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78757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州二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检测 高三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C.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2.观察分析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城市分布图,从中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C.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D.商业城市分布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 3.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B.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C.探讨近代民族战争的社会根源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 观察右侧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经济发 展情况图,请为其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 A.“清王朝的自强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6.科学运用经济数据和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 资本的产值比较表,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亿元) 比重(%) 产值 (亿元) 比重(%) 官僚 资本 1.8 42.2 2.2 12 1.18 民族 资本 2.51 57.8 16.32 88 12.41 A.官僚资本在居垄断地位 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 7.《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B.妇女接受教育比较普遍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中国近代的大变革给出了一幅模式图。下列言论中,不符合此图要义的表述是 A.西方工业革命与中国王朝危机交汇,使中国历史转向 B.西方侵略激发起拯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强烈回应 C.西方国家成为宗主国,中国成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 D.中国近代化是国内因素发展的结果,与列强侵略无关 9.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学生罢课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A.中国东北战场 B.中国华北战场 C.滇缅战场 D.太平洋战场 11.由中央影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12.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两则材料均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雅典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以公徇私的现象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1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A. 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 C.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D. 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14.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时,自制了如下表格,请指出其中史实与结论之间推论关系不正确的一项: 史实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B 俄国“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四月提纲” 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D 《和平法令》 苏俄正式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15.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 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16.两极格局解体后,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跟西方走还是向东靠的选择,影响这些国家选择的因素不包括 A.意识形态的差异 B.北约东扩 C.欧盟和俄罗斯的地缘因素 D.历史文化因素 17.有学者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早期运作资金的背景下,马歇尔计划通过欧洲主动申请、美国提供有条件援助的方式,使美元全面介入西欧各国的经济结算环节,实际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制高点。”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推动了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 D.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18.日本学者山影进将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分为“白搭车”型相互依存、“乘机”型相互依存、“摩擦内含”型相互依存三个阶段。这一演变 A.导致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B.影响了美日的经济战略和政策 C.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D.促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 19.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20.美国当代语言学大师杭士基认为,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国家对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已经来临。下列对全球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因资本的扩张产生很多问题 B.经济全球化无异于工业革命时代的殖民侵略 C.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D.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抵制全球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5分)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选官注重“四科取士”,即:“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 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一系列惩治贪污行贿的法律、条例、规定相继问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法治意识培养是全民之举,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培养是全局之重。 材料四 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五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是联合国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2005年l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涉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汉代选官首要注重什么条件?(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2分)并指出古代监察制度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1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中英两国反腐的共同举措。(1分)材料三中,当前我们依法治国亟需解决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9年后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对当今我国反腐倡廉提一些建议。(4分) 22.(15分)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 ──习近平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三 邓小平南方讲话摘录: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四 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敢于抓住机遇,善于应对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从根本上说明,圆梦的过程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的过程。 ──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多年建设基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2分) (4)“圆梦的过程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谈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机遇。(2分) 23.(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 24.(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冶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 25.(10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1分)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