学中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1718C大多学校是耶稣会和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