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职称评聘状况调研报告 一、 教师职称现状调研时间:2011年5月4日-6月30日调研方式:座谈会、问卷调查 1、 (一)基本情况 学段总数其中具备高级职称人数具备中级职称人数具备初级职称人数未评级人数具备教师资格小学12105050初中16161573 (二)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具备中、高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28%。未评定职称人数3人为2010年特岗教师。 2、近年中(小)学教师高、中级初级职称评审申报和通过人员情况 (一)高、中级职称评审申报和通过人员情况年份小学、中学高级中级高级中级申报人数通过人数通过率申报人数通过人数通过率申报人数通过
2、人数通过率申报人数通过人数通过率200311100%200411100%11100%200622100%200722100%44100%33100%200844100%200922100%201111100%11100% (二) 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校基础教育的申报人数基本稳定,中级通过率均在100%,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表明我校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有迅速递长的趋势。 3、2011年认定、评审中小学专业技术资格预计人数情况及分析 (一)预计人数情况 职称级别系列名称人数系列名称人数高级中学教师系列中学高级教师3小学教师系列中级中学一级教师3小学高级教师5初级中学二级教师3小学一级
3、教师 (二)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我校教师对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热情不减,尤其是申报中学高级和小学高级。但由于推荐名额所限,难以满足所有申报者的愿望,此规定也令一些有申报潜在意向的老师望而却步,使推荐工作增加难度。 4、总体情况分析 从以上几项数据可以看到,职称评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导向,是真实反映教师能力的其中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待遇得到落实的重要依据,因此,职称聘评制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和参与。5、对现行教育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程序方面的建议 (一)人才总量有待提高,职称结构有待合理化 教育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人才,随着社会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重视和关注度,教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升,
4、教师待遇需要不断提高。目前,教师人才总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申报职称的老师亦越来越年轻化,但高职低聘现象却日益严重,尤其是中、高级职称的编制数少,有一定比例的老师无法受聘对应级别的教师职务,产生了“评上、聘不上”的局面。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政策法规不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都将阻碍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发挥。建议适当增加学校中、高级职称编制数,把教师职称的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每年有序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定的职称数量,让教师通过职称和聘用的对等,充分体现其价值,让更多优秀教师在尽力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能得到相
5、应的待遇,从而更好地运用人才。 (二)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 职称申报已形成一套良性循环机制,但总有些评审结果差强人意,有部分申报人的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教研能力不突出但由于各种荣誉较多,评委不了解个人的情况而造成主观性评价过高。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聘任制度是大势所趋。建议能大力加强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教师评价体系。结合教师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教师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反对和防止考评中的不正之风。对
6、在岗位工作中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教师,应该考虑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他们破格或越级参职称的评定。同时,关注职称评审衍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建立职称评审心理疏导机制。对申报没有通过和高职低聘的人员,讲解政策,把矛盾消化在萌芽阶段。二、 我校正副校长2人,均持证上岗。2010年通过网络培训均合格;教育局组织校长到外省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一是每位中小学校长都要自觉地加强自身专业化发展;二是加强中小学校长全员研修。三、 我校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数为22人,现有在编教职工数22人,在编专任教师18人,特岗教师2007年分配2人,2008年分配1人;2010年9月分配4人,至2011年3月离岗1人,现有6人,均无编制。代课教师2人。201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