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庸碌、凭吊、谀词扶掖、涕泗横流”等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者。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逐步体悟作者深刻的人生观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2揣摩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怀。德育目标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儿子和风细雨式的教诲及循循善诱的一往深情。2知道傅雷先生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较艰深的语句含意及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教学方法1文献法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傅雷的有关资料,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2自读法自读课文
2、,大致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主旨。3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反复阅读课文提出自我见解或疑问;师生进一步探讨,理解作者对下一代的无限希望与殷切关怀。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碰到困难时,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父母、亲友,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呢?当你在学习取得一点成绩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呢?那么,就先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傅雷家书两则吧,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板书文题)二、资料助读作者介绍傅雷(19081966年),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
3、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聪(1934)自幼在家习琴,成年后到国
4、外深造。如今,傅聪已是中央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词语积累:注音:庸碌(l)谀词(y) 扶掖(y)重蹈覆辙(zh)涕泗横流(s)廓然无累(ku)词义:廓然无累:廓,空阔。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谀词:奉承人的话。扶掖:扶持,提携。庸碌:普通而无所作为。涕泗横流:涕,眼泪。泗,鼻涕。本文指因激动而泪水四溢。凭吊:对遗迹而悼念古人或感慨往事。重蹈覆辙:蹈,踏上。辙,车轮轧过的痕迹。指重犯过去的错误。2学生齐读课文。3提出问题,理清思路。(1)两封信分别是在受信者处在何种情况下而写的?(2)两封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作者在信中倾注了对儿子怎样的一种情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5、1)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要谦卑、要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2)在第一封信中,作者首先宽慰儿子,告诉他: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对此,应泰然处之,然后又告诫他要冷静、要吸取教训,“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在第二封信中,首先表示对儿子的由衷祝贺,接着要让儿子怀有“赤子之心”,用这样的“赤子之心”去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3)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与欣喜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作者对儿子的舐犊深情。4品读课文,感
6、知文意。思考:(1)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2)傅雷在给儿子的另外一信中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教师提示:(1)第一封信里,作者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
7、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2)“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情感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友”的体现。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疑难词语,进而把握全文主旨1应当怎样理解文中的“坚强”?2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
8、就一辈子放了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浸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作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但“
9、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里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著的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
10、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
11、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3如何理解“矛看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五、揣摩语言,理解文章的深沉意蕴,体悟人生1(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的感情的ru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
12、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明确:(1)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心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2)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
13、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2学生自由选例评析,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六、课堂小结作者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教诲,激励鞭策,让他向更高的艺境迈进,要其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感谢傅雷先生,因为他的家书已不仅仅是傅家的财富,它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已经或必将给已为人父或将为人父的人们,在对待后代的教育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七、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傅雷家书贝多芬传及约翰克利斯朵夫。2从课文摘抄几句自认为有深刻含义的话,并简谈看法。板书设计傅雷家书两则如何面对所达目的第一封信1理解挫折2平衡心理泰然外之3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坚强第二封信1祝贺2艺术无止境3从民族文化中吸氧怀有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